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杨持
我科从1999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7例非喉源性疾病行气管切开术后不能拔管者,经鼻内镜检查发现于气管造口上方因肉芽增生致气管狭窄,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肉芽组织后顺利拔管,报道如下.
作者:孙慧如;徐强;吴玉瑛;娄卫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Patulous Eustachian tube,PE)是一种以耳内胀满感、呼吸或吞咽时听到耳内有异样的吹气样声音、自听增强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疾病,一般认为是由于咽鼓管经常处于完全开放状态所造成.PE并非罕见,但经常发生误诊误治.作者对1999~2004年诊治随访的19例病人进行总结,复习文献并报道如下.
作者:樊韵平;陈舒琳;陈默;王静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鼻内镜术后中鼻道黏膜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34例,FESS术后1个月和3个月取其前筛区黏膜标本;以鼻中隔偏曲病人30例(既往无鼻窦炎病史)作为对照,于鼻中隔矫正术中取其钩突黏膜标本;均行光镜观察,IL-2、TNF-α的免疫组化染色以及糖精试验.结果①光镜观察:FESS术后1个月前筛区黏膜上皮有26例(76%)为鳞-柱交界上皮,8例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术后3个月前筛区黏膜34例基本恢复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②糖精试验:FESS术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FESS术后1个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TR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FESS术后3个月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③免疫组化染色结果:FESS术后1个月IL-2、TNF-α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FESS术后3个月IL-2、TNF-α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鼻内镜术后中鼻道黏膜的恢复包括炎性反应和组织重塑.②术后及时应用糖皮质类固醇对预防复发非常重要.③术后随访应大于3个月或更长.
作者:于睿莉;孙树岩;安立峰;董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中耳腔冷热水刺激对前庭神经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通过向中耳腔灌注冰水(4℃)、热水(44℃)及温水(37℃),以细胞外记录的方式记录前庭神经内侧核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改变.结果冷热水刺激可引起该前庭神经元的不同变化,其中热水刺激兴奋、冷水刺激抑制的神经元类型多(A型),刺激停止后神经元放电很快恢复.结论冷热水刺激可引起前庭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改变,不同神经元的反应各不相同.
作者:汪绪武;孔维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1996年以来,笔者运用微波配合鸦胆子油治疗成人喉乳头状瘤23例并跟踪2年以上,取得了颇为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曾旭东;何源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髓外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 EM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0年来收治的3例鼻腔、2例鼻咽、1例鼻窦EMP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结果 6例病人中3例鼻腔EMP病人单纯手术治疗,2例鼻咽部EMP病人行单纯放疗,1例鼻窦EMP病人手术后放疗.随访2~11年,其中1例鼻咽部病人放疗后6年死于肺部感染,1例鼻窦EMP病人于放疗1年后失访,其余4例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EMP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依据临床和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放疗和手术是治疗EMP主要方法.
作者:吴昆旻;李泽卿;王秋萍;周玫;王天友;程向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提出鼻腔结构不良的基本概念.探讨鼻腔结构不良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通过对2000~2002年55例鼻腔结构不良的病例分析,介绍各种鼻腔结构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55例鼻腔结构不良中,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骨性肥大或内移32例,鼻中隔偏曲合并中鼻甲骨下垂、下鼻甲内移12例,鼻中隔偏曲合并鼻前庭狭窄6例,筛骨垂直板及筛泡过度气化5例,均经鼻窦内镜行鼻腔成形术治疗,随访6个月至1年,疗效满意.结论鼻腔结构不良应引起临床的充分重视.只有通过鼻内镜行鼻腔成形手术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况光仪;谭业农;易惠民;黎君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止.方法唇龈沟切口鼻内镜下经鼻中隔蝶窦径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19例,16例微腺瘤施行全切,3例大腺瘤行囊内次全切除并用无水酒精烧灼,全部病人用唇筋膜和鼻中隔骨片重建鞍底.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3例.7例术前视力损害者6例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所有病例症状改善,术后除1例视力一过性减退和2例嗅觉一过性减退外,其余病例均无脑脊液漏和脑膜脑膨出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36个月,16例肿瘤无复发,3例次全切除者肿瘤生长缓慢.结论鼻内镜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是切除垂体腺瘤的较理想径路,术中囊内烧灼可有效地防止或减缓术后肿瘤复发,术后唇筋膜和鼻中隔骨片重建鞍底可防止相应并发症.
作者:沈志森;姜智南;赵侃;王波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程度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72.7%),次全切除3例.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2例(18.2%),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该入路明显扩大对中颅窝和上斜坡的显露,是切除主体位于后颅窝,同时累及中颅窝的岩斜区肿瘤的良好途径,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和疗效.
作者:陈立华;陈凌;A.Samii;M.Samii;凌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机制及其体内抑瘤作用.方法采用基因组电泳法观察NDV感染对Hep-2肿瘤细胞基因组的影响.运用SDS-PAGE、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NDV感染对Hep-2肿瘤细胞内p53及Bcl-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NDV感染后其新城疫病毒HN基因在Hep-2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另外,构建C57/BL小鼠荷H22模型,瘤内注射NDV,观察其对实体肿瘤的抑制作用,探讨NDV在动物模型体内所介导的抑瘤作用.结果 NDV可致Hep-2肿瘤细胞的基因组断裂,电泳呈梯状条带.NDV感染能够上调p53的表达,且不影响Bcl-2蛋白的含量.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NDV感染Hep-2肿瘤细胞后可在其表面表达大量新城疫病毒HN蛋白.动物实验结果说明,NDV可抑制实体肿瘤生长.结论 NDV可诱导Hep-2肿瘤细胞凋亡,且不受Bcl-2的影响;能够有效抑制体内实体肿瘤的生长.
作者:管国芳;金春顺;金宁一;米志强;李霄;连海;孙丽丽;文连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颅底头颈肿瘤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入路、多学科合作、修复及并发症等相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995~200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外科处理侵及颅底肿瘤120例的经验.结果良性肿瘤25例手术后效果良好,无手术死亡;各种类型恶性肿瘤95例,随诊3年以上者生存率64.6%,无瘤生存46.2%.恶性肿瘤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2.1%(2/9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1.6%(26/120).结论术前对颅底病变和手术适应证充分评估,制订周密的手术方案,采取恰当的手术入路,同时相关学科间密切配合,可望进一步提高颅底肿瘤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跃煌;祁永发;唐平章;徐震刚;郭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鼻腺样体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在鼻内镜下对较大儿童及成人腺样体肥大经鼻行腺样体切除术48例,治疗由腺样体肥大引起的睡眠呼吸障碍、鼻阻塞和咽鼓管功能障碍等.结果术后腺样体切除干净,无残体存留,鼻咽部结构显示良好,无出血、咽鼓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0.5~2年,病人症状消失.结论鼻内镜下腺样体肥大切除手术能在直视下进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病变切除更加彻底,手术疗效明显,并发症少.
作者:胡建道;廖建春;金国荣;吴海如;乐惠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病人,女,35岁,因左耳廓无痛性肿块5年,增大2个月,于2003年5月10日入院.病人于5年前因戴耳环的需要,在耳轮上极打孔,3个月后左耳轮出现直径约0.5 cm大小肿块,皮肤稍有红肿,瘙痒.曾在诊所多次口服抗生素,无明显好转.2个月前因肿块明显增大,入院要求手术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可,左耳轮上极见2.5 cm×1.5 cm灰白色肿块.质地偏软,无压痛,表面皮肤挤压颜色无变化,穿刺无液体,耳道通畅,鼓膜标志正常.电测听、声阻抗检查正常.入院后在局麻下进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与耳廊软骨膜部分粘连,分离后完整切除肿块,无包膜,质韧,切开肿块为实性,灰白色.病理检查:左耳廓神经纤维瘤.随访1年,无复发.
作者:陈伟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测EB病毒编码的BARF1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BARF1基因与鼻咽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BARF1基因在鼻咽癌、头颈部其他恶性肿瘤及慢性鼻咽炎病人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BARF1基因在鼻咽癌、头颈部其他恶性肿瘤及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4.4%和80%,三者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织中BARF1基因的相对表达强度中位数为11.87,头颈部其他恶性肿瘤为0.07,慢性鼻咽炎组织为0.02.BARF1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与头颈部其他恶性肿瘤及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表达强度进行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RF1基因在各种组织中存在着普遍的表达,而在鼻咽癌组织中存在着较高的表达强度,提示BARF1基因在鼻咽癌细胞癌变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章华;赵素萍;蒋卫红;谢志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外耳道胆脂瘤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老年外耳道胆脂瘤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结果本组外耳道胆脂瘤自发性者27例,外耳道狭窄所致者7例.以慢性耳钝痛及耳漏为主要表现,均有不同程度骨性外耳道侵蚀扩大,其中5例侵犯中耳乳突,面神经垂直段骨管破坏2例.行外耳道胆脂瘤清除术及外耳道成形术、改良乳突根治术治愈,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老年外耳道胆脂瘤具有破坏性,多为自发性,须与外耳道恶性肿瘤、坏死性外耳道炎等相鉴别,治疗原则为彻底清除胆脂瘤.
作者:伍启刚;戴熙善;付彦乔;余滋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以颅底病变为主的鼻咽癌的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2004年收治的19例以颅底病变为主的鼻咽癌病例.结果 19例病例中,仅6例病人考虑为鼻咽癌,另13例误诊为脊索瘤和蝶窦恶性肿瘤,误诊率达68.4%.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这类病人的认识,以免引起误诊.
作者:赵素萍;章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克隆人热休克蛋白90β(HSP90β)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HSP90β,并检测其在体外的表达情况,为下一步研究鼻咽癌中HSP90β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提取鼻咽癌总RNA,并经RT-PCR获得hHSP90βcDNA.用纯化的hHSP90βcDNA与PGEM Easy T Vector连接,构建中间载体PGEM-hHSP90β.将PGEM-hHSP90β及pcDNA3.1(+)质粒经AflII和Xbal双酶切、胶回收纯化酶切片段后,体外连接酶切片段,构建hHSP90β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HSP90β.经酶切和测序后,用脂质体包裹转染COS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SP90β的表达.结果酶切及测序鉴定表明,hHSP90β与pcDNA3.1(+)体外重组成功,命名为pcDNA3.1(+)/hHSP90β.该表达质粒在体外转染COS细胞后可表达HSP90β分子.结论采用体外重组技术,成功地将人HSP90β插到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pcDNA3.1(+)/hHSP90β表达质粒能在体外表达HSP90β分子.
作者:刘涛;赵菊梅;梁传余;田聆;魏于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颅底脊索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呈缓慢浸润性生长.以往因其位置深在且对颅底重要神经结构广泛侵犯,颅底脊索瘤的治疗一直是颅底外科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肿瘤病理学和颅底外科学的发展,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及治疗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该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分型和手术入路等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吕胜青;杨辉;陈立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式.方法总结1995年~2004年以来经显微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肿瘤23例,其中海绵窦原发肿瘤7例;毗邻侵及海绵窦的肿瘤16例,后者包括侵袭性垂体腺瘤7例,脑膜瘤6例,神经纤维瘤3例.回顾其术前CT及MRI特征、手术方法.结果 23例海绵窦区肿瘤经显微手术治疗,全切8例,部分切除15例,效果良好,无死亡.结论海绵窦区手术是神经外科的难题,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显微手术技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官明;陈锐;刘亮;陈礼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以往对爆裂性眶内侧壁骨折的治疗均采用内眦皮肤切口,愈合后遗留瘢痕,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我院1999年7月~2003年9月开展鼻内镜下爆裂性眼眶内侧壁骨折整复术,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王越茹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