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复卵泡未破裂黄素化患者56个周期治疗体会

杨惠林

关键词:不孕症, 反复卵泡未破裂黄素化, 联合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卵泡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导致不孕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8年1月年至2010年3月间在不孕不育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检查,选择反复卵泡未破裂黄素化者共78个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进行西医联合的治疗,共56个周期;B组仅给予枸橼酸氯米芬胶囊或尿促性腺素促排卵治疗,共56个周期.结果 A组56个周期中,发生排卵41例,排卵率73.21%,妊娠15例,妊娠率38.46%,流产1例,流产率2.56%;B组56个周期中,发生排卵23例,排卵率41.07%,妊娠5例,妊娠率12.82%,流产1例,流产率2.56%.两组排卵率、妊娠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西医联合治疗可改善某些反复卵泡未破裂黄素化患者反复卵泡黄素化状况并达到妊娠目的.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VEGF165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

    目的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实现目的 基因的表达,对目的 蛋白进行鉴定和生物学活性分析.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将扩增的VEGF165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在脂质体介导下将重组质粒转染至哺乳动物细胞NIH 3T3并进行抗生素压力筛选,采用双抗夹心ELISA、SDS-PAGE和免疫印迹方法对目的 蛋白在转染细胞中的特异表达进行鉴定,在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上对表达产物的细胞结合活性和促增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EGF165成功转染NIH 3T3,获得加压筛选的重组细胞,目的 基因得到稳定表达,目的 蛋白能与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特异结合,并具有促内皮细胞增殖活性.结论 应用pcDNA3.1(+)-VEGF165载体转染的NIH 3T3细胞可稳定表达具生物学活性的VEGF165重组蛋白.

    作者:贺立新;马彩虹;曹玉珏;李冬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盐都区1996~201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变化趋势,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 对盐都区1996~2010年11例孕产妇死亡资料及评审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盐都区1996~2010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2.28/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直接产科原因占81.82%,间接产科原因占18.18%.死因前3位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症.评审结果:可避免死亡占72.73%,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18.18%,不可避免死亡占9.09%.结论 采取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建立产科急救网络,开通绿色通道,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急救能力等措施,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董文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循证医学在放射学科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医学的诊疗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以经验医学模式为基础的传统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目前临床医学实践的要求.循证医学强调对临床医学更为理性和全面的认识,已成为当今欧美多国临床医学实践者的主流意识.放射学科提供多种影像检查和影像诊断.现阶段医学影像检查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以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是医务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作者:侯新萌;靳二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择217例自愿施行无痛分娩的产妇作为观察组,100例传统自然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记录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 无痛分娩镇痛效果优于传统分娩,总产程时间缩短,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侧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明显,不影响产科质量和母婴结局.

    作者:毛玉芬;王美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肋骨骨折影像学诊断进展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交通事故的日益增多,胸部外伤病人日益增多,其中肋骨骨折病人非常常见.对于肋骨骨折部位、数目的认定往往牵涉到法律纠纷,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常规的普通X线胸片检查经常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影像检查方法结论不一致,出现漏诊、误诊,导致不必要的纠纷,给医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经济上的损失.普通X线胸片已经不能满足病人对于准确、明确诊断肋骨骨折的要求.近年来新出现的肋骨检查手段有数字化X线摄影(DR)双能量摄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以及以MSCT扫描为基础的多种扫描重建技术,容积重建(VRT)、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组图像(MPR)、大密度投影(MIP)、三维表面遮盖成像法(SSD).本文探讨上述检查方法的特点以及各种检查方法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影像科和临床医师在胸外伤病人肋骨骨折的诊断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巢惠民;冀舒文;高斌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前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长托宁)和阿托品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用药对患者的唾液分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心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60例择期LC患者分为长托宁组和阿托品组,在麻醉方法相同、腹腔镜CO2气腹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观察两组在用药前和用药45 min的唾液分泌、VAS评分情况及心率的变化.结果全组患者给药45 min时,测得唾液分泌量均显著减少、VAS评分明显高于给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托宁组给药后45 min心率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托品组给药后45 min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长托宁作为LC术前用药,能有效抑制唾液分泌,增快心率不明显,相比阿托品更有优势,尤其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心血管疾病、老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作者:颜瑞龙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角膜葡萄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角膜葡萄膜炎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对2002~2010年期间应用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86例角膜葡萄膜炎患者(102患眼),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激素治疗前后患者平均视力分别为0.45±0.12、0.64±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应用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角膜葡萄膜炎,可迅速控制炎症,安全性好.

    作者:计青;杨波;樊利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目的 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9月87例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直肠癌中有28例(32.2%)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发生吻合口漏(AL)3例(3.4 %),吻合口狭窄4例(4.6 %),泌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2例(2.3 %).结论 在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和双吻合器技术下的低位前切除手术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操作手术器械,不断提高手术技巧.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玉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老年患者尿路感染临床特点观察

    目的 探讨老年人尿路感染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40例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临床表现、诱发因素、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治疗与转归等方面上的差异.结果 两组性别构成比无差异;老年组患者首发症状多样化,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或无症状;诱发因素多;病菌培养阳性率低;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治疗后转归较差.结论 老年人尿路感染具有其特殊性,应加强尿液检查;去除诱发和加重感染的因素;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并避免使用对肝肾有毒性的药物.

    作者:苏必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蒙脱石散剂与妈咪爱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112例分析

    目的 探讨蒙脱石散剂(思密达)与妈咪爱散剂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将112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剂与妈咪爱散剂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38例(67.86%),对照组,显效12例(21.4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思密达和妈咪爱散剂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效果满意,且安全方便.

    作者:李武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27例,平均随访26个月.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 优6例,良14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74%.结论 成人肱骨远端粉碎骨折应尽早手术,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并允许早期进行主动功能锻炼,以恢复肌肉的体积和力量.

    作者:李庆卫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以提高对食管癌综合影像检查作用的认识.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5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结果 X线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符合率为61.82%,食管上段癌4例,中段24例,下段6例;CT检查诊断符合率81.82%食管上段癌7例,中段癌27例,下段癌11例.30例癌肿块局限于食管腔内全部手术治疗;肿块向管腔外生长15例,8例周围脂肪层模糊或消失,提示肿瘤外侵,但未侵及邻近结构,行手术治疗,7例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密切行放疗.结论 X线气钡双重造影对于早期黏膜病变,功能性改变,具有优势;CT可对中晚期食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有助于选择合适治疗方式.二者结合可为食管癌的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作者:董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认知行为干预对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的作用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预防人工流产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 对52例行早期人工流产术、无手术禁忌证孕妇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了临床效果比较.结果 干预组紧张及恐惧程度、人流术综合征发生率、焦虑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孕妇实施认知行为干预,与常规护理比较可明显改善孕妇的焦虑情绪,减轻人流术中紧张及恐惧程度,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韩娟;陈桂香;田慧然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长期接触高浓度游离脂肪酸对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浓度游离脂肪酸(FFA)对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胰岛β细胞长期的暴露在高浓度的游离脂肪酸(2 mmol/L,油酸/ 软脂酸 2∶1)下,观察胰岛β细胞的凋亡情况.主要通过2种方法来评价凋亡的情况:①膜联蛋白V标记偶联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V FITC)和碘化丙啶(PI)对细胞进行染色;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来定量细胞质中的DNA片段.结果在高浓度的游离脂肪酸的持续培养下:①培养5 d之后,被annexin-V FITC和PI双染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在第7天,高浓度FFA接触组的凋亡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为18.8%±4% 与5.6%±2%,(n = 5;P<0.001).②PI确定的坏死细胞的数量在两组中没有差异,高FFA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8%±0.3% 和 4.5%±0.5%.③通过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得到高FFA组的凋亡细胞要明显多于对照组(1.97±0.6 与 0.49±0.1,n=5;P<0.001).结论 长期接触高浓度游离脂肪酸处理过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会有较多的细胞凋亡和DNA片段.长期接触高浓度游离脂肪酸会造成胰岛β细胞脂性凋亡,因此可推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经常会出现的β细胞功能的丧失与体内的高FFA有关,可能涉及到氧化应激方面的机制.

    作者:黄刚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兔免疫血清特异性IgG的初步分离纯化的教学实验设计

    目的 将血清特异性IgG的分离纯化与纯度鉴定实验用于医学院本科实验教学.方法 设计家兔特异性免疫血清经硫酸铵盐析,再通过Sephedex G-25凝胶过滤层析,将分离前后的样品分别配制成相同蛋白浓度,分别进行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结果 玻片凝集法分离后的样品凝集现象强于分离前;试管凝集法分离后的样品凝集效价大于分离前.结论 成功得到初步分离纯化的特异性IgG.实验操作较为简便,结果稳定,再现性好.通过本实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作者:武永红;曹励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30例,均给予洗胃、清洗毒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应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活药及对症处理等内科综合治疗,同时给予血液透析处理,透析过程中肝素钠注射液抗凝,碱化血液等.透析时间为2 h,1次/d,共透析3次.结果患者中毒症状在透析2 h后得到症状明显改善,胆碱酯酶活性在透析后4 d逐渐恢复;透析治疗后胆碱酯酶活性较透析前显著升高(t=25.39,P=0.00).本组30例患者均治愈,没有明显后遗症.结论 血液透析可在短时间内改善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中毒症状,促进胆碱酯酶活性恢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作用.

    作者:李冠斌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氧驱动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发作61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氧驱动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哮喘发作患儿122例,将以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吸氧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0.5 mg/2 ml)2 ml联合沙丁胺醇(5 mg/ml)0.5 ml氧驱动下雾化吸入;观察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0.5 mg/2 ml)2 ml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含3 mg沙丁胺醇、0.5 mg异丙托溴铵,2.5 ml/支)氧驱动下雾化吸入,2次/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驱动布地奈德与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儿童哮喘发作症状,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何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4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多索茶碱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2例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n=46)与对照组(n=46),治疗组采用多索茶碱治疗,对照组给予氨茶碱.治疗后24 h、48 h、72 h,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和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采用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许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肉毒中毒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肉毒中毒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抢救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4~2010年收治的32例肉毒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给予肉毒抗毒素及综合治疗,31例中毒患者治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 新疆为肉毒中毒的高发区,早期诊断,及早应用肉毒抗毒素和呼吸机辅助呼吸,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张静;贺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CPHD急性加重期在基层医院的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的心脏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的CPHD为多见,占89%~90%[1],尤其是在急性加重期常伴有右心衰竭,病情危重,往往危及生命.而在基层医院,条件差,缺乏相关实验室检查,医务人员仅能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50例CPH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措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杨华松;高健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