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在不可切除肝癌治疗中的应用-附226例报告

张阳德;李钧;李坚;李年丰;黄铁汉;张波

关键词:肝癌, B超, 冷循环微波刀, 疗效
摘要:目的 该文旨在评价B超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7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冷循环微波刀治疗的226例肝癌患者共310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AFP浓度及肝功能的变化,采用B超、CT比较肝癌结节直径及血流情况,并随访记录患者治疗后1、2、3年生存率.结果 术前血清AFP为(434.6±38.5)ìg/L,术后1周明显下降为(256.3±22.7)ìg/L;肝功能于术后1周出现轻度变化,1个月内获得改善;术后3月肿瘤完全消失38例,明显缩小167例,无明显变化21例;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8%(169/226)、62.4%(141/59)和38.5%(87/226),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发生.结论 冷循环微波刀是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理想手段,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优点,符合微创理念.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在不可切除肝癌治疗中的应用-附226例报告

    目的 该文旨在评价B超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4年3月~2007年9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冷循环微波刀治疗的226例肝癌患者共310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AFP浓度及肝功能的变化,采用B超、CT比较肝癌结节直径及血流情况,并随访记录患者治疗后1、2、3年生存率.结果 术前血清AFP为(434.6±38.5)ìg/L,术后1周明显下降为(256.3±22.7)ìg/L;肝功能于术后1周出现轻度变化,1个月内获得改善;术后3月肿瘤完全消失38例,明显缩小167例,无明显变化21例;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8%(169/226)、62.4%(141/59)和38.5%(87/226),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发生.结论 冷循环微波刀是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理想手段,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优点,符合微创理念.

    作者:张阳德;李钧;李坚;李年丰;黄铁汉;张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CpG ODN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GATA-3的影响

    目的 观察CpG ODN对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及肺组织GATA-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CpG ODN干预组(C组);GpC ODN对照组(D组).以鸡卵白蛋白(OVA)致敏小鼠建立哮喘模型.C组和D组在OVA激发前分别予CpG ODN及对照GpC ODN腹腔注射.在末次激发后24h收集各组小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白细胞计数及EOS分类计数,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BALF中IL-4、IL-5及IFN-?水平,肺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以及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GATA-3 mRNA的表达.结果 各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IL-4、IL-5和IFN-?浓度分别为:A组为(7.46±1.77)×105个/mL、(0.75±0.48)%、(26.9±4.6)pg/mL、(41.7±5.1)pg/mL和(110.4±12.1)pg/mL,B组为(21.68±4.40)×105个/mL、(9.50±1.13)%、(267.6±24.5)pg/mL、(218.2±15.2)pg/mL和(47.9±9.6)pg/mL,C组为(8.98±2.23)×105个/mL、(2.90±0.86)%、(85.9±8.1)pg/mL、(63.0±9.6)pg/mL和(221.0±29.9)pg/mL,D组为(20.41±3.47)×105个/mL、(9,60±1.30)%、(260.7±15.7)pg/mL、(205.1±15.8)pg/mL和(52.2±10.7)pg/mL.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小鼠肺组织GATA-3 mRNA的表达较B组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pG ODN可以抑制哮喘小鼠Th2型细胞因子生成,抑制肺部GATA-3 mRNA的表达,减轻哮喘气道炎症.

    作者:夏春伟;吕丽丽;刘萍莉;李若然;姚红卫;朱述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探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综合医院内传播的措施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传染病患者就诊情况,提醒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重视传染病管理,探讨减少传染病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该院2004年以来接诊并报告的传染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4年共接诊报告8种357例传染病,2005年13种759例、2006年15种917例;种类、数量同期比都有所增加,2033例传染病中结核、性病、肝炎数量居多,增幅大;由传染科报告的占28.6%,非传染科报告的占71.4%.结论 综合医院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管理传染病,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传播,医护人员必须加强防护意识

    作者:刘群;徐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不全流产的声像图研究

    目的 探讨不全流产宫内残留物声像图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方法 对369例不全流产宫内残留物声像图进行分析.结果 不全流产宫内残留物声像图表现为:高回声型、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无回声型或无异常回声型.结论 超声显像在不全流产宫内残留物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沈严严;安剑萍;金敏;肖琳玲;刘瑛;李春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内镜下特征,探讨FAP的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89~2003年诊断为FAP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眼底检查等资料.结果 31例患者中25例(80.6%)有家族史;临床表现以腹泻为多见22/31(71.0%);左半结肠、直肠内腺瘤性息肉分布密集,直肠腺瘤癌变率高;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congenital hypertrophy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CHRPE)6例(19.4%);其中13例手术.结论 FA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依靠结肠内发现数以百计的腺瘤性息肉进行诊断,结肠镜检查是安全可靠的早期诊断手段.

    作者:安燕芳;吕愈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IgA肾病患者血清algA1对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Iga肾病(IgAN)患者与正常人的血清热聚合IgA1(algA1)对系膜细胞(MC)增殖的影响.方法 收集原发性IgAN患者及健康人的血清标本,利用Jacalin-agarose亲和层析联合Sephacryl S-200 HR分子筛层析法分离获得血清单体IgA1(mlgA1),将mlgA1热聚合为algA1.利用患者及正常人的algA1分别刺激小鼠MSC-1097系膜细胞株,利用MTT法检测algA1对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algA1刺激48h组的吸光度是24h组的1.59倍(P=0.000).不同浓度algA1刺激组问MTT吸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比于阴性对照组(SFM).0.25 mg/mL组、0.5 mg/mL组、1 mg/mL组的吸光度分别为SFM的1.67、1.74、1.77倍(P=0.000);2 mg/mL组的吸光度是SFM的1.15倍(P=0.086).在刺激24h时患者0.25 mg.mL组的algA1就可促进系膜细胞增殖了,其吸光度是SFM的1.34倍(P<0.05),而正常对照组则耍在浓度达到1mg/mL时才引起系膜细胞增殖,其吸光度为SFM的1.33倍(P<0.05).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患者及正常人的algA1均可促进系膜细胞增殖,这种增殖表现为时间依赖性及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在高浓度时algA1促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消失了;患者的algA1可能更易与系膜细胞结合,刺激相同时间时患者低浓度algA1既可引起MC增殖.

    作者:马小琨;娄探奇;汤颖;游宇平;叶增纯;成彩联;余学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肾癌患者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肾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前后机体T淋巴细胞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分析29例肾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和治疗后7、15和30 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及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K)形成率.结果 所有肾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后7 d,CD+3,CD+4,CD+/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15 d后RBC-C3bK形成率明显高于治疗前,而KBC-ICK形成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多电极射频消融治疗肾癌,可以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作者:张建国;王艳丽;赵崇高;孙聚葆;陈殿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老年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及营养支持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及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2006年收治的98例60岁以上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围手术期处理及营养支持的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98例中81例行切除性手术,手术切除率为8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结论 加强老年胃癌意者围手术期处理及营养支持,对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张建都;陈剑;万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皮瓣修复

    目的 探讨利用皮辩转移修复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疗效.方法 对38例头皮恶性肿瘤患者(鳞状细胞癌25例、基底细胞癌9例、黑色素瘤2例、疣状癌2例)实施肿瘤扩大切除术(切口距肿瘤边缘3~5 cm,其中17例切除局部颅骨,10例切除局部硬脑膜,5例行同侧颈部淋巴清扫).肿瘤切除后创面采用皮瓣转移修复(24例采用一个单蒂头皮瓣,6例采用多个单蒂头皮瓣,3例采用双蒂头皮瓣,3倒采用下斜方肌皮瓣,2例采用背阔肌皮辩).硬脑膜缺损采用阔筋膜修补,颅骨缺损暂不修补.供瓣区直接缝合或中厚植皮修复.结果 其中31例患者皮瓣血运完全正常,另7例患者共8个皮瓣出现皮瓣远端静脉回流障碍,经高压氧治疗后皮瓣终存活.所有患者供瓣区愈合好或植皮全部存活.患者对疗效均感满意.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利用皮瓣转移修复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疗效基本满意.

    作者:曾纪章;黄晓元;雷少榕;张明华;张丕红;肖目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急性肾功能衰竭误漏诊临床观察及肾活检的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误漏诊原因,提高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入院前诊断与终诊断的符合率,寻找误漏诊原因,总结肾活检后诊断和治疗的修正率及早期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5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中17例(32.7%)存在病因误诊,肾活检后有29例(55.8%)治疗有较大变动.结论 临床上有相当部分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被误诊,应及时肾活检,以免延误治疗.

    作者:王岩;李子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低中心静脉压麻醉并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序贯用于肝叶切除围术期血液保护

    目的 观察低中心静脉压麻醉并急性高容血液稀释用于肝叶切除围术期的血液保护效应.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组Ⅰ、Ⅱ、Ⅲ,组Ⅰ患者术中常规输液,组Ⅱ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即开始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D),组Ⅲ患者在肝实质切除前控制输液、加深麻醉使CVP在1~5 cmH2O之间,同时采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MAP≥70 mmHg,肝实质切除后采用AHHD,其余两组CVP在5~12 cmH2O之间,观察三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糖(BS)、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谷丙转氨酶(GVT)、血尿素氮(BLJN)和肌肝(Cr)变化;各时段输液量、尿量;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量、未输血病例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组Ⅲ患者在切皮前开始至肝实质切除后MAP、CVP较低,术毕恢复,切皮前开始至术毕HB、HCT较高,肝实质切除后至术毕WBC较低,围术期BS及GPT较稳定,肝实质切除前输液量、尿量较少,但术毕恢复.术中失血量三组分别为(905.4±557.7)mL,(943.2±479.1)mL,(490.3±311.1)mL,异体输血量分别为(4.1±2.2)u,(3.8±2.1)u,(1.2±1.5)u,组Ⅲ明显少于组Ⅰ和组Ⅱ(P<0.01),未输血病例数分别为1(5%),1(5%),11(55%),组Ⅲ明显多于组Ⅰ和组Ⅱ(P<0.01).结论 低中心静脉压麻醉并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序贯用于肝叶切除围术期,能明显减少术中失血及异体输血,并使围术期血糖和肝功能更稳定.

    作者:杨金凤;高星杨;董长生;王明德;吴飞跃;常业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19例病人按是否存在代谢综合征及代谢综合征因素多少分组,观察血尿酸与代谢综合征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糖化血红蛋白、LNHOMA-IS、LNHOMA-IK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1),代谢综合征因素越多,血尿酸水平越高,且腰围、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血尿酸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中心性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关系密切,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代谢综合征的演变与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敏;宋秀霞;姜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结核分支杆菌14KDa蛋白的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及其抗原性的研究

    目的 基因克隆、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茵14KDa蛋白,研究其抗原性,评价其在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扩增14KDa蛋白基因片断,将其插入到高效表达栽体PET-22b(+)上,构建重组质粒PET-22b(+)/14KDa,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由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金属离子整合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分析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 构建了具有正确基因序列的14KDa蛋白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40.8%,经过一步金属离子鳌合亲和层析后得到纯度为94.3%的目的蛋白.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该蛋白能与羊抗结核血清发生特异免疫结合反应.应用ELISA方法对结核血清参考品进行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6%和96.0%.结论 获得了能高效表达14KDa蛋白的大肠杆菌工程菌,目的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望成为结核血清学的诊断抗原之一.

    作者:周丽蓉;徐敬华;罗永艾;王国治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S期激酶相关蛋白2在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恶性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在骨肿瘤组织上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了湘雅医院1999~2004年经外科手术切除的52例骨肉瘤,29例骨巨细胞瘤,15例骨软骨瘤并经病理确诊的石蜡包埋标本.另取10例来源于非肿瘤患者的新鲜正常骨组织常规固定、脱钙包埋切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上述标本的Skp2表达情况.结果 Skp2蛋白在正常骨组织不表达(按Bresalier法染色强度为0);骨软骨瘤中呈低度表达(均值为0.59);骨巨细胞瘤中度表达(均值为1.17);骨肉瘤高度表达(均值为1.74);差异有显著性(P<0.05).Skp2蛋白在骨肉瘤Ⅱa期均值为1.42,Ⅱb期为1.54,Ⅲ期为2.60.差异也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Skp2的表达水平与骨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有望成为骨肉瘤新的基因诊断指标.

    作者:廖前德;钟达;陈群;朱文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抑制素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抑制素(Inhibin,INH)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卵巢肿瘤中á-抑制素(á-INH)的表达,其中性索间质肿瘤组79例、非性索间质恶性肿瘤组34例和良性肿瘤组7例.结果 á-INH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组阳性表达率(93.67%)明显高于非性索间质恶性肿瘤组(17.65%)和卵巢良性肿瘤组(28.57%)(P<0.005).a-INH在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组的阳性表达中,高分化G1组(97.01%)高于中低分化G2、G3组(75.00%)(P<0.05);临床Ⅰ、Ⅱ期(98.46%)高于临床Ⅲ、Ⅳ期(71.43%)(P<0.01);疾病进展患者(40.00%)明显低于疾病缓解(98.33%)及稳定患者(92.86%)(P<0.05),a-INH阳性组5年生存率略高于阴性组,但P>0.05.结论 a-INH可作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一种特异性指标,为其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判定、病情监测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王晶;张长青;王宇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124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24株铜绿假单胞茵进行美罗培南(MEM)、头孢哌酮/舒巴坦(SCF)、头孢他啶(CAZ)、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M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左氧氟沙星(LEV)及头孢吡肟(FEP)8种药物耐药性分析.方法 K-B法,操作和判定参照2006年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结果 对MEM、SCF、CAZ、ATM、IMP、TZP、LEV和FEP的耐药率依次为4.0%.、4.0%、9.7%、12.9%、22.6%、38.7%、47.6%和53.2%.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茵对MEM、SCF、CAZ的耐药率低,可作为对铜绿假单胞茵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李宪;杨文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28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的CD117、CD34、SMA、S-100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58%(16/28)、小肠32%(9/28)、结直肠10%(3/28).良性10例,肿瘤平均直径(3.2±12)cm,交界性4例,平均直径(4.3±1.3)cm,恶性14例,平均直径(8.5±1.5)cm,CD117阳性表达率89%(25/28),CD34阳性率32%(9/28),SMA阳性率25%(7/28),S-100阳性率14%(4/28).结论 肿瘤大小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一个重要指标,CD117阳性是确诊GIST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是GIST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李良;徐其佐;王新美;李新兵;栾学荣;冯延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镁可防治哮喘豚鼠气道重塑

    目的 探讨镁对哮喘豚鼠气道重塑的防治作用.方法 豚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哮喘模型延续组、高镁组、低镁组.生化分析仪测血清镁的浓度;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气道壁平滑肌厚度;取肺、心、肝、脾、肾、肾上腺、脑称重,计算出脏器重量/体重.结果 哮喘模型组镁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气道壁平滑肌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哮喘模型延续组血清镁低于哮喘模型组,而气道壁平滑肌厚度明显高于哮喘模型组(P<0.01);高镁组血清镁高于哮喘模型延续组,而气道壁平滑肌厚度明显低于哮喘模型延续组(P>0.01),低镁组血清镁低于而气道壁平滑肌厚度明显高于哮喘模型延续组(P<0.01);哮喘模型组肺重/体重、脑重/体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镁组脏器重量/体重低于哮喘模型延续组(P<0.05),而低镁组脏器重量/体重高于哮喘模型延续组(P<0.05).示豚鼠慢性哮喘时存在气道重塑和血清镁降低以及肺、脑变化,低镁可加重这些变化,高镁可缓解之.结论 镁可能在哮喘气道重塑中起调节作用,镁对防治哮喘气道重塑及保护重要脏器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向红;王红伟;张中乐;郑海燕;王颖;赵云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患者肌力恢复情况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初探

    目的 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研究患者临床肌力表现及预后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方法 对33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l检查及DTI检查,并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DTT成像,与患者临床肌力表现及治疗结果相比较.结果 患者临床肌力表现分为:肌力无减退13例,治疗后肌力恢复9例(急性期6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1例),无恢复11例(急性期5例,亚急性期3例,慢性期3例),DTT图显示皮质脊髓束分别为无受压,受压无中断及中断、破坏.有肢体症状的20例患者,病变部位均位于皮质脊髓束走行区,病变范围均大于1.5 cm.13例无肢体症状的患者,病变部位远离皮质脊髓束走行区或与之相邻,但病变范围较小,小于1.5cm.结论 DTI及DTT技术,对脑梗死患者肌力恢复情况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绘萍;赵国库;周宏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三七皂甙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细胞缝隙连接蛋白/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

    目的 从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角度,探讨三七皂甙(panax notoginseng saponim,PNS)在急性肝功能衰竭(AHF)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00R(SPF级,江西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提供),体重180~200g,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n=30),模型组(n=100),三七皂甙组(PNS组,n=70).模型组和PNS组采用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法建立AHF模型,分别在造模后1、3、7、10和14d 5个时间点开腹,采取肝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查Cx32、切开标记荧光染料传输(IL/DT)查GJIC功能.结果 动物在造模后立即出现精神萎靡、活动及摄食减少、嗜睡,严重者有全身多脏器出血、昏迷甚至死亡.PNS组与模型组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Cx32的免疫组化显示,造模初期PNS组的Cx32分布及数量与模型组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呈进行性增加的趋势.荧光染料传输发现,模型组的染料传输能力在造模后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并在第3天达到低程度,此后虽逐渐恢复,但到第14天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有极显著性(P<0.01);PNS组的染料传输在造模后第1天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程度与模型组相仿(P>0.05),但与模型组不同的是PNS组在第3天由荧光染料传输所反映的GJIC功能已经开始恢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到第14天恢复正常,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NS可以上调AHF大鼠肝细胞问的CX/GJIC,从而加快损伤中后期肝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促进肝脏细胞的增生及肝组织结构的重建.

    作者:肖樟生;黄长文;罗地来;傅华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