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岚芝
目的 探讨中西医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围手术期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西医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观察2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2组术后不良症状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腹胀、恶心、口渴、饥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3.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快速康复理念的应用可有效减轻胃癌患者术后不良症状,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健康教育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健康教育.对比2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4.12%(32/34),对照组为73.53%(2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健康教育,对促进骨折愈合、缓解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朱翠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29.5%(18/6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大量腹水、术中大量输液、术后机械通气≥2 d、长时间留置胃管、胸腔积液、腹腔出血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明确危险因素,在手术前后积极预防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降低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曹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产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疼痛改善情况,评价2组护理质量和满意率.结果 护理后,2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理安全、手术室管理、消毒隔离、护理人员素质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满意度100.00% (30/30),高于对照组的83.33% (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产科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人性化理念,可提高护理质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作者:唐艳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护理信息化服务在产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3月收治的20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2015年7月-9月收治的20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护理信息化服务.观察2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母乳喂养率,比较2组产妇产后24h和1个月时抑郁情况.结果 观察组乳头破裂、乳汁淤积及乳腺炎、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72.00% (144/200),高于对照组的55.50%(11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产后1个月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降低,较产后24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信息化服务对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母乳喂养率、改善产后抑郁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沈卫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评价2组护理满意度,记录2组并发症情况、首次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3% (43/44),高于对照组的81.82% (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7% (1/44),低于对照组的18.18% (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护理效果更为有效,值得借鉴.
作者:顾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50例外科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观察组,48例术后未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临床资料.对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观察组干预前后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情况.结果 年龄、吸烟、住院时间及合并肺部疾病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干预后观察组PaO2、PaCO2水平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科手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吸烟、住院时间及合并肺病密切相关,对该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其血气指标.
作者:赵全容;陈绍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双侧会阴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人性化助产护理在降低产妇会阴侧切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2组产妇均行双侧会阴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助产护理.观察2组产妇会阴侧切情况、会阴裂伤情况、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及分娩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2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及会阴裂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长短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会阴神经阻滞麻醉中采用人性化助产护理模式可进一步降低产妇会阴侧切发生率.
作者:袁国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氯化锶注射治疗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缓解晚期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45例晚期肿瘤骨转移患者应用核素氯化锶静脉注射治疗,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记录治疗后的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本组治疗后出现一过性疼痛加重27例,2例服药缓解,其余均自行缓解.45例患者未发现明显骨髓抑制,发生轻度白细胞下降患者3例.治疗后Ⅰ级疼痛比例为37.8%(17/45)高于治疗前的11.1% (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化锶静脉注射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王藕玲;张兰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比2组血液透析效果及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液透析有效率96.0%(24/25),高于对照组的76.0%(1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 (1/25),低于对照组的28.0%(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护理能提高血液透析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作者:经莉;邓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4月老年患者136例设为对照组.成立品管圈,将2016年5月-2016年9月收治的老年患者136例为观察组.分析老年患者跌倒原因,采用住院患者预防跌倒风险评估表,根据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跌倒目标达成率131.90%,进步率83.4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53% (134/136),高于对照组的82.35%(11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
作者:朱晓玲;胡其秀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关键接触点管理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住院患儿47例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收治的同年龄段46例患儿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关键接触点管理.观察2组患儿家属状态焦虑问卷(S-AI)评分,及患儿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属S-AI问卷评分为(38.4±2.2)分,低于对照组的(79.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100.00% (47/47),高于对照组的80.43% (3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儿科优质护理中应用关键接触点管理能规范护士的服务行为,提高患儿和家属满意度,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发展.
作者:阐玉英;姚文英;许志玉;张莉;江文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演练在提高助产士新生儿抢救水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新生儿窒息复苏模拟演练工作全面落实于新生儿科,将急救演练作为具体形式,组织产、儿科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结果 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助产士经培训后考核优良率与合格率均得到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急救理论以及操作能力作为培训方式,可提升助产士以及临床工作者的业务素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作者:李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方案对脾切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脾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手术等待期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人性化心理护理方案.观察2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术前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1d和3d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对脾切除患者采用人性化心理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手术等待期负性情绪.
作者:张丽娟;阎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社会参与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康复期脑卒中患者204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一般资料,采用社会参与水平量表(IPA)调查患者社会参与度,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后遗症、ADL评分及HAD评分与社会参与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参与度普遍较低,需对患者进行专业心理辅导,改善负面情绪,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生活.
作者:张路路;包惠荣;王敏;陈松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室针对性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82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配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高碳酸血症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7.56% (40/41),高于对照组的85.37% (3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开展手术室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胡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阶梯式强化健康宣教对改善骨科住院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9月骨科新人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观察组运用阶梯式强化护理方案进行健康宣教.观察2组健康宣教第1、2、3、4、5天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宣教第5天,观察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阶梯式强化健康宣教能够显著提高骨科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作者:代丽;刘晓新;董桂秋;刘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以行为转变理论(TTM)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普及性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以TTM构建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2组患者入组前及随访结束后行为改变阶段评估情况,2组入组前、出院时及随访期间的第1、3、6个月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中文版(EHFScBS)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LiHFe)评分.结果 观察组在出院6个月时行为阶段均分较人组前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出院时EHFScBS及LiHFe量表评分低于入组前,自出院1个月起EHFScBS及LiHFe量表评分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同一时间点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将TrM构建的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到CHF患者中可改善患者认知行为,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倪晓苏;徐红;王立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个体化疼痛管理模式在骨科无痛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行髋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疼痛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疼痛管理模式.观察2组干预后疼痛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骨科无痛病房中应用个体化疼痛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程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余利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方法 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当日、术后3d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痉挛疼痛程度、痉挛次数、痉挛疼痛持续时间、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可缓解术后疼痛和焦虑情况,减少膀胱痉挛发生风险.
作者:吕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