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歧双歧杆菌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TNF-α水平的影响

张炳华;孙艳玲

关键词:两歧双歧杆菌, 鼠伤寒沙门菌, 感染模型, 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目的 以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M)感染小鼠为模型,研究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m bifidum,B.bifidum)对STM感染小鼠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先用硫酸链霉素给正常小鼠灌胃2 d,出现菌群失调症状,再通过STM灌胃感染小鼠,使用两歧双歧杆菌液干预治疗STM感染小鼠,检测不同治疗时间各组小鼠肝脾指数、血及脾中TNF-α的含量.结果 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STM感染各组与正常组小鼠体内血及脾中TNF-α的含量均有明显差异;STM感染各组中,未干预组、生理盐水组及双歧杆菌组脾中TNF-α的含量有显著变化;其中,双歧杆菌组的TNF-α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两岐双歧杆菌对STM感染机体的TNF-α分泌有一定促进作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目的 探讨小剂量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接受保留膀胱术式治疗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2例接受小剂量丝裂霉素素C(4mg/次)膀胱灌注治疗,42例接受标准剂量(40mg/次)膀胱灌注治疗.随访时间5年.结果 两组术后5年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小剂量膀胱灌注疗法并发症远少于后者.结论 小剂量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地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同时减少了细胞毒性药物膀胱灌注的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治疗手段.

    作者:何毅;李映川;杨海帆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可塑性跟骨钛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36例

    目的 探讨可塑性跟骨钛钢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可塑性跟骨钛钢板治疗36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其中Ⅱ型20例、Ⅲ型16例),测量术前、后的Bohler角、Perie氏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随访时间8~38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 术后Bohler角、Peries氏角明显恢复,经统计学分析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健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Sanders Ⅱ型优16例,良2例,优良率90.0%,Sanders Ⅲ型优9例,良4例,优良率81.2%,总优良率86.1%(31/36).结论 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张洪;王大平;熊建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移动远程医疗系统的研究

    介绍一种移动远程医疗系统的实现方法.将数据视频、音频终端设备通过WiFi(IEEE802.11b)网络与移动路由器联接,移动路由器通过多重化CDMA数据通道,经由移动通讯网关连结到数据中心服务器上.通过数据中心服务器指派分配与医护人员形成互动机制,完成移动远程医疗数据交互.

    作者:郑兵;宋福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反式激活蛋白转导结构域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在小鼠体内的跨膜转运

    目的 探讨HIV-1反式激活蛋白(TAT)的蛋白转导结构域(PTD)介导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小鼠体内的跨膜转运作用.方法 采用PCR及克隆技术构成表达载体pET28a-TAT-EGFP,在大肠杆菌中表达TAT-EGFP融合蛋白,将纯化后的融合蛋白注入小鼠尾静脉,取脑、心肌、肝、脾和肾等器官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在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表达和纯化了分子量为28KD的TAT-EGFP融合蛋白,在小鼠的肝、心肌、脑、肾和脾等组织切片荧光检测呈阳性.结论 TAT可介导EGFP在广泛组织内的跨膜转导,这一研究为外源活性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细胞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作者:王海珍;许予明;陈奎生;李惠翔;张红新;杨静;张云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观察肺间质纤维化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该院2002年10月~2006年10月住院的75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痰培养中共分离出62株致病菌,其中主要为革兰阴性菌(G-)(77.5%),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25.8%,铜绿假单胞菌占16.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分别占37.5%和40%;革兰阳性菌(G+)中主要为肺炎链球菌占4.8%;真菌占9.7%.对革兰阴性菌有效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三代、喹诺酮类和阿米卡星.结论 肺间质纤维化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地选用抗生素,同时应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柳明坤;裴复阳;刘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CSDH患者术后血肿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2例CSDH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142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13例复发中,2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术前CT表现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20例,表现为等密度46例,表现为低密度76例;双侧血肿14例;锥钻引流术38例,钻孔引流术90例.结论 锥钻引流术与钻孔引流术都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两者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0.50>P>0.25);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复发率低.

    作者:龙洪;兰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输尿管结石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04年4月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前配型良好,供受者ABO血型相同.术中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2周后拔除.

    作者:张钢;蔡明;廖利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大肠癌和大肠腺瘤COX-2和BFGFR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COX-2和BFGFR在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9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及25例大肠腺瘤性息肉,20例正常大肠黏膜标本组织中的COX-2、BFGFR表达.结果 COX-2、BFGF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9.2%和65.3%,COX-2、BFGFR在腺瘤性息肉的表达率为52.0%和60.0%,COX-2、BFGFR在肠癌组织与腺瘤性息肉中表达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肠黏膜中未检出COX-2、BFGFR.COX-2、BFGFR在大肠癌中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肿瘤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之间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肠癌组织中COX-2、BFGFR表达两者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COX-2、BFGFR在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中的表达水平增高,在大肠腺瘤恶变及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大肠癌组织中的COX-2、BFGFR表达无相关性.

    作者:韦良宏;林瑶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支气管痉挛、迅速解除缺氧状态的方法,验证氧驱动雾化吸入法的疗效.方法 将147例婴幼儿哮喘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81例,对照组66例.将治疗组、对照组随机分别分为3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各组分别给予1、2、3号雾化液吸入,治疗组各组采用氧驱动雾化装置+面罩给药,对照组各组予以超声雾化方式吸入治疗,比较两种雾化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喘憋、缺氧状态及肺部哮鸣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87.6%;对照组总有效率71.2%,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号雾化液疗效佳,与1号雾化液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氧驱动雾化吸入是治疗儿童哮喘的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之一,β 2受体兴奋剂与糖皮质激素协同雾化作用疗效佳.

    作者:宋一萍;韩彦彦;梁旭;杨玮;郭红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可调钠与超滤曲线模式透析在水负荷过多患者血透中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可调钠与超滤曲线对长期血液透析水负荷过多患者的价值.方法 选择透析时间>5个月、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5 kg患者20例,每例患者先进行标准血液透析(SD),后采用钠及超滤曲线呈线型下降模式透析(SP+UP)各10次,观察记录每例患者每次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头晕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发生频率,并监测后3次血透前后血钠浓度的改变.结果 SP+UP组低血压、肌肉痉挛发生频率均明显小于SD组,而血钠浓度的改变与SD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可调钠和超滤曲线联合使用能有效减少水负荷过多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肌肉痉挛的发生.

    作者:许少英;李绪城;庄妙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99mTc-DTPA-DG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99mTc-DTPA-DG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DNA合成的影响,探讨99mTc-DTPA-DG作为一种分子显像剂评价肿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一步法合成99mTc-DTPA-DG,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DTPA-DG、FDG和DG(每毫升生理盐水中分别加入DTPA-DG、FDG和DG为5mg,25 mg及50 mg),干预24 h后,掺入3H-TdR6 h,检测3种药物是否参与人乳腺癌MCF-7细胞DNA的合成,比较不同的浓度下细胞的摄取率,以及不同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DTPA-DG及DG均掺入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DTPA-DG组摄取率高于DG组和FDG组(n=4,P<0.00),且浓度为0.5 mg时3H-TdR摄取率高.FDG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升高,摄取率逐渐下降,可能不掺入细胞核或者产生了细胞毒性.结论 99mTc-DTPA-DG能够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反映细胞核的活性,可以作为一种分子显像剂评价肿瘤的疗效.

    作者:赵燕凌;陈跃;范旗;何菱;李举联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现状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并发症,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钙离子拮抗剂、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抗CD11/CD18单克隆抗体、脑脊液引流和基因治疗等是新的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车向新;洪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133例供精人工授精成功因素的分析

    目的 该文通过分析不孕妇女的年龄、授精次数和每次授精次数、促排方案对AID妊娠率的影响,以探讨AID的成功因素.方法 对133对夫妇施行AID,分别予1~6个周期,每周期1~5次不等,共238个周期,平均治疗1.78个周期,56例成功,平均周期妊娠率23.53%,总妊娠率42.10%;促排方案为自然周期、克罗米芬(CC)、克罗米芬加促尿激素(CC+HMG)、促尿激素(HMG)4种方法.结论 AID成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每周期授精2次的成功率高于授精1次的成功率,每周期授精次数3次以上不能提高妊娠率,授精周期增加,累积妊娠率增高,AID夫妇治疗3~5个周期不要轻易放弃治疗;促排方案对AID妊娠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马玲;林秋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重症肝炎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症与预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肝炎中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并发症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该院1997~2001年收治的66例重症肝炎的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肝炎中总胆红素>400 μmol/L,PT>25 s的发生率分别为34.8%和39.3%,发生1个器官并发症1例,2个器官并发症10例,3个器官并发症6例,4个器官并发症6例,其死亡率依次升高.结论 重症肝炎时出现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多器官/系统并发症出现时预后凶险.

    作者:黄凯;梅寒;杨先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上腹部不适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类型研究

    目的 了解以上腹部不适就诊的14岁以下患儿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探讨应用免疫印迹法分型诊断儿童Hp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取705例以上腹部不适就诊患儿的静脉血,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抗体谱带分析,分型诊断Hp感染.当检出有与Hp细胞毒相关蛋白A(CagA)和(或)空泡毒蛋白A(VacA)相关的抗128、116、95、和91 kD蛋白抗体时,Hp的感染类型定为Ⅰ型;仅有与Hp尿素酶和鞭毛蛋白相关的抗30、66、50和54 kD蛋白抗体时,Hp的感染类型定为Ⅱ型.结果 共检出Hp抗体阳性468例,总阳性率为66.38%,其中Ⅰ型Hp占44.87%,Ⅱ型Hp占55.13%.共有63例患儿经内镜检查明确诊断患有消化性溃疡,其中的Hp抗体总阳性率为84.54%,Ⅰ型Hp抗体总阳性率为82.54%,比未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患儿的64.50%和24.61%均显著增高.结论 利用免疫印迹法可方便地对儿童Hp感染进行血清学分型诊断;Hp感染在腹部不适的患儿中较为普遍,尤其是在消化性溃疡患儿中;Ⅰ型Hp感染与消化溃疡的关系更为密切,应进行根除治疗.

    作者:杨光;李鸣;何伟真;崔金环;谭家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

    目的 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对3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及受累矢状窦进行切除,依具体情况重建或不重建矢状窦.结果 该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均未加重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无脑血液回流障碍,3例重建矢状窦者未发现有矢状窦内血栓形成.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除肿瘤切除外,对受累上矢状窦处理是否彻底对预防术后复发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喻孟强;蒋宇钢;张凌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表达及其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坐骨神经钳夹损伤组(n=30).采用免疫组化、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和损伤后不同时间1、3、7、14及21 d的坐骨神经SCs中NF-κB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取与坐骨神经相连的L4~L6段脊髓作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损伤组坐骨神经SCs中NF-κB的表达显著改变,其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伤后3 d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1d接近正常值;损伤组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数在损伤后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SCs中NF-κB可能参与这种凋亡的调控过程.

    作者:鲁秀敏;王永堂;余瑛;杨艳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医学期刊专家审稿的几点思考

    为了探索医学期刊专家审稿的规律性,提高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该文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医学期刊专家审稿存在的问题.针对医学期刊专家审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保证医学期刊专家审稿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作者:张立芳;罗新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大鼠胰腺不同发育时期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 探讨与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在大鼠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趋势.方法 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和RT-PCR技术对孕12.5 d(E12.5)、E15.5 d(E15.5)、E18.5 d(E18.5)初生和成年大鼠胰腺进行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结果 在大鼠发育不同阶段胰岛素mRNA持续表达;调控胰岛素基因表达的相关转录因子多在E12.5或E15.5开始表达(分别占60%和20%);与胰岛素分泌相关的基因多在胚胎发育中后期开始表达(占66.7%),其中基因Rim1在胰腺发育不同时期呈现差异表达,于初生期达到表达高峰.结论 胚胎发育中后期是胰腺内分泌部发育的关键阶段.

    作者:郭静;袁庆新;刘莉洁;滕丽萍;张永玲;程梅;蔺扬波;德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聚醚砜膜对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研究聚醚砜膜对星形胶质细胞(AST)生长、存活增殖及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取小鼠皮层组织进行AST原代培养,传代纯化培养后分为3组:A普通培养板组;B聚醚砜膜组;C层粘连蛋白包被膜组,观察和比较细胞形态学、细胞存活增殖能力的变化,同时测定培养基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含量.结果 在原代和传代培养期,聚醚砜膜上培养第3天后的AST细胞数较其他组明显减少(p<0.05).在传代培养期,3组的细胞存活增殖能力均在第7天后逐渐衰退,分泌NGF和BDNF的能力也呈相同的下降趋势,聚醚砜膜组AST的变化较另外2组的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 聚醚砜膜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并降低AST分泌NGF和BDNF的能力,层粘连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聚醚砜膜对AST功能的抑制作用.

    作者:严稽文;黄其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