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穿刺模型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赵海英;王青釭;宗晔;杨迅;张澍田

关键词:临床教学, 腹腔穿刺术, 穿刺模型
摘要:目的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方法 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并利用腹腔穿刺模型进行操作演示后,学员7~8人一组,使用腹腔穿刺模型进行腹腔穿刺的分组练习.使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同的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采取百分制.结果 学生利用模型反复练习,在两学时内即能熟练掌握腹腔穿刺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 在教学中应用腹腔穿刺模型可有效提高医学生腹腔穿刺的操作能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纯疱疹病毒检测在宫颈疾病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在宫颈疾病中的临床特点以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单纯疱疹(HSV-1及HSV-2)特异性病毒抗体(IgM)检测.结果 1095例患有子宫颈糜烂、滴虫性和霉菌性阴道炎及淋病患者血清标本HSV-IgM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2.5%、23.4%、15.7%、22.8%,除淋病组与滴虫组、霉菌组与淋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几组都有HSV感染率均有显著性差异.378例宫颈糜烂患者根据程度不同HSV阳性率分别为16.6%、33.6%、43.5%,三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糜烂程度加重HSV阳性率增高.86例不同病理分型患者HS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1%、40%、50、62.5%,HSV阳性检出率随病理分级严重程度呈趋势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SV感染可以与上述疾病单发或混合感染,HSV是宫颈疾病发生、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HSV感染的检测对妇女生殖疱器疹的诊断及治疗,对围产医学和优生优育等工作均有重大作用.

    作者:赵杨;李晓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医学模拟教学在泌尿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手术训练中的作用

    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外科手术技能培训模式的转变和微创泌尿外科的发展要求临床研究生技能培训进行积极探索,医学模拟教学在微创泌尿外科技能训练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泌尿外科临床专业研究生手术技能培训提供了新的模式.

    作者:宋健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纵隔型肺癌误诊为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体部蠕动消失和在响应吞咽时其下部括约肌不能松弛的疾病,一般认为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肺癌与贲门失弛缓症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临床诊断多明确,误诊率低.但对于少数不典型病例,由于检查不完善,造成临床误诊.本文报告我院1例左肺下叶肺癌被误诊为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现总结分析原因,供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胡健;常栋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成年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治疗组与不治疗组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 探索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治疗与不治疗的临床效果,指导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时机.方法 将500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者分成治疗组(258例)与不治疗组(242例).3个月后复查支原体,对前后两次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258人治愈184例,不治疗组242例自愈130例,治疗组与不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中临床症状明显者与不治疗组中临床症状明显者比较,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中临床症状不明显者与不治疗组中临床症状不明显者比较,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者是否进行治疗应视情况而定:临床症状明显者应进行治疗,但如果治疗仍不见好转的,不要再治疗;临床症状不明显者,不必进行治疗.

    作者:罗金秀;刘冬霞;冼坚;李红玉;李玉燕;廖敏娟;刘小静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腹腔镜下治疗急性坏疽性胆囊炎临床体会

    目的 总结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结果 3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为40~200 min,平均80.0±9.0 min.2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6.3%.术后胆漏2例,均经引流而治愈.未发现胆道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术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谨慎判断,在实际手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潘昌如;刘会怡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48例AMI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参数与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和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别为1756.0±320.0、95.0±35.0、14.0±2.3、17.0±4.0;125.0±106.0、225.0±47.0、10.8±2.1、12.0±3.0,AMI组的D-二聚体、MPV、PDW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LT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D-二聚体与血小板数量及体积改变与AM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李秀琴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孕期营养个体化供给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期营养个体化供给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状况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产科门诊定期产检的正常单胎初产妇9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孕期保健常规系统产检,研究组孕妇在正规系统产检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比较两组的母婴结局.结果 研究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总体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孕期营养个体化供给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控制新生儿体质量.

    作者:钟利若;夏正杰;张立军;韩志萍;王倩;魏晓萍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C反应蛋白及细胞免疫影响的比较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C反应蛋白(CRP)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行52例直肠癌根治术,其中腹腔镜组25例,开腹组27例,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3 d、7 d、14 d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CRP、CD3+、CD4+、CD8+水平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1 d CRP、CD3+、CD4+、CD8+水平和NK细胞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腔镜组术后3 d、7 d、14 d CRP、CD8+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均<0.05);腹腔镜组术后3 d、7 d、14 d CD3+、CD4+、CD4+/CD8+水平及NK细胞活性均高于开腹组(P均<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在免疫功能保护上具有优势.

    作者:李豫江;李志刚;孙旭凌;黄桂林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吸烟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 了解吸烟对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连续入选心内科住院的吸烟及不吸烟高血压患者共300例,将患者分为吸烟组132例和不吸烟组168例.采用PP21000 动脉弹性检测仪检测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结果 ①吸烟组高血压患者baPWV为(1634±578)cm/s,较不吸烟组[(1 310±434) cm/s]明显升高(P<0.001);②吸烟史与baPWV数值呈正相关(r=0.483,P<0.001).结论 吸烟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大动脉弹性.

    作者:胡文泽;韩凌;骆景光;杨明;陈欣;高亢;陈立伟;梁海峰;朱小刚;陈萍;李晓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脂联素及其受体2的表达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蛋白(APN)及肝脏脂联素受体2 mRNA的表达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两组大鼠腹部皮下分别注射100%橄榄油和40% CCl4-橄榄油溶液,每周2次,共10周,于第2、6、10周末分批取材,分别抽取各大鼠的血液及切取各实验大鼠的肝脏标本,以ELISA法测定大鼠APN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肝中脂联素受体2 mRNA的表达,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实验大鼠肝脏形态学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APN水平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步降低,同时脂联素受体2 mRNA表达同步下降,各时间点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N水平及肝脏脂联素受体表达异常可能在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沈晟晖;袁向亮;殷于磊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缬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25),观察者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共治疗24个月.结果 两组治疗过程中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内左房内径(LA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个月对照组LAD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结论 应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有效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而且缬沙坦能延缓左心房增大.

    作者:耿继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上颈椎损伤87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上颈椎损伤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评估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上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 例患者曾早期误诊、漏诊,全部患者均获复位、植骨融合,随访时间6~24个月,85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优良率88.46%.结论 上颈椎损伤早期诊断对愈后非常重要性,复位、固定要根据不同损伤类型,以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为原则选择相应治疗方法,严防继发损伤.

    作者:周文来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以肺泡及终末呼吸性细支气管内富含类似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脂蛋白样物质沉积为特点的肺部少见疾病.早由病理学家Rosen等于1958年首先报道,因其患病率低,缺乏临床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易误诊.现对我科收治的2例PAP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何薇薇;孙秀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6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60岁以上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根据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价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7个月,术后12个月按Harris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优30例,良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无死亡病例,术后1年半左右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髋关节活动受限及疼痛,并发症发生率12.5%.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的围手术期的处理、正确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对并发症的积极预防是良好疗效的关键.其意义在于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床上功能锻炼,早期下地负重活动.对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时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彭江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益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益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益气通脉汤加西药组(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平均治愈时间及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治愈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通脉汤配合西药能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供血,疗效优于单纯西药降脂治疗.

    作者:李建超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创伤性膈肌损伤50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膈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2年2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50例创伤性膈肌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交通事故伤23例,高处坠落伤19例,挤压伤8例;术前经X线检查明确诊断23例,经CT检查明确诊断20例,7例经剖胸或剖腹探查时确诊;伤后24 h内手术34例,24 h~48 h手术6例;术前给予抗休克治疗并同时紧急行手术治疗,经胸手术38例,胸腹联合切口手术10例,经腹手术2例.术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3例,其余47例手术治疗出院,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早期采用胸部X射线、CT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诊断创伤性膈肌损伤是可行的,及时和正确地给予手术治疗是救治的关键.

    作者:程海兵;王志敏;尹润彬;汤景甘;卢润广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医院MRSA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危险的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各科室送检标本实施MRSA菌株分离,然后采用1∶1成组病例对照选取非医院MRSA感染患者60例,并与60例医院MRSA感染患者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研究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使用超过2种、广谱抗菌药使用时间超过7 d、侵入性操作超过2项等因素与医院MRSA感染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超过2项、广谱抗菌药使用时间超过7 d和抗生素使用超过2种.结论 侵入性操作、长时间住院、光谱抗菌药长时间使用和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是医院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黎映静;廖九中;曾茹;毕翠梅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成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例成人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经积极规范治疗,病情明显好转.结论 HLH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早期积极治疗可以治愈.

    作者:关欣;韩淑玲;王宽婷;杨婧;方志坚;高乃姝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NT值异常与胎儿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之间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值)异常与胎儿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2 959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周11~14周的NT值将其分为≥3.5 mm组(103例)和<3.5 mm组(2 856例).NT值≥3.5 mm组或胎儿异常于孕周18~24周内进行超声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NT值≥3.5 mm组的的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合并心脏畸形的比率明显高于NT值<3.5 mm组(P<0.01),且NT值<3.5 mm时,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与NT值呈负相关性,NT值≥3.5 mm时,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与NT值呈正相关性.结论 NT值异常与胎儿心脏畸形及染色体异常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NT值可为临床作出正确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陈晓薇;王丽娜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外伤性青光眼68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青光眼的病因、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7年11月到2011年11月间收治的68例外伤性青光眼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之间的联系.结果 68例患者经药物或和手术治疗后,随访3~18个月,眼压控制正常者58例,控制率为85.29%,10例未能控制者,未控制率为14.71%.视力提高35例,占51.47%,无变化19例,占27.94%,视力下降14例,占20.59%,2例视力丧失,占2.94%.结论 外伤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病因较复杂,应重视预防与合理治疗.

    作者:何健强 刊期: 2012年第13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