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红;李晓倩;刘海梅;卞慧娴
目的 评价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外侧韧带结合伸肌下支持带前外侧加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7月,本院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外侧韧带结合伸肌下支持带前外侧加强术式治疗1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踝关节石膏外固定6周.结果 经6个月至4年的随访复查,优7例,良4例,中1例,总优良率91.7%.结论 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外侧韧带结合伸肌下支持带前外侧加强术式,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有效方法.
作者:尹明杰;范启申;周祥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Yes相关蛋白(YA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各94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YAP蛋白的表达.利用siRNA降低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中YAP的表达,运用MTr比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 YAP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9.1%(65/9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2.3% (2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YAP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利用脂质体将靶向YAP的siRNA转染HCT116后,实验组YAP 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下降(78.2±2.1)%和(81.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5,91.601,P<0.01);HCT116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48、72、96 h实验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8.1±1.6)%、(34.7±2.4)%、(24.7±1.2)%.结论 YAP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降低其表达能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YAP可作为结直肠癌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的一个新的候选靶点.
作者:曹伟军;徐亦君;徐兆军;袁捷;张振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的相关性研究,探讨RDW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变化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2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位患者均接受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12导同步体表心电图、血生化及血常规检测.根据LVEF值、LVEDD值及RDW值不同进行分组,各组之间进行相关指标比较.结果 根据患者LVEF值分组,从组A至组D,随着LVEF值逐渐减低,RDW值逐渐增加[(13.48±0.85)%、(14.10±1.46)%、(14.59±1.59)%、(14.75±1.42)%,F=12.698,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DW水平与LVEF值呈负相关(r=-0.538,P<0.01).根据患者LVEDD值分组,从组a至组d,随着LVEDD值逐渐增大,RDW值逐渐增加[(13.53±0.91)%,(14.12±1.42)%,(14.60±1.68)%,(14.76±1.39)%,F=12.276,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水平与LVEDD值呈正相关(r=0.343,P<0.01).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RDW与hs-CRP、尿酸值经对数转换(LgUA)均呈正相关(r=0.486、0.513,P <0.05).结论 RDW水平可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变化,随着LVEF值降低,LVEDD值增大,RDW值逐渐升高;RDW与hs-CRP、LgUA有较强的相关性,提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水平升高可能与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王雯婧;郭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青年人肥胖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来自赤峰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年龄在20~28岁的青年380例,测量每位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及腰围(WC),计算体质指数(BMI);进行口腔检查,记录牙龈指数(GI)、附着丧失程度(CAL),分析BMI、WC与GI、CAL的关系.结果 女性BMI、WC与GI、CAL均呈正相关(r=0.91,0.92,0.70,0.82,P<0.01);男性BMI与GI、CAL无关,WC与GI、CAL相关(r=0.62,P<0.01).结论 青年女性的全身性肥胖、腹型肥胖均与牙周炎相关;青年男性中,只观察到腹型肥胖与牙周炎相关.
作者:乌玉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Er:YAG激光微剥脱治疗面部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Er:YAG激光微剥脱治疗面部扁平疣25例(165个皮损),根据皮损的部位、性质及对激光的反应,选择能量10 ~ 12.5 J/cm2治疗.结果 25例患者面部共165个皮损,治疗8周后随访,120个皮损痊愈,治愈率72.7%,45个皮损显效,有效率100%,未出现创面感染和瘢痕形成.结论 Er:YAG激光微剥脱治疗扁平疣疗效好,创面不留瘢痕,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米新陵;华伟;李凡 刊期: 2013年第07期
患者,女,49岁,无口服避孕药史.右上腹不适3个月,腹部B超发现肝脏多发占位病变于2010年10月21日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检:营养良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及蜘蛛痣,两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乙肝、丙肝、肝功能及肿瘤标记物均未发现异常.腹部CT检查示肝脏形态规整,肝缘光滑,动脉期肝内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结节影,大者约4 cm;部分病灶中央可见结节状强化,门脉期边缘持续环形强化;部分病灶边界清楚,双期无明显强化,影像学检查考虑肝脏多发转移瘤.胸部CT检查双肺多发小结节及微结节,考虑转移性病灶.胃镜、肠镜、妇科检查均无异常.为明确诊断,在B超引导下行肝脏肿物穿刺,病理报告恶性肿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组成,可见坏死;免疫组化检测结果:AEI/AE3(-),CD117(+),C-erbB-2(-),VEGF(2 +),EGFR(-),CD31(3+),CD34(3+),结合免疫组化符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诊断.确诊后先后给予患者干扰素和多靶点药物舒尼替尼治疗,但患者均因出现乏力等副作用拒绝使用,停药随访2年,一般状况较好,影像学进展不明显,生存良好.
作者:张萍;武晓楠;聂鑫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TNF-α及IL-1β联合检测在细菌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细菌性脑膜炎、42例病毒性脑膜炎及25例对照病例进行脑脊液TNF-α及IL-1β检测.应用ROC曲线面积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并采用直线回归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组脑脊液TNF-α及IL-1β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和对照组(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1β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TNF-α与IL-1β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69,P<0.05).结论 脑脊液TNF-α与IL-1β的联合检测可以用于对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作者:夏明万;李青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术后血压及血清内皮素-1(ET-1)的变化.方法 对40例OSAHS患者[合并高血压(A组)20例,不合并高血压(B组)20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血压监测,并检测其血清ET-1水平,与4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行H-UPPP术6个月后,A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LSa02)、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前A、B组血清ET-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A组血清ET-1浓度明显高于B组(P<0.01);术后6个月复查,A、B组血清ET-1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术后血压恢复良好,可以解除内科药物治疗.血清内皮素-1可以作为OSAHS合并高血压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监测指标.
作者:侯玉凡;李宪华;姜涛;郭颖;华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GemOXD(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与GDP(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本科46例经正规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分为GemOXD组和GDP组,23例/组.GemOXD组: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奥沙利铂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注,第1~4天;21 d为一周期.GDP组: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顺铂25 mg/m2,第1~3天;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注,第1~4天;21 d为一周期.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4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GemOXD组23例,CR 6例(26.1%),PR 10例(43.5%),总有效率(CR +PR)为69.6%.GDP组23例,CR4例(17.4%),PR 11例(47.8%),总有效率(CR +PR)为65.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mOXD方案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少于G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mOXD和GDP方案对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均是有效的挽救方案,GemOXD方案胃肠道反应少于GDP方案,对老年人和体质稍差的患者,选择GemOXD方案,耐受性较好.
作者:贺军侨;易平勇;刘晰宇;周芳;孙中义;欧阳周;黄利军;姚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临床分期对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 研究78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各分期及预后的关系(15例为Ⅳa期,50例为Ⅳb期,13例为Ⅳc期).结果 Ⅳa期的患者的预后明显要好于Ⅳb期和Ⅳc期的患者.13例Ⅳc期的患者均于1年之内死亡.Ⅳb期的患者行根治手术治疗后其预后与Ⅳa期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行根治手术治疗的ⅣB期患者其预后与Ⅳc期相近.结论 Ⅳa期的患者推荐根治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治疗效果.Ⅳc期患者预后差,仅推荐保守疗法.Ⅳb期患者预后分化大,当存在手术适应证时,根治手术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
作者:刘歆春;翟安;雷志盛;白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危重症病房(PICU)危重患儿小儿危重评分(PCIS)和死亡危险评分(PRISM)的比较及其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本院PICU治疗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入住PICU病情严重的ARDS患儿进行PCIS与PRISM评分,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上述两种评分的分值是否能够作为预测ARDS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运用小二乘法分析上述两种评分方法是否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果 (1)PCIS与PRISM评分呈负相关性(r=-0.6031,P<0.01),二者线性回归方程为y=-0.2389x +74.816(P<0.01).(2)PCIS与PRISM评分分值在ARDS死亡组与存活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S与PRISM评分对患儿死亡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S与PRISM评分具有一致性,结合临床及两种评分能较好的评估ARDS病情变化,不能作为ARDS死亡的预测标准,但能为抢救患者提供客观参数,对指导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银羽;王芳;成怡冰;孙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1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CT表现,探讨其误诊原因,提高该病诊断符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CT征象资料.结果 1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表现为:(1)孤立结节/肿块型10例,病灶内出现空泡征7例,出现毛刺征5例,出现充气支气管征3例,病灶边缘出现环晕征6例;结节型病例均行CT增强检查,出现不同程度强化.(2)实变型4例,病灶内出现充气支气管征2例,呈“枯树征”,1例病灶呈多发空洞伴液平,2例增强出现血管造影征.(3)多发结节型3例,1例为弥漫粟粒结节,2例为肺内多发小结节.17例肺细支气管肺泡癌误诊5例,误诊率为5/17(29.4%),分别为大叶性肺炎2例,粟粒型肺结核1例,肺脓肿1例,转移性肺癌1例.其中又以实变型和多发结节型的误诊率高(4/7,57.1%).结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多种多样,也存在一定相对特征性改变,结合临床病史,做出全面分析和诊断,可以减少该病误诊率.
作者:侯勤明;林君;叶鑫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婴儿脑积水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植入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不同类型婴儿脑积水的临床资料.患儿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术中脑脊液的测压结果设定分流阀的初始压力,术后依据患儿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及影像学结果调整分流阀压力.结果 术后随访3—48个月,患儿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CT检查显示脑室均较术前缩小.术后感染1例,分流管梗阻2例.结论 可调压式分流管具有个体化设定分流阀压力的优点,可有效避免术后分流过度和分流不足的出现,是婴儿脑积水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新星;李文新;周建波;刘思琪;刁宏宇;刘云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术前卡孕栓阴道给药和短期口服米非司酮减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出血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96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2例,卡孕栓组在术前阴道放置卡孕栓0.5 mg,米非司酮组术前3d口服米非司酮总量300 mg,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卡孕栓组和米非司酮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卡孕栓组、米非司酮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显著减少,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孕栓组与米非司酮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卡孕栓组的药物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结论 术前卡孕栓阴道给药和短期口服米非司酮均能减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出血,其效果相当,但卡孕栓的药物副反应较轻,其发生率也较低,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刚;李佳黛;范玉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益生菌VSL#3对大鼠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急性实验性结肠炎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自由饮用诱导大鼠结肠炎,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0),益生菌VSL#3组(n=10),模型组(n=10),实验第8天处死大鼠,评价大肠病理学损伤,应用Real-time PCR方法与ELISA方法分别检测大肠组织以及血清中IL-2及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益生菌VSL#3组大肠长度明显长于模型组[(16.32±1.64)cm vs (13.58±2.91)cm,P<0.05],结肠炎症反应明显轻于模型组[Hamamoto评分5.35±1.98 vs7.82±1.25,P< 0.05];与模型组相比,益生菌VSL#3组IL-2表达水平较低[血清(37.62±7.21) pg/ml vs(51.33±11.24) pg/ml,大肠组织:5.73±1.56 vs 9.26±1.33,P<0.05],益生菌VSL#3组IL-10表达水平较高[血清(35.12±7.36) pg/ml vs(21.91±8.13) pg/ml,大肠组织:8.42±2.07 vs 3.19±1.11,P<0.05].结论 益生菌VSL#3能够通过提高IL-10活性,降低IL-2的活性防治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大鼠急性实验性结肠炎的肠道炎症.
作者:桑力轩;常冰;戴聪;刘维新;张家铭;田一豪;崔勇;姜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伴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8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实验组,28例接受微创动力髋螺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内置物松动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术后有限负重时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96.37±20.42) min,(529.85±73.82)ml,(7.46±1.23)d vs(66.84±18.63)min,(152.79±37.35)ml,(14.32±2.62)d,t=5.653,24.117,12.542,P <0.01],两组FRS评分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5±3.59)分,(89.84±4.17)分vs(26.41±3.16)分,(88.68±3.92)分,P>0.05];对照组高危骨质疏松组内置物松动率要明显高于低危组(66.7%vs 18.8%,x2=4.745,P<0.05),实验组高危骨质疏松组与低危组内置物松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vs 10.0%,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3.6%vs 28.6%,x2=4.766,P<0.05).结论 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及骨质疏松的程度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也应得到重视.
作者:王传文;黄久勤;王红旗;司金春;吴新宝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外耳道后壁重建和乳突填充治疗胆脂瘤中耳炎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外耳道后壁重建和乳突填充治疗22例胆脂瘤中耳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1—3年随访,20例移植的颞肌筋膜愈合良好,外耳道保持圆柱状,占90.9%,鼓室腔内胆脂瘤复发致鼓膜穿孔1例.术后气骨导差平均缩小22.5 dB,其中缩小10 ~20 dB者10例(45.5%),20~ 30 dB者6例(29.3%),>30 dB者4例(18.2%),听力无改善者2例(9.1%).结论 外耳道后壁重建和乳突填充能有效清除胆脂瘤,听力改善明显,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治疗胆脂瘤中耳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李鹏;黄顺德;谢景华;孟庆翔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对院内不明原因突发心脏骤停病例的病史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急危重病例诊治、心脏骤停病因分析水平.方法 收集10例院内不明病因突发心脏骤停的死亡病例,经尸体解剖或相关检查终明确病因.对这10例病例的病史特点、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内突发心脏骤停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3例、急性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2例、肺栓塞1例、急性肠系膜扭转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大量脑出血1例、吸入性肺炎1例.结论 突发心脏骤停难以预防,关键在于准确识别评估急危重患者并给予及时有效的诊治.
作者:罗小敏;陈清锋;童云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先天性多指畸形(congenital polydactyly)是指正常手指以外的手指赘生,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手部畸形.由于症状典型,诊断相对容易,故临床上对其往往重视不足.但事实上由于先天性多指畸形类型多样,尤其对手部功能影响重大,往往造成术后效果不一,笔者就其病因、临床表现、分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病因先天性多指畸形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遗传是其主要原因,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也有报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目前多数研究表明与多条染色体多段区域中的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Furniss等[3]确定位于7p13的GLI3基因突变可导致多指畸形,此外一些家系的致多指畸形基因被分别定位于7q36[4]、7q21-q34[5]和19p13.1-p13.2等区域[6].近来一些研究证实SHH(Sonic Hedgehog)的突变可能在胚胎时期多指畸形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7].
作者:贾中伟;龙江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出现复发转移部位、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4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2例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收集上述复发转移病例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了解肿瘤复发转移发生的部位和时间,将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根据首次复发转移部位分为局部复发组和远处转移组,分析乳腺癌各分子亚型患者首发复发转移部位和时间的相关性.针对乳腺癌患者复发与转移出现的先后顺序及比例进行分析.结果 局部复发23例;远处转移39例,其中死亡11例.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患者内脏转移率高(P =0.01、P=0.001);出现复发转移时间分布显示:luminal A型35%的患者复发转移发生在术后3年内,basal-like型患者75%的复发转移发生在术后3年内;luminal B型及HER2过表达型者,复发转移几乎均发生在术后3年内,5年后复发转移率明显降低.结论 乳腺癌分子分型在评估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部位和时间方面是TNM分期法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患者术后随访的个体化筛查.
作者:王合兵;肖坚;陈文新;杨炳林;韩素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