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母源性免疫传递在增强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中的作用

白兴武;刘金霞;卢安;李建团;高杨;王丽娜

关键词:婴幼儿, 母亲, HBsAb, 免疫传递, 乙肝疫苗
摘要: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婴幼儿和母亲血清HBsAb水平,观察母亲HBsAb水平对婴幼儿儿主动免疫效果的影响,探讨母源性免疫传递在增强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中的作用.方法 ①选择185例母亲和其生产的191例婴幼儿,按标准剂量和程序分别给予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②在新生儿8~48个月时,分别检测母亲和婴幼儿血清HBsAb水平 ③分析婴幼儿HBsAb水平与母亲体内HBsAb水平相关性.结果婴幼儿HBsAb水平与母亲体内HBsAb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可以通过母源性免疫传递,提高乙肝疫苗注射后HBsAb阳转率,提高婴幼儿乙肝疫苗注射后免疫效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梗死三合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三合一[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Myo、CK-MB水平,并与10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的cTnI、Myo、CK-M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K-MB在AMI发生后3~6 h升高,12~24 h达到高峰;cTnI在3~6 h升高,12~24 h达到高峰,半衰期长; Myo在AMI发生后1~2 h明显出现异常,6~12 h达到高峰,此时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项指标.结论 心肌梗死三合一(cTnI、Myo、CK-MB)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杜贤;李世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内镜下钛夹和(或)尼龙圈套辅助电切术治疗大肠有蒂巨大息肉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内镜下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有蒂巨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41例患者共43枚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分别采用内镜下钛夹和(或)尼龙圈套辅助电切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枚巨大息肉中,结肠26枚,直肠17枚.其中14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24枚息肉采用钛夹+高频电切术治疗,5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钛夹+高频电切术治疗,均未出现穿孔,术中出血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急诊内镜下加用钛夹止血成功,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金属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切术,能有效预防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切除术中和术后出血,是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技术.

    作者:周彪;贾宇新;张俨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与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特征的研究

    目的 研究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以及咳嗽变异性哮喘病人气道炎性细胞因子与炎性介质的主要特性.方法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组16例患者、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组16例患者、哮喘组15例患者以及对照组15例正常体检者,检测这4组人员诱导痰中的嗜酸粒细胞即嗜酸粒细胞(EOS)比例;流式检测白细胞介素-5(IL-5)和γ-干扰素(IFN-γ)刺激的EOS表面CD69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白三烯C4(LTC4)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EB组、CVA组、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EOS 表面CD69蛋白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B组、CVA组、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PGE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CVA组患者、EB患者以及哮喘组患者的诱导痰中LTC4浓度显著增高(均P<0.05),EB组患者的LTC4的蛋白表达量和CVA组患者以及哮喘组患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VA组患者以及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LTC4/ PGE2的比值与EB组患者相比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EB组患者的诱导痰中PGE2的表达水平增高,CVA组患者的LTC4/ PGE2比值与EB组患者相比也是明显升高,推测这两个因素是EB缺乏气道反应性的潜在炎症基础.

    作者:王四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检测65岁以上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72例及65岁以上健康者66例血液流变学,并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细胞比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健康者,两组血液流变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提示临床上特别是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注意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谢晓玲;张丽;敖先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母源性免疫传递在增强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婴幼儿和母亲血清HBsAb水平,观察母亲HBsAb水平对婴幼儿儿主动免疫效果的影响,探讨母源性免疫传递在增强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中的作用.方法 ①选择185例母亲和其生产的191例婴幼儿,按标准剂量和程序分别给予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②在新生儿8~48个月时,分别检测母亲和婴幼儿血清HBsAb水平 ③分析婴幼儿HBsAb水平与母亲体内HBsAb水平相关性.结果婴幼儿HBsAb水平与母亲体内HBsAb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可以通过母源性免疫传递,提高乙肝疫苗注射后HBsAb阳转率,提高婴幼儿乙肝疫苗注射后免疫效果.

    作者:白兴武;刘金霞;卢安;李建团;高杨;王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ET-1与IGF-1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变化与冠心病患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ET-1、IGF-1水平.结果 IGF-1在SAP和对照组中明显高于ACS组(P<0.01),对照组的血浆IGF-1浓度明显高于SAP组(P<0.01);血浆ET-1的浓度在SAP和对照组中明显低于ACS组(P<0.01),对照组明显低于SAP组(P<0.01).冠心病中IGF-1与ET-1呈负相关(r=-0.524).结论 血浆IGF-1、ET-1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IGF-1与ET-1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互为影响.

    作者:秦梦婷;邱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药水解类鞣质PGG的研究进展

    鞣质(tannins)亦称鞣酸、丹宁、丹宁酸,为多酚类化合物,在70%以上的中草药中广泛存在,其存在部位以树皮和虫瘿(galls)中常见.鞣质可分为可水解鞣质(hydrolysable tannins)和缩合鞣质(condensed tannins) 两大类,而本文讨论的1, 2, 3, 4, 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 2, 3, 4, 6-penta-O-galloyl-β-D- glucose,PGG)属水解类鞣质.PGG是葡萄糖与5个没食子酸形成的酯,其对称的化学结构使其除了具有螯合金属离子,沉淀蛋白质,淬灭活性氧等一般多酚类物质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抗感染、抗肿瘤、抗氧化、胰岛素模拟、抗炎症等广泛的生物活性.

    作者:赵勇;王红;王宝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肺复苏临床见习教学方法研究

    目的 研究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在心肺复苏(CPR)教学中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方法 将68名七年制医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PBL教学法或传统教学法进行CPR教学,比较两组学生心肺复苏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结果 PBL教学组的理论考核成绩(84.5±8.2)分,高于传统教学组(80.9±6.3)分(P<0.05);PBL教学组的技能考核成绩(85.6±7.8)分,高于传统教学组(80.4±7.2)分(P<0.01).结论 CPR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法.

    作者:郭春艳;梁金锐;滕一星;沈潞华;李虹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特点及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异常的特点,并讨论其发生的机制.方法对249例经头颅CT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入院24 h内做标准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249例患者心电图的异常率为69.1%(172/249),其中脑出血异常率64.3%(18/28);脑梗死异常率69.7%(154/2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的发生率高,其次为传导阻滞,与Q-T间期延长、p波增宽、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低电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正常组病死率1.3%(1/77),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7.6%(13/172),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以心肌缺血和传导阻滞为主.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高,临床工作中应关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时给予适当处理.

    作者:舒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观察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莫西沙星组30例和左氧氟沙星组30例.结果 莫西沙星组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常规恢复时间、胸部阴影明显吸收>50%时间均低于左氧氟沙星组,莫西沙星组细菌清除率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左氧氟沙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优于左氧左氧氟沙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雪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稀释法在消除溶血对凝血检测干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稀释法消除溶血对凝血检测结果影响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外观正常凝血标本65例,取35例标本血浆2倍稀释后与未稀释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统计学线性分析并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另30例标本注射器反复抽吸使其溶血后,溶血前后凝血检测结果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溶血后标本2倍稀释,稀释后结果通过回归方程换算出的结果与溶血前原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标本稀释前后血浆的PT和APTT两项指标检测值具有线性相关特征.溶血前后两项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溶血后测定值高于溶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血标本2倍稀释后两项指标检测值经过回归方程换算后所得数据与未溶血的原检测数据相比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对于溶血标本PT和APTT的检测,采用稀释法后能较好消除溶血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作者:丁庆莉;虞红燕;王海刚;惠霏斐;卢旬;任传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新生儿脐血血型免疫血清学检验结果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血血型免疫血清学检验结果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对母亲血型O型、新生儿血型为A或B型的新生儿389例行抗体释放试验,阳性者286例为观察组,同期母婴ABO血型相合的新生儿205例作为对照组,研究血清学结果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结果 389例新生儿中,286(73.5%)例抗体释放试验阳性,115例(29.6%)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98例(50.9%)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63例(41.9%)IgG抗A+B抗体阳性.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55例(19.2%),对照组7例(3.4%),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脐血血型免疫血清学检验有助于早期诊断高胆红素血症.

    作者:周喜友;张慧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和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价值越来越大,对于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影像学知识要求不断提高,影像学课时和内容不断增加.因此在影像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推进影像学教学改革.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使用教学媒体资源,通过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改善教学效果,丰富教研内容的表现力,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而且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学习过程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活动,达到了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1].

    作者:马强;贺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右下腹巨大包块一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化疗期间可因粒细胞减少合并感染,且可能在化疗结束后数年出现髓外复发,亦可合并第二种原发肿瘤.本病例为MM化疗过程中合并右下腹巨大包块,本文对其讨论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

    作者:黄樱硕;王翠英;熊梅;王宇朋;王梦然;刘彦;刘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肺V/Q平面及断层显像对创伤及术后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肺通气/灌注显像(肺V/Q显像)对创伤及术后患者肺栓塞(PE)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3例创伤及术后患者进行肺V/Q显像,其中36例患者在平面显像基础上进行了肺V/Q断层显像;34例患者同时行核素下肢深静脉显像.结果 肺V/Q显像结合临床综合评估共诊断PE患者31例(42.5%),其中肺段性PE 19例,亚肺段及以下PE 12例.4例患者在平面显像上未发现肺段性灌注缺损,经断层显像诊断为亚肺段PE,且断层显像较平面显像发现更多亚肺段缺损.超声及核素下肢深静脉显像诊断16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1.9%).PE组与非PE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卧床时间、是否以骨折为基础病以及D-二聚体升高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PE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比率明显高于非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肺V/Q显像可作为创伤及术后患者进行PE筛查的常规手段,肺V/Q断层显像可降低不确定的PE的比率,提高亚肺段PE的检出率,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杨芳;王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留学生口腔医学教学实践及体会

    首都医科大学于2007年开始设立国际学院,招收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现有在校留学生400 多人,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这些留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来我校学习临床医学,中文水平普遍较低,我校为了减轻因语言不通造成的留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采用全英语教学.

    作者:杨瑛;朱振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丙肝病毒(HCV)-R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探讨HCV感染慢性化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0例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30例健康对照组做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其外周血HCV-RNA载量进行检测.结果 外周血CD3+、CD4+百分率和CD4+/CD8+比值CHC患者组低于正常组(P<0.05).随着HCV-RNA载量的增高CD3+、CD4+及CD4+/CD8+比值逐渐降低(P<0.05),HCV-RNA载量取对数与CD4+及CD4+/CD8+负相关(P<0.05).结论 CH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促进了持续性免疫性肝损伤,导致感染的慢性化.

    作者:陈志刚;左维泽;周迪;赵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布加综合征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评价介入治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的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其介入治疗前后肝脏、脾脏等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4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放置支架后,局部血栓的超声图像特点;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抗凝剂分为原始剂量组(20例)和调整剂量组(2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栓图像特点,根据图像特点来指导抗凝药物的使用;比较20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肝静脉成行术前后,血管内径、血液流速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后肝脏、脾脏的彩超指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②介入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48例患者的下腔静脉内在疾病早期均有血栓,其中13例原始剂量组患者有血栓形成,而调整剂量组的患者仅4例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形成血栓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调整剂量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原始剂量组.③肝静脉成形介入治疗后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流速度由术前的(5.34±1.62)cm/s上升到介入治疗后的(16.57±1.43)cm/s,介入治疗前后的流速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前后血流速度之差与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扩张程度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r=0.97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定性、定量的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明确支架是否通畅,可作为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后主要的随诊手段.在评价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疗效及指导抗凝剂的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临床诊断布加综合征以及监测布加综合征治疗疗效的可靠手段.

    作者:陶艳清;王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男性乳腺癌22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病理类型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2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类型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 手术方式为1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5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乳腺区段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1例行乳房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示20例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为浸润性小叶癌,1例为神经内分泌癌;20例患者行激素受体等免疫组化,结果示雌激素受体(ER)(+++)13例,ER(++)5例,ER(+)1例,ER(-)1例;孕激素受体(PR)(+++)10例,PR(++)6例,PR(+)2例,PR(-)2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2例,HER-2(++)3例,HER-2(+)5例,HER-2(-)10例;临床TNMⅠ、Ⅱ期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转移者.ER、PR阳性者及Her-2阴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ER、PR阴性及Her-2阳性表达者;除外1例失访外,其余21例中位随访4年(1~9年),5年生存率为47.6%(10/21).结论 男性乳腺癌为临床罕见病例,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ER、PR阳性及Her-2阴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

    作者:徐衍杰;张慧明;屈翔;张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泌尿外科第一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思考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完成学校基础医学教育后,在经过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系统性、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医师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作者:沈洪亮;田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