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光;莫宋平;邓建华;黎永璇;杨福璇
目的 对复发性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总结43例复发性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复发性鼻息肉在鼻内镜下均能彻底清除,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鼻腔、鼻窦得到充分引流。随访期>6个月者38例,其中治愈25例,好转8例,无效5例,有效率86.84%。结论 复发性鼻息肉的鼻内镜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视野清晰,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术后随访、清理鼻腔和综合治疗是提高临床治愈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陆秋天;梁建平;刘蓓;袁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63岁。因左耳廓顶部角状新生物逐渐长大2个月,于1997年3月6日来我院门诊求治。2月前自觉左耳廓顶部轻微搔痒,触摸发现有质硬点状物,未重视,新生物缓慢生长,于20d前长至米粒大小,局部耳廓出现间歇性针刺样疼痛,夜间明显,其后新生物迅速长大,状似羊角,其根部刺痒难忍;无全身其他不适症状。检查:左耳廓顶部有高约1cm、顶尖、基广、淡棕色、质硬略向后弯曲、状似羊角新生物,基部耳廓局部表皮充血,略肿胀,有触痛及轻微血管波动感。 局麻下手术切除,新生物基部耳廓行“V”型切口,切除新生物及部分耳廓皮肤、软骨,见新生物从表皮长出,与耳廓软骨分界清楚,其基部沿耳轮皮下有直径约1mm动脉经过,未发现伴行静脉,结扎血管,缝合包扎切口,肌注青霉素以预防感染,隔日换药,7d后拆线痊愈。术后角状物病检为皮角。随访2年多未见复发。
作者:刘仲奇;胡永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为寻求中耳癌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佳的手术途径。方法 我们采用乳突进路行颞骨次全切除术12例,其中中耳、乳突及岩尖一并切除者6例,颈动脉骨管全程开放4例,均无出血、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果 术后追踪观察2年以上者9人,其中5年以上者6人,3人死亡,长生存者至今已9年。结论 此术式操作方便,视野清晰,可酌情应用。
作者:李玲香;张莉;李建瑞;陈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观察Calpain在灰鼠耳蜗内的定位及其注射卡铂后不同时间的表现。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卡铂引起的耳蜗毛细胞及其传入神经系统中Calpain的活动变化。结果 发现卡铂首先损坏耳蜗Ⅰ型传入神经的树突并伴有Calpain的破坏活动。结论 卡铂引起的耳蜗Ⅰ型传入神经系统的早期破坏可能是由于细胞内形成的高钙浓度激活了Calpain的活性,由此导致了Ⅰ型传入神经原的蛋白质水解变性。
作者:丁大连;王家东;Richard J.Salvi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喉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条件及其增殖、分化特点。方法 采用低血清(2%)并添加促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对中晚期引产胎儿的喉粘膜进行组织块原代培养,并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原代培养细胞的特性。结果 组织块接种成活率为(47±11)%,3d后即可见生长晕,10~14d时汇合成片,细胞呈扁平、多角形,胞浆含张力原纤维,细胞间可见丰富的桥粒连结,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本实验采用的培养条件适宜人喉上皮细胞的生长,所获细胞纯度高,培养过程简便;从生物学行为来看,体外培养的人喉上皮细胞同样具有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是进行癌变研究的良好对象。
作者:柯朝阳;吴展元;肖伯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25岁。因夜间从树上跌下,树枝从右眼角内眦处刺入90min以“右眼睑贯通伤,右眼眶、上颌窦异物、右颈部皮下血肿”急症入院。自诉夜间爬上果树后不慎头朝下跌落,落地时有树枝从右眼内侧刺入,用手折断露出伤口外的部分树枝后,开始有少量出血,剧烈疼痛。 入院体查:T 37.8℃,P 108次/分,R 20次/分,Bp 120/75 mmHg,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左侧偏头位,胸廓对称,心、肺、腹部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专科检查:右上睑青紫肿胀,上睑内眦角及下睑内眦部皮肤全层不规则撕裂,深达眶骨,于泪囊窝后部、额窦下方可探及指头粗细树枝断端并刺向后外下方,树枝和周围组织嵌顿较紧,不易拔出,探针向下不能探入,右眼球完整,被挤向外侧。检查视力:右眼视力:指数/1米(VoD: F.C./1m)。左侧眼、眼底及视力正常。检查口腔及鼻腔内,右侧壁均未见异常突起及出血。颈部检查:颈软,活动轻度受限,气管居中,右颈侧舌骨水平近下颌角处皮肤瘀血肿胀,局部隆起,皮下有硬块,明显压痛。X线片头颅正侧位示右眶、上颌窦及颈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
作者:胡永芳;刘仲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Ⅶ、Ⅷ脑神经复合束的应用解剖与前庭神经切断术径路的关系。方法 选用新鲜或福尔马林固定的带软组织尸耳34只,采取从上向下和从后向前联合进路暴露内耳道的方式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①Ⅶ、Ⅷ脑神经复合束在由内耳道底向脑干行经过程中,存在着神经吻合、神经融合及神经旋转的独特现象;②耳蜗前庭裂亦存在3类变化。结论 保留听力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应尽量选择暴露内耳道的径路进行。
作者:蔡昌枰;孙济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面中部翻掀术联合鼻内镜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面中部翻掀术联合鼻内镜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1例。上网检索了近5年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对不同手术方式的复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随访12~6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采用这种联合手术方式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彻底切除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避免面部切口、肿瘤切除彻底、复发率低的优点。术后定期鼻内镜随访可确保复发肿瘤的早期发现及妥善处理。
作者:贺广湘;孙虹;马艳红;蒋明;陈江波;李和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有效减少内镜鼻窦手术中出血的麻醉方式。方法 选择临床分型分期为Ⅱ型3期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例80例,随机分为4组,每20例1组,分别在局部麻醉、普通全麻、硝普钠(SNP)行控制性降压全麻和SNP复合美托洛尔行控制性降压全麻下手术。术后统计分析各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全麻各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和SNP用量。结果 各组手术的平均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是:①局麻组为(91.25±72.55)ml和(57.95±9.70)min;②普通全麻组为(436.5±36.39)ml和(102.5±45.87)min;③SNP降压组为(109.75±59.48)ml和(70.00±20.77)min;④SNP复合美托洛尔组为(104.50±88.70)ml和(69.00±22.51)min。SNP复合美托洛尔行控制性降压全麻,血压下降明显、平稳,且心率也明显下降,SNP用量减少。结论 局麻和控制性降压全麻下手术的出血量明显少于普通全麻,且手术时间较短。控制性降压全麻以SNP复合美托洛尔为优。
作者:肖建新;杨承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32岁。因咽喉部反复性疼痛伴咽异物感3月,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收入院。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肝、脾无异常。两侧扁桃体Ⅱ°,无充血,隐窝口无分泌物附着,咽后壁少许淋巴滤泡增生,稍红。白细胞总数8.6×109/L,中性粒细胞76%,淋巴细胞24%。入院后第2d在局麻下行双侧扁桃体无血挤切术,手术顺利,无残体遗留,无渗血,术后给予青霉素640万单位加止血敏0.3静脉点滴Qd,多贝尔氏溶液漱口。次日患者悬雍垂轻度水肿,白膜生长良好,体温37.6℃。术后第3d患者咽痛加重,悬雍垂水肿明显,改用先锋霉素Ⅵ号6.0+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Qd,第4d患者以上症状加重,有憋气感。查:左侧软腭肿胀,充血,悬雍垂向右偏斜。在左侧咽腭弓肿胀明显处穿刺,抽出脓液约5ml,次日又抽出脓血约3ml,加用来立信200ml静脉点滴Qd,以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咽部体征逐渐消退。脓液细菌培养为耐青霉素金萄菌,只对菌必治、来立信敏感。术后第8d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杜文平;张会珍;江喜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于喉部真菌病非常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确诊有时颇费周折。本文报告3例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36~37岁。诱发原因:感冒1例,月经紊乱1例,过度说话1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为12~15d。在其它医院分别诊断为:咽喉炎、声带息肉、声带肿物等。曾用抗生素、激素治疗。1例无效,2例加重。 3例均声嘶较重,其中2例干咳,2例喉异物感或阻塞感,1例感气短。全身症状不明显。1例失眠,2例焦虑。检查:全身体格检查无异常,耳鼻无异常,咽部轻度充血。3例双侧声带中1/3表面见灰白色膜状物,表面光滑,稍隆起。2例声带运动无障碍,1例声门闭合稍差。胸部透视或照片均无异常。声带表面膜状物涂片、培养未发现真菌。未发现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灶。3例病理确诊为喉曲霉菌病。
作者:王泽光;莫宋平;邓建华;黎永璇;杨福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正常青年人在隔音和非隔音环境下的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探讨环境噪声对耳声发射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Capella耳声发射仪对正常听力青年人102耳分别在隔音和非隔音环境下记录DPOAE和TEOAE。结果 两种环境下DPOAE的幅值无显著差异,信噪比(S/N-ratio)、叠加次数、扫描时间有显著性差异;TEOAE的幅值、信噪比、相关系数(Corr)、叠加次数、扫描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隔音和非隔音环境下的DPOAE、TEOAE的通过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环境噪声(55~65dBSpL)对DPOAE幅值(除0.5kHz外)无明显影响,对TEOAE有显著影响;在听力筛选时,尤其是在非隔音环境下应用DPOAE较TEOAE准确率高;不但具有频率特异性,且可明显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欧阳顺林;肖健云;方俭生;冯永;田湘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例1:女,9岁,右耳垂下瘘口溢液反复肿疼9年。患儿自幼右耳垂下、下颌角后皮肤有一瘘口,挤压时有分泌物溢出,局部反复肿疼,曾在多家医院切开排脓6次。查体:右耳垂下1.5cm、下颌角后皮肤有一针尖大瘘口,挤压无分泌物溢出,局部皮肤多处切口瘢痕。入院诊断:鳃裂瘘管。全麻下在瘘口周围作梭形切口,剥离瘘管,追踪至茎乳孔附近,瘘管以囊袋状与外耳道软骨相连。完整切除瘘管。术后病理报告为鳃裂瘘管,内表面覆鳞状上皮,生有毛发,外有软骨层。术后出现右侧轻度周围性面瘫,应用地塞米松及维生素B类药物,3个月后面瘫完全恢复,瘘管无复发。
作者:程万民;王其友;张建新;王少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组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20~64岁,其中27~33岁9例。病程5个月~2年。临床症状:颈痛 13例,放射性肩背痛11例,咽喉部异物感10例,颈部发胀不适10例,上胸部隐痛8例,深呼吸颈深部疼痛6例,上肢蚁走感5例,上肢厥冷2例,肩关节活动受限2例,上胸部不适1例。13例中有9例接受过多种抗生素治疗,2例行扁桃体切除术,1例服用消炎痛片1个月。来院就诊次数多达8次。检查:锁骨上方1.0~2.5 cm有明显压痛点7例。本组13例颈部X线照片显示,左侧颈肋6例,右侧4例,双侧3例,均发生于第7颈椎。
作者:应利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治疗侵犯颅底的鼻窦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按不同病情,作者分别采用了鼻窦进路术式、颅颌联合术式(Ketcham-Sissson氏法);颅底修补分别采用了颞肌筋膜、带蒂鼻中隔复合瓣、帽状腱膜和前额带蒂皮瓣。结果 手术均1次成功,无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术后生存2年以上3例,3年以上1例,1年以上1例。结论 侵犯颅底的鼻窦恶性肿瘤,手术进路应视不同病情而定。
作者:舒畅;陈建超;杜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儿男,8岁。以间歇性发热反复发作1年余,左侧鼻前庭溃烂及流血性脓涕半年就诊。患儿自1997年7月出现鼻臭、发热,诊断为“感冒”并给予治疗,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但鼻腔恶臭味加重,流血性脓涕。2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体温在38℃~40℃之间,体温高时出现寒战,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但停药后体温再次上升。因反复发热,曾先后住院治疗达7次之多,1999年3月左侧鼻腔、鼻前庭出现严重溃烂,流血脓涕,多家医院门诊均以“鼻前庭溃疡”、“湿疹”给予治疗,效果不佳,且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体格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好,心肺(-),血常规:WBC 12.6×109/L,大小便常规、胸透等检查均正常。左侧鼻阻,按压鼻翼处疼痛,鼻前庭溃烂皲裂,鼻孔缘红肿,鼻腔有较多肉芽组织增生,上有血脓性涕及伪膜堵塞鼻腔,有恶臭味。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见鼻腔中部有1黑色物体嵌于周围组织中,钳取出1枚图钉,形状可辨,尖端已腐蚀。追问病史,自述于1997年放暑假回家途中用图钉挖鼻不慎将其滑入鼻腔,回家怕父母责骂,未敢告诉实情。
作者:段安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 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耳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置关系简图,并经过数学计算找到岩骨表面可以磨除的前点。结果 内耳门后下缘、后半规管中点和外耳道后上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半规管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到内耳门后下缘、乙状窦前缘到外耳道后上棘、骨耳孔后下缘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8.67mm、15.64mm、3.47mm、22.07mm、12.42mm、25.37mm。结论 内耳门下后缘水平内耳门下后缘后12.5mm或乙状窦前缘前10mm处和外耳道后上棘的连线可用来确定岩骨后部的磨除范围
作者:梁树立;漆松涛;彭林;冯文峰;张嘉林;邱炳辉;戴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怎样缩小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乳突根治术腔及促进术腔上皮愈合、早日干耳。方法 采用带蒂乳突骨膜瓣覆盖术腔。结果 37例患者经本术式处理后不能促进乳突根治术后的早日干耳。结论 乳突根治术腔创面的愈合,主要仍取决于病变是否彻底清除和术腔引流是否通畅。乳突骨膜瓣作用不大。
作者:张汉清;冯文杰;胡雨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微波处理上颌窦腔息肉、窦口复合体残存肉芽,以提高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疗效,缩短治愈疗程。方法 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病人随机分成2组各50例,一组术后1周进行微波处理,另一组只作常规处理,观察2组疗效。结果 微波组治愈率为92%,常规组为78%,微波组10周内上皮化为70%,常规组为44%。结论 对鼻息肉、鼻窦炎患者在实施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后1周进行必要的微波处理,能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作者:成斌;潘利宏;孔凡英;喻迪标;晏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1982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25例小儿颅咽管瘤(paediatric craniopharyngioma, PCP)采用经蝶入路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5例PCP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和治疗结果。本组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经蝶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52.0%(13例)肿瘤全切除;32.0%(8例)次全切除;16.0%(4例)部分切除。肿瘤未能完全切除的原因是瘤体与下丘脑及血管的粘附较紧,或为较大的钙化。术后无死亡。20例获长期随访(平均3.6年),其中17例(85.0%)恢复良好,3例(15.0%)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对PCP采用CT或MRI进行诊断并选择合适病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章翔;顾建文;费舟;付洛安;张剑宁;刘卫平;张志文;王占祥;杨利孙;贺晓生;陈义军;易声禹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