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γ-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刘淑娥;马安林;徐潜

关键词:(-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指标.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Ⅳ)的影响.方法 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IFN和常规药物联合治疗;B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为9mo.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3、6、9mo及停药后3mo血清HA、LN、PCⅢ及CⅣ水平及影像学改变.结果 A组血清HA、LN、PCⅢ及CⅣ随治疗时间逐渐降低,至9mo到低点,B组无明显改变.A组有效率为56.7%(17/30),B组有效率为13.3%(4/3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FN对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患者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镜检查使慢性胃炎的诊断变得明确而精细.幽门螺杆菌(Hp)已确定为慢性胃炎的肯定的病因.小儿胃镜的应用使得许多儿童再发性腹痛(RAP)被诊断慢性胃炎.研究表明儿童为Hp易感人群,较成人期容易获得Hp感染.Hp在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中具有病原作用,且主要表现为结节状胃窦炎.

    作者:付唆林;吴云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在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时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我们体会只有充分掌握应用指征,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其在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小结如下.

    作者:周仁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药治疗对SARS恢复期肝肾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对SARS恢复期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1例确诊SARS病人随机分为中医药治疗组(试验组)22例,西医治疗组(对照组)19例.试验组病人服用中药3wk,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查ALT、AST、TBIL、CRE、UREA.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肝功能异常总例数分别为18例和14例,治疗后异常数分别为12例和13例.试验组ALT平均值在治疗前后分别为(92.77±88.83)U/L和(52.41±34.74)U/L(P <0.05);TBIL平均值在治疗前后分别为(14.85±9.58)μmol/L和(9.70±2.84)μmol/L(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肾功能异常总例数分别为7例和6例,治疗后异常数均为4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的CRE、UREA平均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在SARS恢复期对肝肾功能异常病人采取相应治疗是必要的,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对SARS恢复期改善肝功能、保护肾功能具有一定作用,有益于疾病的康复.

    作者:李筠;李绍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结核杆菌186株的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本地区结核杆菌耐药情况及近年来的变迁,指导结核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取我科近3a来收治结核病人的各种标本经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3a我科收治的结核病人中共有186例结核杆菌培养阳性,耐1种抗结核药物28例,耐2种抗结核药物 33例(不包括同时耐HR者),耐多药结核杆菌共51例.2001~2003年,结核杆菌耐药菌株的构成比分别为:39/61、33/55、38/70,单药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乙胺丁醇例外),耐多药菌株的比例分别为:17/61、15/55、19/70,无明显下降.结论各种抗结核药物的单药耐药情况虽有逐年下降趋势,耐多药结核杆菌维持在高水平,将给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作者:张庆和;李业山;李如珍;王新志;靳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病毒性肝炎病人PT﹑HPT及凝血因子Ⅶ、Ⅹ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HPT、FVII:C和FX:C四个项目在病毒性肝炎病人中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人238例,分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硬化和重症肝炎五个组,各组内又分发病期和恢复期,同步检测PT、HPT、FVII:C和FX:C四项指标,并分别与9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病毒性肝炎病人发病期四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0.001);各型肝炎发病期与恢复期检测结果比较,恢复期较发病期四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动态检测这四项指标在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中的变化,对于早期发现凝血障碍,评价肝损伤、防治出血、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文琴;韩蓉;陈慧芬;张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感染血吸虫小鼠肝组织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的表达

    目的研究感染血吸虫小鼠不同时期肝组织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mRNA的变化.方法采用BALB/C系雄性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分别于感染后wk8、wk12和wk20三次平均剖杀小鼠,取肝脏标本,应用实时监测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用PCR扩增样品数量达到设定检测阈值所需循环次数 (CT值)表示,CT值与样品含量成反比.结果在感染后wk8、wk12和wk20时,感染组小鼠CT值较正常组小鼠明显减少(wk 8:28.07±1.92比30.28±1.28,P<0.05;wk 12:25.27±1.50比30.41±1.42,P<0.01;wk 20:23.65±1.65比29.70±2.91,P<0.01),且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减少.结论血吸虫病过程中肝组织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mRNA表达显著增加,且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在血吸虫病肝损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者:陈盛铎;罗俊华;赵友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消毒剂灭活流感病毒方法的探讨(摘要)

    目的以含氯消毒剂对甲型流感病毒灭活试验效果的观察,探讨消毒剂杀灭病毒试验方法.方法试验采用细胞感染法,以活细胞染色法(MTT法)和观察细胞病理变化(CPE)法测定中和剂、消毒剂及中和产物对狗肾细胞(MDCK)存活性的影响;通过流感病毒对细胞感染情况的观察、计算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50)的值,确定消毒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结果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25mg/L时,作用于细胞,仍可影响细胞的存活性,以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仅为26.15%,与CPE法测定含氯消毒剂对狗肾细胞存活性影响的结果基本一致;用MTT法筛选出的含0.07%硫代硫酸钠的PBS的中和剂,可作为含氯消毒剂杀灭甲型流感病毒试验的中和剂;有效氯含量400mg/L、作用10min,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平均杀灭率为99.91%.结论以细胞感染法确定消毒剂对病毒杀灭效果的试验方法简便、可行.

    作者:佟颖;邓小虹;石伟先;丁立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月刊)征稿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长途汽车司机艾滋病和梅毒血清学监测及防制对策

    目的了解上海所属长途汽车司机艾滋病和梅毒感染现状,调查司机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探索AIDS/STD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应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长途汽车司机血清HIV抗体;应用固相酶联免疫法初筛和苍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确认梅毒抗体;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获得司机干预前后对AIDS/STD的知识、态度、行为变化情况;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驾驶员共232名,其中2001年98名,2002年134名,无AIDS/HIV感染者,2002年发现1例梅毒感染者.驾驶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态度和行为取向在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转变,在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非传播途径、对艾滋病的恐惧回避及避孕套使用构成等方面,交通高速组与市长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广泛深入地开展对长途汽车司机的综合性主动监测、规范行业管理和防病知识的宣传,有助于AIDS/STD的综合防治.

    作者:徐敏钢;金子辰;熊建菁;蔡晓虹;顾元祥;黄瑾;吴霞;吕敏;成开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和防治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经验

    本文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暴露出的一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SARS医院感染的管理经验和SARS药物治疗的体会进行了总结.

    作者:徐国光;张占卿;巫善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治疗后随访研究

    目的观察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治疗后肝脏大小、质地及肝功能(SB、ALT、AST、(-GT)恢复情况.方法对我院2001年11月至2002年10月住院的49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治疗后长期随访(6~16mo)肝脏大小、质地、肝功能.结果 49例患儿综合治疗后,2mo内15.6%(7/45)患儿肝脏大小及质地恢复正常,78.6%(22/28)SB恢复正常,53.1%(26/49)ALT、AST恢复正常;6mo内71.1%(32/45)患儿肝脏大小及质地恢复正常,96.4%(27/28)SB恢复正常,89.8%(44/49)ALT、AST恢复正常.ALT、AST在2mo内恢复正常的26例与未恢复正常的23例患儿在黄疸有无,黄疸轻重方面,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脏肿大及质地>6mo不能恢复正常的13例患儿中,92.3%(12/13)在发病时存在黄疸,其中69.2%(9/13)为中、重度黄疸.26.5%(13/49)患儿恢复过程中转氨酶出现波动.结论婴儿患巨细胞病毒肝炎肝脏大小及质地、肝功能、完全恢复所需时间较长.肝脏大小、质地及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的长短与入院时黄疸轻、重有关.肝功能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ALT、AST的波动.

    作者:郭红梅;王晓红;朱启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评价ATB半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检测ESBL、MRS

    目的探讨ATB半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检测和预测ESBL、MRS菌株,了解其专家系统对细菌耐药机制检测的准确性和局限性,以便采取补充对策.方法用ATBG-5中西力欣(CXM)作筛选与专家系统和纸片确证法进行比较检测114株大肠埃希氏菌及8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的ESBL菌株数;用纸片扩散法与仪器专家系统比较检测凝固酶阴性葡球菌60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52株中MRS菌株数.结果对西力欣耐药的筛选组64菌株中,专家系统检出ESBL56株,确证法检出ESBL 61株;琼脂扩散法检出41株葡萄球菌MRS,仪器专家系统则检出43株MRS.结论 ATB专家系统对MRS的检测比用纸片扩散法更敏感,与确证法检测ESBL菌株相比较,专家系统存在漏检,补充西力欣(CXM)作筛选条件,可提高对ESBL的检出率.

    作者:黄云平;何艳;洪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我们对1997年8月至2002年8月间的2540例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易患因素,探讨相应的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李立霞;闵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危害因素及预防对策

    目的增强供应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感染的发生.方法了解化学消毒剂, 高温环境,机器噪音,锐利器具和紫外线及三氧消毒机所产生的臭氧等造成的危害因素,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染的危害性,加强防护措施,规范操作程序,以及被污染后的应急处理.结果通过加强自我防护措施,严格操作规程,使职业性感染几率降到低.结论供应室人员严格加强自我保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性损害的有效方法.

    作者:闫翠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生产实习教学实践

    目的通过总结7a来临床微生物实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加实用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人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终结果、显微镜镜下结果、平板观察结果相互印证,结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发展的方向,与同学们共享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新成果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强化临床标本检验过程,淡化细菌鉴定步骤;紧紧抓住学校理论、实验和进入临床实习各自特点,多渠道引导同学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鉴定程序和注意事项.结果 7a来微生物室生产实习的30名本科生、25名专科生、11名进修生圆满完成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生产实习.结论此教学方法能满足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实习要求.

    作者:黄长武;李兴禄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喹诺酮类药物对离体兔软骨细胞的毒性(摘要)

    目的评价几种喹诺酮类药物对幼龄兔软骨细胞的相对毒性,软骨毒性与浓度、时间、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兔软骨细胞体外培养的技术,观察细胞形态,四氮甲基唑蓝(MTT)法评价细胞的增殖,二甲基亚甲蓝(DMB)法评价细胞蛋白多糖的含量.观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帕珠沙星对1月龄兔软骨细胞的影响,及环丙沙星对1,3,5月龄兔软骨细胞的影响.结果喹诺酮类药物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抑制细胞的增殖的作用依次为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帕珠沙星;对蛋白多糖含量的作用为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帕珠沙星;环丙沙星的抑制作用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兔年龄的增大而减少.结论喹诺酮类几种药物的软骨毒性存在着差异,且随浓度、时间、年龄不同而不同.

    作者:李萍;王永铭;程能能;陈斌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时HBV YMDD变异发生率的因素

    目的了解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时HBV YMDD变异发生率的因素.方法将152例慢乙肝病人分为血HBV DNA持续阳性组(39)和HBV DNA反跳组(113)、血HBeAg阳性组(104)和阴性组(48)、ALT高于正常3倍组(82)和低于正常30%组(70),伴肝硬化组(41)和不伴肝硬化组(111).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各组病人的HBV-YMDD变异发生情况,计算各组病人中的HBV YMDD变异率,所得数据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V DNA在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持续阳性的病人39例,HBV DNA在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发生反跳的病人113例,两者相比HBV YMDD变异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12.08,P<0.005);用拉米夫定治疗前HBeAg阳性的病人104例,用拉米夫定治疗前HBeAg阴性的病人48例,两者相比HBV YMDD变异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9.84,P<0.005);用拉米夫定治疗前血ALT在正常上限3倍以上的病人82例,用拉米夫定治疗前血ALT在正常上限3倍以下的病人70例,两者相比HBV YMDD变异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7.58,P<0.01);慢性肝炎不伴肝硬化发生的病人111例,慢性肝炎伴肝硬化发生的病人41例,两者相比HBV YMDD变异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2.74,P>0.05).结论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HBV DNA变化方式、治疗前血ALT水平、治疗前HBeAg血清标志物等因素与HBV YMDD变异发生率相关,HBV DNA在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反跳的病人、治疗前血ALT水平较高的病人及治疗前HBeAg阳性的病人HBV YMDD变异发生率较高,而慢性肝炎病人是否发生肝硬化与HBV YMDD变异发生率无相关.

    作者:李春明;张跃新;祝美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γ-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Ⅳ)的影响.方法 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IFN和常规药物联合治疗;B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为9mo.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3、6、9mo及停药后3mo血清HA、LN、PCⅢ及CⅣ水平及影像学改变.结果 A组血清HA、LN、PCⅢ及CⅣ随治疗时间逐渐降低,至9mo到低点,B组无明显改变.A组有效率为56.7%(17/30),B组有效率为13.3%(4/3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FN对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患者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刘淑娥;马安林;徐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ivudine 3TC)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0例CHB病人给予3TC治疗.同期入院65例CHB病人为对照组.疗效评估包括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HBeAb转化率,远期疗效等.结果治疗2mo时治疗组与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00%和75.38%(P>0.05);治疗12mo时分别为95.00%和47.72%(P<0.05).血清HBV DNA累计转阴率(低于1×103copies/mL),治疗2mo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8.33%与7.69%(P<0.05);12mo时分别为85.00%与9.23%(P<0.01).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治疗1a时治疗组为13.33%,对照组为3.45%(P>0.05).随访24mo以上治疗组31例,对照组28例,乙型肝炎复发率分别为16.13%与39.28%(P<0.05).治疗组复发的5例中4例病情重于服3TC之前,其中重症肝炎3例,死亡1例.结论 3TC能有效降低CHB病人ALT水平,减少血HBV DNA含量,降低CHB复发率.过早停药及病毒变异均可能使病情加重.

    作者:纪永水;张亚斌;傅荣泉;史春娟;吴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纤维化疾病的基础和临床》一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