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RNA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巫灵鲜;蒋玲;张家会

关键词:微小RNA,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因子
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致盲的重要原因,新生血管因子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新生血管因子的作用进行调控,有可能成为治疗DR的靶点。微小RNA(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近年发现miRNAs与眼内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miRNAs的功能以及未来作为治疗的可能手段的前景作为综述。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以心力衰竭为首发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报告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是一种病因不明、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多器官的疾病。1968年Hardy和Anderson报道了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并继发心脏损害的病例,首次提出HES,当前HES的诊断标准是在Chusid的基础上修改所得;(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5x109/L,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外周血原始细胞<0.02,或骨髓原始细胞<0.05,无异常T细胞群和克隆性髓系疾病表现;(2)排除寄生虫生长、过敏或其他常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导致靶器官损害,如皮肤、心脏、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其他一些常见并发症包括肝大和(或等脾大,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凝血功能障碍等[1]。本文报道1例以心力衰竭为首发表现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患者,为临床医生诊治此病提供经验。

    作者:李翔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也不断进步,在临床医学中分类检验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生化分析技术慢慢的已经成为了临床检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仪器在准确度、灵敏度等特性上也有了更大的范围的保证。自动化机器的感应器、转换器、扫描、调零、不正常状态的自我控制以及相对应的错误数据处理等都在操作程序中可以调整,科技的进步无疑为临床中疾病的判定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吴四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一2015年5月我院接收的偏瘫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观察两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时间、临床干预总时间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时间、临床干预总时间、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5%,高于对照组的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早期步行训练时机可有效提高康复效果。

    作者:王志琼;邹家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议临床用药观察工作的重要性

    目的:重视用药护理,使病人及时配合用药治疗,早日康复。护士在临床第一线,细致的观察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严重性降到低。这就要提高护士具有较高的的责任心。方法:加强护士药品相关知识学习及药物不良的观察,强化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针对不同病人采用不同的对策。结论:重视用药的临床护理,可以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这是一项细致、长期的工作,应坚持不懈。

    作者:张芸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治疗,研究组接受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检查后,研究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有所减低,且降低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氧饱和度方面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效果的比较方面,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90%相比较,差异效果较小,麻醉效果整体趋同。因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进行无痛胃镜的检查时,运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治疗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镇痛作用,对患者的麻醉效果确切,可以作为首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作者:张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阿奇霉素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4月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硝唑治疗,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相比单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更好且用药安全,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余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

    当前微生物检验已经成为临床疾病判断和分析病情发展的重要检测指标,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提供依据和帮助。而微生物检验属于实践操作性较强的项目,对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专业知识等要求较为严格,必须要达到微生物技术要求才能提高其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符合检验的标准。故加强对微生物检验中质量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并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制定必要的应对策来降低检验误差,提高检验水平和有效性,从而更好的为医学诊断提供依据和帮助。

    作者:刘伟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B超检查对剖宫产术后分娩方式选择的指导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B超检查对剖宫产术后分娩方式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收的剖宫产的孕产妇一共有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在直视之下观察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观察组在B超观察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组,对两者之间的差异给予对比。结果:直视之下观察和采取B超观察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厚度,其之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下段厚度≥2mm的孕产妇可以进行阴道试产。结论:对子宫下段厚度采取B超检查的优势在于没有创伤以及结果准确,与剖宫产的时候直视下观察子宫下段厚度没有显著差异,对剖宫产手术以后妊娠妇女选择分娩方式提供重要依据,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龚建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心脏外科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心脏外科收治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划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防范组自2015年1月实施防范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调查显示,心脏外科手术室护理危险中锐器损伤所占比重高于其他损伤,差异显著;防范组的护理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投诉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心脏外科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经防范性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避免了不良事件出现,值得推广。

    作者:唐钟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舒适护理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内窥镜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内窥镜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7%,明显优于对照组7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9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内窥镜术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静曾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血清微炎症状态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拟通过检测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s-CRP及肌酐、尿素氮,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微炎症反应状态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我院住院治疗且诊断明确的1-4期CKD 患者100例、在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20例(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对象的外周血标本,检测Hs-CRP及肌酐、尿素氮。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无明显差异,两组间BUN,Cr, Hs-CRP有显著性差异,CKD组BUN,Cr,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s-CRP作为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微炎症反应,微炎症因子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及病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兴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从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的产妇当中抽取13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之后分别予以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65例,采用预见性护理。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率,减少产后出血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韩明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选取7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者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8例,采用全面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①经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满意度为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组间差异显著,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实施全面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涂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精神科探视干预对康复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探视干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探视的措施,对亲友的探视进行干预。结果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接受探视。结论探视干预有利于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作者:何永英;刘鸿;唐根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性阴道炎通过甲硝唑联合雌激素软膏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性阴道炎通过甲硝唑联合雌激素软膏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甲硝唑栓治疗,观察组运用甲硝唑联合雌激素软膏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8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不良反应上,观察组为7.5%,对照组为10%,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阴道炎通过甲硝唑联合雌激素软膏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疗效,同时不会提升治疗不良反应,治疗安全与效果有保证。

    作者:付丽娟;常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浅谈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其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对抑郁症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从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认知功能损害、药物治疗等方面加以阐述。

    作者:何凤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置管引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系统性护理对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置管引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例恶性胸腔积液置管引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系统性护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低蛋白血症、脱管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用于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置管引流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病率,提升生存质量。

    作者:许育花;罗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应用与疗效初步分析

    目的:分析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与感染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状况与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无感染,对照组感染率为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内固定系统相对传统固定方式而言,其固定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促进骨折患者的早期愈合与功能恢复,是当前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全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微创腰麻技术与传统腰麻技术在肛门手术中的运用比较

    目的:比较微创腰麻(MAS)技术(25G笔尖式腰麻针直接穿刺法)与传统腰麻技术在肛门手术麻醉后穿刺点痛、头痛等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别,观察微创腰麻技术用于临床的优越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6月择期行肛门手术患者60例,ASA I-II级,年龄20-65岁,性别不限,体重45-90kg.随机分成微创腰麻组(A组)和传统腰麻组(B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呼吸(RR)、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开放外周静脉通道,持续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常规鼻导管持续吸氧。取坐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选择L3-4单点法穿刺,两组均给予0.5%布比卡因7-12mg行蛛网膜下腔阻滞。A组用腰硬联合包(一次性)中的25G笔尖式腰麻穿刺针直接进行微创腰麻穿刺(不使用针内针技术),手持针尖近端快速突破皮肤,缓慢进针,如遇骨质,退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进行穿刺,B组用传统的腰麻包(一次性)中的腰穿针(22G)进行腰麻穿刺。观察和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平面固定时间、肌松效果及穿刺点痛、术后头痛、腰背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过程、创伤程度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穿刺点疼痛、腰背痛、头痛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 <0.05),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平面固定时间均缩短。结论:微创腰麻技术操作简单、起效迅速、微创实用、并发症少、麻醉效果确切、特别适用于2h以下的肛门手术、下腹部手术及下肢手术,在基层医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及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王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延续护理对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的影响

    目的:分析延续护理对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0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肾衰竭患者60例,均行行血液透析,分为2组,入院后给予实现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延续护理,分析两组生活质量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0.0%(P<0.05)。结论: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杨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

主管: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