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跻巍;李相成;姚爱华;刘现忠;马跃峰
如何在医学生中开展新发传染病的教学是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该科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新发传染病教学的实践,包括编写教材,课堂讲授和讲座,开展网络教学以及开展多种教学活动等多种形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全俊;范学工;鲁猛厚;刘国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RNA干扰(RNAi)对体外和体内基因表达的沉默作用.方法 以PCR方法 从基因组DNA中克隆出依赖于RNA聚合酶Ⅲ的H1启动子,并用于驱动RNAi片段的合成;构建特异性针对目的 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RNAi载体(Pi).将RNAi干扰载体和GFP载体转染NIH3T3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RT-PCR、流式细胞技术(FACS)分析上述细胞中RNAi对目的 基因GFP表达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在个体水平将RNAi载体注入小鼠体内,研究RNAi对GFP表达的抑制情况.结果 RNAi能有效地使NIH3T3细胞中GFP表达量降低约60%以上,并能有效地抑制GFP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结论 RNAi技术能抑制目的 基因在体内外的表达,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工具.
作者:谢书阳;王萍玉;王桂兰;白咸勇;李有杰;张公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萨勃1007型心肺复苏机与传统的人工心肺复苏效果,以评价萨勃机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使用萨勃机心肺复苏患者和223例采用人工心肺复苏的患者,排除原发病、就诊时间影响因素后比较两种方法 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并比较两种方法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萨勃心肺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较人工心肺复苏高,P<O.05,前者分别是34%、14%,后者为21%和5%,P<0.05;两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萨勃机是目前理想的一种完全可替代以往人工心肺复苏的新型仪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颜鲲;唐国茂;李亚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稳定转染靶向端粒酶调节相关基因TRAP的小发夹RNA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长效影响.方法 构建特异性作用于TRAP mRNA的小发夹RNA质粒表达载体,转入SGC-7901细胞.,筛选的阳性克隆细胞继续压力培养3个月,采用RT-PCR法检测TRAP mRNA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同时检测细胞凋亡、hTERT mRNA、端粒酶活性.结果 稳定转染ShRNA-TRAP后,SGC-7901细胞的TRAP mRNA表达明显下降,hTERT mRNA和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 ShRNA-TRAP能长效的抑制TRAP mRNA的表达,下调hTERT mRNA转录及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可作为抑制端粒酶的肿瘤基因治疗策略的补充.
作者:钱晓彬;成静;王瑛;姜润秋;陶艳;乔纯;冯振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稀释式自身输血(HAT)在外科手术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1年至今使用HAT的70例外科择期手术病例为治疗组;使用异体输血法的70例外科手术病例为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术中接受不同输血治疗的情况,对其输血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和血常规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AT能避免和减少输用异体血液;治疗组无输血不良反应;免疫功能指标和免疫球蛋白变化:在治疗组输血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常规指标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AT应用于外科手术中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邹文;纪红星;王鑫;姜敏;刘培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转染显性负突变hTERT探讨其在TSA诱导宫颈癌细胞株Hela凋亡中的作用.方法PCR-TRAP-ELISA法检测转染显性负突变,野生型hTERT和对照质粒以后Hela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法检测细胞生长率;Annexin V/PI法检测各组转染细胞在TSA作用下的早期凋亡.结果 转染显性负突变hTERT的Hela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2μmol/L TSA作用对照细胞Hela-puro、Hela-DNhTERT和Hela-WThTERT细胞,Hela-DNhTERT相对于Hela-puro生长率差异明显,Hela-DNhTERT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Hela-WThTERT和Hela-puro组.结论 转染DNhTERT对TSA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吴鹏;奚玲;陈刚;卢运萍;周剑锋;马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纳米磁靶向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能在特定的导向机制下,将药物高效的运输到靶器官,使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大大地降低了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该文综述了磁性纳米微粒的现状及其在磁性靶向药物传递中作为药物载体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彭健;刘桦;邬力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雌激素受体基因的Pvu Ⅱ、XbaⅠ多态性在湖南汉族人的分布.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 检测了108例正常湖南汉族人的雌激素受体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并与不同种族和地区人群的ER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湖南正常汉族人群中雌激素受体基因以pp、xx基因型和p、x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为高,PP、XX基因型和P、X等位基因低,且男女间、以及与日本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瑞典人群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差异显著.
作者:龚先琼;谢建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 用昆明小鼠感染尾蚴复制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小鼠肝脏CT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各阶段肝脏α-SM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10周时形成典型的肝纤维化,此时模型组小鼠肝脏CTGFmRNA和蛋白表达、α-SMA+细胞数达高峰,10周、14用、18用时与治疗组相比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均>0.05);CT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α-SMA+细胞数均呈直线相关性.结论 CTGF基因和蛋白表达增高与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CTGF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作用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来实现的.
作者:余治健;向选东;蔡胜蓝;谭德明;李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生长素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浆生长素水平(Ghrelin)、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变化.结果 治疗后Ghrelin升高,ET-1水平、vWF水平降低,NO浓度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贝那普利降压治疗同时可以提高血浆生长素水平,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宋月霞;钟雪莲;韩素桂;王希柱;张小民;宋巧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脂质体介导的bFGF基因在前庭上皮支持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生物学作用.方法 利用脂质体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bFGF基因质粒导入前庭上皮细胞内,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以及RT-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等形态学技术手段观察其生物学作用.结果 脂质体介导的bFGF基因在细胞内表达良好,转染成功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但MvosinⅦa表达阴性.结论 脂质体介导的bFGF基因可以在前庭上皮细胞内获得良好表达,并促使细胞形态向毛细胞转化.
作者:郑贵亮;高宇红;郭维;翟所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在肺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博莱霉素(5mg/kg)气管内注入建立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采用HE染色、Masson三联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等方法,观察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的发病过程及其肺组织中Cathepsin B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呈现典型的肺泡炎(7 d)、纤维组织增生(14 d)及稳定的肺纤维化(28~35 d)等表现;Cathepsin B在正常肺组织表达较弱,在肺纤维化组7 d时表达增强,14 d进一步增强,28 d明显增强,35 d时较28 d开始减弱,但仍强于正常组;Cathepsin B mRNA在正常肺组织中表达较弱,在肺纤维化组7 d时表达增强,14 d进一步增强,28 d明显增强,35 d时较28 d开始减弱,但仍强于正常组.结论 Cathepsin B在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李杰平;张平;张书杰;于小华;何平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血栓形成性脑梗死(CI)患者并发出血性脑梗死(HI)、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对66例CI患者及46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定量分析,对66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同程度持续增高CI患者HI、MODS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CI患者病后第4天及第1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HI、MODS发生率越高(P<0.01).结论 C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持续增高,提示高凝状态是CI重要病理生理基础.C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HI、MODS发生率呈正相关,提示检测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评估重症CI患者的病情、疗效及预后提供有价值依据.
作者:詹海涛;黄峰;陈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细胞因子促进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效应,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EasySep免疫磁珠阳性选择系统分离脐血中CD34+细胞,在无血清、无基质细胞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细胞因子培养2周,分组:A组,SCF+FL+TPO B组,SCF+FL+TPO+IL-3 C组,SCF+FL+TPO+G-CSF.结果 CD34+细胞数目于培养后7 d达到峰值,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组扩增至14d时细胞总数达(384.40±17.48)倍,显著高于另外2组.扩增7 d后的脐血细胞经体外培养可形成造血集落.结论 体外扩增脐血CD34+细胞理想的细胞因子组合为SCF+TPO+FL,以7 d为宜.
作者:姜昱竹;王跃嗣;胡涛;李建远;王海燕;孙汶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HBV感染后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HBV标志物的表达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探讨HBV对滋养层细胞的感染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将HBV感染的血清与原代培养的人早孕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及传代细胞JEG-3共同孵育8~48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细胞间连接,细胞免疫荧光方法 检测滋养层细胞中HBsAg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细胞中的HBV DNA,TUNEL方法 检测滋养层细胞的凋亡.结果 滋养层细胞与HBV感染的血清共同孵育后,滋养层细胞的形态及细胞间连接无明显变化;但通过免疫荧光方法 检测到滋养层细胞中HBsAg的阳性表达,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到滋养层细胞中HBV DNA的存在;同时,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表明,与HBV感染的血清共同孵育后,滋养层细胞的凋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HBV可以感染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HBV感染可以诱导滋养层细胞凋亡,滋养层细胞的感染和凋亡可能与HBV的宫内传播机制有关.
作者:白菡;何丽霞;张琳;冯国和;石理兰;窦晓光;赵桂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诊断及分期价值.方法 对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盆腔MRI检查,将MRI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 27例子宫内膜癌,MRI均检出,24例MRI检查能够清楚显示瘤灶的形态及大小,并对肌层、宫颈或邻近结构的侵犯做出正确分期,过高分期1例,Ⅰb期诊断为Ⅰc期,过低分期2例,Ⅲa期诊断为Ⅰc期,Ⅲc期诊断为Ⅰc期.结论 MRI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分期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赵绘萍;赵国库;周宏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75例经手术切除并具有完整随访记录的人体肺癌标本(术前均未行放、化疗)HIF-1α及Ki-67的表达.结果 在不同组织病理类型间,HIF-1α的表达差异具有极显著性(χ2=14.021,P=0.001),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鳞、腺癌(P=0.000,0.012),而鳞、腺癌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113).其表达强度随肺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χ2=29.470,P=0.000)、发生淋巴结转移(Z=-2.576,P=0.010)及术后生存时间的缩短而增加(χ2=20.681,P=0.000);各组织病理类型中,Ki-67指数(Ki-67 Index,KI)的差异也有极显著性(F=10.049,P=0.000),小细胞肺癌的KI显著高于鳞癌和腺癌(P=0.000,0.000),而鳞、腺癌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602).随组织学分级的增加、病人生存期的缩短,KI明显升高(F=13.411,15.053;P=0.000,0.000);75例肺癌组织中HIF-1 α的表达强度与KI呈高度正相关(r=0.501,P=0.000).结论 小细胞肺癌的HIF-1α表达显著高于非小细胞肺癌;HIF-1 α的表达与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人术后存活期有关;小细胞肺癌的KI显著高于非小细胞肺癌;KI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病人生存期有关;HIF-1α的表达与肺癌细胞增殖活性呈正相关,HIF-1 α的表达受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HIF-1 α和Ki-67亦可作为评估肺癌分子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作者:项锋钢;吴翠娇;杨东霞;牛兆山;沈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丙酮酸脱氢酶激动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DAD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作为靶细胞,进行了以下研究:1.DADA对高糖诱导的血管EC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的影响;2.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Western blotting杂交分别观察高糖诱导的PKCα、PKC δ的位置变化及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实验分组:对照组:浓度为5.5 mM;高糖组:浓度为30 mM;DADA(1×10-5 M,1×10-4 M or 1×10-3 M)+高糖组.结果 1.30 mM高糖可诱导EC功能紊乱:高糖可诱导EC功能紊乱:NO浓度降低,sICAM-1水平增加,DADA可抑制高糖诱导的上述变化;高糖可诱导HUVECs的PKCα及PKC δ表达位置转移;PKCδ表达增强,但对PKCα表达影响不明显.结论 DADA可以纠正高糖所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可能部分是通过PKCα及PKCδ途径来实现的.
作者:万沁;钟海花;徐勇;何建华;童南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对薄层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病变的敏感性进行评价.方法 以组织学及HPVDN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1400例受检病例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传统巴氏细胞学检测,评价薄层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病变的筛查价值.结果 细胞学筛查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敏感性高于筛查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的敏感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薄层液基细胞学诊断HSIL的敏感性(96.3%)高于传统巴氏细胞学(72.7%),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薄层液基细胞学诊断LSIL的敏感性(94.2%)高于传统巴氏细胞学(46.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HPV感染发生率为11.6%,在各年龄段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薄层液基细胞学的检出率(62.5%)高于传统巴氏细胞学(23.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薄层液基细胞学筛查各级宫颈病变及HPV感染相关病变的敏感性高于传统巴氏细胞学.
作者:宋丽君;魏波;李英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正常Wistar大鼠发育过程中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探讨发育过程中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周期变化以及磷酸化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 观察不同发育时期CyclinD1、CDK2、P27以及磷酸化CDK2、磷酸化CDC2、磷酸化Rb表达的规律.结果 在各年龄组NeuN阳性细胞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2、P27)在皮层神经元中广泛表达,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磷酸化CDK2、磷酸化Rb阳性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多,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磷酸化CDC2阳性细胞在各年龄组神经元中均无表达.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磷酸化CDK和Rb逐渐增多,使得进入细胞周期的皮层神经元增加.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磷酸化调控作用可能与衰老时皮层神经元的凋亡有关.
作者:解翠红;杜晓萍;朱舟;田代时;陈彬;张强;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