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再次电切手术的临床探讨

章锐鸿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回顾性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再次电切手术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接收的38例需再次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再次手术原因收集分析.结果 3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再次手术的平均时间距上次手术为(2.78±0.92)年,需再次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原因包括:16例患者在初次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反复出现肉眼可见血尿;15例患者发生下尿路严重梗阻;7例患者为初次手术后尿储留症状严重.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再次电切手术的原因为反复出现肉眼可见血尿、下尿路严重梗阻、尿储留症状严重,其中反复出现肉眼可见血尿是再次进行电切术的主要原因.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PDCA方法在手术室新入人员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手术室新入人员教学管理中,运用PDCA方法后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方法 以2013年30名手术室新入科室及轮转培训人员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教学管理中采用PDCA方法加以培训;2012年30名手术室新入科室及轮转培训人员(对照组),教学管理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未实施PDCA循环;对比两组人员的培训成绩与满意程度.结果 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培训成绩(操作+理论)更为显著,新入人员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室新入人员教学管理中实施PDCA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著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段丽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特定穴位按摩结合利多卡因胶浆替代法对减少老年男性导尿疼痛的作用

    目的 探讨特定穴位按摩结合利多卡因胶浆替代法对减少老年男性导尿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需导尿的老年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特定穴位按摩,观察组联合利多卡因凝胶自尿道外口注入后插入尿管,对照组联合石蜡油润滑导尿,比较两组1次导尿成功率、导尿疼痛程度、导尿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清醒患者、昏迷患者疼痛评分分别为(1.13±0.52)分、(1.08±0.3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次插管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尿路损伤、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特定穴位按摩结合利多卡因胶浆替代法可有效提高1次导尿成功率,减轻导尿疼痛,减少导尿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芳冰;陈丽萍;邓丽霞;张玉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目的 观察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60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另选取60例健康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生化指标检验,分析并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值、2h糖耐量试验平均值和血清甘油三酯.结果 经过生化检验,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2h糖耐量试验平均值和血清甘油三酯数据均高于正常范围以及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生化检验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蒋宗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研究现状及进展

    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14年12月~2015年8月,我院新生儿科收录的4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资料,发病时间出生后1~28d,对患儿实施头颅CT或MRI检查;按照轻度、中度、重度等对病况进行等级划分,治疗期间重点控制颅内压、惊厥、消除脑干症状等,抑制患儿病症变化.持续2个月,回访调查患儿康复情况,对比治疗前后症状差异性(P<0.01).结果 缺血缺氧性脑病多发于新生儿初期,出生后1~14d内发病较多,14~28d发病较少,初期观察患儿病症状态需及时进行处理,抑制HIE病况加剧.本次治疗后期,临床观察患儿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新生儿无多种病症复发情况.结论 缺血缺氧性脑病属于严重性病变,易造成脑组织功能受损,必须及时对新生儿进行诊断处理.

    作者:孙逊;蔡茂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析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

    目的 分析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结果,预防院内感染及纠纷事件的发生.方法 分别选取我院输血患者1028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00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艾滋病病毒血清标志物(抗-HIV)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结果 患者输血前抗-HIV、抗-TP、抗-HCV、HBsAg阳性率分别为0.2%、1.8%、0.7%、9.9%,其传染病指标阳性率的12.5%高于对照组的7.4%,男性输血患者HBsAg感染率的11.4%高于女性的7.1%,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患者输血前检测传染病指标,初步了解健康状况,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避免院内感染及纠纷事件的发生.

    作者:蔡旭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

    目的 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产科收治的64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观察64例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在发现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是,立即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64例出现出血性休克患者的原因及构成比为:宫缩乏力29例,占45.3%;阴道撕裂伤16例,占25.0%;胎盘因素10例,占15.6%;凝血功能障碍6例,占9.4%;宫外孕3例,占4.7%.64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后,有61例患者的休克症状得到迅速纠正,成功实施抢救;有2例患者经前期保守抢救无效,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得以成功抢救;1例患者应病情危急,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对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国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胎儿畸形治疗性引产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和探讨胎儿畸形治疗性引产的临床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01月~2015年8月期间,在产科经B超等产前检查确诊为畸形胎儿的产妇137例.对胎儿畸形治疗性引产的原因以及诱发胎儿畸形缺陷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其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统计学分析表明,137例胎儿畸形治疗性引产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管畸形(约32.85%)和唇腭裂(约27.74%),其次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约13.87%)、四肢畸形(约9.49%)、脑积水(约7.30%)、无脑儿(约4.38%)以及腹裂(约4.38%)等.造成胎儿畸形的因素主要包括高龄产妇、低文化程度、孕期服药、居住环境差以及孕期合并症等.结论 胎儿畸形治疗性引产的原因主要包括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四肢畸形、腹裂、无脑儿等,其诱发原因主要同产妇身体状况有关.因此,产妇在妊娠期间必须要相应的预防工作,而医护人员也要做好引产期间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更好的保障产妇及胎儿的健康安全.

    作者:申洁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对比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目的 对比传统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2015年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疾病择期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行传统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消化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腹部脐窝外观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疤痕不明显,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柯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均采用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其他综合治疗方式干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为96.5%,治疗后盆腔静脉内径显著小于治疗前,治疗后盆腔静脉流速显著高于治疗前.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可以有效的保证治疗疗效,加快机体指标的改善.

    作者:罗简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思密达治疗小儿口腔溃疡效果探讨

    目的 对思密达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收治的小儿口腔溃疡患儿9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取锡类散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思密达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4%,观察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思密达治疗小儿口腔溃疡效果较优,且疗程较短,适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雪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手段及护理体会.方法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的原因,总结手术治疗前中后的护理及可能发生的情况.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及并发症的护理要素等.总结 腰椎间盘突出护理体会.

    作者:王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手术室患者焦虑情绪的因素分析与护理

    目的 探究对手术室患者焦虑情绪的护理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普外科手术患者200例设置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分别占据100例.对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措施,对实验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与85.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整体护理措施应用于手术室治疗患者可获得明显的护理效果,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正确看待手术治疗,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荐采纳.

    作者:苏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以我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为例,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善对策.结果 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低、设备监管不规范、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就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宣传、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和规范相关操作等对策.结论 医院消毒供应室关乎病患生命安全,应对其加以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解决,以确保医护工作安全进行.

    作者:陈惠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头孢地嗪对AECOPD患者临床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头孢地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临床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58例AECOPD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甲组患者接受头孢替安等2、3代头孢菌素治疗,乙组患者给予头孢地嗪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细胞免疫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乙组疗效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乙组患者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地嗪对AECOPD患者临床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大,有助于促进患者急性期生命体征的稳定,提高疗效,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文继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西药药房管理以及减少药患纠纷措施分析

    目的 分析研究西药药房管理工作和降低药患纠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抽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加强我院西药药房管理阶段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实验组,并且抽取2012年2月~2013年10月还没有加强我院西药药房管理这一时间段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照组,观察并且对比两组患者具体药患纠纷出现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药品调剂差错率(2.00%)以及医患纠纷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0%和28.00%,并且实验组患者总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 加强基层西药药房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药患纠纷出现率,增加护理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卫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个体化活动干预对肺结核咯血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肺结核咯血患者实施个体化活动干预缩短了咯血持续时间,提高了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2015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咯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的活动干预.结果 对照组49例患者中,咯血停止36例,咯血频率增加12例,未出现死亡情况,咯血持续时间为(5.1±0.7)d;观察组49例患者中,咯血停止47例,咯血频率增加2例,未出现死亡情况,咯血持续时间为(3.5±0.8)d.观察组患者咯血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的活动干预给护士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指导,缩短了咯血持续时间,提高了咯血的治疗效果.

    作者:许怡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用药效果初步评定

    目的 对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用药效果进行评定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患儿采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药物静脉滴注治疗,而研究组于此基础上采取盐酸氨溴索药物雾化吸入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研究组中小儿支气管炎患者的高热消退时间、咳嗽消退时间、肺部啰音消退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小儿支气管炎患者盐酸氨溴索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有较好临床价值.

    作者:周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肌氨酸氧化酶法与碱性苦昧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实验比对

    目的 评价肌氨酸氧化酶法(简称酶法)、碱性苦味酸法(简称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可靠性.方法 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测定血肌酐值进行精密度试验,并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文件进行评估,将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回归分析,计算两种方法间的偏倚.结果 酶法3个水平的定值质控血清CV日间%分别为3.77%、2.53%、1.23%;苦味酸法3个水平的定值质控血清CV日间%分别为5.23%、4.05%、2.46%.两种方法测定的血清肌酐浓度,经组内、组间离群值检验后得线性回归方程:Y(苦味酸)=0.9772X(酶法)+5.1911,r2=0.9910.两种方法间各有明显恒定偏倚.结论 苦味酸法特异性不高,易产生交叉污染,但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肌氨酸氧化酶法特异性高、线性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龚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预防使用抗生素与耳鼻喉切口感染的调查

    目的 调查预防使用抗生素对耳鼻喉切口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收录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耳鼻喉科收录的40例患者资料,对其临床手术切口康复情况回顾性调查分析.本次40例采用分组法,每组20例,观察组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处理,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处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于术后1个月回访,统计2组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感染1例,感染率5%,对照组感染4例,感染率20%;感染因素与手术位置、切口处理、抗菌要素等相关,主要感染症状为切口胀大、疼痛、脓肿等.术后及时采取抗菌处理,炎症得到控制,感染被抑制.结论 耳鼻喉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陈安;戴文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昏迷患者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昏迷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28例昏迷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进行抢救,对患者使用前和使用后20分钟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口咽通气管后能减慢昏迷患者的呼吸频率,提高血氧饱和度.结论 口咽通气管能改善院前急救中昏迷患者的通气,提高抢救质量.

    作者:孙卓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

主管: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