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的价值

李玉鹏;郭兴美;潘淑梅;李昱川

关键词:胸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多排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三维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MS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其中正常18例,胸主动脉瘤1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7例。扫描延迟时间采用造影剂跟踪扫描(Bolus Tracking)。采用三维工作站对数据进行MIP、MPR、CPR(曲面重建)、VRT(容积漫游技术)、VE(仿真内镜)重建。结果: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经MIP、MRP、CRP、VRT等方法成像,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破裂口。结论: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CTA3D)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性的检查,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饮食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护理路径在200例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本文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通过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总结临床护理路径,选择骨科患者200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达标情况、对功能锻炼知识掌握情况、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术后并发症与住院时间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增加患者对相关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是一种高效的护理工作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疗效与质量。

    作者:朱晓青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作用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作者:肖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舒适护理干预对胸腔闭式引流病人焦虑及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胸腔闭式引流病人焦虑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345例胸腔闭式引流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护理干预前后患者SAS评分和疼痛程度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的SAS评分明显有所降低,且疼痛程度也明显优于干预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腔闭式引流病人实施有效的舒适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病情。

    作者:罗良琴;李桃萍;曾悦;唐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预防及规范化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关节腔尿酸盐浓度的急剧变化,导致尿酸盐微晶体的形成,滑膜内皮细胞的活化,促使单核巨噬细胞的黏附和渗出,吞噬尿酸盐微晶体后分泌炎性因子诱发。

    作者:宋亚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肉苁蓉的生物活性及食品中的应用前景

    目的:介绍肉苁蓉在食品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对肉苁蓉在生物学特征、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结果:肉苁蓉含有多种有效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增强记忆力、壮阳等多种功能,为其在食品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论:肉苁蓉的应用从传统中医药向功能健康型新食品发展。

    作者:周勇;周朋朋;吴伟伟;张云龙;杨雯;金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

    目的:探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合理控制血糖,减少或延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方法通过来总结结果合理控制饮食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效果及满意度结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童娅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孕晚期羊水量的减少与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临床分析,探讨孕妇在孕晚期时,羊水量减少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从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中随机抽取50例孕晚期羊水量减少的孕妇作为分析组,另随机抽取50例孕晚期羊水量正常的孕妇作为正常组,研究期持续到妊娠结束。在妊娠结束前,对两组孕妇定期进行包括胎心监护、B超检查等产前检查,观察孕晚期羊水量减少和孕晚期羊水量正常分别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包括孕妇生产时是否足周,及其分娩方式、新生儿的体重、羊水污染率和围生儿死亡率等。结果:通过临床分析,我们对比发现,说明分析组的孕妇足周生产率低于正常组的足周生产率;正常组的孕妇的分娩方式一般为自然生产,分析组的孕妇的分娩方式一般为剖腹产;分析组的新生儿的体重比正常组的新生儿体重来得轻;分析组的孕妇的羊水污染率高于正常组的孕妇的羊水污染率;两组孕妇均未出现围生儿死亡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羊水量的减少对于妊娠结局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关系到胎儿的生长和生命安全,在临床检查上要对孕晚期的羊水量进行检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和准备应对方案。

    作者:姚青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探讨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的价值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MS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其中正常18例,胸主动脉瘤1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7例。扫描延迟时间采用造影剂跟踪扫描(Bolus Tracking)。采用三维工作站对数据进行MIP、MPR、CPR(曲面重建)、VRT(容积漫游技术)、VE(仿真内镜)重建。结果:39例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经MIP、MRP、CRP、VRT等方法成像,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及破裂口。结论:胸主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CTA3D)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性的检查,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玉鹏;郭兴美;潘淑梅;李昱川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脑脊液漏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后纵韧带骨症化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的原因。外科治疗常用手术方式有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1]。颈椎后路手术常见方式有椎板切除术、椎管扩大成形术以及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虽然手术效果明确,但是是通过间接方式对椎管进行减压。由于脊髓齿状韧带、神经根以及神经根袖的锚定效应,颈椎前路手术通过直接减压可以获得更好的减压效果。很多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硬膜骨化并且与后纵韧带融合,使得在手术切除骨化组织的过程中增加了脑脊液漏以及神经根的损伤的机会。

    作者:赵建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检验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4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7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2组受检者床就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检验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酶联免疫检测结果显示:本组患儿24例为肺炎支原体上呼吸道感染,13例为支气管肺炎,7例急性支气管炎,3例为支气管哮喘;观察组痰培养结果证实,本组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21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14例,肺炎链球菌阳性7例,其他5例;观察组患儿血小板计数、血沉、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检者,2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综合性临床检验,能够及时确诊病情,从而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案。

    作者:崔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

    胃切除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高于正常状态,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术后予肠内营养支持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营养,还能有效维护肠黏膜完整,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

    作者:张颖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骨肉瘤干细胞的研究现状

    随肿瘤干细胞概念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已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中的热点。骨肉瘤干细胞是骨肉瘤启动、发展、转移、复发的根源。骨肉瘤干细胞研究涉及来源、生物学特点、特异性标记、分离鉴定方法、对化疗药物的反应、转移模式等诸多领域。该文就肿瘤干细胞理论、骨肉瘤生物学特点、生物学标志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孙岩;蔣尧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82例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的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进行中医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82例中,经中医治疗痊愈65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5.78%;对照组痊愈28例,显效3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而且中医药具有安全可靠,药效持久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蒙慧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目标,采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为所有病例进行诊断,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70例患者的肿瘤强化区域检测结果FA值和ADC值同对侧正常白质区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患者各区域检测后得到的FA值和ADC值统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脑胶质瘤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有利于对脑胶质瘤及周围脑组织具体情况予以确定,整体检测结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侯会敏;王姝慧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综合性实验在妇产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为提高医学专科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妇产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探索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增设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在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加强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作者:庄臻丽;胡燕;杨波;杨祖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多发性硬化的灰质病变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特点是脱髓鞘和轴突退化。既往认为MS主要为白质区域炎性脱髓鞘病变,灰质病变很少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病理研究表明病变同样可以累及灰质,且40%到60%的MS患者存在灰质病变。1962年,Brownell和Hughes对MS死亡患者尸检后,第一次描述了其灰质的病变[1]。他们在22例MS患者中总共检测到了1595处灰质病变,其中26%的病变位于灰质或者白质和灰质交界区。后续的研究中发现,灰质的髓鞘脱失更为广泛[2],本文主要阐述多发性硬化的灰质病变特点。

    作者:张赵遗;耿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我院门诊肺结核患者实行规范化管理及健康教育的效果

    目的::对我院门诊肺结核患者实行规范化管理及健康教育,使我院肺结核病患者了解结核病相关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方法:200例门诊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各为100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自愿原则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行规范化管理及健康教育,对照组不实行规范化管理及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结果:实验组肺结核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参与规范化管理及健康教育后的肺结核患者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家属未被传染。结论:规范化管理及健康教育模式优于一般的健康教育,同时能提高门诊肺结核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兴群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法与口服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B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0 d 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VAS评分A组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痊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75.0%和95.0%,B组分别为40.0%和60.0%。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愈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结合刺络拔罐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强度,且安全可靠。

    作者:江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小针刀手术治疗陈旧性肛裂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用小针刀行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陈旧性肛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施行小针刀内括约肌侧切术,对照组施行传统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术后出血、疼痛、肛周感染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肛门失禁、治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针刀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疗效较好,治愈率高,并发肛门失禁、感染等的危险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包玲玲;吴利锦;胡子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哮喘治疗中酮替芬的应用分析及护理

    目的:分析观察哮喘治疗中酮替芬的临床成效。方法:随机选择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加沙丁胺醇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加酮替芬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成效、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分析发现,研究组临床治疗成效显著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之后,并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数据对比无差异意义(p>0.05)。结论:哮喘治疗中,酮替芬的应用有助于获得理想化的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见效快,治愈率十分确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于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饮食保健杂志

饮食保健杂志

主管:内蒙古大学

主办:内蒙古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