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学亮;曹奇;陈小明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肺功能变化。方法对38例COPD合并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了椎体成形术,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1周、3月及12个月后患者肺功能、VAS评分及活动能力评分,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结果 PVP术后患者VAS评分及活动能力评分降低,术后1周显著降低,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评分逐渐降低。患者手术前后肺活量( VC )、用力肺活量( FVC )、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及大分钟通气量( MVV)间差异存在显著性( P<0.05)。术前及术后VAS评分与活动能力评分改善值之间,VAS评分与各肺功能指标改善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P<0.05)。结论 PVP术后COPD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活动能力及肺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王湘江;汤勇智;刘春磊;王贵清;杨立群;黎昭华;侯翰涛;陈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野黄芩素( SCT)对脂多糖( 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ALI)大鼠表达血红素氧合酶 ̄1(HO ̄1)的机制。方法大鼠静脉内注射LPS(30 mg/kg)以诱导ALI。1h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SCT(0.1,0.5和1.0 mmol/kg)静脉注射。获肺组织标本,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血红素氧合酶 ̄1( HO ̄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比色法检测HO ̄1酶活性;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情况。提取组织总蛋白和核蛋白, Western blot检测PI3K磷酸化以及Nrf2核转位情况,同时观察SCT处理前后对大鼠血浆中TNF ̄α,IL ̄6和IL ̄10水平的影响。结果 LPS注射后肺组织中HO ̄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增加,而SCT处理后能进一步上调HO ̄1表达水平,并能增强其酶活性。同时,SCT也可促进PI3K磷酸化,并能诱导转录因子Nrf2核转位。此外,0.5和1.0 mmol/kg的SCT能减少大鼠血浆中TNF ̄α和IL ̄6含量,并能进一步增加IL ̄10水平。 HO ̄1抑制剂SnPP处理后可消除SCT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论 SCT可能通过激活PI3K/Nrf2诱导HO ̄1表达来减轻LPS所致炎症反应。
作者:王彪;袁娜;张永虎;曾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对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PMPP)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3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PMPP患儿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给予阿奈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泼尼松龙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热程、住院天数、阿奇霉素使用时间以及病情反复次数均较对照组少( 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IL ̄6、IL ̄8、IL ̄10、TNF ̄α、IFN ̄γ和CRP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 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IgG、IgM、CD3+、CD3+/CD4+、CD3+/CD8+和CD4+/CD8+等血清免疫学活性指标无明显差别,治疗后两组患儿的IgG、IgM和CD3+/CD8+均下降,CD3+、CD3+/CD4+和CD4+/CD8+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为明显( 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胃肠道反应、皮疹、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P>0.05)。结论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对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能与其能降低机体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有关,且对患儿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浩;杨静容;欧静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合并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凝血、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本院进行CAS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合并T2DM患者39例作为T2DM组、不合并糖尿病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凝血、炎症反应指标差异。结果两组的手术总有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白细胞介素 ̄8( IL ̄8)测定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PT、APTT、Fib、DD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T2DM患者的hs ̄CRP、TNF ̄α、IL ̄6、IL ̄8测定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合并T2DM患者的效果、及凝血功能影响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基本一致,但T2DM患者的炎症反应更加严重。
作者:黄述春;赵延文;宋登文;吴海艳;张群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传代选择对鼠衣原体质粒缺失株CMUT3菌株培养特性的影响及其相应机制。方法采用“无辅助感染”和“辅助感染”交替方式体外传代培养CMUT3菌株,而后观察传代菌株和亲代感染细胞时的吸附效率以及对离心因素的依赖性,并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传代菌株CMUT3G40和亲代CMUT3G0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传代菌株CMUT3G40在感染HeLa细胞时对离心因素依赖性降低,吸附试验表明CMUT3G40菌株对细胞的吸附能力增强;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 CMUT3G40菌株与亲代 CMUT3G0在 tc0237基因存在差异, TC0237Q117E错义突变出现于CMUT3G40菌株基因组( CMUT3G40,99.7%;CMUT3G0,0%)。结论通过体外传代培养CMUT3菌株可获得吸附能力增强的菌株,该表型与传代选择所致的TC0237Q117E密切相关。
作者:陈超群;任林;陆春雪;李忠玉;钟光明;吴移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十堰市未婚女性进行重复流产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12月十堰市未婚女性进行人流术危害教育;选择同期意外妊娠妇女进行术前专人咨询宣教,术后跟踪随访等干预措施,统计的2013年全年的人流量、重复流产量以及未婚女性流产后康复情况,与2012年全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自2013年实行术前专人咨询宣教、术后跟踪随访等干预措施以来,重复流产率明显下降,年人流量5000人次左右,重复流产率由30%降至5%~8%。结论未婚女性进行重复流产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重复流产次数,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艳;刘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加强对脓毒性肺栓塞( SPE)的认识,提高对脓毒性肺栓塞的诊治水平,提高预后。方法对1例脓毒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脓毒性肺栓塞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病原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及时适当的抗生素治疗结合外科手术治疗能改善预后。结论脓毒性肺栓塞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疾病,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准确诊断、适当抗生素治疗能改善预后。
作者:陈哲;张秀峰;涂容芳;何振华;谭小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正压通气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夜间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主诉睡眠打鼾患者夜间行8小时多导睡眠图监测,并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本研究根据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重度OSAS组(39例);轻中度OSAS组(32例);单纯鼾症组(21例)。其中重度OSAS组患者次日夜间经家用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并同步监测夜间动态心电图。结果重度OSAS组时域指标中SDNN、SDANN指数均显著低于轻中度OSAS组和单纯鼾症组,频域指标LF显著高于轻中度OSAS组和单纯鼾症组(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氧减指数( ODI)、低血氧饱和度( LSaO2)、血氧低于90%的时间比( T90)与SDNN、SDANN指数和LF显著相关( P<0.05)。与未使用呼吸机治疗时相比较,重度OSAS患者夜间经正压通气治疗时检测的时域指标SDNN、SDANN指数均显著降低,频域指标LF明显增高( P<0.05)。结论正压通气治疗可改善OSAS患者夜间心率变异性的降低。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变可能是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万宗仁;陈炜;徐靖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矫形策略。方法我科从2002年2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6例,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二期或三期前路漏斗胸畸形矫正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后凸角、双肩平衡、身高、漏斗胸畸形程度的改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例分三期手术治疗,1例分二期手术治疗。患者年龄介于11~15岁之间,平均13.2岁;住院时间31~52天,平均40.4天;1例患者在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出现左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经保守治疗4周后缓解;1例患者在三期漏斗胸矫形术后出现胸部切口渗液并感染,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0月,平均60.5月;术后末次随访时,脊柱侧凸矫平均正率78.1%,身高平均增高4.6cm,漏斗胸平均矫正率65.5%。结论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先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再行漏斗胸畸形矫正,能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胸廓容积,临床疗效优良。
作者:李学林;王文军;晏怡果;莫靓;王程;胡文凯;欧阳智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活性氧(ROS)和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 TACE)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介导黏蛋白MUC5AC分泌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SEB孵育细胞0~24 h,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检测TACE的酶活性,荧光探针H2DCFDA检测鼻黏膜上皮细胞中活性氧( ROS)的含量,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MUC5AC的分泌水平。同时采用TACE siRNA干扰或ROS抑制剂NAC处理细胞,观察其在介导MUC5AC分泌中的作用。结果100 ng/mL SEB作用鼻黏膜上皮细胞15 min后即可上调TACE的酶活性,30~60 min后达到峰值,并持续至2 h;SEB也能增加鼻黏膜上皮细胞内ROS的含量;采用NAPDH氧化酶抑制剂DPI处理后,ROS水平明显减少;ROS抑制剂NAC处理鼻黏膜上皮细胞后,可明显降低TACE的酶活性;30~100 ng/mL SEB能显著诱导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MUC5AC,采用TACE siRNA干扰其表达或抑制剂处理后,可抑制MUC5AC分泌。结论 SEB激活TACE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MUC5AC。
作者:刘珺;廖剑绚;唐洪波;周芝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 UU)感染对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及生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生殖中心就诊的男性不育患者298例,根据患者精液是否存在解脲支原体感染分为病例组( n=109)和对照组( n=189),并对两组患者的精液质量进行分析。同时,对UU感染患者予以阿奇霉素治疗,随访1年观察治疗后病例组患者生育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率( PR)、精子存活率显著降低,精子正常形态率显著降低,精子头部畸形率显著增高( P均<0.05),而两组患者的精子畸形指数、畸形精子指数、体部畸形率和尾部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精子顶体酶活性显著降低,而顶体酶异常率、精浆弹性蛋白酶显著高;精浆弹性蛋白酶诊断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敏感性为67.8%(95%CI:47.1%~87.4%),特异性为66.7%(95%CI:43.5%~86.8%),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5%CI:0.57~0.86);病例组78例接受了阿奇霉素治疗2周,1年内妻子受孕率明显高于对照组(HR=2.76,95%CI:1.26~6.06,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感染可影响男性精液质量,是导致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解脲支原体治疗可提高患者生育机会。
作者:刘伯龙;王娟花;唐正;张益康;秦松林 刊期: 2016年第04期
MicroRNA( miRNA)是一种调控基因转录后水平的非编码RNA,它主要通过影响mRNA的降解或翻译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miR ̄210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系统肿瘤、神经系统变性等疾病,其机制与诱导血管再生、调节细胞增殖和迁移有关。因此,miR ̄210已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综述miR ̄210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
作者:傅亚;汤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全氟辛烷磺酸盐( PFOS)对成人神经母瘤细胞( SH ̄SY5Y)的凋亡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中PFOS剂量设置为200、150、100、50、10、1μmol/L和DMSO(对照组)。体外培养SH ̄SY5Y细胞,以不同浓度PFOS(1、10、50、100、150、200μmol/L)处理细胞。染毒24 h和48 h后用CCK8法检测SH ̄SY5Y细胞活性,应用Annexin ̄V FITC/PI双染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SH ̄SY5Y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还原酶( GSH)、总活性氧( ROS)和丙二醛( MDA)的影响。结果 PFOS暴露降低了SH ̄SY5Y细胞活性,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FOS导致SH ̄SY5Y细胞凋亡;紫外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结果显示PFOS引起 SH ̄SY5Y 细胞中 SOD 和 GSH 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 PFOS 引起 GSH 含量从8.00±0.12 nmol/mg蛋白降至5.89±0.90 nmol/mg蛋白;同时引起总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水平上升,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PFOS引起MDA含量从1.92±0.17 nmol/mg蛋白显著上升至6.95±0.26 nmol/mg蛋白。结论PFOS可能通过对SH ̄SY5Y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对SH ̄SY5Y细胞产生毒性效应。
作者:全小青;李武;曾怀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 FGF ̄2)拮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H9c2大鼠心肌细胞作为实验对象,用无血清培养基同步化培养24小时,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 Control)、缺氧/复氧( H/R)组和H/R+FGF ̄2组。采用CCK ̄8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生存素(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H/R明显抑制心肌细胞活力,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均P<0.01);与H/R组相比,FGF ̄2显著改善H/R心肌细胞活力,拮抗H/R心肌细胞凋亡,同时上调Survivin蛋白的表达(均P<0.05)。结论 FGF ̄2拮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与其上调Survivin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李国华;刘米华;彭娟;肖卫晋;屈顺林;唐之晗;郭芳;彭利军;任重;危当恒;刘录山;王佐;姜志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本院ICU重症感染患者革兰氏阴性菌( G-菌)的分布和药敏特点。方法取本院ICU重症感染的患者的各类送检标本290份,从标本中分离和培养G-菌,对G-菌的标本分布情况,各种G-菌的比例及排名前5位的菌种对常见抗菌药物的的耐药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290份标本中共分离320株G-菌,在痰液中分布多,为214株(66.9%);所占比例排名前5位的G-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8.4%),铜绿假单胞菌(15.3%),大肠埃希菌(14.4%),肺炎克雷伯菌(11.9%),阴沟肠杆菌(10.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抗菌药物(及耐药率)为氨苄西林/舒巴坦(74.6%)、头孢曲松(67.8%)和头孢噻肟(49.2%);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主要抗菌药物(及耐药率)为氨苄西林/舒巴坦(81.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9.4%)、头孢曲松(55.1%)、头孢噻肟(53.1%)和环丙沙星(55.1%);大肠埃希菌的主要抗菌药物(及耐药率)为氨苄西林/舒巴坦(50.0%)、头孢噻肟(47.8%)和环丙沙星(50.0%);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抗菌药物(及耐药率)为氨苄西林/舒巴坦(73.7%)、环丙沙星(44.7%)和左氧氟沙星(78.9%);阴沟肠杆菌的主要抗菌药物(及耐药率)为氨苄西林/舒巴坦(81.8%)、头孢曲松(63.6%)、头孢噻肟(66.7%)和环丙沙星(60.6%)。结论 ICU重症感染患者G-菌种类多样、分布广泛、耐药性强,且许多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故ICU科室中应该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定期消毒和灭菌,规范和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从而有效预防ICU患者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晓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发现的三种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与硫化氢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调节血管张力,抗血小板在内皮细胞中的粘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它们两两之间起协同或代偿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肖文超;马小峰;姜志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6例CD20阳性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CHOP联合组和CHOP组,CHOP联合组采用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联合治疗,CHOP组只采用CHOP化疗方案。应用4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CHOP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0.0%,高于CHOP组的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HOP联合组1年、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 PFS)为81.6%、61.2%、26.5%,总生存率( OS)为89.8%、65.3%、30.6%,均明显高于CHOP组,两组1年、3年、5年的PFS和O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采用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联合治疗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远期生存质量,且不因联合化疗而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王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癌病人的血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TR)活性及化疗前后的变化。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本院49例肺癌病人化疗前后的血浆和同期49例健康查体人员的血浆,进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检测。结果49例肺癌病人化疗前血浆TR活性值为4.34±6.52 U/mL,化疗后为3.93±6.30 U/mL,健康查体人员为-5.61±7.39 U/mL,数据均采用LOG(X+4IQR)转换,并经t检验,结果显示,化疗前、后TR活性与健康查体组(对照组)相比较,P均<0.05。化疗前、后TR活性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肺癌病人的TR活性高;肺癌病人化疗前后血浆TR活性随疾病好转有降低。
作者:彭传真;宋兆录;赵永利;李贵新;冷宁;李方超;李碧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1,25 ̄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棕榈酸(PMA)诱导THP ̄1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1,25(OH)2D3(10 nmol/L)和/或PMA(250μmol/L)处理THP ̄1巨噬细胞6 h,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 IL) ̄1β、IL ̄6和IL ̄10的表达水平;用1,25( OH)2 D3和/或PMA处理THP ̄1巨噬细胞60 min,采用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α1和磷酸化AMPKα1(p ̄AMPKα1)水平。结果1,25(OH)2D3(10μmol/L))明显抑制PMA(250μmol/L)作用下THP ̄1巨噬细胞 TNFα、IL ̄1β和 IL ̄6的表达,并上调 IL ̄10的表达;1,25(OH)2D3显著上调 THP ̄1巨噬细胞AMPKα1的磷酸化水平。结论1,25( OH)2 D3抑制PMA诱导的THP ̄1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该效应可能与其激活AMPKα1有关。
作者:陈雯;朱肖;冯聚玲;李熠;游咏;桂庆军;尹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体重指数( BMI)与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胃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检查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组(98例)和正常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食管裂孔疝病史、空腹血糖、血脂水平的差异,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的BMI、血糖、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 ̄C)、总胆固醇( TC)等实验室指标均高于正常组,而HDL ̄C水平低于正常组( P<0.05);年龄≥50岁、BMI较大、有食管裂孔疝史、合并糖尿病史的患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机率较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和食管裂孔疝史是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OR=3.659,3.675,3.487,P<0.05)。结论 BMI、合并食管裂孔疝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临床治疗中应对该类患者给予关注。
作者:郭佳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