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锦清;刘泽;郭振辉
目的 对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测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59 例T2DM患者及65例体检正常人群.HbA1c用金标定量法,FBG及PBG均用葡萄糖氧电极法,将患者按照HbA1c及FBG测定结果分为A组(HbA1c<7%且FBG<7 mmol/L),B组(HbA1c<7%且FBG>7 mmol/L),C组(HbA1c>7%且FBG<7 mmol/L),D组(HbA1c>7%且FBG>7 mmol/L).结果 D组HbA1c、FBG、PB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组HbA1c、PBG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FBG、PBG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PBG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监测糖尿病控制情况、早期诊断糖尿病,HbA1c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
作者:童风琴;管世江;宋超;陈璐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奥美拉唑、凝血酶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62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静脉滴注奥美拉唑 40 mg每日3次、生长抑素250~500 μg/h、凝血酶1~2 kU口服每日3次;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铝凝胶20 g口服每日3次.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止血效果并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总有效率为95.00%(38/40),病死率2.50%(1/40);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有效率为72.73%(16/22),病死率13.64%(3/2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生长抑素、奥美拉唑、凝血酶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不加磷酸铝凝胶组.
作者:程海涛;王农荣;官亮;甘晓兰;谢桂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接受术前检查而未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LASIK/LASEK)的原因.方法 对1 476例近视患者中156例检查后未行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未行手术156例,其中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放弃者62例(占39.74%);存在禁忌证94例(占60.26%),其中角膜方面原因共52例(占33.33%),包括角膜厚度不足、角膜屈光率偏高、角膜疾病;眼底病变者20例(占12.82%),包括视网膜变性、眼底干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矫正视力不佳者10例(占6.41%);眼压高者7例(占4.49%);其他:瞳孔过大、干眼症、严重瘢痕体质共5例(占3.21%).结论 LASIK/LASEK术前检查应详细认真,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确保手术安全.
作者:贾红艳;张学印;孙云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睾丸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确诊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30例,用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检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观察月经及围绝经期症状.结果 30例患者内膜均变薄,血红蛋白均不同程度提高,肝肾功能均正常,用药期间均闭经,无明显绝经期症状.结论 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是一种较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
作者:官帅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糖尿病酮症是糖尿病病人的急性并发症,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出现血酮、尿酮及高血糖为主的临床综合征.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其病死率不断下降[1].
作者:刘海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治及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以提高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讨论其诊断、术前准备、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结果 5例患者成功切除肿瘤,患者切除肿瘤时均出现高血压危象,切除后均转为低血压.结论 对异位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应高度重视,术前尽可能明确诊断、完善准备,术中采取正确措施可避免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肖开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交通工具等出现的意外所导致的创伤越来越多,创伤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原因[1].创伤中以多发伤为严重.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有2个或2个以上脏器或解剖部位同时或相继遭受损伤,其中至少1处可能危及生命.
作者:王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报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组化等方面的一些表现,强调形态学重要性,必要时进行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基因分型(MICM分型).方法 通过统计68例ALL病例,报告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结构变化、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幼淋巴细胞比例及组化特征.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ALL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1;其中19~50岁年龄段占47.1%,另外三个年龄段患病机会比较接近;约29.4%的病例外周血中原幼淋细胞<10%;过氧化物酶(POX)、氯醋酸AS-D萘酚酯酶(NAS-DCE)所有病例100%阴性;70.6%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AKP)积分明显增高,偶有患者积分减低;16.2%的ALL患者过碘酸-雪夫(PAS)的阳性率<5%,个别ALL患者PAS染色为阴性;中性非特异性酯酶即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AE)和+NaF抑制试验二者染色阳性程度偏低,多表现为阴性或弱阳性,计算抑制率为不抑制或抑制率<20%,意义不大.基层医院现仍实行1976年法美英协作组诊断标准(FAB)协作组的分型方法,它与MICM分型无相关性.结论 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ALL的形态学及组化特征等方面变化,它是ALL分型和治疗的基础.
作者:杨永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实习是护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护士必需的手段,如何做好临床教学,提高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是现代护理教育者关注的重点.
作者:缪宇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疗效.方法 对近3年我院的胆囊切除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发发将患者分为LC组(71例)和OC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无胆漏、无感染.L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OC组(P<0.05).结论 LC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只要掌握好适应证,没有显示出比传统手术更多的并发症,是胆囊切除的首选方式.
作者:罗坤;陈本华;李明军;沈修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内科学是医科院校各专业面向医学留学生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留学生原有的宗教习俗、文化教育差异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及当前高校的教师素质、管理水平,重视程度等多种原因,留学生内科理论课学习效果会受到多方面影响.文章从如何提高留学生内科学教学质量入手,结合多年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进行探讨,为留学生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赵丹;罗星;杨晓萍;刘春;程红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1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以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或趋于适当状态.结果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标准,良好55例(29.7%),中残39例(21.1%),重残37例(20.0%),植物状态17例(9.2%),死亡37例(20.0%).结论 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鹏;吕新文;宋建荣;王茂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研究生培养模式(model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方法以及表现其性质和特征的各种特点的总和,属于研究生教育的形式范畴[1].
作者:王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甘氨双唑钠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84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增敏放疗组(A组)和单纯放疗组(B组).A组42例,用甘氨双唑钠800 mg/m2给药,于30 min内完成静脉滴注,在60 min内进行常规放疗,每周3次,连续用药至疗程结束;B组仅接受常规放疗.结果 A组完全缓解26例(45.2%),B组42例完全缓解19例(23.8%),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毒副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甘氨双唑钠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增敏效果明显,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好.
作者:王坚;孙苏平;张旭光;倪新初;于静萍;李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患者,在病程后期甚至恢复期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与禁食和输液未补充维生素B1(VitB1)有关,称之为迟发性胰性脑病(delayed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DPE),或急性胰腺炎并发韦尼克脑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WE).
作者:蒋开夫;潘平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尿毒症病人的不断增加,血液透析成为目前治疗尿毒症的可靠方法之一,但有许多问题尚不能很好地解决,如尿毒症脑病,主要是由于某些中分子物质在体内集聚所致.
作者:刘雪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子宫术中行改良式B-Lynch外科缝合术控制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大出血患者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控制产后出血的成功率100%,无继发再次产后出血或合并严重感染,无1例急症子宫切除.结论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止血治疗简单有效,是治疗产后出血、保留子宫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作者:李泽琼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H)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确诊的16例MH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16例MH患儿均有发热、肝肿大,脾肿大8例,淋巴结肿大10例,黄疸11例,出血症状10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下降11 例,血红蛋白下降16例,血小板计数下降13例,丙氨酸基转移酶升高10例.15例骨髓涂片检查均见异形组织细胞;3例患儿浓缩血片中见异常组织细胞.16例患儿均未行化疗,3例患儿住院期间死亡,13例住院2~3 d,确诊本病后自行出院,失访.结论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预后极差.
作者:王秋菊;吴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不同性别静息心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观察208例入选者的静息心率,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及冠心病组.结果 男性冠心病组静息心率(77.7±12.5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69.1±9.0次/min)(P<0.05);女性冠心病组静息心率(76.25±10.8次/min)与对照组(72.2±11.9 次/min)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静息心率与冠心病的关系因性别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男性静息心率与冠心病相关性较女性强.
作者:张群英;韩君勇;邬伟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快速筛查胎儿心脏的技巧,提高产前诊断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产前超声诊断的各种心脏畸形的胎儿的超声资料.对受检胎儿进行胃泡水平横切面、四腔心切面、五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平面、上、下腔静脉入右房切面、主动脉弓切面,只进行二维图像观察和彩色多普勒图像观察.结果 50例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中,13例经尸检证实,37例经其它医院或上级医院再次超声检查证实.经过以上所述切面,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在胎儿期是可以发现的,并且在胎位不利于观察心脏结构时,可以选择相应替代切面进行观察,节约检查时间.结论 产前二维平面和彩色多普勒对诊断胎儿心脏结构畸形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室间隔缺损的观察,应加强五腔心切面的使用,右室流出道的观察应延续观察至动脉导管,这对于确定大动脉的关系十分必要.
作者:熊可;刘志英;罗月英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