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开夫;潘平康
目的 研究65岁以上老年性结肠癌破裂的外科急诊治疗.方法 总结12例老年性结肠癌急诊破裂的外科治疗,并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10例,死亡2例(16.7%),死亡原因为严重水电解质失衡和严重腹腔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老年癌性肠梗阻肠穿孔破裂来势急、凶,病死率极高,预后恶劣.需急诊手术治疗,选择适当的术式可降低手术危险性,推荐采取一期切除造瘘二期吻合术或采取肠管造瘘术;手术后并发症多,需加强术后临床管理.
作者:陈志雄;肖步耘;欧阳映辉;周贤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交通工具等出现的意外所导致的创伤越来越多,创伤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原因[1].创伤中以多发伤为严重.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有2个或2个以上脏器或解剖部位同时或相继遭受损伤,其中至少1处可能危及生命.
作者:王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无创机械通气(BiPAP)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到2008年12月COPD患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BiPAP治疗.两组对比.结果 对照组治疗3 h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呼吸、心率及pH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 h后呼吸、心率及PaCO2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aO2、pH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并且,治疗3 h后治疗组呼吸、心率、PaO2、PaCO2及pH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BiPAP具有无创、并发症少的特点,能减少患者的痛苦,节省治疗费用,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项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治疗措施.
作者:贾东岩;王志刚;李亚光;侯海军;安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H)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确诊的16例MH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16例MH患儿均有发热、肝肿大,脾肿大8例,淋巴结肿大10例,黄疸11例,出血症状10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下降11 例,血红蛋白下降16例,血小板计数下降13例,丙氨酸基转移酶升高10例.15例骨髓涂片检查均见异形组织细胞;3例患儿浓缩血片中见异常组织细胞.16例患儿均未行化疗,3例患儿住院期间死亡,13例住院2~3 d,确诊本病后自行出院,失访.结论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预后极差.
作者:王秋菊;吴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31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发病占83.69%;男女发病比例为1.88:1.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四种类型: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同时减少(54.68%);b、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增高>75%,中性粒细胞数减少(25.98%);c、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可减少或正常(13.29%);d、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数正常(6.04%).③病程第1周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占77.64%.白细胞总数减少者75.83%在1周内恢复,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一周内恢复者仅占59.52%.④伴发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占82.18%,幼儿急疹次之占5.44%.⑤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结论 ①男性婴幼儿、学龄前期患儿为高发人群.②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发.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与淋巴细胞有很大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作者:蒋红;杨迎;何进;吴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实习是护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护士必需的手段,如何做好临床教学,提高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是现代护理教育者关注的重点.
作者:缪宇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对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测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59 例T2DM患者及65例体检正常人群.HbA1c用金标定量法,FBG及PBG均用葡萄糖氧电极法,将患者按照HbA1c及FBG测定结果分为A组(HbA1c<7%且FBG<7 mmol/L),B组(HbA1c<7%且FBG>7 mmol/L),C组(HbA1c>7%且FBG<7 mmol/L),D组(HbA1c>7%且FBG>7 mmol/L).结果 D组HbA1c、FBG、PB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组HbA1c、PBG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FBG、PBG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PBG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监测糖尿病控制情况、早期诊断糖尿病,HbA1c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
作者:童风琴;管世江;宋超;陈璐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两种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病人中的使用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年来173例肿瘤患者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其中A组(中心静脉导管)68例,B组(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105例,观察两组置管部位、操作技术、导管维护、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率.结果 置管时间、操作技术和导管维护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导管平均留置时间A组37 d;B组41 d,P>0.05;导管相关性感染率A组17.65%,B组1.91%,P<0.05.结论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使用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的患者,所以要尽可能选择高质量的中心静脉导管,尽可能减少导管质量问题引起的感染.
作者:李静;王国蓉;段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患者,在病程后期甚至恢复期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与禁食和输液未补充维生素B1(VitB1)有关,称之为迟发性胰性脑病(delayedpancreatic encephalopathy,DPE),或急性胰腺炎并发韦尼克脑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WE).
作者:蒋开夫;潘平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方式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的性质,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恶性结节除3例外其余均呈明显强化,且≤15 mm恶性结节呈均匀性强化,>15 mm恶性结节呈不均匀性强化,良性结节基本为轻度强化(球形肺炎除外).结论 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肺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极具价值.
作者:王镇;扬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东莨菪碱(FDP)早期干预对重度窒息新生儿脑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84例重度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东莨菪碱治疗组.东莨菪碱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生后24 h)应用东莨菪碱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惊厥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CT分度和行为神经评分测定.结果 东莨菪碱治疗组惊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重度HIE(包括头颅CT脑白质低密度呈中、重度改变者)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生后7~8 d和12~14 d的行为神经评分<35分者所占百分比,东莨菪碱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东莨菪碱治疗组的病死率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对重度窒息的新生儿,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使用东莨菪碱能显著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并降低其病死率.
作者:宗菊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包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病原是棘球绦虫的蚴虫.2008年9月我院收治肺包虫病1例.在此之前深圳地区尚未见报道,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宇;李为;韩慧;宋卫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糖尿病酮症是糖尿病病人的急性并发症,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出现血酮、尿酮及高血糖为主的临床综合征.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其病死率不断下降[1].
作者:刘海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对发热患者及家属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及家属120例,设规范化教育为研究组,传统教育为对照组,对两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规范化教育组发热相关知识知晓率、不良护理行为转变率明显高于传统教育组(P<0.01).结论 在进行发热患者健康教育时,只有规范教育内容,鼓励患者参与操作练习,才能改变不良护理行为,提高家庭护理质量.
作者:贺倜;杨珠江;冯登殿;邓顺娇;钟小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腹部损伤是普外科急症中较为常见的急腹症.由于腹腔脏器多,腹部损伤常常是多发伤的一部分,受损伤后常出现多种复杂的临床表现,易引起大出血和严重感染,发生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1],给诊断带来诸多困难.
作者:陈新春;李秘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张雪妍;雨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抗CCP抗体在RA中的含量.结果 抗CCP抗体的敏感性比类风湿因子(RF)的敏感性低,但抗CCP抗体的特异性远高于RF,RA患者的RF的阳性率在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抗CCP抗体与年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及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研究证明抗CCP抗体含量与疾病活动度(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而和RF存在正相关,并且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陈玉;裴兵;祖美丽;吴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化疗性静脉炎是静脉炎中常见的一种,它是由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溶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一直为护理界所关注.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以综述.
作者:王净非;郭颖妮;王娜;李欢;刘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子宫术中行改良式B-Lynch外科缝合术控制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大出血患者行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控制产后出血的成功率100%,无继发再次产后出血或合并严重感染,无1例急症子宫切除.结论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止血治疗简单有效,是治疗产后出血、保留子宫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作者:李泽琼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隐匿型嗜铬细胞瘤的诊治及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以提高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讨论其诊断、术前准备、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结果 5例患者成功切除肿瘤,患者切除肿瘤时均出现高血压危象,切除后均转为低血压.结论 对异位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应高度重视,术前尽可能明确诊断、完善准备,术中采取正确措施可避免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肖开颜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