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实验室快速诊断的初探

俞慕华;黄文繁;戴传文;黄瑞敏;温群文;陈辉;叶友松

关键词:SARS冠状病毒, 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
摘要:目的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快速诊断.方法采集SARS疑似病例血清,先对标本进行病毒颗粒浓缩,再用特异性引物进行Nested RT-PCR,检测SARS冠状病毒RNA;另外,采用免疫荧光法进一步同时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病原体(嗜肺军团菌血清型1、肺炎支原体、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IgM抗体.结果对21例SARS疑似病例血清进行Nested RT-PCR,结果均未扩增出目标条带.进一步对21例患者血清进行同步检测血清中9种病原体IgM抗体,共有14例患者甲型流感病毒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7%.结论对SARS疑似病例进行SARS冠状病毒RNA和其他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是实用可行的.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措施探讨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与以往的非典型肺炎不同,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且在短短几个月内蔓延至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从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病例是通过近距离接触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排出飞沫而受感染的.

    作者:廖如燕;林锦炎;张贤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州市荔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荔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流行规律与特征.方法对2003年1月至5月广州市荔湾区发生的临床诊断为SARS病例的个案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结果 142例病例中,医务人员46例,社区病例96例;发病年龄以20~49岁为主,占71.83%;医务人员发病为多,占32.39%.社区病例中,一户两例以上者有24户共56例.社区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密集的区域.结论 SARS传播以密切接触为主,空气飞沫可能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荔湾区SARS的流行具有医院和家庭聚集性.

    作者:范建文;唐晓;何国宽;麦庆玲;张瑞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1 164例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摸清社区SARS病例的发病规律、流行特征,为当前更有效地减少社区发病及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 1 164 例社区SARS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结果截止2003年5月12日,广东省共报告1 164 例社区SARS病例,病例分布在15个地级市,以珠江三角洲一带人口流动大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其中广州病例多,高达86.43%.发病的高峰在2月上、中旬,占病例总数的38.75 %,并由2月上旬日均30.8例下降至5月上旬日均0.7例.社区病例以20~59岁年龄段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0.96%.社区病例病死率为4.30%,农民病死率高,达12.50%.80.7%的社区病例无明确同类病例接触史.结论广东省社区SARS病例以散发为主,且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郭汝宁;彭国文;何剑峰;梁文佳;李灵辉;方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SARS临床确诊病例进行调查.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截止2003年6月6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有15个市报告SARS病例1 511例,发病率为1.98/10万,病死率为3.77 %.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到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54.00%,.首例发病时间为2002年11月16日,末例发病时间为2003年2003年5月9日.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江门、中山、佛山5个市,占96.03%,其中广州占86.04%.20~49岁发病占病例总数的65.45%;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病例总数的22.90%;聚集性病例占31.97%(483/1 511).潜伏期1~12 d,中位数4 d.结论广东省SARS疫情波及面广,发病相对集中,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传播途径主要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作者:彭国文;何剑峰;郭汝宁;梁文佳;李灵辉;方艳;杜志明;李东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州市白云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及时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广州市白云区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白云区辖内医院收治的SARS病例的报告资料和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截止2003年5月20日,白云区共报告SARS病例138例,死亡2例.其中以医务人员(16例)和学生(17例)多见,占23.91%.在16例医务人员中8例通过院内感染.发病高峰在2~3月,占发病总数的73.91%;病例集中在21~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53.62%.全区大部分病例为散发,出现3起共8例家庭聚集性病例.结论广州市白云区出现以社区散发为主的SARS暴发流行,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翁开桂;吴石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建立SARS冠状病毒(SARS-CoV)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用SARS病人的咽漱液样本,在Vero-E6细胞中培养,分离SARS冠状病毒;用已制备的SARS病毒抗原片与临床确诊为SARS的病人双相血清和正常人对照血清作用,再用荧光标记羊抗人IgM/IgG抗体与之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图像.结果通过建立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在44份SARS临床病例标本中,检出IgG抗体阳性31份,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0.45%.31份IgG阳性者的急性期血清中IgM检出率为38.70%,IgM早产生于发病第3天, 发病7 d以上的6例的IgM抗体均为阳性,滴度在发病12~15 d达到高峰(1∶80);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早产生于发病第8天, 滴度在发病15~20 d达到高峰(1∶320~1∶640).97份正常人的血清标本中IgG抗体阳性率为3.09%,IgM抗体为阴性.结论利用此方法,证实被SARS冠状病毒感染后,在机体中产生有特异性的IgM/IgG抗体;本方法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以用于早期临床诊断SARS病毒感染和辅助临床做出鉴别诊断.

    作者:万卓越;张欣;鄢心革;李晖;郑焕英;林锦炎;黄吉城;郑夔;刁丽梅;李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野生动物销售人员SARS冠状病毒抗体血清学研究

    目的比较野生动物销售人员和健康人群感染SARS冠状病毒的情况,为探索验证SARS冠状病毒源于动物的假设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年5月选择广州市3个野生动物市场销售人员、2家医院的医务人员、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及某门诊健康体检人员等无SARS临床症状的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的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结果共检测销售野生动物人员血清508份,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3.02%(66/508),其中以主要销售果子狸人员的阳性率高,为72.7%(16/22),其次销售山猪人员为57.1%(16/28),销售黄犭京人员为56.3%(9/16),销售兔人员为46.2%(6/13),销售山鸡人员为33.3%(3/9),另在猫、鸟和蛇等其他12种野生动物的销售人员中均不同程度检出SARS冠状病毒抗体.其他健康人群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11%(6/284),其中医院医务人员为2.92%(4/137),疾病控制人员为1.59%(1/63),社区健康人员为1.19%(1/84).销售野生动物人员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与其他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6.089,P<0.01).结论野生动物销售人员的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健康人群,支持SARS冠状病毒源于野生动物的假设.

    作者:余德文;李晖;许锐恒;何剑峰;林锦炎;李灵辉;黎薇;许宏建;黄少玉;黄吉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情况及预防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SARS收治及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医务人员SAR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医院SARS流行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广州市医务人员首例SARS患者发病时间为2003年1月13日,截止5月5日共有29家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医护人员发病280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26.07%.医务人员发病高峰在2月上、中旬,共有167例,占医务人员发病总数的59.64%,呈明显聚集性.4月后病例为零星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前开始收治SARS患者(对SARS尚缺乏认识的时期)的6家医院,占总病例数的73.2%(205/280).调查180例医务人员SARS患者中92.22%直接参与过SARS患者的救治工作.采取定点收治患者、加强医院病区通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后,2月下旬开始,医务人员的新发SARS病例明显减少.结论控制SARS在医务人员中流行的关键措施是:(1)要对出现SARS症状的患者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并隔离患者;(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措施;(3)收治区要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4)加强病区通风换气;(5)严格按照有关指引做好污染物、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作者:徐慧芳;王鸣;刘于飞;秦鹏哲;周端华;李美霞;陈小霜;潘志明;张周斌;赵宇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实验室快速诊断的初探

    目的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快速诊断.方法采集SARS疑似病例血清,先对标本进行病毒颗粒浓缩,再用特异性引物进行Nested RT-PCR,检测SARS冠状病毒RNA;另外,采用免疫荧光法进一步同时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病原体(嗜肺军团菌血清型1、肺炎支原体、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IgM抗体.结果对21例SARS疑似病例血清进行Nested RT-PCR,结果均未扩增出目标条带.进一步对21例患者血清进行同步检测血清中9种病原体IgM抗体,共有14例患者甲型流感病毒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7%.结论对SARS疑似病例进行SARS冠状病毒RNA和其他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是实用可行的.

    作者:俞慕华;黄文繁;戴传文;黄瑞敏;温群文;陈辉;叶友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SARS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等,为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提供对策、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广东省SARS聚集性病例进行三间分析、潜伏期以及传染力变化的分析.结果截至2003年6月6日止,广东省15个地级市共报告SARS病例1 511例,发生聚集性性病例483例,占总病例数的31.9%.其中医院聚集性病例309例,占聚集性病例的64.0%;社区聚集性病例174例,占36.0%(其中家庭聚集性病例165例,公共场所聚集性病例9例).聚集性病例发病的时间高峰在2月上、中旬,其中医院聚集性病例的发病时间有一个高峰和两个小高峰,高峰为2月上旬至2月中旬,医务人员共发病157例,占医院聚集性病例总数的50.8%,两个小高峰为3月中旬和4月上旬.聚集性病例分布于11个地级市,医院聚集性病例主要集中于广州(259例)、江门(20例)、中山(13例)3个市,共发病292例,占94.5%(292/309).年龄分布以20~49岁组发病数较多,占81.16%.分析91例聚集性病例,其潜伏期为1~12 d,中位数为4.5 d.分析326例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100.0%)和干咳(32.6%).分析有明确传播链的287例病例显示,一、二代病例的病死率分别为45.5%(10/22)、3.77%(8/212);53例三代、1例四代病例均无死亡;22例一代病例均有传染性,212例二代病例仅有10例有传染性.结论 SARS聚集性病例大部分出现在流行初期,主要集中在医院和家庭,中青年发病为多.SARS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和传染力随着下传代数的增加而下降.控制聚集性病例是重点,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关键,同时应加强对社区家庭中高危人群的保护.

    作者:李灵辉;彭国文;梁文佳;谭小华;郭汝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SARS的启示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我国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21世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发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

    作者:许锐恒;余德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东省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家庭因素在本病传播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统一个案调查表,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SARS家庭聚集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截至5月15日止,在广东省 1 512 例SARS病例中,60户家庭出现聚集性病例,共191例,占全省病例总数的12.6%.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为9.9%,高于全省平均病死率(3.7%)(P<0.01).家庭聚集性病例主要发生在2003年1月至3月,占家庭聚集性病例总数的90.6%(173/191).病例以30~49岁青壮年为主,占52.9%(101/191);职业以干部职员为主,占13.6%(26/191),其次为饮食、服务人员,占12.6%(24/191).41.7%家庭的首发病例在发病前两周有明确或可疑接触史.在129例家庭聚集二代感染病例中可能因陪护或探病感染发病的有42户,共92例,占71.3%.首发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中位数为7 d.结论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病死率较高,家庭聚集性病例有较大比例可能在医院内感染,但家庭密切接触也是造成疫情传播的原因之一,控制医院内感染和及早对病例进行家庭隔离可以减少聚集性病例的出现.

    作者:梁文佳;何剑峰;彭国文;郭汝宁;李灵辉;余德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者抗体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人接触者抗体水平.方法抽取参与救治SARS病人的医护人员血清标本907份,病人亲友的标本66份;另取387份普通人血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SARS-IgG抗体检测,并调查了病人基本资料.结果在被检测的1 360份标本中,33份为阳性,其中医护人员接触者抗体阳性率为2.21%(20/907),病人亲友抗体阳性率为7.58%(5/66),普通人的阳性率为2.07%(8/387),病人亲友抗体阳性率较其他人群高(P<0.05).结论 SARS可能存在隐性感染,需加强对病人家属的个人防护知识宣传.

    作者:李晖;李杰;方苓;刁丽梅;颜瑾;黄吉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对一起公共场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暴发的流行状况和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一起公共场所聚餐所致的SARS暴发病例及相关的所有病例进行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咽漱液、血清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测定SARS抗原和用ELISA测定SARS IgG、IgM.结果 2003年2月21~28日广州市芳村区某酒楼9名就餐者聚餐后全部陆续发病,其中1人死亡,所有病例临床表现符合卫生部SARS临床诊断标准.用荧光定量PCR测定3例患者咽漱液,2例SARS冠状病毒阳性;用ELISA法测定5例患者血清,3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1例(指示病例)IgM抗体阳性.本起暴发发生于通风不良小型餐厅包房内,聚餐者停留玩纸牌和进餐,时间长达3 h.首例患者于聚餐后次日(21日)发病,聚餐前多次到过SARS收治医院的呼吸病区看护患肿瘤的父亲(父亲和曾去医院看护的另2名亲属也分别在指示病例发病同日及10 d内发病),其余8名聚餐者病前除这次聚餐外无其他明确的接触史或暴露史.病例发病潜伏期为2~8 d,平均5 d.结论证实本次暴发是因长时间在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聚会所导致的SARS暴发,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末的病人具有传染性.

    作者:刘于飞;浦少鸣;李新锐;陈小霜;李泽荣;王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1世纪新发传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IAP)是由一种新病毒--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新发传染病,具有全球大流行的潜在可能.

    作者:邓卓晖;余德文;许锐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惠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自2002年11月起,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一种新的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这种至今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呼吸道传染病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广东省惠州市从2003年2月14日至4月23日累计发生SARS 10例.为了了解惠州市SARS流行特征,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我市SARS防制情况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肖文芳;梁立环;刘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广州市番禺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特点,了解流行因素,探讨防制措施.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番禺区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2月11日至5月31日共发生SARS病例16例,死亡2例.发病高峰在2~3月,占总病例数的81.3%;30~4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6.2%,以离退休人员及家务待业人员多发(占37.5%);发病呈聚集性(占43.8%).结论 SARS是新发现的传染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可有效减少SARS发病.

    作者:曾锐志;何淑兴;关炽雄;区伟波;许晓茵;陈金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我国暂时命名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被WHO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SARS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染性极强,病人是主要传染源,短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病人分泌物传播是主要感染方式.个人防护措施稍为不严格就容易造成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和社区流行.

    作者:林锦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中山市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12月26日至2003年1月19日,中山市共发生SARS病例29例,死亡1例.病例以30~39岁组为主,占55.17%;职业以医务人员为多,占48.28%.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市区,占86.2%.3例指示病例共引起二代病例24例.其中2例指示病例为厨师,有接触野生动物史.结论中山市的SARS疫情呈明显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初步推断本次疫情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开窗通风、消毒洗手、分散接诊、集中隔离治疗可迅速控制疫情.

    作者:李桂娇;古有婵;梁厚祥;吴宝燕;麦建章;雷继敏;邓长根;周海;叶世南;吴海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山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2003年中山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预防控制效果,为制定不明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析中山市SARS病例的流行因素和特征,并对预防控制策略及实施效果进行探讨.结果 2002年12月26日至2003年1月19日,中山市共发生SARS病例29例,死亡1例.病例的发生有家庭和医院聚集性,疏于个人防护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在采取了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预防控制措施后,SARS在中山市的流行仅持续24 d,之后再无新发病例发生;各类人群SARS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95.3%.结论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SARS的流行.

    作者:古有婵;梁厚祥;李桂娇;吴宝燕;麦建章;雷继敏;邓长根;周海;叶世南;吴海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