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毒性肝炎病人PT﹑HPT及凝血因子Ⅶ、Ⅹ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孙文琴;韩蓉;陈慧芬;张琴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凝血酶原时间, 肝促凝血酶原激酶试验, 凝血因子VII的活性, 凝血因子X的活性
摘要:目的探讨PT、HPT、FVII:C和FX:C四个项目在病毒性肝炎病人中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人238例,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硬化和重症肝炎五个组,各组内又分发病期和恢复期,同步检测PT、HPT、FVII:C和FX:C四项指标,并分别与9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病毒性肝炎病人发病期四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0.001);各型肝炎发病期与恢复期检测结果比较,恢复期较发病期四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动态检测这四项指标在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中的变化,对于早期发现凝血障碍,评价肝损伤、防治出血、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病毒性肝炎病人PT﹑HPT及凝血因子Ⅶ、Ⅹ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HPT、FVII:C和FX:C四个项目在病毒性肝炎病人中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人238例,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硬化和重症肝炎五个组,各组内又分发病期和恢复期,同步检测PT、HPT、FVII:C和FX:C四项指标,并分别与9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病毒性肝炎病人发病期四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0.001);各型肝炎发病期与恢复期检测结果比较,恢复期较发病期四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动态检测这四项指标在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中的变化,对于早期发现凝血障碍,评价肝损伤、防治出血、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文琴;韩蓉;陈慧芬;张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999~2003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变迁分析

    目的了解5a来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549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2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5a中总敏感率居前4位的依次是亚胺培南(96.4%)、美罗培南(92.9%)、多粘菌素(93.0%)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0.1%),其余在0.0%~20.9%之间.5a间亚胺培南的抗菌活性高,且数年不减,敏感率在95.0%以上;其次是多粘菌素E和美罗培南,敏感率分别大于88.0%和84.0%.到2002/2003年度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复方新诺明、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和磷霉素的耐药率在56.7%~100.0%之间.5a间耐药率上升快的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结论 5a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常用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在逐年增强,并且多重耐药状况相当严重.亚胺培南仍是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有效的抗生素.

    作者:黄支密;单浩;邹玉秀;熊春林;钦敏莉;杨海燕;沈娟;杨伟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艾滋病的各系统病变与临床(五)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

    1 艾滋病的诊断美国CDC对诊断爱滋病的四条标准:

    作者:骆成榆;黄琴;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类肌钙蛋白在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类肌钙蛋白(Calponin, CN)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中表达的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CN单克隆抗体,对150例CHB不同的病理学表现型进行了观察.结果在60例较轻组(G1,G2),肝组织中CN表达阳性占多数(70%),强阳性占少数(13%);在90例CHB较重组(G3,G4,LC),肝组织CN表达则强阳性占多数(86%),阳性占少数(14%),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CHB的病变加重而肝组织CN表达亦随之增强.结论 CN对CHB病程中的肝血液循环障碍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严家春;陈文笔;马勇;丁体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院应做好生物恐怖的防范与应对准备

    1 医院做好生物恐怖防范的必要性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恐怖袭击威胁增大,应对生物恐怖防范的任务艰巨.做好反生物恐怖袭击的准备已成为军、地医院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作者:陈永红;王兴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宝钢医院临床分离大肠杆菌的耐药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宝钢医院临床分离大肠杆菌的耐药特点.方法收集宝钢医院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临床分离大肠杆菌,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各菌株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结果 2002年共检出大肠杆菌118株,其敏感率高依次为亚胺培南(100%),头孢他定(66%),阿米卡星(66%),头孢噻肟(62%).结论宝钢医院细菌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邢国珍;许洁;季慧峰;王功大;赵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儿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镜检查使慢性胃炎的诊断变得明确而精细.幽门螺杆菌(Hp)已确定为慢性胃炎的肯定的病因.小儿胃镜的应用使得许多儿童再发性腹痛(RAP)被诊断慢性胃炎.研究表明儿童为Hp易感人群,较成人期容易获得Hp感染.Hp在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中具有病原作用,且主要表现为结节状胃窦炎.

    作者:付唆林;吴云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二次麻疹的临床特点和免疫学机制

    目的研究二次麻疹的临床特点和免疫学机制.方法对连续诊治的28 例二次麻疹病人作流行病学及免疫情况调查,分析其临床特点.据临床表现分典型(TY)、轻型典型(MT)及轻型非典型(MAT)三型.用ELISA法检测病人急性期及23名有麻疹病史的麻疹密切接触者血清抗-麻疹病毒(MV) IgM、IgG及抗-风疹病毒IgM.结果 28例二次麻疹病人年龄12.5~25(15.6)a,以13~16a为多,占60.7%;其第一次患麻疹年龄1a以内者22例(78.6%),而23名健康者中仅1例在1a以内,差异显著(P<0.01).性别间无明显差别.28例中MT 13例(46.4%),MAT 15例(53.6%),无TY麻疹,首诊均误诊.抗-MV IgM均阳性,抗-风疹病毒IgM均阴性.抗-MV IgG 滴度在1:200,1:300,1:400和1:600阳性者分别为6,11,9和2例,其中抗-MV IgG 水平≤1:300病人70.6%为MT麻疹;≥1:400阳性者90.9%为MAT.抗-MV IgG水平与病情呈显著负相关(P<0.05).23名有麻疹病史者抗-MV IgG ≤1:400阳性者9例(39.1%), 显著低于病人组(92.9%)(P<0.05).结论周岁内患麻疹者13a后抗体衰减至可再患麻疹.二次麻疹病人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有麻疹病史而极易误诊,需检测抗-MV IgM阳性方可诊断.发病及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体内抗-MV IgG水平.

    作者:陈仕珠;许松杰;姚茹;张晋红;于瑞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河南省对盘类吸虫名录综记

    根据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寄生虫标本室所藏标本统计后,发现有6种对盘类吸虫是河南省 1984 年全省寄生虫普查报告[1]中, 未记载的虫种, 故综合总结以后, 河南省对盘类吸虫共有 27 种.

    作者:刘维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BV感染者的血清HBVM模式与HDV感染的关系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关系,为新疆地区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人群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和HDAg、抗-HD.结果在48例血清HDV阳性标志物中,HBV血清学模式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22例;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18例;HBsAg、抗-HBc二项阳性8例.结论新疆地区HBV感染者中,HDV标志物阳性与HBV血清学模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张农;吉凯;石永峰;秦雪梅;蒲雪芹;段明友;韩慧生;谢虎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感染血吸虫小鼠肝组织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的表达

    目的研究感染血吸虫小鼠不同时期肝组织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mRNA的变化.方法采用BALB/C系雄性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分别于感染后wk8、wk12和wk20三次平均剖杀小鼠,取肝脏标本,应用实时监测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用PCR扩增样品数量达到设定检测阈值所需循环次数 (CT值)表示,CT值与样品含量成反比.结果在感染后wk8、wk12和wk20时,感染组小鼠CT值较正常组小鼠明显减少(wk 8:28.07±1.92比30.28±1.28,P<0.05;wk 12:25.27±1.50比30.41±1.42,P<0.01;wk 20:23.65±1.65比29.70±2.91,P<0.01),且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减少.结论血吸虫病过程中肝组织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mRNA表达显著增加,且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在血吸虫病肝损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者:陈盛铎;罗俊华;赵友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生产实习教学实践

    目的通过总结7a来临床微生物实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加实用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终结果、显微镜镜下结果、平板观察结果相互印证,结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发展的方向,与同学们共享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新成果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强化临床标本检验过程,淡化细菌鉴定步骤;紧紧抓住学校理论、实验和进入临床实习各自特点,多渠道引导同学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鉴定程序和注意事项.结果 7a来微生物室生产实习的30名本科生、25名专科生、11名进修生圆满完成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生产实习.结论此教学方法能满足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实习要求.

    作者:黄长武;李兴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称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CoV),可使感染的培养细胞出现病变;其感染力非常一般,但有很强的致病力和毒力.SARS-CoV的自然宿主尚不能后确定.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人群普遍易感.SARS的临床经过符合传染病病程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对各临床阶段的划分尚未达成共识;前驱期以流感样症状为主要表现,进展期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医护人员、陪护人员和家庭成员发病率高.多数病人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各亚群绝对计数均减少,以CD3+、CD4+、CD8+为著,并随疾病进展和病情加重呈逐步减少.用ELISA和IFA检测SARS-CoV的IgM和IgG抗体,分别在发病后21d和发病后10d可靠.用RT-PCR法检测SARS-CoV RNA,发病后10d粪便和痰液标本检出率高,发病10d后逐渐下降.SARS的基本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抗菌药物的试验性、预防性治疗及氧疗为基本治疗,免疫调节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临床效果尚未确定.监测疫情、做好个人防护和加强健康教育为基本防制措施.

    作者:张占卿;徐国光;巫善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和防治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经验

    本文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暴露出的一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SARS医院感染的管理经验和SARS药物治疗的体会进行了总结.

    作者:徐国光;张占卿;巫善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长途汽车司机艾滋病和梅毒血清学监测及防制对策

    目的了解上海所属长途汽车司机艾滋病和梅毒感染现状,调查司机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探索AIDS/STD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应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长途汽车司机血清HIV抗体;应用固相酶联免疫法初筛和苍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确认梅毒抗体;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获得司机干预前后对AIDS/STD的知识、态度、行为变化情况;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驾驶员共232名,其中2001年98名,2002年134名,无AIDS/HIV感染者,2002年发现1例梅毒感染者.驾驶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态度和行为取向在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转变,在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非传播途径、对艾滋病的恐惧回避及避孕套使用构成等方面,交通高速组与市长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广泛深入地开展对长途汽车司机的综合性主动监测、规范行业管理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有助于AIDS/STD的综合防治.

    作者:徐敏钢;金子辰;熊建菁;蔡晓虹;顾元祥;黄瑾;吴霞;吕敏;成开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热休克蛋白gp96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织中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进行gp96检测,探讨gp96表达状况与肝硬化进展过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7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例及77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活检肝组织标本进行gp96检测.以16例非肝炎肝组织作为本实验对照.结果 gp96在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肝细胞检出率分别为12.5%(2/16)、62.3%(48/77)、85.2%(23/27).检验表明gp96的表达在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gp96在肝硬化肝细胞中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慢性乙型肝炎无显著差异,提示gp96在乙型肝炎病毒的刺激下合成增加,与乙型肝炎的肝硬化进展无相关性.

    作者:李承霖;孟忻;张世杰;郎振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临床感染菌种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感染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菌种分布及耐药特性,以利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对CNS菌株进行鉴定和16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在检出的1346株病原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319株,占23.7%,居我院临床分离致病菌首位.CNS临床感染以溶血葡萄球菌(44.5%)为主,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4.5%)和人葡萄球菌(6.0%).CNS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表现出高度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95.1%、88.2%、82.3%.对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也分别达到46.1%和36.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株.结论为了减少新的耐药株出现,临床医生应多做感染样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依据检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临床感染严重病人应首选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对感染较轻病人可选用呋喃妥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夫地西酸、米诺环素和利福平或根据其具体药敏结果选择用药.

    作者:黄烈;朱新建;陆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枕部脑电功率值对诊断一过性脑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对诊断一过性脑缺血(TIA)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国产NT-9216NS型脑电地形图仪及软件,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及对照组各28例的安静闭眼及转颈诱发试验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变化规律,将脑电信号转化为绝对功率值进行分析.结果①对照组:转颈诱发试验前后枕部各频段脑电绝对功率值变化无显性差异(P>0.05);②实验组:转颈诱发试验后脑电/地形图异常率及程度加重10 例(占35.71%),其中在转颈试验中有3例脑电图出现慢波活动增强,以中波幅为主,在枕部明显;有7例出现明显头晕、恶心、眼睛发黑等临床症状,其中有1例出现呕吐.实验组中有颈椎病22例(占78.57%);在转颈试验脑电功率变化指数出现异常21例(占75%);转颈诱发试验中7例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人脑电功率变化指数均出现异常,而对照组2例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人转颈试验脑电功率变化指数未出现异常,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转颈诱发试验枕部脑电功率值改变,可用于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过性脑缺血的诊断.

    作者:吴宇萍;凌静茹;刘兵;李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真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学进展

    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酵母样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可选择的抗菌药物受到限制.因此,常规进行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综述了临床常用几种体外药敏试验方法进展.

    作者:盈丽霞;陈蕾;闻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与预后因素

    目的探讨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病人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86例分为出血组(41例)和未出血组(45例),其中出血病人分为死亡组(26例)和好转组(15例).分别比较年龄、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BPC)、Child-Pugh分级.出血组再比较呕血次数及出血间隔时间.结果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相比PT分别为(22.81±9.46)s与(18.73±5.40)s,BPC分别为(37.39±18.80)×109/L与(48.19±23.60)×109/L,P值均<0.0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相比Child-Pugh A级、B级、C级的构成比分别为9.76%与20.00%、46.34%与57.78%、43.90%与22.22%,经卡方检验P<0.05.死亡组与好转组相比分别为PT(24.80±10.43)s与(19.37±6.49)s,,BPC(32.35±11.56)×109/L与(46.13±20.24)×109/L,年龄(52.23±7.19)a与(44.2 ±8.97)a,呕血次数(2.21±0.98)次与(1.71±0.76)次,出血间隔时间(20.76±19.22)d与(59.40±24.37)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死亡组与好转组相比Child-Pugh A级、B级、C级的构成比分别为3.80%与20.00%、38.50%与60.00%、57.70%与20.00%,经卡方检验P<0.05.结论 PT、BPC、Child-Pugh C级与B级可作为预测出血的主要因素并与预后相关.而年龄、呕血次数、出血间隔时间只与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预后相关.

    作者:王江蓉;骆成榆;姜慧敏;王莉花;张建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