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肝炎患者的出院指导

杨德秀

关键词:
摘要: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而且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和特殊药物、病情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应教会患者自我保健知识,系统地掌握慢性肝炎家庭护理必备知识,出院后能正确地进行自我护理及治疗.
中华医学丛刊杂志相关文献
  • 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限度

    目的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而导致的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引起脊髓、脊神经、椎动脉或交感神经丛压迫和刺激的复杂综合征.X线平片可以确定颈椎退行性病变的部位程度、范围,还可以排除类似颈椎病症状的其他颈椎疾患.而检查方便且经济实用也是一大优点.但是X线平片不能确认哪些是与症状有关的病灶所在,和椎管内及椎间孔内的各种软组织成分.而采用脊髓造影、CT和MR则可做出明确诊断.本文在此赘述旨在对X线平片诊断颈椎病的价值和局限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作者:黄亚平;纪淑兰;王国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心理护理体会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专业的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功能制护理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应转向系统化心身护理.

    作者:聂炜娟;王治瑜;杨淑华;赵继先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母乳喂养

    为了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母乳喂养意义的认识,提高母乳喂养的知识水平,熟练地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我院开办孕妇学习班并以录像讲座、书面挂图的形式,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孕期保健和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

    作者:海鹏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观察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不当,往往拖延不愈.从1992年12月至2002年12月10年间,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乳腺炎,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吉祥;侯广林;杜燕;冯丽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切除劣眉成靓眉12例体会

    天生的劣眉很少见,主要是八字眉.因年老后的额部皮肤、肌肉松驰下垂并以外毗为重的劣眉-八字眉也不多见.真正的劣眉主要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数年间人为的纹眉所造成;眉形普遍不佳,过宽、过直或颜色过深、泛蓝等,很象爬上了一条毛毛虫.

    作者:黄安荣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总结

    目的了解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疗效如何及应用前景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苦参素胶囊组(50例)和凯茜莱组(100例),在治疗前、期间和治疗后观察记录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和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苦参素胶囊组:凯茜莱组1疗程时乏力的消失率和随访6月纳差的消失率均低于苦参素组(P<0.05),随访6月时乏力的消失率显著低于苦参素组(P<0.01);苦参素组治疗3月时ALT复常率高于治疗2月时ALT复常率(P<0.05),治疗3个月时苦参素组与凯茜莱组无明显差异,提示苦参素胶囊与凯茜莱相似,可使ALT复常,且随着疗程的延长,ALT复常率逐渐升高;TBIL复常率亦与ALT复常率的变化相似;苦参素组治疗3月时HBeAg转阴率高于2月时HBeAg转阴率(P<0.05),苦参素组治疗3月时抗-HBe转阳率高于2月时抗-HBe转阳率(P<0.05);苦参素组治疗3月时HBV-DNA转阴率高于2月时HBV-DNA转阴率(P<0.05),治疗3个月时苦参素组HBV-DNA转阴率上升为36%,优于凯茜莱组(P<0.05);苦参素组治疗3月时显效率高于2月时显效率(P<0.05),苦参素组治疗3月时有效率高于2月时有效率(P<0.05);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苦参素组和凯茜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苦参素胶囊与凯茜莱片相似,具有明显改善乙肝患者临床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疼痛)和改善肝功能(如血清ALT和TBIL复常)的作用,苦参素胶囊有抗HBV的作用;苦参素组其消除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和抗HBV的疗效,随着疗程的延长也相应提高;因此我们认为,苦参素胶囊如适当延长疗程,将能进一步提高对慢性乙肝的疗效,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而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志想;付红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设立医院医疗风险基金的思考

    1医疗风险存在的必然性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改善.特别是一些治愈肿瘤和心脏病等的专题报道,以及药品广告的传播效应,使人们对医学治疗的功效深信不疑.但是,医疗过程所存在的风险,却往往被人忽略.

    作者:洪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骨髓检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2例

    荚膜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双相性真菌,可引起一种原发于呼吸系统真菌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可由轻微呼吸道症状,发展成为播散性疾病,亦可表现为类似慢性进行性肺结核.家禽和鸟类粪便中含有菌丝型孢子易经肺门侵犯肺、肝、脾、骨髓等器官.

    作者:朱杰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阑尾周围脓肿29例治疗体会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一种类型.对阑尾周围脓肿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多样[1].我院近5年来收治阑尾炎脓肿29例,均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α-细辛脑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54例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α-细辛脑静脉滴注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0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给予α-细辛脑lmg.kg-1每日一次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氨茶碱4mgkg-1每日一次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5.93%,总有效率98.15%,对照组显效率53.85%,总有效率84.62%,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α-细辛脑静脉滴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明显优于氨茶碱,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平喘药物.

    作者:易桃源;李建木;刘代祥;杨凡;程金姣;姜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196例70岁以上患者行椎管内麻醉体会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和医学技术快速发展,高龄病人手术治疗的比例不断增加,我院自1998年来共施行70岁以上病人进行椎管内麻醉196例,在麻醉处理方面体会如下:

    作者:崔清伟;贺静;贾文胜;张丙建;张秀翠;李庆明;李香爱;王凤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肝素抗凝血浆和血清标本对5种血脂指标测定结果的比较

    目的探讨肝素抗凝血浆和血清标本对脂类5项指标检测的差异以明确能否用肝素抗凝血浆作为脂类检测的标本.材料和方法选用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合计35例,采集的标本同时注入肝素抗凝管和无添加剂管以供分离血浆和血清,T-Chol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TG采用GPO-PAP法;HDL-Ch采用直接一步法;apoA1、apoB采用免疫比浊法,使用岛津CL-7200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肝素抗凝血浆和血清对脂类检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能用肝素抗凝血浆代替血清标本作为脂类检测的标本.

    作者:黄新次;王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胃脘痛的护理

    胃脘又称胃痛,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溃疡病等疾病表现以胃痛为主,多因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犯胃、过劳致脾胃虚弱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常伴嗳气、泛酸、呕吐等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近几年我科收治的胃病病人经中医治疗和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余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围术期处理

    自198-2001年我科共收治食管癌贲门癌病人586例,其中伴糖尿病者12例,占同期病人的2.28%.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杨皓;江海;况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儿童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评价与分析

    1 对象与方法2001年6月1日-10月31日到我所防保科进行健康检查的0-6岁常住户口和常住临时户口儿童211名,其中男童123名,女童87名.

    作者:耿云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妇科手术后阴道出血的观察和处理

    妇科手术种类繁多,但无论是阴道手术、子宫手术,还是卵巢手术,术后均可发生阴道出血.其出血原因、时间、数量都不尽相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作者:周心惠;张茂春;高巧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进麻疹强化免疫工作顺利完成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武当山下,汉水之滨,地处秦岭山脉大巴山系,属中山和低山区.境内自然条件恶劣、城乡差别大,8个县市区中有6个贫困县市,其中国家级贫困县4个.

    作者:李久春;齐运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重症胰腺炎的术后护理要点

    我院外科1993年至2001年共收治重症急性坏死型胰腺炎35例,手术治疗30例,年龄小20岁,大62岁,平均年龄40岁,术后经严密观察,积极治疗,精心护理,无一例死亡,均痊愈出院.

    作者:胡欣;杨晶英;李好香;胡湘燕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胃镜检查者的心理反应分析与对策

    胃镜检查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此项检查,可直接看到胃肠道的病变,大大提高对这些部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作者:张新华;何风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脑血管疾病是因各种原因使脑部血管发生病变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现与心血管疾病一起成为我国人口中主要致死和致残的原因.

    作者:唐荷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华医学丛刊杂志

中华医学丛刊杂志

主管: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

主办:中华医学健康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