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当母乳喂养遇到大小阻碍:“乳妈”谈经验,专家解疑惑

关键词:
摘要:吉祥猴年加“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今年可谓是生娃大年.宝宝诞生后,喂养问题接踵而至,其中母乳喂养便是妈妈纠结的问题之一,也是“大众医学”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的多咨询问题之一.前不久,恰逢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我们将微友的问题整理抛出,请有经验的妈妈支招,帮助新手妈妈克服困难,也互相学习、加强母乳喂养知识.
大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水光针”风靡:你必须知道的四个真相

    所谓“水光针”,是利用负压针向皮肤真皮层注入玻尿酸(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等物质,使皮肤变得紧致而富有弹性.玻尿酸,又称透明质酸,是一种黏多糖,存在于人体结缔组织和真皮层中.向皮肤深层补充玻尿酸,具有很好的补水、保湿效果,可令皮肤变得水润.胶原蛋白能使凹陷下垂的肌肤充盈起来,舒展面部细纹和鱼尾纹,具有一定的紧致肌肤、减少皱纹的作用.

    作者:孙家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杜绝血栓病“一发再发”

    血栓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血栓性疾病(冠心病、脑梗死)和静脉血栓性疾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具有起病隐匿、病变广泛的特点,发病时往往累及多个系统.在传统的诊治模式下,患者往往会被分配至血栓发生脏器相应的专科,如疑似肺栓塞患者可能会被收入呼吸科和心内科,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会被收入血管外科,而专科医生往往只熟悉本学科常规的诊疗方式,主要负责本学科应该处理的问题,不一定能采取优治疗方案,且容易忽视全身性的病理生理变化,后续治疗与预防方面的工作更是欠缺.正因为如此,血栓病患者往往反复发病,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

    作者:胡豫;唐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痔疮病人爱听的几句话

    第一句:无痛微创,随治随走这是很常见,也是吸引病人的痔疮治疗广告语.您是否思考过:真的有“无痛”“开车来开车回”“不住院”的痔疮手术吗?事实上,从专业角度来说,“微创”是一种手术理念,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手术方式.“无痛”则是肛肠科医生共同追求和努力的方向,但是任何治疗,包括手术都是疗效与风险并存的,微创手术也不例外.微创手术并不等于无创,也存在术后伤口疼痛、感染、大出血等可能性.对于“开车来开车回”“不住院”,不同医院、不同的医生观点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认为,对任何治疗来说,医疗安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疗效,在此基础上才可追求痛苦小、方便和快捷.我们建议,接受痔疮手术的病人还是住院为好,不要本末倒置.

    作者:曹永清;丁雅卿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耳聋常遗传基因可诊断

    在耳科门诊,经常有患者问到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听力正常,生下来的孩子是聋哑儿?”“为什么我们孩子感冒,打了一种药就聋了?”“我们夫妇听力都不好,生下的孩子听力就不好吗?”……回答这些问题,要从耳聋基因谈起.什么是耳聋基因我们每个人之所以生来不一样,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决定遗传的物质,就是基因.每个人拥有3万左右基因,这些基因控制着我们长多高、长什么样.同时,这些基因在家族中一代代传递,并且在传递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而变异的基因也可以传递,一些不好的基因传递下去就可能导致疾病.遗传性耳聋,就是控制听力的基因出现问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除一半与围产期感染、新生儿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因素有关外,另一半则主要与遗传有关,即耳聋基因出了问题.

    作者:程华茂;孙宇;孔维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悄然而至的肝衰竭

    生活实例近,王先生很郁闷,因为他的肝病又犯了.他从小就被发现乙肝“大三阳”,三十多年来肝功能一直正常,没有治疗.三年前,因肝功能反复异常、护肝治疗效果不好,开始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此后,他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肝功能,结果一直正常,乙肝病毒也转阴了.慢慢地,他以为病情已经好转,就放松了警惕,加之工作繁忙、经常出差,渐渐地不按时服药了,近半年甚至自行停掉了抗病毒药物,也没有去医院复查.

    作者:刘婷;杨东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妙切纵隔“巨”瘤

    生活实例38岁的仝先生(化名)来自黄冈,近期出现气喘胸闷等情况,被当地医生诊断为“纵隔肿瘤”.经检查,仝先生左前上纵隔可见约20厘米肿块,压迫肺,且毗邻纵隔内血管,情况危重,急需手术治疗,但风险很大.带着一线希望,仝先生来到了武汉协和医院.王建军主任医疗团队经过细致的讨论研究和术前准备后,历经10余小时手术,输血2万余毫升,终于将仝先生从死神手中拉回.目前,仝先生恢复良好,已准备出院.

    作者:王建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精准医疗:医学模式的第三次变革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及精准医疗计划.随后,这一概念持续升温.仅仅一个月以后,我国就成立了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并于2015年3月召开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计划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可以说,精准医疗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界的新共识,并迅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作者:王国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一对多”背后的“医学温度”

    2016年2月20日,湖北省洪湖人王女士在当地医院剖宫产下一名女婴.两天后,她因突发肺栓塞被紧急送至我院,经我院“静脉血栓防治”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10余个专科、60位专家的积极抢救,终转危为安.这是“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一个缩影,王女士是该模式的大受益者.而在这种新型的诊疗模式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也看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情怀.

    作者:胡豫;孙晖;吴少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不必谈“早搏”色变

    早搏啥感觉?早搏是心跳像“抢拍子”一样不规律地跳动,同时也会引起脉搏的不规律,通过数脉搏或听诊心脏,都可以发现早搏.正常情况下,人是感觉不到心脏跳动的.早搏发生时,心跳“抢了拍子”,患者会感觉心脏突然“咯噔”一下.偶尔发生的早搏往往不容易引起患者的注意;如果早搏频繁发生,可能引起心慌、头昏、胸闷等不适.

    作者:田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环环相扣:“阻击”糖尿病足

    两个受益于MDT的真实病例五十多岁的李先生多年前被确诊患有糖尿病,但因工作繁忙,一直疏于治疗.不久前,他的右足背突然出现红肿、疼痛,继而发生了溃疡.他首先就诊于内分泌科,内分泌科医生为他实施了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全身情况等治疗,并对足部创面进行了清创和换药处理.两天后,李先生的血糖稳定了,但足部的红肿和疼痛没有缓解,溃疡面积有增大趋势.于是,内分泌科医生为李先生申请了糖尿病足MDT讨论.MDT团队内的手外科医生在详细了解了李先生的病情以后,对他的创面进行了检查,建议李先生尽快接受清创引流手术.术后,李先生足部的创面逐渐愈合.

    作者:陈振兵;陈江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全程呵护:骨质疏松“轻松治”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分科呈现出高度细化的趋势,然而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其所患疾病可能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在多个科室诊治,而不同学科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甚至有矛盾之处,往往令患者无所适从,更无法得到持续、稳定的治疗.

    作者:高飞;郭晓东;沈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人民军医:无尽爱心,创新无数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3个小时的门诊,接二连三走进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诊室的,大部分都是胰腺疾病患者.他们有的听病友口口相传慕名前来,有的是由外地某医院医生推荐而来,年龄大的80多岁,年龄小的仅9岁.面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无论他们来自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小乡村,无论是军官还是普通人,李教授都一视同仁,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时而安慰:不要太担心,坚持吃药,症状会缓解的;时而劝解:疾病康复有个过程,只要正规治疗,是可以恢复的;时而诙谐:你从20岁开始饮酒,现在40多岁,20多年间,估计你已经喝了有数吨的酒……

    作者:熊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一站式”诊疗:助老年女性摆脱“难言之隐”

    盆底疾病,常牵涉多个学科盆底疾病患者往往合并多个系统的疾病,如妇产科、泌尿外科、肾内科等.在单学科诊疗模式下,盆底疾病患者只能先在一个科室就诊,解决一个问题;随后再去另一个科室就诊,解决下一个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会耽误病情.65岁的王大妈就是这样.近三年来,每当咳嗽、打喷嚏或大笑时,她就会憋不住尿,常弄湿裤子,万分尴尬.同时,她还感觉外阴有肿物脱出,非常难受.王大妈以前很喜欢旅游,也喜欢跳广场舞,但自从有了这个“难言之隐”后,她就不愿意出门了,情绪也变得很不好,常发脾气.儿女们曾带老人去医院看过病,先看的是泌尿外科,但泌尿外科医生说,他们只治疗尿失禁,子宫脱垂的问题要去看妇产科,手术得分两次做.一听要做两次手术,王大妈坚决不同意,这一拖就拖了两三年.

    作者:陈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探究山药佳吃法

    探究1:怎样吃山药“物尽其用”?把新鲜山药洗净、晒干、切片是为生山药.如将生山药用麸皮炒过,就名炒山药.生山药药性偏凉,可滋脾阴;炒山药为平性,补脾胃作用较好.山药鲜品多用于虚劳咳嗽及消渴病;炒山药可治脾胃虚弱、肾气亏虚.曾有研究对比山药炒用前后降血糖、调节免疫及抗衰老作用的变化,发现生山药、清炒山药、麸炒山药、膨化山药对血糖、免疫调节及抗衰老作用的影响无明显变化.也就是说,山药无论生食还是煮熟食用都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就煮山药的时间而言,一般以煮熟为宜,但不宜长时间煎煮.由于山药含有淀粉酶,可分解淀粉类物质,有促进消化的作用,故长时间高温煎煮会破坏这些酶,使其营养价值及药用效果降低.

    作者:王海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萎缩性胃炎怎样“控”癌变

    萎缩性胃炎为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因发病率高、反复发作、不易治愈,且的确有一小部分会发展为胃癌而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重视.不少患者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后,深受“恐癌”思想的困扰,精神压力非常大.其实,萎缩性胃炎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

    作者:金玉;侯晓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肥胖MDT:多学科专家为减肥“支招”

    目前,肥胖的危害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和重视,许多肥胖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代谢性相关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新疗法,催生“多学科协作”过去,人们主要通过节食、运动、药物等方法来减轻体重.对于轻度肥胖或者体脂略高的人群来说,这些方法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中重度肥胖或合并糖尿病的肥胖人群而言,这些方法往往收效甚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外科手术对胃肠道的结构进行一定“改造”,使患者摄食减少并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改变,以达到减轻体重目的的“减重手术”出现了,经实践证明具有较显著的减重效果,成了中重度肥胖或病理性肥胖患者比较理想的减重方法.后来,有学者发现,许多合并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在接受减重手术后,不仅体重明显下降,糖尿病也得到了明显缓解.基于减重手术在治疗肥胖和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良好效果,在新的糖尿病治疗指南中,已将“减重手术”更名为“代谢手术”,同时也奠定了代谢手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陶凯雄;夏泽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耳蝉鸣、脑蛙鸣,这日子怎么过

    耳鸣和脑鸣没本质区别耳鸣和脑鸣(颅鸣)都是在没有外界声音时“听”到声音的一种感觉.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声音的幻觉.所不同的是,前者感觉声音在耳内,后者则在脑内.颅内肿瘤、血管畸形或意外、颅脑外伤后可能会出现脑鸣,但双耳鸣也常表现为脑鸣.实际上,还有不少患者分不清声音是来自耳朵还是大脑.有些患者开始起病是一侧耳鸣,当另一侧也出现耳鸣时,就产生脑鸣的感觉.同样,当我们听立体声耳机时,会感觉声音出现在脑内,这也有助于理解耳鸣和脑鸣的关系.认为耳鸣加重导致脑鸣的观点并不正确,大多数耳鸣和脑鸣在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

    作者:张剑宁;谭君颖;李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无痛分娩:提升生娃幸福指数

    分娩痛,疼痛程度仅次于烧灼痛“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每位妈妈一生中幸福的阶段.但是,几乎所有的妈妈在回忆分娩时,都忘不了那撕心裂肺的痛苦.在医学疼痛指数中,分娩时的疼痛仅次于烧灼伤痛,位列第二位,每次宫缩时,产妇就得承受一次痛苦.因此,分娩痛让许多准妈妈心存恐惧,不敢自然分娩,想选择剖宫产来结束妊娠.

    作者:刘焕;冯颖露;武庆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要“防患于未然”

    医生手记患者一,女性,56岁右侧头面部出现疱疹并疼痛2周,疼痛呈阵发性、针刺样、烧灼样,每日持续30次不等,每次持续数十分钟,严重影响睡眠,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达7~10分.经治疗后疱疹消失,但疼痛感依然很剧烈,每次发作需用冷水淋湿整个头部,疼痛才稍有缓解,夜间疼痛难以忍受.患者在我科住院治疗2周后,疼痛存服药情况下已能忍受,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为0~3分.目前,患者已停止服药,疼痛消失.

    作者:张燕;张小洺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发现瘦素20年,胖子为什么还瘦不下来

    令人“惊喜”的瘦素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发现有一种用于实验的小鼠非常容易发胖,美国一名外科医生将这个胖小鼠的血管与正常体重的小鼠血管相连,结果胖小鼠慢慢瘦了下来.当时这名医生预言:在胖小鼠体内有某种东西或者缺乏某种东西,从而导致肥胖.经过不懈努力,美国华裔科学家张一影通过克隆技术发现胖小鼠的秘密:因为它的基因有缺陷,导致体内缺乏一种“Leptin”激素,而这种激素能够使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孙长颢教授早将“leptin”译为“瘦素”,并开展相关研究.

    作者:李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大众医学杂志

大众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