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翊;徐婷;赵仕勇;王侃
目的 观察了C反应蛋白(CRP)对培养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PASMCs)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CRP对肺血管疾病的可能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PASMCs,以不同质量浓度的CRP(5~200μg/mL)刺激不同时间(0,3,6,9,12,18,24 h).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以非变性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方法进行分析.IL-6 mRNA和蛋白水平以Real-time PCR和ELISA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CRP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hPASMCs IL-6的合成.与对照组相比,CRP 200 μg/mL使IL-6的合成增加2.8倍.CRP显著诱导NF-κB在bPASMCs的激活.CRP对hPASMCs的促炎作用受到细胞表面FCγⅡa受体特异性抗体的抑制.结论 CRP促进体外培养的hPASMCs对IL-6的表达,这一作用是通过细胞表而FcγⅡa受体亚型和NF-κB的核内转位激活而介导的.提示CRP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侯玲;周进科;李洁;郑华;卢长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再插管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1995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关于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进行呼吸支持和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拔管后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进行呼吸辅助治疗患者的再插管率和病死率行Meta评价.结果 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研究,其中拔管后无创正压通气组(治疗组)患者381例,拔管后常规氧疗组(对照组)患者37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8.6%(62/334)vs.21.6%(72/333)(P=0.34),再插管率分别为30.2%(115/381)vs.33.5%(127/379)(P=0.27).与常规氧疗相比,拔管后无创正压通气不能降低患者再插管率,也不能改善患者预后.对拔管后即开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降低[12.2%(22/181)vs.23.9%(44/184),P=0.004],再插管率减少;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32/228)vs.20.4%(47/230),P=0.07].结论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早期行无创正压通气有助于减少患者再插管率,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郭凤梅;刘松桥;杨从山;杨毅;邱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目前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常用的4种血糖测量方法与静脉血/血生化仪法的一致性,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序贯纳入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收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病房且预期ICU住院时间>48 h的患者49例,共检测血糖130组,每组均采用毛细血管血/血糖仪法、动脉血/血糖仪法、动脉血/血气分析仪法和动脉血/血生化仪法测量血糖,分别计算上述4种方法与静脉血/血生化仪法(标准法)所测血糖值的差值、相关系数、偏倚校正因子及不一致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一致性的因素.结果 毛细血管血/血糖仪法、动脉血/血糖仪法、动脉血/血气分析仪法、动脉血/血生化仪法所测血糖值与标准法所测血糖值的差值分别为:(1.7±1.4)mmol/L,(1.6±1.4)mmol/L,(1.1±1.2)mmol/L,(0.5±1.2)mmol/L,不一致率分别为66.9%,63.8%,40.0%,23.8%.相关系数分别为0.844,0.845,0.895和0.896,偏倚校正因子分别为0.821,0.831,0.914和0.979.红细胞比积减低是毛细血管血/血糖仪法(OR=0.923,P=0.03)和动脉血/血糖仪法(OR=0.921,P=0.014)血糖测量值与标准法不一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重症监护病房,采用血糖仪测量血糖的方法与标准法的一致性均较差,而血气分析仪法则是一致性较好的床旁血糖检测方法.红细胞比积减低可影响血糖仪测量的准确性.
作者:彭劲民;吴东;孟彦苓;杜斌;翁利;胡小芸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院前急救是高风险、易感染、集急危重为一体多元素交叉的医疗工作,受环境、病情、心理、舆论、技术、社会支持等因素相互制约.院前急救护士承受诸多的职业压力,准确评估和正视护士职业倦怠、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维护护士的职业尊严、持续关注院前急救护士职业环境及护士的应对能力是护理管理者不可懈怠的管理责任.
作者:陶秀萍;曹雪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女性,45岁,家住金寨县农村,因呼吸道感染请当地诊所医师在家中输液,患者家属自行在更换药水过程中,不慎将缝纫机润滑油当成输液治疗药物续接输注到患者体内,输注约5 mL左右,1 min后患者出现剧烈咳嗽,伴胸痛,头痛,无咯血,无呼吸困难,无明显发绀,无意识障碍,2 h后急诊入院.
作者:沈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指横纹肌细胞受损后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肌细胞内物质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和血循环中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肌痛、肢体无力、茶色尿,常并发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严重时危及生命.据报道,RM患者中有10%~50%发生急性肾衰竭[1],而其中病死率达7%~80%.
作者:张琴;王杰赞;黄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创伤的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据2002年有关资料统计,近5年来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每年增加10%,2001年发生交通事故72.4万件,死亡约10万人,伤52.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1].
作者:练克俭;缪建云;林坤山;翟文亮;陈长青;程高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血必净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疾病预后的影响,以指导脓毒症的治疗.方法 将89例经随访取得有效数据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血必净组(A组)、LMWH组(B组)和常规组(C组).C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及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和LMWH联合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检测凝血指标,记录APACHE Ⅱ评分,随访统计住院天数及28 d病死率.统计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q检验、x2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A组各凝血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其余2组有部分凝血指标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经组间比较,A组各凝血指标较其他2组改善明显(P<0.05),B组与C组比较,只有部分指标改善(P<0.05).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组及B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经组间比较,A组与B组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分别与C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③3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28 d病死率比较,A组及B组较C组28 d病死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必净可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低分子肝素只能改善部分凝血指标;二者均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赵森伟;柴艳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川崎病(Kawasaki disea se,KD)是儿童常见血管炎综合征,免疫反应异常是重要的致病环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是锌依赖内肽酶家族中的一员,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它分解细胞外基质,是降解Ⅳ型胶原的主要成员之一.
作者:韦翊;徐婷;赵仕勇;王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适时进行阑尾切除术是较佳的治疗方法.然而,在急诊外科遇到的急性阑尾炎由于特殊原因,不能立即手术者不是少数.
作者:宋小兵;赵剡;杨奇盛;潘正启;王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甲亢危象是医疗重症之一,发病率低,约0.8%,女性多于男性,发病期间可伴有一种或多种器官功能衰竭,致死率高达20%.甲亢危象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高热、心动过速、腹泻、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昏迷以及其它各种中枢神经症状.该病的早期诊断,诱因的正确认识,对于抢救措施的及时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可望;杨琼;董建华;雷科锋;张静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采取的一系列人工呼吸循环支持措施,包括胸外按压、除颤、人工辅助通气等.这些必要的、可能挽救生命的紧急措施也存在给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的风险.现有研究显示,心肺复苏相关性损伤的总发生率在21%~65%之间[1],多位于颈胸部[2].
作者:娄爽;张劲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合珠蛋白(Hp)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的ACS患者112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5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5例)和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2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所有受试者Hp基因型,探讨Hp基因多态性与ACS发生的关系.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样本群体代表性;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并以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相对的风险度;综合评价ACS危险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CS组Hp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表现为ACS组的Hp2-2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571 vs.0.355,P=0.001;OR=2.419,95%CI1.427~4.100),Hp2等位基因的频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759 vs.0.616,P=0.001;OR=1.965,95%CI1.316~2.934).同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p2-2基因型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OR=2.557,95%CI:1.410~4.639).结论 Hp2-2基因型与ACS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Hp2等位基因可能是ACS的遗传易感基因.
作者:刘海波;施育平;郭小芳;单江;徐耕;王建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指脂肪颗粒阻塞血管腔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无头部外伤的脑部症状和皮肤黏膜出血点.
作者:李亚华;陈刚;赵瑞贞;董运芳;郝建东;陈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例证急诊危重度指数(ESI)在儿科急诊室的应用.方法 通过收集2006年7月至2010年8月,北京儿童医院国际部急诊21 904人次患儿的ESI分级资料,应用x2检验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医生和护士的分诊结果.结果 ESI容易掌握,护士分诊结果与医生矫正分诊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结论 ESI分诊系统适合儿科急诊分诊,能够迅速分检危重病例,有效利用临床资源.
作者:王雷;周红;朱景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急诊医学领域中前沿、紧急的救命环节,急救医疗质量直接决定了伤病员抢救的成功率、伤残率、病死率等,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能力[2].
作者:孙保华;钱欣;林祥娟;陈媚;王晓萍;陈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大鼠是开展心肺复苏实验研究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在Pubmed查到用大鼠开展心肺复苏研究的文献有几百篇,其中采用大鼠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模型的不足一半,国内用大鼠室颤模型的更少,其主要原因是用有创方法建立大鼠室颤模型有一定难度.
作者:陈蒙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的急性常见病,采用手术或药物治疗尚有争议[1-2].笔者分析自1994年6月至200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205例患者的治疗问题,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旭;李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1966-2010年ECMO治疗成人ARDS的英文和中文临床研究,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ECMO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3篇随机对照研究,随机效应模型显示ECMO不降低成人重症ARDS患者病死率[RR=0.95(95%CI:0.76-1.18),P=0.64],但按发表时间的累积Meta分析显示ECMO呈现保护性效应;与以往临床研究相比,近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显示ECMO明显降低甲型H1N1流感导致的重症ARDS患者病死率.结论 现有研究尚不能证实ECMO能改善成人ARDS患者预后,但对于病因可逆的重症ARDS患者早期应用ECMO可取得较好临床效益.
作者:刘松桥;金辉;黄英姿;郭凤梅;刘玲;杨丛山;杨毅;邱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20世纪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迅速发展,21世纪CPR研究成果显著,发达国家和地区自主循环恢复率已经接近或达到50%.但复苏后患儿的存活出院率仍低,主要由于脑损害和脑死亡.故改进脑复苏技术、减轻脑损害、恢复脑功能成为复苏学研究重点.脑功能动态评价有助于评判新技术和患者预后,具有临床和社会意义.
作者:王晓晖;钱素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