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杨俊;凌峰;张召才;戴一扬;张彩伢

关键词: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上消化道出血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接受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391例联用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双抗组)为研究对象,以502例单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单抗组)为对照,回顾性总结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AS9.0软件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抗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抗组(7.1%vs.3.4%,P<0.01).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年龄≥65岁、服药时间≥3月、既往有消化道病史是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联用PPIs或胃黏膜保护剂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显著降低(OR:0.415,95% CI0.226~0.762,P=0.003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明显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患者高龄、长时间服药、既往消化道病史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促进因素,应用PPIs或胃黏膜保护剂可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例气管切开患者气管黏膜剥脱症的诊治

    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脑干出血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基底节出血意识障碍的患者,其需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保持气道通畅、保证良好的氧供是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治疗基础重要的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共有三例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通气的患者出现突发窒息,诊断为气管黏膜剥脱症,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雪海;高亮;胡锦;金毅;吴惺;周良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隐匿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患者,男,48岁,汉族,胸闷伴头晕2h就诊.2h前无诱因出现胸闷,位于胸骨后,持续数分钟不等,无心悸及胸背痛,无放散;伴头晕、发汗,无恶心、呕吐.服“保心丸”微好转.糖尿病10余年,无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史.查体:P85次/min,R22次/min,BP 146/84 mmHg(1mmHg=0.133 kPa);神清,略淡漠;瞳孔等圆,眼震(-);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异常瓣膜杂音,未触及心尖异常搏动及心包摩擦感;腹软,四肢(-).辅助检查:心电图;心梗三项:CKMB<1.0 ng/mL,MYO 66ng/mL,TNI <0.05 ng/mL;快速血糖:6.4 mmol/L;血常规,D-dimer和动脉血气正常.患者胸闷持续,予硝酸异山梨酯以20 μg/min速度静脉输注.

    作者:吴彩军;李春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脂联素水平的变化

    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独自分泌的激素,在调节组织炎症和胰岛素敏感性上起到重要的作用[1].血液循环中脂联素动态水平和代谢综合征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改变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2].低脂联素水平可导致血管内皮受损[3-4].尽管上述病理生理的改变也是影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CAP)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但关于其在SCAP中作用的相关报道不多.临床实验证实,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可以作为评价CAP严重程度的一个可靠的辅助指标,并依据血清PCT的动态变化来指导临床治疗,可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及缩短住院日[5].

    作者:韩兆勇;朱述阳;张勇;刘平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风雨十年,见证彩虹庆祝《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

    《急诊医学》在2001年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至今已经10周年,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如今已被认为是中国医学领域高等级的杂志,并在世界医学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这些在创刊伊始就参与审阅及编辑工作的人,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感慨万千!首先我们要感谢老一辈医学家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所耗费的大量心血,亦感谢编辑部同仁的辛勤劳动.我们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发展而高兴,同时能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感到由衷的欣慰.

    作者:孙树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建设中毒控制中心,提高我国的中毒治疗和预防水平

    随着世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型化合物的不断涌现,化学合成品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每年700万吨增加到目前3亿多吨.同时,毒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2008年4月29日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城市和农村,损伤与中毒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两者的病死率占总病死率的10.7%.在我国中毒患者中,仅职业病中毒患者就达370万,且正以每年10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1].急性中毒有其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救治特点,尤其是对急性重症中毒的救治以及对相应毒物的认识,临床上仍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同时,急性中毒事件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甚至导致群体伤亡,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给各级政府造成巨大压力.

    作者:陆一鸣;周伟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脏组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4周龄近交系纯种Balb/c小鼠146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1)健康组(n=18);(2)VMC组(n=60),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3)对照组(n=18),只给予阿托伐他汀;(4)VMC药物治疗组(n=50),给予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并给以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用药2周.接种病毒后3,7,10,14,21,30 d,检测超声心动图、收集血样检测血清cTnI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炎症浸润程度,电镜观察心肌胶原纤维、心肌细胞及各种细胞器的变化.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ost-hoc检验用于比较各组生存间的差异.结果 VMC组比VMC药物治疗组的30 d累计生存率低(59.2% vs.8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VMC药物冶疗组与VMC组比较,在第10,14,21,30天的心肌病理组织学积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MC药物治疗组比VMC组心肌损伤的病灶数量少,心肌线粒体和肌浆网改变也较同期VMC组轻.腹腔注射病毒后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VMC组小鼠出现心功能减低[(69.82±5.12)vs.(89.23±2.01),P<0.01].与VMC组比较,VMC药物治疗组EF值明显增高[(78.99±5.23)vs.(69.82±5.12),P<0.01];与VMC组比较,VMC药物治疗组的cTnI值明显下降.结论 阿托伐他汀改善VMC小鼠生存率,改善组织病理学表现,减少心肌受损程度,提高心脏功能.阿托伐他汀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VMC的方法.

    作者:关键;孙妍;孙筱璐;梁岩;王国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亲切的回忆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

    那是1987年的春天,在杭州西子湖畔,医学王国的一个圣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在那里呱呱坠地.她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急诊医学的春天!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同仁们一张张亲切的脸,慈祥、和善,我们永不会忘记!你们不多的言语,微笑着的鼓励,使我们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创业而无所畏惧,步履轻盈地稳步前进,我们愉快地工作着,多么畅快,多么和谐.

    作者:王一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高渗盐溶液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肝脏外科、休克及严重的感染等病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该过程以缺血、缺氧、能量供应中断为始动因素,经细胞钙超载、氧自由基形成及白细胞浸润三个重要环节,通过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释放不仅对缺血的肝组织造成损伤,而且还对全身的其他器官造成一定的损伤.近年来,小剂量(4 ~6 mL/kg)高渗盐溶液(hypertonic saline,HS)是治疗外科休克新概念,它不仅能迅速改善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还能增加微血管的反应性,改善微循环灌注及抑制创伤应激状态下的过度炎症反应[1].HS对于肝缺血-再灌注后的微循环障碍,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s)扣留造成的过度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大量释放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肝细胞的过度凋亡都起到普遍的保护作用[2].

    作者:陆化梅;耿智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冠心病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接受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391例联用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双抗组)为研究对象,以502例单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冠心病患者(单抗组)为对照,回顾性总结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AS9.0软件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抗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抗组(7.1%vs.3.4%,P<0.01).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年龄≥65岁、服药时间≥3月、既往有消化道病史是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联用PPIs或胃黏膜保护剂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显著降低(OR:0.415,95% CI0.226~0.762,P=0.003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明显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患者高龄、长时间服药、既往消化道病史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促进因素,应用PPIs或胃黏膜保护剂可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杨俊;凌峰;张召才;戴一扬;张彩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老年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

    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是机体对抗脓毒症的主要机制.临床发现,严重脓毒症患者肾上腺功能不全总发生率为30% ~40%,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可达60%,其中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relative adrenalinsufficiency,RAI)占76.6%,绝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占0~3%[1].RAI指脓毒症时血皮质醇水平多数介于或高于生理范围,但相对机体对皮质醇需求量的增加以及肾上腺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低反应性而言,肾上腺功能实际多处于相对不全的状态[2].

    作者:吴军;刘泽;张源源;孙杰;郭振辉;王鲁妮;苏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阿曲库铵在重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中毒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属于神经毒物,中毒易引起频繁抽搐,不易控制,可导致患者死亡.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对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7例重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中毒救治中使用阿曲库铵控制抽搐,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7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5例.

    作者:张军建;邹世斌;潘前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卵黄管未闭合并活动盲肠阑尾炎一例

    患儿,男性,6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d入院.入院时检查患儿体温38.2℃.腹部饱满,右下腹近脐部位有固定压痛点,有反跳痛,无腹肌紧张;叩诊腹部鼓音,肠鸣音6次/min,无移动性浊音.血常规示:WBC 13.7×109 L-1,NE 91%.腹立位X线片示腹腔肠管积气,可见数处液-气平面.腹部超声检查示肠管部分扩张,腹腔内见液性暗区,厚约3.2cm.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诊行阑尾切除、剖腹探查术.术中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后吸除约200 mL腹腔内淡黄色液体.向右下腹探查,见右侧升结肠未与后腹膜融合固定,右下腹未见盲肠,向中腹部探查,至脐周时见患儿卵黄管未闭合,残留卵黄管与小肠连接处形成纤维索包绕肠管致肠腔狭窄,右侧升结肠部分嵌入残留卵黄管与小肠间隙形成腹内疝.

    作者:冯巍;孙凤秋;易梦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与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相关性探讨

    百草枯(paraquat,PQ),又称对草快、克无踪,化学名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是我国目前广泛使用速效触杀型除草剂,喷洒后能够很快发挥作用,接触土壤后迅速失活,在土壤中无残留[1].随着PQ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毒病例,特别是口服中毒患者也越来越多见.由于其致死量小,无特效解毒剂,急性中毒患者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急性PQ中毒可导致机体损伤,近年来已有学者关注急性中毒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PQ可造成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刺激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性递质[2].

    作者:郭景瑞;米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OPS)是目前生产和应用多的农药,具有用药量小、毒力强和杀虫谱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常因防护不当或自杀等原因引起中毒.世界上每年大约有300 000人发生急性有机磷中毒,尽管应用特效解毒剂,但病死率仍高达40%[1].本研究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作者:石汉文;宫玉;崔晓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水溶性有机磷染毒家兔血及脂肪组织中游离毒质的动态分布

    目的 探讨不同水溶性有机磷杀虫剂(OP)其游离毒剂(FOP)在染毒家兔血及脂肪组织中的分布过程和意义.方法 72只雄性青紫兰家兔分为3组:久效磷5 LD50组(11.12mg/kg),敌百虫5 LD50组(556.0mg/kg),甲基对硫磷5LD50组(37.05mg/kg).每组24只,每小组6只.家兔染毒经皮下给药.染毒后1,6,24,96 h取血和脂肪组织,分离血细胞和血浆,制备脂肪组织匀浆,用DTNB酶动力学法测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酶抑制法测游离有机磷毒质(FOP)含量.结果 染毒后1,6,24h,久效磷、敌百虫、甲基对硫磷染毒血浆间比较,血细胞间比较和脂肪组织间比较,FOP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P<0.05;血细胞:P<0.05;脂肪:P<0.05);相同时相久效磷脂肪组织FOP浓度与血浆和血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敌百虫脂肪组织FOP含量为血浆和血细胞的数倍(P<0.05),而甲基对硫磷FOP浓度在1、6h与血细胞接近(P>0.05)但低于血浆(P<0.05),染毒后24h脂肪组织、血细胞、血浆FOP浓度接近平衡(P>0.05).三种OP血浆、脂肪组织清除率不同,久效磷>敌百虫>甲基对硫磷.结论 有机磷杀虫剂随水溶性的降低,对脂肪组织的亲和性增强,FOP由血和脂肪组织被清除的时间相应延长.脂肪组织是水溶性差的有机磷杀虫剂的储存库.

    作者:侯云修;刘世文;傅风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标准大骨瓣开颅联合水冲脑疝复位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中的临床效果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钩回疝[1-2],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多见于脑外伤中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脑出血等急症.对脑疝治疗方法主要是开颅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加去骨瓣减压术,但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后对疝入小脑幕裂孔的脑组织复位有多种处理办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应用水冲复位法取得较满意效果[3-5].2003年9月至2008年6月,笔者行联合水冲脑疝复位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46例,同期单纯行开颅血肿或挫裂脑组织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9例,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继承;曲鑫;韩韬;牟成志;曲元明;王鹏;张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脆弱性分析理论在建设海南灾难医学应急体系中的意义

    灾害应急已经成为当今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的、科学的、高效的灾害医学应急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系统、多部门的合作与参与.而指导我们建立这个体系的理论或者说策略,我们认为应该是在以数学模型对本区域理化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通过找到本区域理化、社会脆弱性与本区域灾害医学应急体系在数学上的某种联系来实现.

    作者:蒋湘玲;黎敏;吕传柱;宋维;苗俊红;丁毅鹏;张蕾蕾;李龙鹤;郭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银杏内酯B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B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质量浓度的影响,探讨银杏内酯B抗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75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35只,右侧尾状核注射大鼠自体血制作基底节区脑出血动物模型,分别于脑出血模型形成后给予1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及不同剂量银杏内酯B(5,10,20 mg/kg)腹腔注射,每日一次共5d,在脑出血后2,6,12h和1,2,3,5d断头取血和获取脑组织,利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利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浓度,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脑组织中凋亡神经细胞,各参数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脑出血后2,6,12 h和1,2,3,5d,小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12 h和1,2,3,5d,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较脑出血组显著减少(P<0.05),脑出血后2h和6h,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内酯B可能通过降低体内自由基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黄曼;胡悦育;徐秋萍;董晓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Y染色体探针示踪内皮祖细胞移植在损伤肺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示踪损伤肺组织中移植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方法 将清洁级健康同遗传背景雌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n=10):PBS处理组、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给予LPS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假损伤组给予等量PBS; 30 min后假损伤组和细胞移植组大鼠经静脉移植雄性大鼠EPCs(2×106/0.5 mL),PBS处理组给予等量PBS;7 d后取肺组织,采用RT-PCR和原位杂交(ISH)的方法检测Y染色体基因在损伤肺组织中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结果 细胞移植组肺内皮系统成功检测到Y染色体阳性信号,其它两组为阴性.结论 Y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可作为示踪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检测手段.

    作者:毛梅;王博;王艺;徐剑铖;傅祖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心搏骤停2小时,心肺复苏配合球囊反搏急诊冠脉血栓抽吸术成功一例

    镜湖医院心内科于2007年7月24日成功抢救一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2h,在机械通气和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行冠脉内血栓抽吸,成功地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而无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51岁,因头晕5h,突发意识丧失3h于2007年7月24日入院.既往有糖尿病、高脂血症10余年,在卫生中心服药治疗.

    作者:邓锡伟;谭冠昶;刘红;郭耘;董绮虹;季银梁;陈丽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