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沙利度胺联合MINE方案治疗难治性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研究

沈文香;李海;邓志勇;陈芳;王雪斐

关键词:沙利度胺, 非霍奇金淋巴瘤, 联合治疗,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联合MINE方案(美斯钠/异环磷酰胺、米托蒽醌、依托泊苷)治疗难治性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25例难治性侵袭性NH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至少1个化疗方案的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沙利度胺联合MINE方案化疗2~6个疗程(中位疗程数为4个).结果 25例NHL患者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其中16例(64.0%)达到完全缓解(CR),4例(16.0)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为80.0%.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轻度肝功能异常以及神经症状.少有骨髓抑制伴感染.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MINE方案为难治性侵袭性NHL的经济、有效挽救治疗方案之一,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在编护士使用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目的 分析我院非在编护士流动性大的现状及相关因素,为规范非在编护士管理,稳定非在编护士队伍,提高护理质量提出相关对策.方法 采用对满意度等问卷调查法,调查我院近5年的非在编护士70人.结果 非在编护士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12,总体满意度较低;满意度低的项目是福利待遇、创造职业发展机会.结论 提高福利待遇,创造职业发展机会是稳定非在编护士队伍的有效途径.

    作者:杨俊;张福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重视疾病治疗中的疗效评定标准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疗效评定标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一些专家正进行着相关的讨论、研究工作,并各自建立了与提出了相应的疾病治疗的疗效标准.因缺乏统一的领导及组织工作,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何建立一个较为合理,并能够得到中西医界广泛认可的疗效评定标准,是目前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宏;张俊霞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门诊输液区的护理风险管理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并降低门诊输液区护理风险,减少投诉和纠纷.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前设为A组,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风险管理干预后设为B组,投诉与纠纷的风险(差错与事故的风险)在医生环节、药房环节、收费环节、护士环节、病人或陪人环节、环境因素A组与B组比较研究.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10 028例患者中发生5例纠纷,与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前9 365例患者中发生33例纠纷相比,有显著差异(χ2=22.661,P<0.01).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门诊输液区护理风险降低,投诉与纠纷明显减少.

    作者:许美芳;范银红;徐红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腹部损伤的诊治

    腹部损伤是普外科急症中较为常见的急腹症.由于腹腔脏器多,腹部损伤常常是多发伤的一部分,受损伤后常出现多种复杂的临床表现,易引起大出血和严重感染,发生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1],给诊断带来诸多困难.

    作者:陈新春;李秘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的研究与应用

    目的 了解对发热患者及家属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及家属120例,设规范化教育为研究组,传统教育为对照组,对两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规范化教育组发热相关知识知晓率、不良护理行为转变率明显高于传统教育组(P<0.01).结论 在进行发热患者健康教育时,只有规范教育内容,鼓励患者参与操作练习,才能改变不良护理行为,提高家庭护理质量.

    作者:贺倜;杨珠江;冯登殿;邓顺娇;钟小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H)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确诊的16例MH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16例MH患儿均有发热、肝肿大,脾肿大8例,淋巴结肿大10例,黄疸11例,出血症状10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下降11 例,血红蛋白下降16例,血小板计数下降13例,丙氨酸基转移酶升高10例.15例骨髓涂片检查均见异形组织细胞;3例患儿浓缩血片中见异常组织细胞.16例患儿均未行化疗,3例患儿住院期间死亡,13例住院2~3 d,确诊本病后自行出院,失访.结论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预后极差.

    作者:王秋菊;吴娜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丁螺环酮与劳拉西泮治疗焦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丁螺环酮与劳拉西泮治疗焦虑症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两组:丁螺环酮组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予以丁螺环酮15 mg,口服,3次/d,4周为一个疗程),劳拉西泮组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予以劳拉西泮2 mg,口服,3次/d,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对比疗效.结果 丁螺环酮组有效16例,显效1例,总有效率88.8%;劳拉西泮组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1%.两组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丁螺环酮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劳拉西泮组有6例嗜睡,1例眩晕.结论 丁螺环酮与劳拉西泮疗效相同,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劳拉西泮的镇静、嗜睡作用较丁螺环酮明显.而上药在抗焦虑作用方面相同.丁螺环酮更适合用于非住院患者的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梁志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目的 通过对本院就诊患者、职工、社区居民进行调查,了解其对本院医疗资源配置现状的认识和存在问题,分析其存在原因,制定出应对策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方法 调查住院患者200例,周边居民200例,本院职工100例对本院医疗资源配置现状的认识及对医疗资源配置现状的满意度.结果 与结论 调查发现,总体对医疗资源配置知识了解不够,普遍认为本院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医疗设备不能满足需求,存在医疗投入不足与社区资源利用的矛盾,病人满意度、信任度不够.需通过加大人力资源投入,调整医疗投入不足与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够之间的矛盾.建议政府采取有利的措施,整合周边医疗资源,终达到医疗配置均衡的目标,让群众不断满意我院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段建华;齐艳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预防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院内感染是当前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特点是起病急、不易控制,常呈爆发流行,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加强对院内感染的预防,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党京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Fuchs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Fuchs综合征是一种以虹膜脱色素为特征的慢性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为我国较为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1].本病90%为单眼受累,此病也被称作虹膜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或虹膜异色性葡萄膜炎.自1906年Fuchs首先对其进行临床总结,人们对该病的认识长期没有很大变化.

    作者:冯雪;王艳玲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

    目的 评价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1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以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或趋于适当状态.结果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标准,良好55例(29.7%),中残39例(21.1%),重残37例(20.0%),植物状态17例(9.2%),死亡37例(20.0%).结论 维持生命体征适当状态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鹏;吕新文;宋建荣;王茂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8例组化特征等分析

    目的 报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组化等方面的一些表现,强调形态学重要性,必要时进行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基因分型(MICM分型).方法 通过统计68例ALL病例,报告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结构变化、外周血和骨髓中原幼淋巴细胞比例及组化特征.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ALL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1;其中19~50岁年龄段占47.1%,另外三个年龄段患病机会比较接近;约29.4%的病例外周血中原幼淋细胞<10%;过氧化物酶(POX)、氯醋酸AS-D萘酚酯酶(NAS-DCE)所有病例100%阴性;70.6%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AKP)积分明显增高,偶有患者积分减低;16.2%的ALL患者过碘酸-雪夫(PAS)的阳性率<5%,个别ALL患者PAS染色为阴性;中性非特异性酯酶即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NAS-DAE)和+NaF抑制试验二者染色阳性程度偏低,多表现为阴性或弱阳性,计算抑制率为不抑制或抑制率<20%,意义不大.基层医院现仍实行1976年法美英协作组诊断标准(FAB)协作组的分型方法,它与MICM分型无相关性.结论 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ALL的形态学及组化特征等方面变化,它是ALL分型和治疗的基础.

    作者:杨永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医学留学生内科学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内科学是医科院校各专业面向医学留学生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留学生原有的宗教习俗、文化教育差异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及当前高校的教师素质、管理水平,重视程度等多种原因,留学生内科理论课学习效果会受到多方面影响.文章从如何提高留学生内科学教学质量入手,结合多年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进行探讨,为留学生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赵丹;罗星;杨晓萍;刘春;程红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糖化血红蛋白结合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对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测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59 例T2DM患者及65例体检正常人群.HbA1c用金标定量法,FBG及PBG均用葡萄糖氧电极法,将患者按照HbA1c及FBG测定结果分为A组(HbA1c<7%且FBG<7 mmol/L),B组(HbA1c<7%且FBG>7 mmol/L),C组(HbA1c>7%且FBG<7 mmol/L),D组(HbA1c>7%且FBG>7 mmol/L).结果 D组HbA1c、FBG、PB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组HbA1c、PBG明显高于对照组,B组FBG、PBG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PBG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临床治疗效果、监测糖尿病控制情况、早期诊断糖尿病,HbA1c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指标.

    作者:童风琴;管世江;宋超;陈璐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甘氨双唑钠在恶性肿瘤放疗中的增敏作用

    目的 探讨甘氨双唑钠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84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增敏放疗组(A组)和单纯放疗组(B组).A组42例,用甘氨双唑钠800 mg/m2给药,于30 min内完成静脉滴注,在60 min内进行常规放疗,每周3次,连续用药至疗程结束;B组仅接受常规放疗.结果 A组完全缓解26例(45.2%),B组42例完全缓解19例(23.8%),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毒副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甘氨双唑钠对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增敏效果明显,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好.

    作者:王坚;孙苏平;张旭光;倪新初;于静萍;李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 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9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全面的预防护理措施.结果 96例中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4 d后患肢消肿,未出现肺栓塞等全身并发症.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的危险并发症,必须采取综合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付丽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以睡眠时反复上气道塌陷导致打鼾、频繁呼吸暂停及呼吸浅慢、低氧血症、睡眠中断、白天嗜睡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作者:刘莉;董建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筋膜上放置负压引流管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腹部横行切口剖宫产术中筋膜上放置负压引流管,促进腹部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剖宫产术中筋膜上放置负压引流管改良组104例,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照组97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改良组术后病(3.85%)及疼痛(中等疼痛7.69%)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5.46%、20.62%)(P<0.05).改良组甲级愈合率100%,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5.88%,改良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筋膜上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疼痛轻、污染少、恢复快,利于腹部切口愈合,方法简便易行,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柏雪燕;王燕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HBsAg、HBcAg及actin蛋白在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穿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及肌动蛋白(actin蛋白)的表达,以探讨其表达规律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4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行B超引导下肝脏组织穿刺,以期对肝组织中HBsAg、HBcAg及actin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以1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在24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中HBsAg、HBcAg及act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中分别为100%、50%和90%.在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和10%,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肝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包括HBsAg、HBcAg及actin蛋白的表达变化,常规行肝脏病理检查及了解HBsAg、HBcAg及actin蛋白表达情况,筛检出需要抗病毒治疗的病例,可为探索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傅茂英;李海;邓志勇;陈芳;孙丽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甲状腺癌DDIT3 mRNA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DNA损伤诱导转移因子3(DDIT3) mR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0例甲状腺病变组织中DDIT3 mRNA的表达,并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相比较.结果 DDIT3 mR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0.01),滤泡癌组与滤泡性腺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观察5例甲状腺癌癌旁组织,DDIT3不表达.结论 DDIT3 mRNA在甲状腺癌中表达明显增强,可能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徐丽丽;柳达;文静;吴萍;黄刚;朱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