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荣强;贵玉;赵晶;钱林学
目的 研究探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病理技术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送检标本中常见肿瘤100例,行常规包埋、切片.选择较为常用的30种诊断用抗体,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机与手工操作两种染色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全自动免疫组化机染色下的组织穿透性强,敏感性高,定位准确,染色信号放大,表达清晰、背景非特异性染色浅,大限度降低假阳性可能,提高了诊断的质量;而手工染色颜色深浅不一,非特异性背景染色不清晰.结论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免疫组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和质量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陈芳;李海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年龄在40岁以下的50例青年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中老年(40岁以上)大肠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结果 40岁以下组与40岁以上组性别构成比及癌肿部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0岁以下组家族史比率高、临床表现以大便性质排便习惯改变为主、病程长、Dukes分期C-D期比率高、转移早、手术切除率及术后生存期均低 (P<0.05).结论 40岁以下大肠癌患者有着自身临床及病理特点,应强调直肠指诊的重要性,必要时结合结肠镜检查,确诊后应行根治手术.
作者:唐建东;吴云书;张卫东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剔除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提高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诊治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65例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单纯剖宫产术的16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避免二次手术对患者的伤害,手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茵 刊期: 2011年第20期
对于医学生来说,从学习医学基础课过渡至临床课,直至成为合格临床医师,外科手术学是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1].手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学科,要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观念和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参与、多动手的环境和机会.外科手术的复杂性、特异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的难度,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外科教学中成为必然,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利于理解手术细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高了外科手术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胡晓群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作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功能,使血糖更好达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方法 随机抽取224例长期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109例患者接受过至少6次糖尿病教育,115例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随访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及糖尿病治疗费用.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受教育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未教育组均有下降,糖尿病患者教育组饮食控制、运动锻炼、遵医服药、血糖监测、高、低血糖处理及总自我效能得分均较未教育组高(P<0.01);足部护理得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的健康教育可增强2型糖尿病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能力,增强患者防病、自我监测能力及自我保健意识,对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虞芳;刘学荣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降低程度与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是否具有线性关系.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急诊ICU有机磷中毒患者206例,以胆碱酯酶下降30%及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急性肝脏受损或经颅多普勒超声出现重度异常为标准,入选48例.以胆碱酯酶降低程度分成甲、乙、丙三组,比较各组间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脑血流障碍以及急性肝脏受损的患者数与胆碱酯酶下降水平是否存在线性关系.结果 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小于30%后,合并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脑血流重度异常及肝脏受损的患者数与胆碱酯酶下降程度并不是一个线性关系.结论 对于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不是越低越容易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脑血流重度异常以及急性肝损伤,它只能作为一个判断急性有机磷中毒严重程度的标准,并不能作为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病情判定的唯一指标.
作者:兰玲;李文;张国良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围产期窒息对新生儿心肌酶学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90例围产期窒息患儿进行脐动脉血心肌酶谱、新生儿外周血心肌酶谱和肾功能进行测定.结果 围产期窒息患儿脐血和外周血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较正常新生儿的显著升高(P<0.05),且外周血的升高更明显(P<0.01).围产期窒息患儿外周血尿素氮和肌酐明显升高,且肾功能受损程度与窒息程度成正比(P<0.05).早产窒息儿较足月窒息儿更易发生肾功能损伤(P<0.05).结论 围产期窒息患儿早期进行心肌酶学和肾功能检测,对相关异常早诊断、早治疗,对疾病预后的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钱敏;林建华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从上级单位质控考核样本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方法 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对质控样本进行增菌、分离和鉴定.结果 菌落特征:盲样样本在血平皿上呈白色并具有溶血环菌落,在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平皿上呈灰白色边缘不整齐菌落.形态染色结果:盲样样本中白色有溶血环、微凸起、边缘整齐的菌落和ATCC6538及ATCC12228为革兰阳性(G+)葡萄状球菌,盲样样本中白色有溶血环,扁平、边缘不整齐菌落和ATCC90278为革兰阴性(G-)无芽胞杆菌.将G+葡萄状球菌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化鉴定,结果盲样样本和ATCC6538均为阳性,而ATCC12228只有H2O2酶试验和葡萄糖发酵试验为阳性;将G-无芽胞杆菌做铜绿假单胞菌的生化鉴定,结果盲样样本和ATCC90278的绿脓菌素在培养24 h为阴性,培养48 h为阳性,不能液化成品明胶和12%的明胶,能液化11%的明胶,能还原硝酸盐,42℃生长试验阳性.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有时为白色菌落,色素只是判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检验人员不能仅根据色素做出判定,否则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素试验24 h可能为阴性,必要时可以延长培养时间;在铜绿假单胞菌明胶液化试验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明胶的浓度和菌种的接种量,否则会造成假阴性,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判定造成困惑.
作者:陈丽;徐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肝内复发性肝癌再切除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9年收治的6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复发后行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初步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再手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62例行再切除的复发性肝癌患者无手术死亡发生,均未出现术后肝功能衰竭、大出血及腹腔感染.首次切除术后1、3、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2.3%(20/62)、61.2%(38/62)、74.2%(46/62),1、3、5年总生存率为82.3%(51/62)、54.8%(34/62)、35.5%(22/62),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再手术后1、3、5年肝内肿瘤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0.3%(25/62)、67.7%(42/62)、80.6%(50/62),1、3、5年总生存率为77.4%(48/62)、48.4%(30/62)和27.4%(17/62),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原发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肝硬化、乙肝表面抗原、手术切缘、AFP水平和血管侵犯是肝细胞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肝内复发的间隔时间、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临床分期、伴随血管侵犯、AFP水平是影响复发性肝癌再切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手术再切除仍然是肝内复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定期随访、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改善复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业波;王平;宋研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阿胶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胃复春片口服,4片/次,3次/d,治疗组同时加用口服阿胶治疗,10 g,每晚1次.疗程均为12周.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症状及胃黏膜病理学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胶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柏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析3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与常规超声图像.结果 3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结果为胆囊癌7例,胆囊息肉20例,腺瘤4例,胆泥1例.超声造影提示胆囊癌8例,胆囊息肉23例,胆泥1例.常规超声提示胆囊癌9例,胆囊息肉21例,胆泥2例.与病理结果对照,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90.6%)高于常规超声的诊断准确率(6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雷荣强;贵玉;赵晶;钱林学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旁中线截骨术治疗宽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3例宽鼻畸形患者,在眶下神经局部麻醉下行旁中线截骨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鼻背宽度和鼻背侧面与颊部角度,以及手术不良反应和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 手术后鼻背宽度较术前明显缩窄(P<0.05),鼻背侧面与颊部角度较术前明显变高(P<0.05).43例患者术后均I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对手术效果满意者占81.4%表示,对手术效果表示一般者占9.3%,对手术效果不满意者占9.3%.结论 旁中线截骨术是改变患者宽鼻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后恢复快,对改善患者外观有很大作用.
作者:方培鑫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总结手术相关经验.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136例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总结.结果 136例患者中,治愈92例,好转39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96.32%.术后随访6~12个月.结论 经鼻内镜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进行手术治疗为恰当的手术方式,治愈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
作者:赵咏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结合病理学检查在宫颈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和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对2 426例受检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同时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DNA检测和TCT检查,HR-HPV-DNA检测结果为阳性、细胞学检测未确定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 )及以上者,均在阴道镜下取病理活检.结果 HPV阳性检出率为30.3%,细胞学检查发现未确定意义的ASCUS 211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85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6例.病理学检查证实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级136例,CIN Ⅱ级28例,CIN Ⅲ级2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6例.HR-HPV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是:宫颈癌100.0% (6/6),CINⅡ~Ⅲ级94.2%(49/52),CINⅠ级87.5%(119/136).结论 HR-HPV是诱发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的重要病因学因素,检测HR-HPV感染并结合病理学检查,对宫颈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海;周静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总结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诊断证实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其声像图特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腹壁皮下脂肪层或肌肉层内实性不均质、不规则、低回声、无明显包膜包块.有剖宫产史及明显的周期性下腹疼痛.结论 根据声像图特征,再密切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得到正确诊断.
作者:赵群;付良轩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与致病性.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男性病科门诊就诊的1 250例性病疑似患者的前列腺分泌物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UU与CT混合双重感染进行检测,并与同期女性患者检测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 1 250例男性患者病原体总阳性率为53.33 %,同期15 176例女性患者的病原体总阳性率为32.29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感染率,男性患者的阳性率为12.72%,女性患者仅为4.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海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患者的UU、CT、UU与CT混合双重感染率明显高于同期检查的女性患者,应引起重视.
作者:吴玉霞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以及T2DM患者的血脂水平,为CH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用酶法(COD-PAP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用GPO-PAP法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用选择性抑制法(SPD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表面活性剂清除法(SUR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检测对象分为T2DM组、T2DM合并CH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2DM合并CHD组TC、TG、LDL-C、ApoB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并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HDL-C、ApoA1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2DM合并CHD组以及T2DM组TG、TC、LDL-C、ApoB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组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ApoA1水平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合并CHD组ApoA1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T2DM合并CHD以及T2DM患者血脂水平明显异常,应加强血脂异常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翁改志;路军梅;惠凌云;唐耀庭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通过对成品库血的抽检分析,确保血液质量,保证受血者安全.方法 对锡林郭勒盟血站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1 524袋成品库血抽检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5项指标.结果 HBsAg、抗-HCV、抗HIV、梅毒的抽检100%为阴性仅2袋血ALT异常.结论 加强采供血全过程各个环节血液质量控制,是保证血液质量重要控制手段和方法.
作者:兴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气囊漏气试验预测拔管后发生严重上气道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治764例病人中有171例气管插管患者入组,根据气囊漏气试验的情况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观察两组喘鸣发生与气管插管情况.结果 171例患者中气囊漏气试验阴性组144例,阳性组27例,拔除气管插管后,阴性组有12例患者需再次插管,再插管率2.8%;而阳性组有8例需再次气管插管,再插管率29.6%,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16.58,P<0.01).结论 气囊漏气试验是一项简单方便筛查拔管后可能上气道梗阻的方法,如为阴性其因严重上气道梗阻再插管可能性很小;如为阳性则要注意可能发生拔管后上气道梗阻.
作者:隋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主要症状简称主症,是患者表现的有代表性的、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其它症状往往随主症的产生而产生,随主症的转变而转变.临床辨证中,由于症状组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常常导致传统辨证模型(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与临床实际症状差异性较大,应用传统辨证模型常常面临无证可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以主症为核心,通过对主症病机分析或主症证型分析来进行辨证的方法,称之为主症辨证方法.
作者:张建军;张天奉;程志国 刊期: 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