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秀;王德生;段淑荣;赵敬堃;王景贺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体积(100%、50%和30%)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肝功能变化等情况.评估移植物体积对于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影响.方法 建立100%、50%和30%体积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术后生存时间,术后肝功能改变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术后14 d生存率分别为:85%、70%和10%.术后肝功能变化表明30%肝移植组术后损伤较重.病理显示50%及30%肝移植组术后肝脏损害严重,30%组尤为明显.结论 移植物的体积对于术后存活率具有明显影响,但外科技术的改进可能提高小移植物受体的术后存活率.
作者:仲跻巍;李相成;姚爱华;刘现忠;马跃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游离皮瓣移植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需行游离皮瓣移植术病例40例,随机分成R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和F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各20例.入手术室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mg/kg诱导后,R组:瑞芬太尼O.25μg/(kg·min)、异丙酚100~200 μg/(kg·min);F组:芬太尼0.25μg/(kg·min)、异丙酚100~200 μg/(kg·min)持续泵入维持麻醉,观察相关指标.结果 2组术中麻醉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复苏均安静,R组镇痛作用强于F组,R组术后恢复明显比F组快(P<0.01).结论 在游离皮瓣移植术中瑞芬太尼比芬太尼更优越、更安全.
作者:王白云;吴礼平;候立力;梁娜;罗红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HBV感染后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HBV标志物的表达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探讨HBV对滋养层细胞的感染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将HBV感染的血清与原代培养的人早孕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及传代细胞JEG-3共同孵育8~48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细胞间连接,细胞免疫荧光方法 检测滋养层细胞中HBsAg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细胞中的HBV DNA,TUNEL方法 检测滋养层细胞的凋亡.结果 滋养层细胞与HBV感染的血清共同孵育后,滋养层细胞的形态及细胞间连接无明显变化;但通过免疫荧光方法 检测到滋养层细胞中HBsAg的阳性表达,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到滋养层细胞中HBV DNA的存在;同时,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与HBV感染的血清共同孵育后,滋养层细胞的凋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HBV可以感染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HBV感染可以诱导滋养层细胞凋亡,滋养层细胞的感染和凋亡可能与HBV的宫内传播机制有关.
作者:白菡;何丽霞;张琳;冯国和;石理兰;窦晓光;赵桂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宫内发育迟缓(IUGR)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检测IUGR胎鼠肝脏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探讨IUGR个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孕期蛋白质营养不良法建立大鼠IUGR模型,孕21天时剖宫产,测量胎鼠的体重和肝重,采用RT-PCR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胎鼠肝脏PGC-1和PEPCK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IUGR胎鼠肝脏PGC-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肝中PEPCK mRNA的表达也明显增高(P<0.01).结论 IUGR胎鼠肝脏PGC-1表达增加诱导了糖异生关键酶PEPCK的表达,促进肝脏糖异生,这是IUGR鼠成年后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晓梅;卢岩;李书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RNA干扰(RNAi)对体外和体内基因表达的沉默作用.方法 以PCR方法 从基因组DNA中克隆出依赖于RNA聚合酶Ⅲ的H1启动子,并用于驱动RNAi片段的合成;构建特异性针对目的 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RNAi载体(Pi).将RNAi干扰载体和GFP载体转染NIH3T3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RT-PCR、流式细胞技术(FACS)分析上述细胞中RNAi对目的 基因GFP表达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在个体水平将RNAi载体注入小鼠体内,研究RNAi对GFP表达的抑制情况.结果 RNAi能有效地使NIH3T3细胞中GFP表达量降低约60%以上,并能有效地抑制GFP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结论 RNAi技术能抑制目的 基因在体内外的表达,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工具.
作者:谢书阳;王萍玉;王桂兰;白咸勇;李有杰;张公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医学教学中临床见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儿科见习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收到很好效果.本文通过对教学改革的方式进行探讨,寻找更适合现代医学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改革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改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
作者:刘晓艳;张建江;胡劲涛;王成;王秀英;张星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与硬化合并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16例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及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和内镜下硬化治疗,观察止血效果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均1次止血成功,1例治疗后8h再次出血,行急诊手术治疗.主要反应为胸骨后疼痛,持续时间为2~7 d,对症处理后消失,3、6个月后再次复查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明显改善,3例10d左右行内镜下再次硬化治疗(因第1次硬化剂量少或治疗不完全).结论 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合并内镜下硬化是一种有效的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方法 .
作者:李楠;敖国昆;朱建华;陈伟;翟俊山;王艳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细胞因子促进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效应,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EasySep免疫磁珠阳性选择系统分离脐血中CD34+细胞,在无血清、无基质细胞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细胞因子培养2周,分组:A组,SCF+FL+TPO B组,SCF+FL+TPO+IL-3 C组,SCF+FL+TPO+G-CSF.结果 CD34+细胞数目于培养后7 d达到峰值,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组扩增至14d时细胞总数达(384.40±17.48)倍,显著高于另外2组.扩增7 d后的脐血细胞经体外培养可形成造血集落.结论 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理想的细胞因子组合为SCF+TPO+FL,以7 d为宜.
作者:姜昱竹;王跃嗣;胡涛;李建远;王海燕;孙汶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 用昆明小鼠感染尾蚴复制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小鼠肝脏CT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各阶段肝脏α-SM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10周时形成典型的肝纤维化,此时模型组小鼠肝脏CTGFmRNA和蛋白表达、α-SMA+细胞数达高峰,10周、14用、18用时与治疗组相比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均>0.05);CT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α-SMA+细胞数均呈直线相关性.结论 CTGF基因和蛋白表达增高与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CTGF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作用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来实现的.
作者:余治健;向选东;蔡胜蓝;谭德明;李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腺病毒载体Ad-BDNF-EGFP的构建及其在神经干细胞(NSCs)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RT-PCR从大鼠海马中获得BDNF基因,通过基因克隆、HEK293包装,获得含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pAd-BDNF-EGFP,将其感染原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观察EGFP及BDNF 2种基因的表达,镜下测定转染率,并检测RT-PCR产物,证实BDNF的存在.转染后的神经干细胞经G418筛选,抗性细胞传代扩增后获得成功转染BDNF基因的NSCs克隆.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感染后的NSCs表达EGFP而发出绿色荧光;通过RT-PCR证明感染后的NSCs具有表达BDNF的能力;用ELISA鉴定细胞上清中分泌的BDNF,72 h的含量达到高值,为12.78 ng/mL;证明通过构建病毒的感染可以使神经干细胞获得分泌BDNF的能力,且EGFP基因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移植研究中良好的示踪剂.结论 腺病毒病毒介导EGFP基因及BDNF基因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中成功表达,为应用以神经干细胞直接作为基因靶细胞,介导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少华;文会龙;顾昕;汪洋;吕立夏;李艳娜;那曼丽;崔银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改良袖套法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异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移植心脏病理特征.方法 NIH小鼠和Wistar大鼠作为供、受体,用聚乙烯硬膜外麻醉导管和静脉留置针管制作带短臂动、静脉套管,将小鼠升主动脉、肺动脉分别与大鼠右颈总动脉、右颈外静脉端端套入吻合,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在移植术后3 h(n=4)、8 h(n=4)、16 h(n=4)、24 h(n=4)供心仍跳动时取心,另一组(n=16)在供心停跳时取心并以此决定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未移植小鼠心脏设为对照组(n=4),各组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移植手术40次,成功32次,移植成功率80.0%.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49.3±16.2)h.移植心脏病理检查表现为血管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心肌实质损伤、间质出血、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随移植术后时间逐渐加重趋势,完全排斥时部分心肌凝固性坏死及溶解、广泛间质出血、血管结构崩解及血管内血栓形成、严重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改良袖套法建立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操作简便、易于观察、稳定可靠,是研究异种移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组织病理学特征可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唐华;姚榛祥;刘盛春;杨光伦;黄平;罗诗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I)患者并发出血性脑梗死(HI)、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6例CI患者及46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定量分析,对66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同程度持续增高CI患者HI、MODS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CI患者病后第4天及第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HI、MODS发生率越高(P<0.01).结论 C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持续增高,提示高凝状态是CI重要病理生理基础.C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I、MODS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评估重症CI患者的病情、疗效及预后提供有价值依据.
作者:詹海涛;黄峰;陈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在肺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博莱霉素(5mg/kg)气管内注入建立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采用HE染色、Masson三联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等方法,观察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的发病过程及其肺组织中Cathepsin 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呈现典型的肺泡炎(7 d)、纤维组织增生(14 d)及稳定的肺纤维化(28~35 d)等表现;Cathepsin B在正常肺组织表达较弱,在肺纤维化组7 d时表达增强,14 d进一步增强,28 d明显增强,35 d时较28 d开始减弱,但仍强于正常组;Cathepsin B mRNA在正常肺组织中表达较弱,在肺纤维化组7 d时表达增强,14 d进一步增强,28 d明显增强,35 d时较28 d开始减弱,但仍强于正常组.结论 Cathepsin B在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李杰平;张平;张书杰;于小华;何平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我国河南汉族人群血小板GPIbα基因巨糖肽区串联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404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和500例无心脏病史的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应用PCR方法进行VNTR多态性检测.结果 扩增产物电泳显示,在中国河南汉族人群中,发现VNTR的6种基因型:AC、BC、BD、CC、CD、DD.本研究未发现VNTR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冠心病的发生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与其他基因型相比,在CD基因型中,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40组与评分<40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OR=2.3(95%可信区间1.2~4.4).结论 血小板膜GPIbα基因巨糖肽区VNTR的CD基因型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赵洛沙;张静华;郑红;毋淑珍;杨文;薛国华;杨帆;王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比较Aβ25-35、Aβ 42和Aβ 42寡聚体的聚集状态.方法 制备终浓度为50μmol/L的Aβ 42寡聚体、Aβ 42和Aβ 25-35溶液.在云母片上制作各种Aβ样品,用原子力显微镜的轻敲模式观察不同时间、温度条件下的Aβ 42寡聚体状态.比较Aβ 42寡聚体与Aβ25-35和Aβ 42聚集形态的差异.结果 4℃、48h内经HFIP作用的Aβ42以单体、寡聚体形式存在;室温、72h时未经HFIP作用的Aβ42以纤维聚集态存在.Aβ42寡聚体纤维随时间延长而延长,室温条件下更利于纤维聚集.Aβ25-35纤维较Aβ42短.结论 Aβ寡聚体是Aβ存在的一种主要状态.Aβ25-35、Aβ 42相同条件下聚集状态不完全相同.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可观察不同Aβ活性片段的聚集情况,AFM是研究Aβ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建秀;王德生;段淑荣;赵敬堃;王景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正常Wistar大鼠发育过程中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探讨发育过程中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周期变化以及磷酸化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 观察不同发育时期CyclinD1、CDK2、P27以及磷酸化CDK2、磷酸化CDC2、磷酸化Rb表达的规律.结果 在各年龄组NeuN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2、P27)在皮层神经元中广泛表达,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磷酸化CDK2、磷酸化Rb阳性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多,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磷酸化CDC2阳性细胞在各年龄组神经元中均无表达.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磷酸化CDK和Rb逐渐增多,使得进入细胞周期的皮层神经元增加.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磷酸化调控作用可能与衰老时皮层神经元的凋亡有关.
作者:解翠红;杜晓萍;朱舟;田代时;陈彬;张强;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丙酮酸脱氢酶激动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DAD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作为靶细胞,进行了以下研究:1.DADA对高糖诱导的血管EC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的影响;2.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Western blotting杂交分别观察高糖诱导的PKCα、PKC δ的位置变化及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实验分组:对照组:浓度为5.5 mM;高糖组:浓度为30 mM;DADA(1×10-5 M,1×10-4 M or 1×10-3 M)+高糖组.结果 1.30 mM高糖可诱导EC功能紊乱:高糖可诱导EC功能紊乱:NO浓度降低,sICAM-1水平增加,DADA可抑制高糖诱导的上述变化;高糖可诱导HUVECs的PKCα及PKC δ表达位置转移;PKCδ表达增强,但对PKCα表达影响不明显.结论 DADA可以纠正高糖所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可能部分是通过PKCα及PKCδ途径来实现的.
作者:万沁;钟海花;徐勇;何建华;童南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灌洗、筋膜蒂皮瓣及外固定架Ⅰ期治疗胫骨感染性不愈合、骨外露的疗效.方法 对15例胫骨骨折感染性不愈合、骨外露患者,应用病灶内抗生素持续灌洗、骨外露处软组织缺损筋膜蒂皮瓣修复、骨折不愈合外固定架加压固定综合方法 Ⅰ期治疗,对骨感染治疗情况、骨外露软组织缺损修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 个月,骨外露软组织缺损处筋膜蒂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13例,Ⅱ期愈合2例,骨感染经1~1.5 年随访无复发.结论 灌洗、筋膜蒂皮瓣及外固定架Ⅰ期综合治疗方法 ,具有兼顾控制感染、消灭软组织缺损创面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优点,是治疗胫骨感染性不愈合、骨外露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
作者:姚章喜;范天凤;陈欣志;康少英;田小运;张增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稳定转染靶向端粒酶调节相关基因TRAP的小发夹RNA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长效影响.方法 构建特异性作用于TRAP mRNA的小发夹RNA质粒表达载体,转入SGC-7901细胞.,筛选的阳性克隆细胞继续压力培养3个月,采用RT-PCR法检测TRAP mRNA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同时检测细胞凋亡、hTERT mRNA、端粒酶活性.结果 稳定转染ShRNA-TRAP后,SGC-7901细胞的TRAP mRNA表达明显下降,hTERT mRNA和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 ShRNA-TRAP能长效的抑制TRAP mRNA的表达,下调hTERT mRNA转录及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可作为抑制端粒酶的肿瘤基因治疗策略的补充.
作者:钱晓彬;成静;王瑛;姜润秋;陶艳;乔纯;冯振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转染显性负突变hTERT探讨其在TSA诱导宫颈癌细胞株Hela凋亡中的作用.方法PCR-TRAP-ELISA法检测转染显性负突变,野生型hTERT和对照质粒以后Hela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法检测细胞生长率;Annexin V/PI法检测各组转染细胞在TSA作用下的早期凋亡.结果 转染显性负突变hTERT的Hela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2μmol/L TSA作用对照细胞Hela-puro、Hela-DNhTERT和Hela-WThTERT细胞,Hela-DNhTERT相对于Hela-puro生长率差异明显,Hela-DNhTERT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Hela-WThTERT和Hela-puro组.结论 转染DNhTERT对TSA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吴鹏;奚玲;陈刚;卢运萍;周剑锋;马丁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