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董磊;王国兴;谢苗荣
创伤性胰腺炎常合并胰瘘,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病死率高达20% ~ 30%.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0年7月收治1例创伤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行介入性超声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患者,男,50岁.
作者:刘灿;丁千;李新喜;刘芳;肖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伤病员送达医院内救治前,在医院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为主的医疗服务.院前医疗急救、院内急诊与危重病救治三环相扣组成的急诊医疗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急救中心开展的现场急救在急诊医疗体系的前沿,急救中心也是医疗机构的窗口行业.
作者:肖力屏;徐家相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伤后24h内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急诊ICU的22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资料,记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收住时的凝血功能、血常规、生化常规和血气分析等指标.以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碱缺失(BD) ≥6和休克指数(SI)≥1作为存在组织低灌注的标准.根据凝血功能结果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无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创伤严重程度、APACHEⅡ值、低体温及低灌注发生率等指标,分析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多因素回归方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结果 52例(23.3%)符合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5% vs 9.4%,P< 0.01).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创伤原因和受伤时间具有可比性,凝血病组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低体温和组织低灌注发生率、合并严重脑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D≥6、GCS≤8和Pl计数是创伤患者入ICU时发生凝血病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延长.结论 伤后24h内收住ICU的创伤患者有较高的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创伤性凝血病与全身损伤严重程度、合并重型颅脑损伤、休克及低体温有关,并对不良预后有重要影响.
作者:徐善祥;王连;杨俭新;周光居;张茂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煤矿瓦斯爆炸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突发性、灾害性、生产性事故[1],并且致伤因素多,伤情变化快.如何保证快速正确诊断和救治,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急诊伤员院内接诊和分流救治尤为重要.笔者对西山煤电古交矿区总医院对某煤矿2·22瓦斯爆炸事故伤员的院内急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秀云;周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自汶川大地震后,我国灾害医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近年来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灾害损失为严重的国家,我国无论从防灾、救灾的机制还是救援能力来讲,距离先进国家的水平尚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随着灾害种类的日益增多,给医疗救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吕传柱;张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脂肪乳对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疗效及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所致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取封闭SD大鼠48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A、B、C、D四组,予敌敌畏11 mg/kg腹腔注射染毒,注射过程中无药物损失即为染毒成功.A组为盐水对照组,染毒后予生理盐水(5 ml/kg)静脉注射;B组为脂肪乳对照组,染毒后予20%脂肪乳(5 ml/kg)静脉注射;C组为常规治疗组,染毒后立即予阿托品( 10 mg/kg)和氯解磷定(40 mg/kg)肌肉注射;D组为脂肪乳治疗组,在C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20%脂肪乳(5ml/kg)静脉注射.分别于染毒前,染毒后30 min、2h、4h,采眶下血1 ml行全血胆碱酯酶检查;染毒后24 h内观察大鼠肌颤,流涎等中毒表现和存活情况;染毒后24 h后取肺组织称量湿质量并行电镜检查.两样本均数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敌敌畏染毒后,A、B两组大鼠肌颤、流涎症状出现较早且较重;C,D两组较A、B两组,D组较C组24 h存活率高,肌颤强度较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24 h存活率由A组的1/12提高到2/1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较染毒前胆碱酯酶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30min,C、D两组胆碱酯酶活力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C、D两组较B组胆碱酯酶活力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2h及4h,C、D两组较A、B两组,D组较C组,B组较A组胆碱酯酶活力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24 h,C、D两组较A、B两组,D组较C组,B组较A组,肺湿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电镜检查示脂肪乳辅助治疗组较其他3组肺组织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脂肪乳与阿托品和氯磷定联合应用,可以减轻敌敌畏中毒症状,降低病死率,加快胆碱酯酶恢复,减轻急性有机磷中毒导致的肺损伤.
作者:李刚;其其格;孙健波;金帅;贾冬;桑珍珍;赵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硫化氢(H2S)对兔心肺复苏后早期NSE、S100B以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2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心搏骤停组(CA组)和H2S处理组(H2S组).兔吸入5%氟烷麻醉后,气管切开,右股静脉置管用于给药,右颈动脉穿刺置管用于血压监测和采血.CA组和H2S组夹闭家兔气管导管8 min制备心搏骤停模型,并分别在恢复自主循环后吸入30% O2或体积分数为80 x 10-6 H2S.于夹闭气管导管前(基础值)及恢复自主循环后30 min、60 min采动脉血检测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S100B的质量浓度.恢复自主循环后60 min处死家兔,取脑后分离海马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待做组织病理学检查.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S组同时点比较,CA组和H2S组NSE和S100B的质量浓度均明显增高(P<0.05),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减少,活化型caspase-3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与CA组比较,H2S组恢复自主循环后60 min时S100B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5),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增多,活化型caspase-3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P<0.05).结论 H2S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增加存活神经元数目,降低血浆中S100B的水平,进而减轻心搏骤停复苏后神经功能的损伤.
作者:田苗苗;张兵;白利群;李文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严重烧伤后,由于大范围组织受损,伴缺血细胞代谢障碍,常会引起血清活性酶升高.肝脏是物质代谢活跃的器官,很多物质的代谢均在肝脏内完成,所以肝功能异常会影响蛋白的合成,影响有毒物质的解毒,容易使患者发生侵袭性感染甚至死亡.所以,保护肝脏是烧伤治疗中很重要的环节.通过临床观察,甘草酸二铵对改善慢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有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探讨甘草酸二铵对烧伤后患者肝功能异常的疗效.
作者:张水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时脑利钠肽(BNP)、肌钙蛋白T(TnT)及肌钙蛋白I (TnI)水平的差异,探索重症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时心脏损害的程度及检测BNP、TnT及TnI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0年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诊断为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患者共98例,住院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住院第1、3、7天检测BNP,TnT及TnI.其中重症脓毒症患者57例,脓毒症休克患者41例.重症脓毒症组(S)分为心功能正常组(Sn)、心功能异常组(Sa)、死亡组(Sd)和存活组(Ss)四个亚组,脓毒症休克组(SS)分为心功能正常组(SSn)、心功能异常组(SSa)、死亡组(SSd)及存活组(SSs)四个亚组.x2检验判断各组病死率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SNK-q比较各组间血浆BNP、TnT、TnI水平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以直线相关判断上述指标与EF值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上述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S组和SS组的BNP和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S组的TnT水平明显高于S组(P=0.001);(2) Sa组BNP、TnT及TnI显著高于Sn组,Sd组BNP明显高于Ss组(P=0.001); (3) SSa组BNP、TnT及TnI明显高于SSn组,SSd组BNP明显高于SSs组(第1天P=0.001,第3天P=0.001,第7天P=0.016);(4) SSn组的TnT、TnI显著高于Sn组,且SSn组第1、3、7天的BNP均明显高于Sn组(第1天P=0.006,第3天P=0.006,第1天P=0.001); (5) Sd及SSd组的BNP均明显高于Ss组和SSs组;(6)S组与SS组中心功能异常组的病死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a与Sn组比较,P<0.05,SSa与SSn组比较,P<0.05);(7) Sd和SSd患者入院时的EF值和BNP水平呈负相关(r=-0.603,P<0.01),入院72 h内BNP水平>0.39 ng/ml可作为预测死亡的临界点,其敏感度92.9%,特异性80.8%.结论 血浆BNP、TnT及TnI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心脏损伤的严重程度,BNP、TnT及TnI水平明显升高者预后较差;BNP可作为预测脓毒症心脏损伤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振华;董磊;王国兴;谢苗荣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急救手段之一,可改善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纠正患者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及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1].目前常用的气管导管在临床使用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点和不足,使用中遇到吸氧、雾化、吸痰和注药时,都只能从一个管道口中进行;若需同时进行两项操作时,就会出现相互干扰,患者的呼吸会受到一定影响.
作者:程龙海;鲁军体;黄艳;陈玲;张力;罗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感染性疾病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脓毒症根本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的复杂性,至今尚无理想的诊断、分层、预后工具和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案.
作者:降钙素原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骨盆骨折导致的出血常见于钝性伤患者.2001年美国东部创伤外科学会发布了相应的临床处理指南,并在2011年进行更新.基于证据的级别,推荐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Ⅰ~Ⅲ级.
作者:赵光锋;张茂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Nogo-66受体拮抗剂(sNgR1-Fc)对脑梗死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其对梗死灶区域细胞轴突的保护及再生作用,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 取SD大鼠15只,光化学法建立大脑皮层局灶缺血梗死(PCI)模型.设假手术组、PBS组和sNgR1-Fc治疗组,PBS组于侧脑室内注射PBS,sNgR1-Fc组则注射sNgR1-Fc.在PCI术后7d,利用电镜观察各组梗死灶区域神经细胞轴突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梗死区细胞中RhoA,JNK及其下游的c-JUN、ATF-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光化学法可以成功复制大脑皮层局灶缺血梗死模型.电镜下,在PCI后7d,与假手术组比较,脑梗死组可见到严重的病变,无鞘纤维方面可见广泛的轴浆水肿或溶解、基质变淡;有鞘纤维方面可见广泛的髓鞘增厚或皱缩、板层紊乱,应用sNgR1-Fc处理后,上述现象均有明显改善.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在PBS组中,GTP-RhoA、p-JNK1、p-JNK2、p-c-JUN及p-ATF-2在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sNgR1-Fc处理后各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Total-RhoA及Total-JNK1、Total-JNK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发生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显著的轴突损伤,这可能与激活RhoA/ROCK/JNK/c-Jun信号通路有关,并导致了轴突的再生受抑.而sNgR1-Fc则能有效地抑制这一通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轴突的损伤,并可能对促进轴突的再生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欣;蔡杰;魏红艳;胡春林;荆小莉;詹红;廖晓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缺血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指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液灌注后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IR损伤常发生于休克或心搏骤停后复苏、器官移植术、动脉搭桥术和断肢(指、趾)再植术等.阿片样物质不仅具有强大的中枢镇痛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而且尚可减轻许多组织、器官的IR损伤.本文就阿片样物质对IR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熊颖芬;吕艳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在院前急救中,心肺复苏除有效胸外按压和电击除颤外,快速有效的人工气道的建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对心搏、呼吸停止及严重缺氧的呼吸衰竭患者,单纯依靠鼻导管及面罩吸氧不能纠正缺氧状态,必须依靠快速、有效人工气道的建立.
作者:陆峰;李明华;吴德根;张悦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是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尤其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等情况时,需紧急抢救,以保证重要器官灌注.这些患者往往对药物治疗效果差,此时实施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尤为重要.既往临时心内膜起搏需于X线透视下进行,患者需转送至导管室.但危重患者转运时风险大,尤其患者出现室颤等需电除颤及CPR时,无法转运患者.
作者:陈苑琪;麦景颖;黎启盛;卢正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统计院内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率及复苏结果,分析院内SCD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的指标.方法 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69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及心律失常的类型等对SCD发生及复苏结果影响.结果 院内SCD年发生率47.3/100 000,出院率17.4%.男性比例高于女性(66.7% vs.33.3%,P<0.01),生存出院者较死亡者年轻[男性:(62.57±12.83)岁Vs.(75.56±10.55)岁;女性:(60.36±13.24)岁vs. (69.53± 11.72)岁,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对出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SCD心电记录不可除颤心律失常多于可除颤心律失常,后者自主循环恢复发生率高(24.5% vs.5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出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 vs.18.4%,P>O.05).结论 院内SCD以不可除颤心律失常多见,除颤对发生室颤或室速者的ROSC有改善,但高质量CPR及心搏骤停后综合治疗可能对远期生存更为关键.
作者:赵燊;陈锋;王晓萍;林庆明;柯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单纯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入选120例单纯性脑外伤患者.分别于患者入院后第1、2、3、5、7、10天早上采集血标本检测血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收集患者入院10d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28 d后的生存情况.另选30例健康人群(正常组)作为对照.结果 轻、重度脑外伤患者各时段血PCT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PCT水平第1、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3、5、7、10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入院高PCT水平组与低PCT水平组患者28 d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高PCT水平的患者病情更严重且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感染且预后不良.动态监测血PCT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单纯脑外伤患者病情、感染控制及预后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邓水香;曹同瓦;祝禾辰;王昆仑;方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医院急诊是急诊医学中关键的环节.它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措施;进行必要的救命性手术和其他治疗手段,稳定病情[1].因而医院急诊服务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急诊患者的救治效果,也反应了医院的管理水准及医疗质量.
作者:项伟岚;叶志弘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强震巨灾后人员死亡时增量K值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研究早期评估死亡总人数的方法.方法 选取中国国际救援队提供的持续性信息保障工作以来积累的强震巨灾的10次典型震例,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O对数据进行计算,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 人员死亡时增量K值大值(Kmax)所对应的时间点为7,为8~12 h,2T时间内的曲线呈近似正态分布,对正态分布曲线进行积分求和估计线下面积即2T时间内的上报死亡人数W,即对∫02TW=f(t)dt函数计算.W与死亡总数M正相关(P<0.01),根据曲线模型模拟的回归分析可得死亡总数在2T时间内预测的死亡人数的函数关系M=W1.23×0.194,该幂函数判定系数R2 =0.88.结论 利用实时信息系统,根据早期上报死亡人数可在震后8~12 h估计出死亡总人数,估计的函数式为W=∫02T(t)dt和M=1.23×0.194.
作者:刘爱兵;郑静晨;刘晓军;张金红;宁宝坤;曲国胜;刘庆;张庆江;李向晖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