镡旭民;杨桦;李红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病,占面瘫发病总数的73%,每年发病率为0.2%[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占周围性面瘫的0.3%~2%[2]).
作者:王宇娟;李克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上颌窦囊肿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手术方法为上颌窦根治术.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微创外科的发展,特别是电动切割吸引器的应用,传统的手术方式逐渐被取代.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们采用鼻内镜下电动切割吸引器经上颌窦开口行单纯上颌窦囊肿切除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祁培延;任颖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大环内酯类与头孢类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头孢类药物分别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并随机挑选每组各20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糖精试验检测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结果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头孢类治疗组(P<0.05),大环内酯类组治疗前后黏膜纤毛传输速度提高程度优于头孢类组(P<0.01).结论 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优于头孢类药物,其机制可能与大环内酯类药物除抗菌外的其他作用有关.
作者:王春芳;梁凤英;于晓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熟练掌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及创新思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以达到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材的培养目标.
作者:王承龙;邱元正;冯永;田勇泉;赵素萍;肖健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转录活化因子3(STAT3)蛋白在鼻-鼻窦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已确诊的40例鼻-鼻窦鳞癌组织石蜡标本为实验组,30例慢性鼻炎黏膜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TAT3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结果 STAT3蛋白在40例鼻-鼻窦鳞癌组织中32例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STAT3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鼻-鼻窦鳞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STAT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鼻-鼻窦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鼻-鼻窦鳞癌中STAT3蛋白的表达可以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
作者:罗惠秀;孙洁;薛卫国;纪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335例喉癌术后生存率分析,了解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335例初诊喉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索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其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35例喉癌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73.2%,5年整体生存率为6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解剖分型AJCC2002年分期、手术方式、分化程度、术后并发症、术后放疗、局部复发和术后颈部转移组间生存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术后颈部转移、年龄、术后放疗和声带活动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局部复发、术后颈部转移、年龄、术后放疗和声带活动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早期诊断、坚持术后随访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谢李;田勇泉;赵素萍;刘季威;邱元正;肖健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鼓膜修补术属耳科常见手术,该手术通常在显微镜下进行.我科2004年5月~2008年9月开展硬性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治疗慢性中耳炎陈旧性鼓膜穿孔和外伤性鼓膜穿孔67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中扬;梁华;唐亮;覃宏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在鼻颅底外伤处理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对35例鼻颅底外伤的患者应用鼻内镜技术进行诊治,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鼻颅底外伤患者中15例合并有鼻大出血,急诊经鼻内镜处理后出血停止.单纯鼻骨骨折3例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鼻外观及鼻通气良好.5例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或脱位,4例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复位术,术后鼻外观及鼻通气良好;1例术后左鼻塞,检查见鼻中隔左偏,1个月后行中隔矫正后鼻塞消失.2例合并鼻泪管断裂,鼻内镜辅助下手术治愈.处理上颌窦(前、上壁)骨折4例、筛窦骨折2例、额筛窦骨折4例(2例伴脑脊液鼻漏)、上颌窦筛窦骨折合并眶纸板骨折4例(2例伴复视)、蝶筛窦骨折6例(1例伴脑脊液鼻漏).鼻内镜手术后均对位生长愈合良好,无复视及视力障碍,眼球运动正常,外形尚好,窦口引流通畅,鼻腔鼻窦上皮化好.伴脑脊液鼻漏者已愈合.35例中1例鼻腔大出血,虽鼻出血停止但因合并严重脑挫裂伤死亡.结论 在处理鼻颅底复杂性外伤中配合应用鼻内镜可以获得较满意疗效.
作者:李泉;杜友红;王小东;孙建华;张艳红;彭福森;颜梅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人工脑脊液对大鼠脑外伤伤灶局部冲洗治疗,检测脑组织中水含量和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变化,探讨人工脑脊液局灶冲洗对创伤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制备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分正常对照组、外伤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治疗组及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组.于伤后30 min开始分别以37℃的生理盐水和人工脑脊液进行局灶冲洗治疗,维持3 h;伤后4 h,1、3、5、7 d处死留取脑组织标本,采用干湿重法测量伤灶脑组织含水量,RT-PCR方法 检测AQP-4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外伤对照组相比,生理盐水和人工脑脊液治疗组伤灶脑组织水含量明显降低(P<0.05);脑外伤后4 h伤灶脑组织中AQP-4 mRNA表达即明显上升,1 d达到高峰,持续至3 d,5 d开始下降,7 d降至正常水平;局灶冲洗治疗后,伤后4 h,1、3,5 d各组脑组织AQP4mRNA表达均低于外伤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P<0.05),其中以局灶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效果佳.结论 局灶人工脑脊液冲洗治疗能明显减轻伤灶脑水肿,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调节AQP-4的表达是其对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创华;刘运生;刘宏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为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通过在36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段,观察并测量显露范围及双侧腭大动脉、斜坡、椎-基底动脉以及脑神经等结构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 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可以达到蝶窦至Cl椎体下缘的广泛区域.腭大动脉距离梨状孔底部的深度为(33.6±4.5)mm,可显露范围的垂直距离为(74.6±5.1)mm,水平宽度为(27.4±4.32)mm,咽结节距离门齿深度(84.4±6.3)mm,是斜坡骨窗的理想入口.结论 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在处理颅颈连接腹侧区病变中具有显露广泛、手术创伤小、安全性较高等优点.
作者:王智运;尹庆水;王国良;李洪涛;章凯;吴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支原体感染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96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给予经鼻使用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根据治疗后症状缓解程度,筛选出治疗敏感者30例和不敏感者18例,以单纯性鼻塞患者20例为对照组,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其鼻腔鼻窦内支原体的感染率.结果 激素治疗敏感组支原体感染率为43.3%,激素不敏感组支原体感染率为83.3%,对照组支原体感染率为10%;敏感组和不敏感组比较支原体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敏感组和不敏感组支原体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支原体感染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且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作者:张艳红;杜友红;李泉;彭福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8月~2008年5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25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并以组织病理学结果 作为标准分析评价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24例(96%)均为单侧单窦病变,1例(4%)为双侧单窦病变;上颌窦占92%,蝶窦占8%.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病变鼻窦内全部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53.8%.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46.2%;钙化斑或点68.0%.病变鼻窦骨质增生硬化100%,病变上颌窦窦口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7 2.0%.此外还有上颌窦口阻塞并扩大(72.O%)及液平面、气泡等(32.0%).鼻窦CT扫描术前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4.0%.结论 真菌球在鼻窦CT除表现为特征性的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影及钙化斑或点外,还可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并同时可伴有骨质增生硬化、窦口阻塞并扩大及上颌窦口和(或)内侧壁骨质受压吸收破坏等.CT扫描对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筛选及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终确诊仍需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作者:洪志军;曹志伟;顾兆伟;杜瑞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鼻腔雾化治疗鼻息肉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鼻息肉患者行布地奈德鼻腔雾化治疗,并以20例地塞米松静滴治疗作为对照,测定鼻息肉组织中T细胞激素分泌调节因子(regulated on activalion、normal T-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的表达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结合扫描电镜观察鼻息肉表面纤毛的情况明确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布地奈德治疗后鼻息肉组织中RANTES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嗜酸性粒细胞也随之下降,二者具一定的相关性;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布地奈德治疗组鼻息肉纤毛治疗后排列整齐,恢复部分功能.结论 布地奈德鼻腔雾化治疗鼻息肉可下调RANTES的表达,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局部浸润,同时恢复部分鼻息肉纤毛的功能.
作者:朱华斌;冯云海;徐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三叉神经痛是较常见的疾病,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反复发作性触电样剧烈疼痛为特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为血管压迫学说.我科采用三叉神经表层感觉纤维切断术治疗3例三叉神经痛,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周序玲;邓有林;江远仕;隆琰;曹火太;林春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37岁.因声嘶、咽痛14个月,加重伴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4个月,于2009年03月03日入院.患者14个月前出现声嘶,呈间歇性,伴有咽痛.1年前声嘶症状加重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侧声带瘫痪;喉炎.4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且症状逐渐加重.查体: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四肢正常.
作者:乔晓丞;李树华;石洪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年1月~2008年12月14例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于单侧鼻腔鼻窦8例,双侧鼻腔及上颌窦1例,鼻咽部3例,口咽以及喉部各1例,结合14例病例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髓外浆细胞瘤,其中3例死亡;2例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3例局部复发,其中2例再行手术切除;5例无瘤生存;2例失访.平均随访42个月,随访率85.7%(12/14).结论 头颈部髓外浆细胞瘤是头颈部罕见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加放疗为主.
作者:谭志强;杨中纯;贺湘波;杨曙;谢鼎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主要以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为临床特点.传统治疗方法是鼻甲部分切除[1].近几年随着激光、微波治疗的广泛应用,使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术后鼻腔黏膜反应重,从而影响疗效和手术开展[2].我科2008年9月~2009年3月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系统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82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建庭;吴红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0例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的临床主要特点有:剧烈的耳痛;嵌塞物有较硬的核心;嵌塞物呈灰白色或者污灰色;嵌塞物和耳道皮肤粘连紧密;外耳道皮肤炎症较重.结论 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的5个特点可以作为诊断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以及与外耳道胆脂瘤区别的参考.
作者:镡旭民;杨桦;李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生、危害,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的必要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由于病变部位位于人体重要组织器官和枢纽部位,组织学类型多样,部位深在,病变观察困难,患者预后不佳,其危害性大,致残率、致死率高.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肿瘤起源于中枢神经颅内、椎管内.继发性肿瘤为转移瘤或侵入瘤.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转移途径和转移部位与原发瘤的部位有关,如肺癌、乳腺癌、皮肤癌等主要经血流转移,易在脑内形成多发转移癌.颅骨及其邻近软组织的原发性肿瘤可侵入颅内,累及脑膜及脑组织.
作者:农晓琳;黎彦;李昊;农东晓;农辉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乳突骨瘤的疾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 报道1例乳突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块,病理证实为乳突骨瘤,术后外观良好,随访20个月无复发.结论 乳突骨瘤是一种罕发的良性骨肿瘤,影像学检查是其主要诊断方法 ,手术完整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需与其他骨性肿瘤相鉴别.
作者:徐成志;陈东;王珮华;孙艺渊;王钟颖;鲍泳扬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