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危重症患者心理干预与护理

高俊芳

关键词:危重, 心理干预, 护理
摘要:目的:减轻或解除危重患者的异常心理反应,促进术后疾病的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通过对40例术后患者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抑郁,绝望等异常心理反应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及对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逐步使术后患者异常心理反应得到减轻或解除。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衰竭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人性化优质护理在呼吸衰竭护理中的运用情况进行探究。方法抽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本院所接收的呼吸衰竭患者90例作为观察的对象,按就诊单双数顺序法分成观察组与参照组,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之上,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人性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其满意度。结果就护理有效率而言,观察组患者(93.3%)明显比参照组患者(77.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8%)也高于参照组(82.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衰竭患者采取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显著,且可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赵巧芬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气囊电动止血带致患者皮肤损伤的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分析术中使用电动止血带致患者皮肤损伤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使用气压电动止血带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改进止血带内衬材料,根据动脉收缩压调节压力。结果使用气压电动止血带的患者减少发生局部皮肤瘀斑,水疱。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气压止血带所致的皮肤损伤,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殷诚悦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脑室外引流+持续腰大池引流在脑室出血中的运用

    目的:探究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脑室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脑室外引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持续腰大池引流,对比两组术后脑室出血清除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的脑室出血清除时间和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效果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使用。

    作者:周春来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肺癌的病理诊断及结果初步研究

    目的:分析讨论肺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方法以及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本组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86例患者都经过术后病理学确诊,其中有79例(91.86%)患者经术前组织或者细胞病理学确诊。此外,有8例患者存在胸腔积液情况,进行抽胸腔积液且查癌细胞处理。6例患者经肺穿刺活检、痰检以及纤支镜取活检等方法找到癌细胞,由于高度怀疑存在恶性病变而进行手术,手术中经快速冰冻切片确诊的患者为4例。结论:就肺癌患者而言,在手术前需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诊断,其中肺癌术前病理诊断是确定肺癌术前化疗以及术中手术方案的关键依据,可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作者:叶红伟;胡蓉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个体化术前谈话在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个体化术前谈话在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在肝胆外科手术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谈话模版进行术前谈话;实验组:针对患者情况采用个体化手术方案同意书进行术前谈话。调查并比较两组术后满意度调查和术后纠纷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对疾病认知情况和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术后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术前谈话有助于提患方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满意度。

    作者:周美红;崔恒官;吴伟新;朱亚英;项薇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浅谈骨科护理人文关怀的感受

    随着新科技手段及方法在医疗临床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了提升骨科护理质量,骨科护理中也引入了许多人性化及先进的护理服务及理念,然而患者却缺乏对其正确认知,认为这是医院大程度牟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从而在观念上和实际行为上不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从而增大了护理风险。患者的消极情绪,骨科患者因长期患病卧床等,容易导致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等消极情绪,加之片面的认为当前医疗技术如此发达,他们的疾病能够很快很好的治愈,而现实情况中,一旦出现短期疗效不佳或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并发症或后遗症的情况时,患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误差,产生消极情绪,而不积极的治疗护理态度在骨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中会产生不良效果,提高护理风险。

    作者:张晓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分析

    目的: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分析与探讨。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从我院选取80例需要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参与研究,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生化检验方式,实验组采用严格控制质量的生化检验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当对患者进行临床生化检验时,加强对检验过程的质量把控,能够有效降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率,提高检验准确性,是一种优质检验方式。

    作者:冯实;施玉梅;绪平;邓玉凯;安彦敏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现状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人力资源进行的研究。因基层医疗机构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场所,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人力资源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都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了解上,发现其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的研究就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基本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水平。

    作者:王琪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ICU无肝素化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ICU无肝素化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月在我院IUC进行无肝素化血液净化的患者一共有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的护理效果给予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的PLT(血小板计数)、TT(凝血酶时间)以及APTT(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凝血现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 IUC 无肝素化血液净化病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效果非常显著,应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洁心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得效果。方法: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比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得护理),比较两组血压水平、住院时间与花费情况。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花费情况均要优于对比组,数据差异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茹鲜古丽·艾散;米日阿依库尔班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CT扫描在子宫颈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子宫颈癌患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2例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T扫描,评估其诊断作用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治疗前盆腔CT诊断Ⅰa期与临床诊断相比,低估3例;CT诊断Ⅰb期与临床诊断相比,低估2例;CT诊断Ⅱa期与临床诊断相比,高估1例; CT诊断Ⅱb期与临床诊断相比,高估2例;CT诊断Ⅲ~Ⅳ期与临床诊断相比,高估3例。CT诊断淋巴结转移与临床诊断相比,高估2例。对宫颈残留癌的诊断,CT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对复发癌的诊断,CT诊断低估了1例。平扫与增强CT相比,两者不相符的9例中,增强CT与临床诊断相符5例,其中平扫高估或低估了临床诊断。结论:CT扫描在子宫颈癌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玉刚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应用于中药房管理的效果及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在中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中药房实施中药质量规范管理后的625例中药治疗患者(实验组),与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未实施中药质量规范管理的625例中药治疗患者(对照组),观察分析实施前后中药房的药物调剂准确性、调换率与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等。结果:通过分析后显示,药物调剂准确性及患者满意度对比,实验组均明显提高(p<0.05),且实验组药品调换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房管理中应用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具有显著的管理效果。

    作者:孟全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脑梗死患者中运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运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早期康复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2.5%,对照组为47.5%,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与抑郁状况上,两组差异县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中运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疗效,改善生理与心理各指标。

    作者:吴娜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2例脑梗死样病变患者42例,分别对其进行CT扫描与核磁共振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核磁共振在2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出率为87.0%,在19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中的检出率为89.5%,均明显好于 CT 扫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发生意识障碍加重、偏瘫、眩晕或共济失调加剧,头痛加剧,应尽早结合病情行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的情况。

    作者:刘大丰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骨科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目的: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由于其操作简便,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留置针的使用,其优点是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同时保证合理用药的时间,而且很大程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且能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便于抢救。目前护理界已经提出了钢针零容忍的理念,使得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静脉输液的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蒋惠佳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1例成骨不全患儿伴尺桡骨及股骨干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成骨不全的患儿很容以出现骨折,如果出现骨折就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在文中以1例成骨不全患儿伴尺桡骨及股骨干骨折为例,介绍了在围手术期的手术护理经验,以期能够为成骨不全患儿的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借鉴。

    作者:竺金霞;王晓飞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方式能够积极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瑜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探讨对无痛分娩后发生产后尿潴留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无痛分娩后发生产后尿潴留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2014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42例无痛分娩后发生产后尿潴留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一组患者在其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干预(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以及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结果得知,研究组患者总依从率达到了90.48%,对比对照组(61.90%)明显更高,P<0.05;护理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对无痛分娩后发生产后尿潴留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李琼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分析

    目的:通过相关研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从而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将这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效果要好于对照组,其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途径在对老年髋部骨折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也提升了临床护理满意度,是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护理的理想选择,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刘丹 刊期: 2016年第34期

  • ICU联络护士对患者家属焦虑情绪行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ICU联络护士对患者家属焦虑情绪行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ICU接收的患者一共有12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探视以及有效沟通,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取联络护士对其亲属给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亲属的焦虑改善情况给予对比。结果: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S-AI(状态-焦虑表)的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以后,干预组患者的S-A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联络护士对病人亲属的焦虑给予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亲属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使其亲属能够更好的照顾病人,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燕 刊期: 2016年第34期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养生保健指南杂志

主管: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