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海宝山地区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研究

曹礼宝

关键词:上海, 宝山, 地区, 散发性戊型肝炎, 误诊原因, 临床特点, 肠道感染, 急诊
摘要:近年来,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在急诊被误诊为胃肠道感染有上升趋势.我科回顾性分析了自1993年至1996年间收治的84例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旨在研究其临床特点及上海宝山地区的误诊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小脑组织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大鼠小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以探讨NO、NOS与急性CO中毒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用Wistar大鼠26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C组),CO染毒组(CO组).采用改良的Griess法、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小脑组织中NO、NOS活性.结果:CO中毒后小脑组织中NO明显增高(P<0.05),NOS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急性CO中毒脑组织损伤与小脑组织中NOS活性受抑制、NO含量增高有关.

    作者:王燕;刘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胰腺损伤28例手术治疗体会

    胰腺损伤病情危重,其处理较为困难,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99年12月手术治疗胰腺损伤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海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管畸变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附9例分析)

    因血管畸变所致消化道出血,虽属少见,但近年来发病率已呈上升趋势[1,2,3].其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反复发作性消化道大出血,诊断颇为困难、易延误病情、反复就诊而不治.本院自1995~1999年共收治这类病例9人,经临床剖析其反复误诊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提高内镜阳检率的实用方法及合理的手术治疗.

    作者:姜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新生儿、婴儿罂粟壳中毒4例报告

    我科自1995年9月~1998年7月成功抢救1例新生儿、3例婴儿罂粟壳中毒,现报告如下.

    作者:阿日根;刘春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的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108例成功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析术后1h 12导联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移幅度,分为四组:A组:抬高ST段下移100%;B组:抬高ST段下移50%~100%;C组:抬高ST段下移0~50%;D组:ST段无下移.结果:四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相似,A组患者下壁和/或后壁、右室梗死占84.6%,与其余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抬高ST段下降≥50%组比<50%组的CPK、CK-MB峰值,梗死延展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分别为3266.1±2157.6比4364.0±2873.0,134.5±80.1比176.9±107.5,0比6.1%,1.3%比12.1%,P<0.05),LVEF明显升高(58.5±12.9比51.5±16.0,P<0.05).结论:AMI成功再灌流治疗后抬高ST段下移幅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迅速下降≥50%组梗死面积小,左室收缩功能好,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低.

    作者:林向敏;徐琳;崔亮;胡大一;魏妤;琐志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颅脑损伤后TCD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经颅多谱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是一种无创伤性的、了解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手段.我科自1994年12月~1998年12月对110例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GCS<12分)伤后7天内行TCD检查,并与6个月后病人恢复程度进行相关性检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李法;叶红星;邵雪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己酮可可碱对内毒素休克犬的影响

    目的:研究己酮可可碱(PTX)在内毒素休克时所起的作用.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12只,随机分成2组,第一组(n=6)按250μg/kg持续静注内毒素30min,第二组(n=6)除用同样的方法静注内毒素外,在静注内毒素前按20mg/kg静推PTX后按20mg.kg-1.h-1持续静注PTX.两组动物从开始到结束持续静注生理盐水维持CVP及PCWP在基础水平.每隔半小时测量一次MAP、MPAP、CVP、PCWP、HR、CO、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量.并于0'、90'、180'、240'作动脉血、肺动脉血、肠系膜上静脉血血气分析,计算CI,SVI,SVRI,PVRI和DO2,VO2,O2ER等.结果:两组实验动物均产生休克,平均动脉压下降30%以上.与对照组相比,PTX能进一步降低内毒素休克犬的外周血管阻力,并使心脏指数及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增加全身及肠系膜上动脉所供胃肠组织的氧输送(P<0.05).结论:己酮可可碱可显著改善内毒素休克犬的血液动力学及缺血脏器的血供、氧供.对感染性休克治疗有益.

    作者:张家留;徐鑫荣;俞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Q-T间期离散率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因素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差异为Q-T间期离散度(Q-Td)和Q-T间期离散率(Q-Tdr).本文选择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观察发作期、缓解期时心电图复极参数,发现Q-T间期离散率(Q-Tdr)增加的比率大.测定Q-Tdr较测定Q-T间期和Q-Td为临床评价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1],将其作为缺血性心脏病预后的指标已愈受关注.

    作者:杨运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白细胞介素5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白细胞介素-5(IL-5)与哮喘发病的关系,并评价诱导痰在哮喘研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渗盐水雾化诱导痰液,以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对哮喘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组,健康组血清和诱导痰中ECP、IL-5水平进行同步检测并测定肺功能(FEV1/FVC).结果:大部分患者(96%)能耐受诱导痰检查.哮喘组急性期血清和诱导痰中不仅ECP及IL-5水平较其他各组明显升高,而且ECP与IL-5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ECP或IL-5与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ECP和IL-5在哮喘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诱导痰检查具有安全、简便、结果重复性强的优点,用于哮喘的研究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徐辉;王建东;罗炎杰;程德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重症感染患儿检测血清STNFRs、CRP、IAP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s)、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及C-反应蛋白(CRP)对重症感染患儿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儿科住院急性感染患儿病例,分为严重细菌感染组、一般细菌感染组及病毒性脑炎组共3组,分别有16、17和15例,于入院时检测以上指标.以正常儿童19例为对照.结果:严重细菌感染组各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STNFRⅠ与肾功能及白细胞数相关,STNFRⅡ与血液酸碱度相关,CRP与白细胞数相关.急性感染患儿预后与入院时STNFRⅠ值相关.结论:STNFRs、CRP、IAP可作为严重细菌感染患儿的辅助诊断指标, 判断急性感染患儿预后的有效指标为血清STNFRⅠ值.

    作者:詹建英;张灵恩;陆铸今;孙家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10例报告

    典型的溶血尿毒症(HUS)诊断标准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进性肾功能衰竭[1],其发病率低.本病虽少,但起病急,进展快,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晰,缺乏特异治疗.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诸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儿童轻微头外伤后基底节缺血性损害

    儿童轻微头外伤是外科急诊中较常见的损伤之一.近几年,我们发现有的儿童在轻微头外伤后表现以肢瘫为主,而CT示基底节区呈低密度改变.现就17例此类病例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程晓斌;姚元章;简华刚;邓志隆;张临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迟发性脾破裂24例临床分析

    迟发性脾破裂(delayed rupture of spleen,DRS)系指腹部外伤48h后才表现脾破裂症状者.约占脾破裂的1%~15%[1],其死亡率却显著高于一般的脾破裂.但随着先进检查手段的应用,本病的发生率逐渐下降.真正的迟发性脾破裂已经少见.我院从1978~1999年共收治脾破裂886例,其中迟发性脾破裂24例占2.7%,报道如下.

    作者:刘峰;刘颖斌;陈自力;王良复;毛洪涛;李修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胸段硬膜外阻滞治疗冠心病心衰初步观察

    运用胸段硬膜外阻滞(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TEA)处理冠心病疾患,因其阻滞T1~5交感神经而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及相关动脉而改善心肌缺血,促进整个心脏功能好转恢复[1].本研究旨在探讨TEA治疗冠心病心衰的实际效果.

    作者:邢书军;郑书勤;申茜;燕子仪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脑出血院前急救分析(附60例报告)

    脑出血是常见急症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1997年1月~1999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院前急救与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以探讨脑出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作者:古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临床上常规使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对于血小板明显降低,出血症状严重者,往往奏效慢,出血不易纠正,甚至危及生命.本科近年来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血小板<20×109/L而且出血症状严重的ITP18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狄黎明;邵剑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以肺水肿为首发症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患者,男性,28岁,1999年12月10日11时,突发口鼻喷出粉红色液体,神志不清,被送入本院急诊科.该患者于发病前15min与同事打牌时,感后脑部不适,接着口鼻喷出粉红色液体,意识不清倒地,当时四肢僵直,双眼上翻,面色青紫,无呕吐、发热,送院途中出现大、小便失禁.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史.其母因高血压、脑出血于1983年病故,两个舅舅也先后死于脑溢血.

    作者:蒋亚琴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锥颅与开颅联合抢救特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

    1990~1999年本科采用急诊锥颅放血加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与同期单纯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相比,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童凌云;时方甸;赵峰;吴昊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上海宝山地区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研究

    近年来,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在急诊被误诊为胃肠道感染有上升趋势.我科回顾性分析了自1993年至1996年间收治的84例急性散发性戊型肝炎,旨在研究其临床特点及上海宝山地区的误诊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曹礼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危重急症患儿心肌肌钙蛋白Ⅰ监测的临床意义

    自1987年Cummins首次测定血心肌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以来,该指标,尤其是抑制亚单位-cTnI引起了较多的关注.我们于1998年3月~1999年5月检测了不同病种29例危重急症患儿的cTnI,并与非危重患儿的cTnI值比较,分析危重急症小儿的cTnI动态变化.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清;姜建平;倪慧萍;刘息平;谭保真;胡国成;孟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