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森;张发惠;章翔;王如密
目的 研究正常青年人在隔音和非隔音环境下的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探讨环境噪声对耳声发射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Capella耳声发射仪对正常听力青年人102耳分别在隔音和非隔音环境下记录DPOAE和TEOAE。结果 两种环境下DPOAE的幅值无显著差异,信噪比(S/N-ratio)、叠加次数、扫描时间有显著性差异;TEOAE的幅值、信噪比、相关系数(Corr)、叠加次数、扫描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隔音和非隔音环境下的DPOAE、TEOAE的通过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环境噪声(55~65dBSpL)对DPOAE幅值(除0.5kHz外)无明显影响,对TEOAE有显著影响;在听力筛选时,尤其是在非隔音环境下应用DPOAE较TEOAE准确率高;不但具有频率特异性,且可明显降低假阳性率。
作者:欧阳顺林;肖健云;方俭生;冯永;田湘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声带良性病变手术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间接喉镜下手术和纤维喉镜下激光手术。但对于病变较广或基底较宽的病变, 采用这些手术方法往往难以奏效,需要支撑喉镜手术或支撑喉镜显微镜下手术。运用鼻内镜结合激光治疗声带良性病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我们自1998~2000年在支撑喉镜下经鼻内镜激光治疗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范围较广、基底较宽的良性病变31例。现报告如下。1 村料和方法 31例声带良性病变患者,男8例,女23例。年龄14~56岁,平均30岁。其中体积较大(米粒至黄豆大小)的声带息肉21例,基底较广的声带小结10例,主要症状为声嘶,病程2个月~8年,平均29个月。 采用湖北孝感市阳光医疗器械责任有限公司生产的Nd-YAG激光,型号YAG-100,光纤直径24mm,大输出功率100W,鼻内镜采用杭州市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总厂生产的福澳牌鼻内镜,型号BDJ-E。
作者:龙卫东;肖章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鼻骨和鼻中隔多发性骨和软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鼻中隔开放性整复术联合鼻骨骨折复位术。结果 本组27例均一次性恢复了鼻外观和双鼻通气功能。结论 该术式治疗严重鼻外伤,疗效确切,可避免严重鼻外伤因为受伤后早期处理不当所致鼻部畸形等弊端。
作者:林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为寻求中耳癌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佳的手术途径。方法 我们采用乳突进路行颞骨次全切除术12例,其中中耳、乳突及岩尖一并切除者6例,颈动脉骨管全程开放4例,均无出血、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果 术后追踪观察2年以上者9人,其中5年以上者6人,3人死亡,长生存者至今已9年。结论 此术式操作方便,视野清晰,可酌情应用。
作者:李玲香;张莉;李建瑞;陈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有效减少内镜鼻窦手术中出血的麻醉方式。方法 选择临床分型分期为Ⅱ型3期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例80例,随机分为4组,每20例1组,分别在局部麻醉、普通全麻、硝普钠(SNP)行控制性降压全麻和SNP复合美托洛尔行控制性降压全麻下手术。术后统计分析各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全麻各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和SNP用量。结果 各组手术的平均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是:①局麻组为(91.25±72.55)ml和(57.95±9.70)min;②普通全麻组为(436.5±36.39)ml和(102.5±45.87)min;③SNP降压组为(109.75±59.48)ml和(70.00±20.77)min;④SNP复合美托洛尔组为(104.50±88.70)ml和(69.00±22.51)min。SNP复合美托洛尔行控制性降压全麻,血压下降明显、平稳,且心率也明显下降,SNP用量减少。结论 局麻和控制性降压全麻下手术的出血量明显少于普通全麻,且手术时间较短。控制性降压全麻以SNP复合美托洛尔为优。
作者:肖建新;杨承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微波满意的疗效,方便的操作,已被广泛用于治疗鼻咽喉疾病。随着治疗病例的增加,并发症也逐渐暴露出来,现将我科1995年以来,出现的3例典型并发症报告如下: 例1,男,24岁,持续性鼻阻伴头昏10年。检查:双下鼻甲肥大,呈“桑椹”样改变。用1%麻呋液收缩鼻甲不明显。诊断:双侧慢性肥厚性鼻炎。行双下鼻甲粘膜下微波凝固术。输出功率30W,时间到双下甲缩小、粘膜变白为止。术后2周,清理左鼻腔时发现,鼻腔管状混合性血痂阻塞,取出该物,下鼻甲骨暴露,粘膜残留处假膜附着。右鼻腔正常。给复方薄荷油滴鼻,每日4次,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加服多种维生素及三磷酸腺苷等促进细胞生成的药物。2个月后复查,下鼻甲虽长出粘膜,但严重萎缩。
作者:尹为民;田兴华;张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1982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25例小儿颅咽管瘤(paediatric craniopharyngioma, PCP)采用经蝶入路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5例PCP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和治疗结果。本组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经蝶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52.0%(13例)肿瘤全切除;32.0%(8例)次全切除;16.0%(4例)部分切除。肿瘤未能完全切除的原因是瘤体与下丘脑及血管的粘附较紧,或为较大的钙化。术后无死亡。20例获长期随访(平均3.6年),其中17例(85.0%)恢复良好,3例(15.0%)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对PCP采用CT或MRI进行诊断并选择合适病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章翔;顾建文;费舟;付洛安;张剑宁;刘卫平;张志文;王占祥;杨利孙;贺晓生;陈义军;易声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近年来有关蝶窦的解剖研究,总结其在鞍区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近年来有关的文献23篇。结果 蝶窦于10岁时基本气化完全,其大小、形态、气化程度和分隔均变异极大。蝶窦内中隔很少居中,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常不同程度地凸向窦腔。后筛窦亦可伸入蝶窦,形成蝶上筛房。自蝶窦口至鞍底中心的距离大约为1.5cm。结论 经蝶入路手术中,保持与鼻底成32°夹角入路和以两侧窦口下缘连线为横轴打开窦壁,可使手术准确导向鞍内,必要时可打开蝶上筛房。蝶骨前嵴和犁骨是指引窦内中线操作的可靠标志,入窦腔后应注意识别和保护侧壁上的隆起结构。若见窦腔浅, 看不到鞍底下凸,即可能存在额状位间隔、蝶窦气化不良或鞍底本身不下凸。
作者:王守森;张发惠;章翔;王如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Ⅶ、Ⅷ脑神经复合束的应用解剖与前庭神经切断术径路的关系。方法 选用新鲜或福尔马林固定的带软组织尸耳34只,采取从上向下和从后向前联合进路暴露内耳道的方式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①Ⅶ、Ⅷ脑神经复合束在由内耳道底向脑干行经过程中,存在着神经吻合、神经融合及神经旋转的独特现象;②耳蜗前庭裂亦存在3类变化。结论 保留听力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应尽量选择暴露内耳道的径路进行。
作者:蔡昌枰;孙济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本组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20~64岁,其中27~33岁9例。病程5个月~2年。临床症状:颈痛 13例,放射性肩背痛11例,咽喉部异物感10例,颈部发胀不适10例,上胸部隐痛8例,深呼吸颈深部疼痛6例,上肢蚁走感5例,上肢厥冷2例,肩关节活动受限2例,上胸部不适1例。13例中有9例接受过多种抗生素治疗,2例行扁桃体切除术,1例服用消炎痛片1个月。来院就诊次数多达8次。检查:锁骨上方1.0~2.5 cm有明显压痛点7例。本组13例颈部X线照片显示,左侧颈肋6例,右侧4例,双侧3例,均发生于第7颈椎。
作者:应利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32岁。因咽喉部反复性疼痛伴咽异物感3月,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收入院。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肝、脾无异常。两侧扁桃体Ⅱ°,无充血,隐窝口无分泌物附着,咽后壁少许淋巴滤泡增生,稍红。白细胞总数8.6×109/L,中性粒细胞76%,淋巴细胞24%。入院后第2d在局麻下行双侧扁桃体无血挤切术,手术顺利,无残体遗留,无渗血,术后给予青霉素640万单位加止血敏0.3静脉点滴Qd,多贝尔氏溶液漱口。次日患者悬雍垂轻度水肿,白膜生长良好,体温37.6℃。术后第3d患者咽痛加重,悬雍垂水肿明显,改用先锋霉素Ⅵ号6.0+地塞米松10mg静脉点滴Qd,第4d患者以上症状加重,有憋气感。查:左侧软腭肿胀,充血,悬雍垂向右偏斜。在左侧咽腭弓肿胀明显处穿刺,抽出脓液约5ml,次日又抽出脓血约3ml,加用来立信200ml静脉点滴Qd,以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咽部体征逐渐消退。脓液细菌培养为耐青霉素金萄菌,只对菌必治、来立信敏感。术后第8d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杜文平;张会珍;江喜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鼻咽癌(NPC)组织细胞凋亡诱导分子TRAIL mRNA的表达。方法 从NPC组织提取的细胞总RNA逆转录生成第1条cDNA链后,再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经电泳、溴乙锭染色后分析TRAIL mRNA的表达。结果 20例NPC患者癌组织17例可检测到TRAIL mRNA的表达,其表达阳性率为85%。8例非NPC鼻咽组织有5例可检测到TRAIL mRNA的表达,表达阳性率为62.5%。临床早期(临床分期Ⅰ~Ⅱ期)NPC组织TRAIL表达阳性率与晚期(临床分期Ⅲ~Ⅳ期)NPC组织的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别。结论 NPC组织存在TRAIL mRNA,其表达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无密切关系。
作者:王光平;王行炜;王承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基因13(CK13)和EB病毒DNA在人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Northern杂交对32例NPC和8例慢性鼻咽炎(CINE)组织进行CK13 mRNA水平检测,同时应用PCR方法进行EB病毒DNA检测。结果 CK13基因在鼻咽炎组织中高表达,在NP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调,下调的频率达65.63%(21/32)。结论 NPC组织的分化可能与CK13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邱元正;文忠;林功标;肖健云;田勇泉;赵素萍;陶正德;李桂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喉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条件及其增殖、分化特点。方法 采用低血清(2%)并添加促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对中晚期引产胎儿的喉粘膜进行组织块原代培养,并通过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原代培养细胞的特性。结果 组织块接种成活率为(47±11)%,3d后即可见生长晕,10~14d时汇合成片,细胞呈扁平、多角形,胞浆含张力原纤维,细胞间可见丰富的桥粒连结,细胞角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本实验采用的培养条件适宜人喉上皮细胞的生长,所获细胞纯度高,培养过程简便;从生物学行为来看,体外培养的人喉上皮细胞同样具有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是进行癌变研究的良好对象。
作者:柯朝阳;吴展元;肖伯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证实轻度鼻中隔偏曲在某些个体可引起头晕、头痛、“类颈椎病样症状”及“类晕厥先兆样症状”,提醒临床医生对轻度鼻中隔偏曲诊治的重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收治偏曲高度≤0.3cm、不压迫鼻腔外侧壁的轻度鼻中隔偏曲80例,对其可产生的头部、颈肩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手术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头部症状消失缓解率为86.0%(P≤0.01),头晕、头痛消失缓解率为96.2%;颈肩部症状消失缓解率为80.2%(P≤0.0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为90.5%(P≤0.01),均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轻度与重度鼻中隔偏曲一样,在某些患者可引起1种或多种症状,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肖世德;蒲念;胡正国;朱琍;张瑞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观察Calpain在灰鼠耳蜗内的定位及其注射卡铂后不同时间的表现。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卡铂引起的耳蜗毛细胞及其传入神经系统中Calpain的活动变化。结果 发现卡铂首先损坏耳蜗Ⅰ型传入神经的树突并伴有Calpain的破坏活动。结论 卡铂引起的耳蜗Ⅰ型传入神经系统的早期破坏可能是由于细胞内形成的高钙浓度激活了Calpain的活性,由此导致了Ⅰ型传入神经原的蛋白质水解变性。
作者:丁大连;王家东;Richard J.Salvi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 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耳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置关系简图,并经过数学计算找到岩骨表面可以磨除的前点。结果 内耳门后下缘、后半规管中点和外耳道后上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半规管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到内耳门后下缘、乙状窦前缘到外耳道后上棘、骨耳孔后下缘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8.67mm、15.64mm、3.47mm、22.07mm、12.42mm、25.37mm。结论 内耳门下后缘水平内耳门下后缘后12.5mm或乙状窦前缘前10mm处和外耳道后上棘的连线可用来确定岩骨后部的磨除范围
作者:梁树立;漆松涛;彭林;冯文峰;张嘉林;邱炳辉;戴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治疗侵犯颅底的鼻窦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按不同病情,作者分别采用了鼻窦进路术式、颅颌联合术式(Ketcham-Sissson氏法);颅底修补分别采用了颞肌筋膜、带蒂鼻中隔复合瓣、帽状腱膜和前额带蒂皮瓣。结果 手术均1次成功,无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术后生存2年以上3例,3年以上1例,1年以上1例。结论 侵犯颅底的鼻窦恶性肿瘤,手术进路应视不同病情而定。
作者:舒畅;陈建超;杜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后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1996~1998年行鼻内镜手术随访观察的120例(221侧)患者术后疗效及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221侧)中,治愈率为73.30%,好转率为18.55%,总有效率为91.86%,无效率为8.14%。术中出血影响操作4例,术中眶纸板损伤1例,术后术腔粘连8例。结论 术者熟悉鼻窦解剖与邻近结构关系及操作者熟练程度,术前病情评估,术前用药;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和类固醇激素;恰当的术后处理,定期合理鼻内镜随访,对保证远期手术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玉顺;盛迎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例1:女,9岁,右耳垂下瘘口溢液反复肿疼9年。患儿自幼右耳垂下、下颌角后皮肤有一瘘口,挤压时有分泌物溢出,局部反复肿疼,曾在多家医院切开排脓6次。查体:右耳垂下1.5cm、下颌角后皮肤有一针尖大瘘口,挤压无分泌物溢出,局部皮肤多处切口瘢痕。入院诊断:鳃裂瘘管。全麻下在瘘口周围作梭形切口,剥离瘘管,追踪至茎乳孔附近,瘘管以囊袋状与外耳道软骨相连。完整切除瘘管。术后病理报告为鳃裂瘘管,内表面覆鳞状上皮,生有毛发,外有软骨层。术后出现右侧轻度周围性面瘫,应用地塞米松及维生素B类药物,3个月后面瘫完全恢复,瘘管无复发。
作者:程万民;王其友;张建新;王少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