王钟颖;陈东;刘萍;王珮华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 980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1 7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单侧鼻塞,涕中带血,头痛;病灶位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17例患者中1例放弃治疗,2例行单纯放疗,14例行手术治疗,3、5年生存率分别为36.4%和22.2%.患者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临床上尽早确诊.广泛彻底手术切除肿瘤,并辅以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是提高本病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张运东;乐建新;何纯会;左晶晶;蔡奇山;包剑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鼻内镜引导下经鼻腔入路应用Medpor修复眶内侧壁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单纯性眶内侧壁骨折患者应用Medpor填充复位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12眼未出现眼球内陷,无眼球运动障碍;6眼眼球内陷0.5~1.0mm,眼球向外运动障碍;2眼眼球内陷达1.5 mm以上,有复视及眼球向外运动完全障碍.结论 鼻内镜引导下经鼻腔入路应用Medpor为修复单纯的眼眶内侧壁骨折提供了一个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长生;张海侠;程远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头痛为多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鼻源性头痛则为鼻腔、鼻窦的解剖异常或疾病而引起,也是耳鼻咽喉科范围内常见的引起头痛的原因[1].有调查结果显示[2],儿童非炎性鼻源性头痛有较高的发病率.鼻科门诊鼻源性头痛有较高的发生率,应引起医生与患者的高度重视[3].部分患者鼻部症状不甚明显,常被误诊为偏头痛,误诊率较高[4].有报道称,鼻内镜治疗非炎症性鼻源性头痛疗效好,并发症少[5];鼻内镜下鼻内结构重建治疗鼻源性头痛效果较好[6].笔者对我院90例因鼻部解剖异常引起的鼻源性头痛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唐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2011年经我院病理确诊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42例,分析其专科检查、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及鼻内镜手术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复发,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真菌及菌丝.结论 通畅鼻腔鼻窦引流,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对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章晓军;周剑勇;谭国鹏;吕洁瑜;严飞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CO2激光治疗喉癌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的110例喉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采用CO2激光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49例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发音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发音功能损害例数及发音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和卡氏行为状态(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CO2激光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保护发音功能,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作者:卢岭;杨丽萍;梁耕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小儿耳鼻咽喉科的常见急症之一,是造成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一旦确诊必须及时进行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但是部分多发性气管异物及气管或主支气管伴叶、段支气管异物,而镜下取出较困难.我科近年来采用硬质支气管镜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取多发性气管异物9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近年来我科收治多发性气管异物患者共9例,男6例,女3例;年龄9个月至3岁2个月;病程3h至21d.其中7例有明显异物吸入史,有憋气、咳嗽及喘鸣症状;2例不能提供明确病史,因反复发热、咳喘及咳痰住院.所有患者术前气管三维CT提示多发性气管异物,其中气管伴右肺上叶支气管内异物1例;右主支气管伴右肺上叶支气管内异物4例;左主支气管伴左肺下叶支气管内异物2例;左主支气管伴左肺上叶支气管内异物1例;左主支气管伴左肺上叶、下叶支气管内异物1例.伴有肺气肿7例,肺不张2例.
作者:纪尧峰;张德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非变应性高反应性鼻病是指鼻腔黏膜对某些刺激因子,如变应原、寒冷、饮食、气味、空气污染等反应过强、超出正常生理状态的一类疾病.由于刺激因子不同和发病机制的差异,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等症状患者,除确诊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还发现不少为非变应性鼻炎(NAR)患者,临床将这两种表现相似的疾病,统称为高反应性鼻病[1,2].本文总结了2010年我院收治的非变应性高反应性鼻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非变应性高反应性鼻病的临床分型和治疗进行分析报道.
作者:宋纪军;刘宏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局麻下鼻内镜术后有与无填塞的优缺点.方法 106例Ⅰ、Ⅱ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术后,A组(电凝止血组)52例和B组(肾上腺素棉片止血组)54例未行鼻腔填塞,对照组46例行凡士林纱条填塞.结果 不填塞组104例术后无严重出血,B组2例渗血较多,需要补充填塞,与对照组术后渗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渗血时间A组(210.12±12.45)min,B组(298.23±30.34) min,对照组(366.22±40.12) min,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评分A组(1.81 ±0.39) min,B组(1.85-±0.52)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76-±0.41) min,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麻下对Ⅰ、Ⅱ型慢性鼻窦炎行鼻内镜手术后应用电凝和肾上腺素棉片止血,可以减少鼻腔填塞造成的术后不适.
作者:黄金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240例确诊为OSAHS需手术治疗病例,其中腺样体加扁桃体切除214例,单纯腺样体切除11例,单纯扁桃体切除15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半年以上,175例(72.91%)痊愈,50例(20.83%)好转,15例(6.25%)无效.其中11例乳牙松动,3例乳牙脱落,8例术后24 h体温超过38℃;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愈合.结论手术切除肥大的扁桃体和腺样体是治疗儿童OSAH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应根据不同的阻塞因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大顺;张睿贞;刘庆鑫;李保平;李德臣;林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铱激光辅助喉显微手术治疗会厌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较传统手术方法的优越性.方法 40例会厌囊肿患者全部采用铱激光辅助的喉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 ~12个月,行电子喉镜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0例患者中治愈38例,有效2例,有效率100%.结论 铱激光辅助喉显微手术治疗会厌囊肿较传统手术方法具有疗效可靠、痛苦小、反应轻、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会厌囊肿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董亦晗;刘鹏;刘石;王景丽;徐晖;李士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外伤性视神经病(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是指外力经眶骨或眼球的传导对视神经造成间接性损伤,导致急剧而显著的视力下降,可伴或不伴有眼底出血等改变.其发生率在闭合性颅脑外伤中约占0.5% ~5.0%[1].主要的致伤原因为交通伤、坠落伤和击打伤[2].外伤性视神经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有:典型的外伤史;患眼视力急剧下降,伴有患眼的相对性传人功能障碍,即Marcus-Gunn瞳孔;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3];影像学检查如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或蝶、筛窦骨折等[4].迄今为止,外伤性视神经病的损伤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Walsh的二次损伤学说[5].
作者:于龙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观察膜联蛋白A5(annexin A5,ANXA5)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ANXA5在喉癌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RT-PCR法检测53例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与25例癌旁组织标本中ANXA5及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喉癌组织中ANXA5水平高于癌旁组织中ANXA5的水平(P <0.05);ANXA5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学分级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分型无关(P>0.05).结论 ANXA5可能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赵锐;李金穗;陈果;邓世山;杨正伟;敬保迁;刘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鼻中隔穿孔的原因、部位和大小.方法 收集5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四方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交界线将鼻中隔分为前部和后部.根据穿孔大小将鼻中隔穿孔分为大(>2 cm)、中(1 ~2 cm)、小穿孔(<1 cm).结果 5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中,因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引起33例,其中前部穿孔30例,后部穿孔3例;小穿孔 8例,中等穿孔15例,大穿孔10例.原发性因素(未知因素)引起7例,均为前部穿孔,其中小穿孔1例,中等穿孔4例,大穿孔2例.创伤引起5例,其中前部穿孔 3例,后部穿孔2例;中等穿孔3例,大穿孔2例.化疗引起5例,其中前部穿孔2例,后部穿孔3例;小穿孔1例,中等穿孔3例,大穿孔1例.感染引起5例,均为前部穿孔;其中小穿孔2例,中等穿孔2例,大穿孔1例.肿瘤侵犯引起2例,均为后部穿孔及中等穿孔.结论 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鼻中隔穿孔的主要原因,其部位以前部多见,大多为中等穿孔.
作者:李泳鹏;何盛华;姚东方;邹帆;周永;李杰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85耳)分泌性中耳炎门诊病例在鼻内镜直视下行鼓膜穿刺抽液并注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鼻内镜下鼓膜穿刺均一次成功.治愈70耳(82.4%),好转8耳(9.4%),无效7耳(8.2%),总有效率91.8%.结论 鼻内镜下分泌性中耳炎诊断容易,可同时行鼻腔及鼻咽部检查,鼻内镜下鼓膜穿刺成功率高,视野清楚,操作简单,精确.鼻内镜在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翼缺损的修复方法和疗效.方法 1985 ~2011年收治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鼻翼缺损患者12例,利用鼻唇沟带蒂皮瓣和鼻中隔带蒂黏膜软骨瓣进行修补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3年,除1例因鼻中隔黏膜软骨瓣坏死,术后鼻翼出现凹陷外,其余11例患者修复后的鼻翼外形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利用鼻唇沟带蒂皮瓣修复鼻翼缺损,其颜色、质地、厚度均与鼻翼相似,另取鼻中隔黏膜软骨瓣作为鼻翼的衬里可使鼻翼的厚度与对侧一致,有鼻中隔软骨作支架,可保证修复的鼻翼远期不出现凹陷变形.
作者:宋成君;杨光;宋桂兰;张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固着于颈动脉肿瘤的手术成功率,扩大外科治疗范围.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多普勒(TCD)术前诊断和评估脑血流侧支循环状态,对固着于颈动脉的12例颈动脉体瘤和2例颈部转移癌施行非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结果 全组病例经颈动脉体外压迫训练30 d后,TCD检测显示前、后交通动脉开放良好,患侧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均达到(40 ~ 56) cm/s和(50 ~ 64) cm/s;DSA显示ACA完全显影,MCA大部分显影提示训练达标.术后病理报告显示颈动脉体瘤1 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1例,口底鳞癌转移1例.所有患者随诊4~15年,其中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在术后2年死于肿瘤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无1例手术死亡或脑血管并发症.结论 DSA和(或)TCD在颈动脉切除术的术前诊断和评估脑血流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准确的术前评估,严格操作步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傅向军;黄健男;张学辉;邹苑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慢性鼻-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后,其转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窦口阻塞与否和是否能够建立通畅的鼻窦通气和引流,而术后创面出现囊泡、肉芽组织增生是手术后常见的组织反应,术后创面处理,不仅是创面上皮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减少术后复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成为鼻内镜手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董震教授指出鼻外科手术的目的只是为局部炎症消退创造有利条件,应做到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的和谐统一[1].如何促进术腔黏膜早日恢复,防止术腔粘连和窦口封闭,减少术腔内结痴,改善鼻腔通气引流,促进分泌物排出是鼻内镜手术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2009年1月~ 2010年12月鼻内镜手术治疗的6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术后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在B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鼻腔冲洗治疗,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袁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经多导睡眠图监测确诊的51例中,OSAHS患者进行个体化外科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低血氧饱和度(LSaO2).结果 患者AHI术前(44.2±10.4)次/h降至术后(21.8±7.1)次/h,LSaO2由术前0.72±0.07提升至术后0.84±0.11,近期总有效率为58.8%.结论 H-UPPP是中、重度OSAHS患者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金建平;常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主观及客观性评估方法,对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颌骨向不同方向移动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 将30例需要接受正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2组,前移组1 3例,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前移术;非前移组:17例,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抬、后退或下降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前鼻镜及鼻声反射检查.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6个月均完成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采用SPSS对术前及术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声反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鼻腔阻力、鼻腔容积及鼻腔小截面积3项指标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是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结果显示,两研究组于术后6个月时的评估分值即主观症状改善较术前下降,然而仅非前移组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骨Le Fort Ⅰ型单块截骨上颌骨向不同方向移动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会对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利用客观性(鼻声反射)及主观性(NOSE量表)检测手段可以有效地对鼻腔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
作者:王钟颖;陈东;刘萍;王珮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慢性鼻前庭炎是发生在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是鼻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往往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笔者对2010年5月~2011年9月我院门诊的100例慢性鼻前庭炎患者外用氧化锌软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慢性鼻前庭炎病例共100例,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9 ~63岁,平均3 3岁;病程20 d至5年.所有患者均参照并符合慢性鼻前庭炎的诊断标准:患者感觉鼻前庭痒、烧灼、干燥及有异物感,检查见鼻前庭鼻毛稀少,局部皮肤增厚,甚至结痂,揭除痂皮后可有小出血创面[1].
作者:孔德杰;闻克银;刘艳;项若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