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钙素原对重症患者细菌感染预后的预测价值

崔晓莉;王忠勇;赵宏胜;张彬;王林华;陆洋

关键词:降钙素原, 危重病, 细菌感染, APACHEⅡ,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症患者细菌感染性疾病预后评估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方法进行研究,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入选条件的116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色谱法检测入院后24 h内的血清PCT水平,记录患者24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根据28 d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80例),用成组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PCT、APACHEⅡ评分的差异,采用Spearman's相关检验分析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PCT单独应用及联合PCT和APACHEⅡ评分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效能.用U检验对PCT和APACHEⅡ评分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死亡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5.38 (2.08,25) vs.0.23 (1.00,2.12)] (Z=5.598,P<0.00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亦显著高于存活组(24.32±6.72) vs.(16.05±7.24),t=6.148,P<0.01.PCT与APACHEⅡ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388,P<0.001),PCT和APACHEⅡ评分预测重症患者细菌感染性疾病28 d生存情况的AUC分别为0.804和0.792,PCT的AUC值高于APACHEⅡ评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2073,P=0.802).联合PCT和APACHEⅡ评分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AUC较单一指标高,为0.817,敏感度90.7%,特异度75.2%,均优于单一指标的预测效能.结论 血清PCT能反映重症患者细菌感染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是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有效指标,联合PCT检测和APACHEⅡ评分可提高预测效能.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4例D-二聚体阴性急性肺栓塞临床分析

    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其水平增高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活性增强.D-二聚体对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诊断的敏感度高,目前普遍认为其阴性水平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有很大的排除诊断价值.我国2001年肺栓塞指南也指出,若血浆D-二聚体含量低于500 μg/L,可基本除外急性肺血栓栓塞症[1].然而,临床中仍常可见D-二聚体阴性的患者后确诊为APE[2-3],近来更有大样本量研究发现D-二聚体阳性和阴性的疑似患者后确诊为肺栓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这表明D-二聚体阴性作为急性肺栓塞的排除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江虹;应英华;王苹莉;徐志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基因表达和代谢调控网络扰动的可视化研究

    目的 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发一种基于转录组表达谱的基因网络可视化工具,以直观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的转录组和代谢调控的整体变化.方法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NCBI) GEO数据库下载编号为GDS2331的一个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左心室的基因芯片表达文件,其平台编号为GPL83.筛选实验时间在15 min,60 min,4h,12h,24和48 h的假手术和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亚组数据,利用Mathwork bioinformatics toolbox工具包将数据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结构体.利用模式识别算法剔除表达背景噪声;后获得心肌梗死建模后表达模式扰动明显的基因谱.利用K-mean算法对这些基因进行分类,并进行基因本体分析(gene ontology,GO).进而将有关通路标定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中,形成基因组-表达谱系统分析.结果 共有1400个基因被筛选出来.在损伤后的前48 h,这些基因的变化模式可归为16类.根据可以获得基因本体分析发现:在生物学过程上,心肌梗死后早期调控发生改变主要和发育基因相关,其中主要包括蛋白激酶B信号传导途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途径,以及cytochalasin B调控相关途径.在分子功能上,这些功能主要和磷酸化,肌动蛋白的结合以及核酸的配对解离有关.在细胞成分上,主要与细胞内外膜相结构之间的联系、高尔基复合体、出胞作用、以及细胞骨架特别是dynactin complex等结构有关.KEGG作图标记可显示在分子调控传导路径当中,受到影响的基因很可能通过该传导通路的上下游分子进行调控.如以肌动蛋白为核心的细胞骨架信息传导途径的调控中,GF RTK Vav/tiam Rac mlCK Myosin整个调控途径中的分子都有相同的调控模式.结论 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可以实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基因表达波动模式的可视化描述.这些模式可以反映基因表达在不同时间点质和量上的表达差异.结合Geneontology的基因语义功能学上的研究和基于KEGG的作图法是一种有力的联合分析工具,前者可以直观的展示扰动的基因在功能上的共同点,后者可以显示在特定细胞网络中哪些基因受到了影响.

    作者:蔡斌;江华;潘海霞;蒋忠宁;陈伟;杨浩;周志远;胡卫建;Charles Damien Lu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亚低温治疗心搏骤停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 心搏骤停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是有益的.本文通过Meta分析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2年4月)、OVID(1980年至2012年4月)、EMBASE(1980年至2012年4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至2012年4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1995年至2012年4月)和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1994年至2012年4月).纳入文献符合:①随机对照试验(RCT);②比较常温与亚低温治疗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③结果为神经功能恢复和出院存活.合并效应量,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4个RCT共纳入417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好(RR=1.43,95% CI 1.14~ 1.80,P=0.002),出院存活更高(RR=1.32,95% CI 1.08 ~ 1.63,P=0.008).所纳入文献报道的不良事件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研究同质性好,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亚低温治疗改善了心搏骤停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出院存活.

    作者:王晓萍;林庆明;赵燊;林世荣;陈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创伤性肝外胆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创伤性肝外胆管损伤指由外伤引起的肝外胆管的损伤,临床上十分少见,常合并有其它脏器的损伤,且多无特异性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处理棘手,术后易胆道狭窄.本文就1995-2011年间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创伤性肝外胆管损伤进行诊治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方兴亮;朱锦龙;傅宏;任培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自扩张金属支架与急诊手术治疗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应用对比

    目前全球直肠癌的每年新发病例高达80万人,约有15%以上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1].由于直肠梗阻为闭襻性肠梗阻,若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梗阻解除,发生肠坏死、细菌性腹膜炎及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较高,病情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2].以往对于来院就诊的急性肠梗阻患者,常使用急诊手术的治疗方法.随着近几年来介入治疗理念的普及,自扩式金属支架在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即急诊内镜下放置支架使得梗阻得以解除,再行限期肿瘤切除术[3-6].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湖州中心医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自扩张金属支架与急诊手术治疗直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谢平;张国雷;吴小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晕厥的疗效观察

    冠心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公众问题之一[1-4].国外报道占猝死患者的65% ~85%[1],国内小样本调查示,冠心病占院内心源性猝死的55.1%[2],Zhang等[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0%的猝死患者病因为冠心病.临床实践中少数冠心病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甚至是惟一症状[4].在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对部分确诊冠心病的晕厥患者试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以评估介入治疗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石桂良;邓新桃;郑金国;耿海华;潘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封闭负压吸引治疗重度多发伤合并盆腔严重感染

    重度多发伤合并盆腔严重感染,创面深大,常规治疗方案护理困难,引流不畅,感染难以控制引发多系统功能障碍,病残率较高,甚至危及生命,患者痛苦大,且医疗费用较昂贵.宿迁市人民医院ICU曾率先采用封闭负压吸引治疗重度多发伤合并盆腔严重感染患者,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宿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重度多发伤合并盆腔严重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中男6例、女3例,年龄30 ~ 45岁;6例骨盆开放性骨折合并腹腔脏器破裂出血,2例骨盆及下肢有开放性骨折,1例骨盆及下肢开放骨折和并颅脑及胸部外伤.

    作者:林爱华;孙海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亦喜亦忧的道路交通安全

    机动车的产生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现代文明,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不少的灾难.自1886年8月17日在伦敦发生第一起致死性的交通伤以来,至今已有3200万人死于车轮之下,远远超过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1-2],见图1.

    作者:王正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12年国际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儿科部分解读

    2013年1月,美国危重医学会网站及危重医学杂志同时发布了2012年国际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管理指南[1],该指南集中了全球30个危重病组织、68名脓毒症专家的智慧,为今后全球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救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危重症学会同时参与了该指南的制定.该指南辟出专门章节就儿科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管理提出了推荐与建议.本文专就儿科部分指南作出解读.

    作者:葛许华;张琴;陈俊;李灼;喻文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降钙素原对重症患者细菌感染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症患者细菌感染性疾病预后评估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方法进行研究,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符合入选条件的116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色谱法检测入院后24 h内的血清PCT水平,记录患者24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根据28 d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80例),用成组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PCT、APACHEⅡ评分的差异,采用Spearman's相关检验分析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PCT单独应用及联合PCT和APACHEⅡ评分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效能.用U检验对PCT和APACHEⅡ评分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死亡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5.38 (2.08,25) vs.0.23 (1.00,2.12)] (Z=5.598,P<0.00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亦显著高于存活组(24.32±6.72) vs.(16.05±7.24),t=6.148,P<0.01.PCT与APACHEⅡ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388,P<0.001),PCT和APACHEⅡ评分预测重症患者细菌感染性疾病28 d生存情况的AUC分别为0.804和0.792,PCT的AUC值高于APACHEⅡ评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2073,P=0.802).联合PCT和APACHEⅡ评分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AUC较单一指标高,为0.817,敏感度90.7%,特异度75.2%,均优于单一指标的预测效能.结论 血清PCT能反映重症患者细菌感染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是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有效指标,联合PCT检测和APACHEⅡ评分可提高预测效能.

    作者:崔晓莉;王忠勇;赵宏胜;张彬;王林华;陆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超声联合光索引导在经皮气管切开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床边经皮气管切开因其微创、方便、安全、瘘道感染率低等优势目前在重症监护室已普遍开展,但由于气管旁误穿、出血、气管后壁损伤、气管导管退出不当、气管套管位置过高或过低置入、皮下气肿、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特别是肥胖、颈短、凝血障碍、环状软骨不易定位、甲状腺肥大、气管异位、颈椎损伤等困难定位患者中操作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准确定位穿刺部位、穿刺深度、避开异位血管等非常关键.国内仅有在吸入性损伤患者中尝试经皮气管切开[1],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超声联合光索定位在引导经皮气切困难实施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汪明灯;伏钢;姜东辉;许军;顾嘉斌;朱国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外伤性心肌梗死的救治

    外伤性心肌梗死(traumatic myocardial infarction,TMI)是指原来身体健康或无明显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在外伤后出现心电图异常和心肌血清酶学或心肌钙蛋白升高,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MI)动态演变的疾病[1].1929年Kohn描述了外伤性心肌梗死.李德祥在1990年对TMI做过损伤机制叙述.外伤致心脏损伤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心脏损伤,前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外科处置方案;而后者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还可直接导致心肌挫伤,而胸部钝性外力引起冠状动脉多种损伤[2]导致的AMI则少见.近年对于TMI的报道均属于个案报道,例数少.但这个问题在急诊很容易被忽略而漏诊,缺乏成熟的处置原则.现将收治的一例外伤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综述,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案、治疗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赵哲炜;刘双庆;何忠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创伤的救治

    马里兰急诊医学必知(Marland Emergency Medicine Pearls)创伤患者的液体复苏 JV Nable Michael Bond John Greenwood 1.院前a.一个研究报告指出城市外伤患者平均需要17 min送到医院并在到达医院前仅仅接受380 ml的静脉液体.b.一个研究穿透伤患者的报告显示在接受100 ml以下和以上液体的患者间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新的一个包括了77.6万患者的报告指出院前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的死亡比值比是1.1.d.比在现场花时间放置静脉更重要的是尽快将患者转运到医院.

    作者:肖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横纹肌溶解的实验研究

    中药雷公藤药材及其制剂在临床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银屑病、湿疹样皮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而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是从雷公藤根皮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松香烷结构的三环氧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1].现代研究表明,TP不仅有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还有抗癌、抗排异、抗糖尿病肾病、抗足细胞损伤诱导肾病综合征、抗肺炎、抗脊髓损伤、抗帕金森氏病、抗溃疡性结肠炎、抗免疫性肠病以及抗人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中尤以抗癌活性为突出[2-7].但其毒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TP存在明显的肝毒性、肾毒性、生殖毒性和心肌毒性[8].本实验通过对TP干预后大鼠骨骼肌组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研究,探讨横纹肌溶解毒性的产生与TP的相关性,为临床安全有效使用雷公藤制剂提供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数据及依据,对避免横纹肌溶解(RL)相关的临床急诊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章梅华;陈艳;杨志海;洪东升;赵青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诊局部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预防喉外伤声带瘢痕形成

    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耳鼻咽喉外伤逐渐增多[1-3],喉外伤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也明显增加.喉外伤导致喉黏膜撕裂缺损,创伤部位的声带黏膜层在愈合过程中被瘢痕组织取代,发声时无法产生正常的振动,导致患者的嗓音质量严重受损,严重的将导致喉腔的粘连、呼吸困难.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能通过促进上皮细胞增殖、抑制上皮细胞凋亡及促进胶原降解、抑制胶原合成,是少数能阻止纤维化的生长因子之一.HGF在抑制肝、肾、心、肺等多种器官的纤维化和结构重建方面起重要作用[4].笔者在兔动物模型上进行了HGF预防喉外伤后瘢痕形成的探索,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坚定;龚梁;潘叶挺;陈建强;施雪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大鼠盐酸吸入性肺损伤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盐酸吸入性肺损伤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本实验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验研究中心进行.改良贴壁法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 (SD)大鼠BMSCs.24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n=8):对照组,损伤组和移植组.损伤组和移植组气道内滴注盐酸(1.2 ml/kg,pH=1.5),对照组则滴入等量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用动脉血气、肺组织湿干比和病理改变评价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移植组于颈外静脉注射5×106个BMSCs,其他2组注入0.5 ml的PBS.移植6h后行动脉血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 (IL-10)质量浓度,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和测定肺组织湿干比.体外实验中,BMSCs与损伤肺细胞或正常肺细胞于Transwell体系共培养36 h,观察损伤肺影响BMSCs迁移情况;另取BMSCs与损伤肺细胞昆合培养或于Transwell中培养,正常肺细胞或损伤肺细胞单独培养作对照,6h后检测上清液中TNF-α、IL-6和IL-10质量浓度.用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BMSCs移植改善了肺损伤大鼠的低氧血症(P<0.01)和肺组织损伤,降低了肺组织湿干比(P<0.01),降低了血清和BALF的TNF-α水平(P<0.05;P<0.01),升高了血清和BALF的IL-10质量浓度(P<0.01),对IL-6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体外实验中,BMSCs向损伤肺迁移明显多于向正常肺迁移(P<0.01),BMSCs与肺细胞接触或不接触的共培养均降低了上清液TNF-α质量浓度(P<0.01),升高了IL-10质量浓度(P<0.01),对IL-6质量浓度无影响(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以减轻大鼠盐酸吸入性肺损伤,可能机制为干细胞通过旁分泌途径下调炎症反应.

    作者:吴晓丹;贾庆安;钱梦佳;隆玄;李善群;宋元林;王向东;白春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重症创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模式

    随着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及自然灾害的频发,重症创伤患者随之逐年增多,目前创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建立和完善创伤救援体系及创伤救治模式,提高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率、减少病死率是急诊医学科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作者:刘国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40例STEMI患者采用同时进行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采用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相同导联各波形的时限、振幅及ST段偏移程度,用Pearson分析ST段抬高相关性.结果 两种方法所测得STEMI患者的心电图各波形的时限、振幅及ST段偏移程度等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的ST抬高幅度高度相关(r =0.912,P=0.000),二者之间的符合率高(Kappa值为0.976),结论 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监测系统所记录和传输的心电信号准确、可靠,可用于STEMI的院前诊断.

    作者:罗望胜;向定成;张金霞;秦伟毅;彭雄;易绍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窒息致心脏骤停猪不同自主循环恢复结果心脏节律变化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危重的心脏急症,在世界范围内发生院外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中,心脏骤停事件为死亡原因之首[1].临床上常见的引起心脏骤停的两大原因是室颤和窒息,虽然室颤是成年人院外为多见的原因,但是窒息作为常见的儿童淹溺以及成年人中毒麻醉意外或者创伤导致的心脏骤停与室颤有着病理生理学基础上的不同[2-3],复苏成功率较室颤低.关于窒息导致的CA过程中心脏节律的变化与心肺复苏(CPR)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关系的研究鲜见文献报道.本实验采用气管堵塞方法建立五指山小猪窒息的心脏骤停模型,观察在模型制作过程以及复苏过程中心脏节律的变化特点,进一步分析与ROSC的关系.

    作者:吴彩军;李春盛;杨军;殷勤;杭晨晨;张奕;郭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脑电双频指数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的预后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择32例心肺复苏后72 h仍然昏迷的患者,行BIS监测,并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将BIS值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患者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n=7);预后不良组(n=25),比较两组的BIS值、GCS评分、APACHEⅡ评分.计算BIS的曲线下面积及对预后判断的截点.结果 本组患者30 d存活率31.25%.BIS值与GC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07,P=0.000);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BIS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BIS曲线下面积为0.943,当BIS≤60时,其预测心肺复苏后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8%.结论 BIS监测可作为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

    作者:周平;董云;王建东;陈友岱;章晓红;李依;邓磊;冯旋璘;苏明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