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及预后意义

王洪霞;陈兵

关键词:脓毒症,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可溶性, 诊断, 预后,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sTREM-1)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及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收治的56例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根据2001年国际脓毒症会议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32例、SIRS组24例,同时收集非SIRS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28 d转归将脓毒症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个亚组。入院24h内测定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记录高体温(T),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sTREM-1水平。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 血浆sTREM-1水平脓毒症组高于SIRS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50.9 (195.8 ~ 354.3) ng/L、103.6(89.4~166.2)ng/L、33.6 (26.2 ~43.0) ng/L,P<0.01],死亡组高于生存组[分别为360.5 (262.2 ~434.5)ng/L、204.1(175.0~269.6)ng/L,P<0.01];脓毒症组患者血浆sTREM-1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426,P=0.032);sTREM-1 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高于PCT、CRP。结论 血浆sTREM-1水平对脓毒症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早期sTREM-1水平升高与不良预后相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脓毒症受损肠黏膜修复的机制

    目的 探讨影响脓毒症肠黏膜损害后修复的因素。方法 采用肓肠结扎穿孔(CLP)所致脓毒症模型,分别以CLP后6,24,48 h不同时间段观测肠黏膜损伤程度和修复过程,前者包括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凋亡的测定,后者包括肠黏膜修复的杯状细胞变化、黏膜肠三叶因子3(TFF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TNF-α、IL-1含量。结果 形态学观察显示肠黏膜呈持续损害状态,6h的损害积分明显小于24h,48 h组(P<0.05),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化caspase-3蛋白在3组均高于sham组4倍以上;黏膜IL-1,TNF-α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3~4倍,其中24h及48 h组明显高于6h组。肠黏膜的修复过程不明显,损伤黏膜未见到明显的杯状细胞积聚;TFF3在6h组轻度增高,24h及48 h组表达下降;杯状细胞数量在CLP的3个组明显减少;TGF-β1在6h组增高,其他两组均接近于sham组。结论 严重脓毒症肠黏膜持续的高炎症状态、杯状细胞功能以及黏膜重建能力下降,影响了受损肠屏障的修复。

    作者:常瑞明;常建星;温立强;傅玉茹;江志鹏;陈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56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干预组。模型组、干预组分别给予内毒素(LPS)尾静脉注射,1h后,干预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尾静脉注射。三组分别选取2,4,6h三个观察点,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IL-1β,IL-8的含量及Wright-Giermsa染色计中性粒细胞的比例(ωPMN),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测湿干质量比值(W/D)。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4,6h三个观察点,模型组BALF中TNF-α,IL-1β,IL-8的含量及ωPMN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肺组织W/D明显增加(P<0.01),且病理损伤程度明显重于空白组。干预组BALF中TNF-α,IL-1β,IL-8的含量及ωPMN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肺组织W/D明显减少(P<0.01)且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能抑制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肺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急性肺损伤程度。

    作者:蒋旭宏;黄小民;何煜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兔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动态变化

    目的 探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和心搏骤停4,5,6 min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和逆行气管插管、动脉血压监测,不进行气管夹闭窒息;心搏骤停组采用气管夹闭窒息法致使心脏骤停,分别于心搏骤停后4,5,6 min进行复苏,分别在0,24,48,72,96,120 h6个时点观察动物生理参数,取血样测定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白细胞的水平。多时点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定方差分析。结果 复苏组心肺复苏后24h均呈现SIRS,TNF-α,CRP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心搏骤停前基础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搏骤停4 min复苏组,SIRS水平以24~48 h较高,于复苏后72 h基本消失。心搏骤停5,6 min组,SIRS水平以24 ~72 h较高,持续至复苏后96h。结论心搏骤停4 min,SIRS较轻,容易恢复。心搏骤停5 min以上,SIRS严重。心搏骤停复苏后血清TNF-α是反映SIRS程度的敏感指标,可作为SIRS的辅助诊断指标,并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肖敏;杨敬宁;李小燕;王学军;张绪国;吕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在急诊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验证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 score,MEDS)对于急诊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并将其对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613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患者的证急诊脓毒症病死率评分(MED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情况评价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SAPSⅡ)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随访28 d转归。根据患者MEDS评分分值将死亡风险分级:极低危险组(0 ~4分)、低度危险组(5~7分)、中度危险组(8~12分)、高度危险组(13 ~ 15分)、极高危险组(大于15分),各组间实际病死率采用X2检验比较。再对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预测死亡的独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MEDS与APACHEⅡ,SAPSⅡ和MEWS评分对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 失访10例,完整记录603例。MEDS评分患者各组实际病死率分别为0%,7.7%,18.5%,46.7%,63%,各组间实际病死率有显著区别。生存组(440例)与死亡组(163例)之间年龄和四种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EDS,APACHEⅡ,SAPSⅡ、MEWS评分均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因素,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767,0.743,0.741和0.636。结论 MEDS评分可以对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进行分级,在患者28 d病死率方面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适用于急诊脓毒症患者。

    作者:赵永祯;李春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15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的病原学分析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儿童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CAP的病原学诊断仍较困难,治疗上易过度使用抗生素。本研究严格按照CAP诊断标准[1]选择病例,回顾性分析152例因CAP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 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的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原体检测情况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从而探讨儿童CAP病原体组成、常见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芬;耿荣;钱素云;韩英;王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C5a反义肽对脓毒症凝血异常及其急性肺损伤发病的影响

    目的 观察C5a反义肽对脓毒症凝血异常及ALI发病的影响。方法 盲肠结扎穿孔复制小鼠脓毒症ALI模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健康组、假手术组、造模组和C5a反义肽干预组,分别在2,4,8,12 h时点观察肺组织损伤的病理改变和凝血指标;并采用ELISA检测血浆TF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 盲肠结扎穿孔后,2h后出现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蛋白渗出和毛细血管内弥漫血栓形成,并进行性加重;而反义肽干预后的不同时间点上述病理改变均显著改善。造模组和C5a反义肽干预组,PT,TT,APTT进行性延长和DD进行性升高,而Fbg和PLT计数进行性降低,与健康组和假手术组比较P<0.05;而与造模组比较,反义肽干预后相应时间点的各指标明显改善(P<0.05)。TF质量浓度在健康组、假手术组分别为(42.75 ±1.25) pg/mL和(60.73±1.43) pg/mL;造模组2,4,6,12 h时点其浓度进行性升高,其中,12 h组高为(139.81±6.17) pg/mL;而与造模组相比,反义肽组各相应时间点明显降低,12 h组为(121.41±7.21)pg/mL,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反义肽能改善脓毒症的促凝亢进与ALI/ARDS的病理改变。

    作者:郭振辉;姜巧;陈蕊;孙杰;俞宙;肖飞;熊日成;吕凤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和胸腔积液在急性胰腺炎早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胸腔积液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急性胰腺炎且入院时发病在24h以内、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89例,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ereatitis,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在第1,2,3,7天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入院时有无胸腔积液。并对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同时期SAP组与MAP组相比CRP质量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RP升高(CRP≥150 mg/L)、胸腔积液和两者同时存在这三项参数分别进行相对危险度分析,发现三者均可作为SAP的独立预测指标,其中CRP升高联合胸腔积液预测SAP为准确,相对危险度RR为4.8,阳性预测值为100%。结论CRP和胸腔积液是一种有用的、简单的、经济的指标,有助于在急性胰腺炎早期对其严重程度作出预测。

    作者:项和平;李贺;张长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浅析脓毒症高血糖治疗的利与弊

    高血糖是脓毒症显著的病理变化之一,近十年来临床上一直寻求治疗脓毒症高血糖的有效方法。2001年van den Berg he等发现对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IIT),可降低相对病死率42%(从8.0%降至4.6%)。自此,IIT成为ICU治疗高血糖的主要推荐手段[1]。但近一项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观察到,IIT非但不能降低病死率,反而增加低血糖和其并发症的危险性[2]。本文回顾并讨论近年来脓毒症高血糖IIT的利与弊,并从炎症反应和高血糖相关的角度,重点对脓毒症高血糖控制进行阐述。

    作者:张庆红;姚咏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电针对危重病患者镇静作用的临床研究

    机械通气是ICU的重要治疗措施,适当的镇静治疗对机械通气的顺利实施非常重要。目前对机械通气患者通常使用药物镇静方法,这些药物有一定局限性,如价格昂贵,对于循环影响很大等,祖国医学电针刺激可产生积极镇静或者镇痛的作用,但应用药针联合的相关报道较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应用针灸体外循环的镇静机械通气的患者的研究验证电针使用的价值,并寻求更好的镇静评估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以客观评估条件下针灸镇静的意义。

    作者:叶忠亮;郑霞;方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完善产科急救流程有效降低剖宫产术时出血率

    随着剖宫产指征的变迁,剖宫产率也在上升。由于剖宫产术中发生子宫乏力性出血较阴道分娩更为常见[1],这就给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带来新的挑战。崇州市妇幼保健院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产科急救制度和完善应急流程,对剖宫产术各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剖宫产术时出血实施有效干预,在降低孕产妇死亡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者:龚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现代信息技术在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无缝对接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许多疾病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因创伤的无法预测性,创伤尤其是严重多发性创伤发生率却有增无减。创伤是当今人类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伤导致的病死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目前在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万,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占第四位,已经被纳入国家疾病控制计划,而且创伤导致的病死率也持续呈上升趋势。全球每年创伤的伤死人数在数千万以上,创伤已成为年轻人群的第一位死因[1-3]。

    作者:降建新;王瑛;季成超;孙志扬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D-二聚体阴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 归纳总结D-二聚体阴性(D-二聚体<0.5μg/mL)的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从而提高肺栓塞诊断准确率、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D-二聚体阴性的疑似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分析,将16例终确诊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与同期排除肺栓塞的41例疑似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及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各组间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阴性的肺栓组与非病例组相比,既往有VTE病史、有近期手术史者更易于发病,胸闷、呼吸困难常见,病例组呼吸频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下肢水肿较对照组多见,心电图典型ECG SI QⅢTⅢ改变多见。结论D-二聚体作为急性肺栓塞筛选检查,其阴性预测值较高,但当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既往有VTE病史、有近期手术史、心电图出现SIQⅢTⅢ改变时,即使D-二聚体阴性,临床工作者也需引起重视,必要时可考虑进一步检查以排查有无肺栓塞。

    作者:顾晓蕾;张劲松;李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农村社区狗咬伤的急诊处置与狂犬病预防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R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可防不可治是共识,病死率100%,全世界每年报告的狂犬病死亡人数约有5.5万例。农村社区居民养狗数量多,狗咬伤患者多见,狂犬病的发病率有增加的危险。本文探讨对农村社区狗咬伤患者的急诊处置,以便取得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江涛;诸葛毅;俎德玲;杨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百草枯质量浓度及意义

    目的 评价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百草枯(paraquat,PQ)质量浓度的可靠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验证普通分光光度法和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Q质量浓度的检测波长后,采用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Q质量浓度,确定其线性范围并评价其准确性;采用该法测定8例PQ中毒患者血清PQ质量浓度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值比较分析其可靠性;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肾病免疫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口服PQ4h以上人院的21例急性PQ中毒患者的资料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根据该法测定患者入院时血清PQ质量浓度是否大于1.8 μ.g/mL分为两组,采用成组t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普通分光光度法检测含PQ血清样本时在257 nm波长处未见明显吸收峰;(2)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PQ质量浓度在0.4~8.0 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回收率为95.0%~99.5%,相对标准差(RSD)为1.35%~5.41% (n=6),检出下限为0.05 μg/mL;(3)8例PQ中毒患者血清PQ质量浓度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值与HPLC法检测值相吻合,r=0.995,P<0.01;(4)血清PQ质量浓度>1.8 μg/mL组患者存活率为22.2%,酸中毒和少尿发生率55.6%,纵膈气肿发生率77.8%,与血清PQ质量浓度<1.8 μg/m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普通分光光度法用于测定血清PQ质量浓度不能采用257 rn为检测波长;(2)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用于检测血清百草枯质量浓度可靠性高;(3)二阶导数分光光度法测定值可用于中毒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判断,口服PQ中毒4h后血清质量浓度>1.8 μg/mL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昌斌;李新华;王贞;姜成华;彭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百草枯致小鼠肺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百草枯(PQ)致肺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方法 58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实验组48只,通过腹腔注射PQ(10 mg/kg)建立小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组染毒后2,5,7,14 d和对照组7d时小鼠分别被处死,留取肺组织标本。标本进一步进行HE染色和TGF-β1的免疫组化研究,并进行TGF-β1的积分光密度(iOD)分析,两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PQ致肺纤维化过程中,巨噬细胞中TGF-β1表达显著增加。随着纤维化进程的进展,TGF-β1染色阳性主要见于浸润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染毒后14 d,除了巨噬细胞外,TGF-β1染色阳性也见于成纤维细胞灶中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时间点TGF-β1的积分光密度在纤维化开始后明显增加(P<0.01)并呈上升趋势。结论 在PQ致肺间质纤维化过程中,TGF-β1的表达显著增加并对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董雪松;刘盛业;刘伟;刘淑英;刘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甘草酸二铵上调急性肺损伤大鼠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为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在肺部的具体表现。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又称应激蛋白,是机体细胞在高温或应激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保护细胞免遭有害刺激所造成的损伤[1]。研究发现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hizinate,DG)对ALI大鼠早期炎症失控有一定调节作用[2],但其抗炎作用是否与HSP70相关?目前尚缺乏相关证据。本研究拟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建立大鼠ALI模型,观察DG对肺组织HSP70及血清TNF-α,IL-10表达的影响,以探讨DG对ALI的可能作用机制。

    作者:周道扬;张剑锋;李超乾;磨静佳;陈雯;苏思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多粘菌素B固定纤维血液灌流治疗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的研究进展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是ICU常见危重症。近年来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逐年上升,总死亡人数仍呈增加趋势[1]。革兰阴性(gramnegative bacteria,G)菌是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主要的致病微生物,内毒素在致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尚缺乏针对内毒素的治疗措施。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多粘菌素B固定纤维(polymyxin B-immobilized Fibers,PMX)血液灌流能够特异性吸附内毒素,改善G菌严重感染患者预后,从而为严重感染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因此,研究PMX血液灌流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及实施,对优化严重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爱萍;邱晓华;杨毅;邱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青年人急性右腋动脉起始段损伤救治一例

    患者男性,31岁,车祸致右胸壁刺伤,右上肢肿痛,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入院查体:贫血貌,嗜睡,双肺呼吸音清,经充分扩容后血压仍无法维持在70/40 mmHg(左上肢,1mmHg =0.133 kPa)以上;右胸前锁骨下两处创口,加压包扎后外侧创口仍有明显活动性出血;右上肢肿胀,未及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反应消失,肌力Ⅲ级,感觉麻木;右上肢远端血氧饱合度为0,心率110次/min。

    作者:刘扬波;王健;张怀保;陈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赴国外热带地区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策略研究

    灾害紧急医疗救援是社会紧急事务安全保障体系和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中国国际救援队( 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CISAR)自2001年组建以来,10年间历经17批次国内外地震、海啸、洪水、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救援实践,其中先后3次赴国外热带地区救援(2004年印度尼西亚亚齐海啸救援、2006年印度尼西亚日惹地震救援、2010年海地太子港地震救援),积累了宝贵的热带地区医疗救援经验。印度尼西亚、海地常年高温,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与我国迥异,热带气候特征、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与灾后医疗救援密切相关。分析CISAR 3次赴国外热带地区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掌握热带环境特征和致病特点,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拓展救援医学在不同气候、地域的应用,丰富救援医学理论并造福当地人民。

    作者:李向晖;侯世科;郑静晨;樊毫军;宋建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及预后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sTREM-1)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及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收治的56例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根据2001年国际脓毒症会议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32例、SIRS组24例,同时收集非SIRS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28 d转归将脓毒症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个亚组。入院24h内测定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记录高体温(T),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sTREM-1水平。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 血浆sTREM-1水平脓毒症组高于SIRS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50.9 (195.8 ~ 354.3) ng/L、103.6(89.4~166.2)ng/L、33.6 (26.2 ~43.0) ng/L,P<0.01],死亡组高于生存组[分别为360.5 (262.2 ~434.5)ng/L、204.1(175.0~269.6)ng/L,P<0.01];脓毒症组患者血浆sTREM-1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426,P=0.032);sTREM-1 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高于PCT、CRP。结论 血浆sTREM-1水平对脓毒症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早期sTREM-1水平升高与不良预后相关。

    作者:王洪霞;陈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