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改志;路军梅;惠凌云;唐耀庭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结合病理学检查在宫颈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和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对2 426例受检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同时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DNA检测和TCT检查,HR-HPV-DNA检测结果为阳性、细胞学检测未确定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 )及以上者,均在阴道镜下取病理活检.结果 HPV阳性检出率为30.3%,细胞学检查发现未确定意义的ASCUS 211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85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6例.病理学检查证实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级136例,CIN Ⅱ级28例,CIN Ⅲ级2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6例.HR-HPV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是:宫颈癌100.0% (6/6),CINⅡ~Ⅲ级94.2%(49/52),CINⅠ级87.5%(119/136).结论 HR-HPV是诱发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的重要病因学因素,检测HR-HPV感染并结合病理学检查,对宫颈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海;周静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5型磷酸二酯酶(PDE5)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前列腺组织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PDE5表达,并探讨PDE5表达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残余尿、年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问卷表(IPSS)、大尿流率(Qmax)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前列腺组织PDE5表达极弱.BPH中PDE5高表达,但间质中表达强于上皮细胞.BPH组织中PDE5的表达与前列腺体积、IPSS、残余尿、PSA呈正相关,但与年龄、Qmax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DE5在BPH组织中有较强表达,可能对BPH的病理生理过程产生重要作用.
作者:江岳方;杨伟;陈晓华 刊期: 2011年第20期
对于医学生来说,从学习医学基础课过渡至临床课,直至成为合格临床医师,外科手术学是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1].手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观念和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参与、多动手的环境和机会.外科手术的复杂性、特异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难度,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外科教学中成为必然,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利于理解手术细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高了外科手术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胡晓群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癫痫是一种多病因、多临床表现的慢性脑部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文章介绍癫痫综合征的历史演变以及目前对进行性肌阵挛癫痫的新研究状况.
作者:李秀华;陈葵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旁中线截骨术治疗宽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3例宽鼻畸形患者,在眶下神经局部麻醉下行旁中线截骨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鼻背宽度和鼻背侧面与颊部角度,以及手术不良反应和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 手术后鼻背宽度较术前明显缩窄(P<0.05),鼻背侧面与颊部角度较术前明显变高(P<0.05).43例患者术后均I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对手术效果满意者占81.4%表示,对手术效果表示一般者占9.3%,对手术效果不满意者占9.3%.结论 旁中线截骨术是改变患者宽鼻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后恢复快,对改善患者外观有很大作用.
作者:方培鑫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系消化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将40名基础医学系学生随机分为PBL组和以主题为基础的学习(SBL)组,分别采用PBL和SBL教学方法进行消化内科各论内容的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的差异.结果 PBL组在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优于S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BL教学方法较传统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王青釭;赵海英;杨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总结手术相关经验.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136例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总结.结果 136例患者中,治愈92例,好转39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96.32%.术后随访6~12个月.结论 经鼻内镜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进行手术治疗为恰当的手术方式,治愈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
作者:赵咏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建立口腔念珠菌病动物模型,为防治口腔念珠菌病提供参考.方法 将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平分成3组,各40只,对照组I组小鼠以浓度5.5×1012念珠菌菌悬液0.5 ml灌口腔并在标准饲养条件下喂养;对照组II口腔内注射浓度40 mg/ml的环磷酰胺溶液0.02 ml/g并用0.3%冰醋酸溶液0.5 ml灌口腔后在标准饲养条件下喂养;模型组口腔内注射浓度40 mg/ml的环磷酰胺溶液0.02 ml/g,并用0.3 ml/g醋酸溶液0.5 ml灌口腔,观察3组相关反应.结果 模型组与对照组I真菌镜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I组织病理HE染色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II真菌镜检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II组织病理HE染色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口腔溃疡和免疫力低下为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上述研究结果临床上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患者的诊治提供了实验室依据,为该类疾病进一步深入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了参考.
作者:黄韧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剔除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提高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诊治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65例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单纯剖宫产术的16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避免二次手术对患者的伤害,手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茵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围产期窒息对新生儿心肌酶学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90例围产期窒息患儿进行脐动脉血心肌酶谱、新生儿外周血心肌酶谱和肾功能进行测定.结果 围产期窒息患儿脐血和外周血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较正常新生儿的显著升高(P<0.05),且外周血的升高更明显(P<0.01).围产期窒息患儿外周血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升高,且肾功能受损程度与窒息程度成正比(P<0.05).早产窒息儿较足月窒息儿更易发生肾功能损伤(P<0.05).结论 围产期窒息患儿早期进行心肌酶学和肾功能检测,对相关异常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预后的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钱敏;林建华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肝内复发性肝癌再切除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收治的6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复发后行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初步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再手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62例行再切除的复发性肝癌患者无手术死亡发生,均未出现术后肝功能衰竭、大出血及腹腔感染.首次切除术后1、3、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2.3%(20/62)、61.2%(38/62)、74.2%(46/62),1、3、5年总生存率为82.3%(51/62)、54.8%(34/62)、35.5%(22/62),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再手术后1、3、5年肝内肿瘤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0.3%(25/62)、67.7%(42/62)、80.6%(50/62),1、3、5年总生存率为77.4%(48/62)、48.4%(30/62)和27.4%(17/62),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原发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肝硬化、乙肝表面抗原、手术切缘、AFP水平和血管侵犯是肝细胞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肝内复发的间隔时间、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临床分期、伴随血管侵犯、AFP水平是影响复发性肝癌再切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手术再切除仍然是肝内复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定期随访、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改善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业波;王平;宋研 刊期: 2011年第20期
胰腺癌是指胰腺外分泌腺的恶性肿瘤,为消化系常见肿瘤,相对胃癌、食管癌、肝癌发病率低.因胰腺位于腹膜后,被多个脏器覆盖,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为消化系统其他疾病,失去治疗佳时机.因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治疗胰腺癌的关键,所以对其误诊分析尤为重要.现对我院内科2009年8月收治的1例胰腺癌早期误诊分析如下.
作者:龚利平;龚华;肖承年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以及T2DM患者的血脂水平,为CH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用酶法(COD-PAP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用GPO-PAP法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用选择性抑制法(SPD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表面活性剂清除法(SUR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检测对象分为T2DM组、T2DM合并CH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合并CHD组TC、TG、LDL-C、ApoB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并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DL-C、ApoA1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合并CHD组以及T2DM组TG、TC、LDL-C、ApoB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组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ApoA1水平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CHD组ApoA1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T2DM合并CHD以及T2DM患者血脂水平明显异常,应加强血脂异常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翁改志;路军梅;惠凌云;唐耀庭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降低程度与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是否具有线性关系.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急诊ICU有机磷中毒患者206例,以胆碱酯酶下降30%及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急性肝脏受损或经颅多普勒超声出现重度异常为标准,入选48例.以胆碱酯酶降低程度分成甲、乙、丙三组,比较各组间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脑血流障碍以及急性肝脏受损的患者数与胆碱酯酶下降水平是否存在线性关系.结果 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小于30%后,合并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脑血流重度异常及肝脏受损的患者数与胆碱酯酶下降程度并不是一个线性关系.结论 对于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不是越低越容易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脑血流重度异常以及急性肝损伤,它只能作为一个判断急性有机磷中毒严重程度的标准,并不能作为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病情判定的唯一指标.
作者:兰玲;李文;张国良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作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功能,使血糖更好达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方法 随机抽取224例长期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109例患者接受过至少6次糖尿病教育,115例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随访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及糖尿病治疗费用.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受教育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未教育组均有下降,糖尿病患者教育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遵医服药、血糖监测、高、低血糖处理及总自我效能得分均较未教育组高(P<0.01);足部护理得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的健康教育可增强2型糖尿病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能力,增强患者防病、自我监测能力及自我保健意识,对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虞芳;刘学荣 刊期: 2011年第20期
重症医学科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对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并且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它通过医学理论与先进的监测和支持技术为危重病人提供有效生命支持,从而改善危重病人的生存预后.重症医学的临床实习带教有其特殊性,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正规的重症医学培训教材和课程供实习医师学习,特别是临床实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摸索.
作者:庄海舟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研究探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病理技术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送检标本中常见肿瘤100例,行常规包埋、切片.选择较为常用的30种诊断用抗体,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机与手工操作两种染色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全自动免疫组化机染色下的组织穿透性强,敏感性高,定位准确,染色信号放大,表达清晰、背景非特异性染色浅,大限度降低假阳性可能,提高了诊断的质量;而手工染色颜色深浅不一,非特异性背景染色不清晰.结论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免疫组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和质量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陈芳;李海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和盐水法3种交叉配血法的应用特点.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和盐水法3种方法交叉配血并进行比较.结果 500例血标本中,11例微柱凝胶法不合,9例凝聚胺法不合,而盐水法全部可合.微柱凝胶法的灵敏度高高,盐水法灵敏度低.结论 建议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3种方法同时进行交叉配血.
作者:刘艺军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3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与常规超声图像.结果 3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结果为胆囊癌7例,胆囊息肉20例,腺瘤4例,胆泥1例.超声造影提示胆囊癌8例,胆囊息肉23例,胆泥1例.常规超声提示胆囊癌9例,胆囊息肉21例,胆泥2例.与病理结果对照,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90.6%)高于常规超声的诊断准确率(6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雷荣强;贵玉;赵晶;钱林学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阿胶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胃复春片口服,4片/次,3次/d,治疗组同时加用口服阿胶治疗,10 g,每晚1次.疗程均为12周.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症状及胃黏膜病理学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胶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柏芳 刊期: 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