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链甘油三酯对模拟高热高湿环境下小鼠抗疲劳的作用

王莹;齐阳;刘桢桢;韩易;王苏苏;李桂香;黄文

关键词:中链甘油三酯, 热习服, 抗疲劳
摘要:目的 研究中链甘油三酯(MCT)在高热高湿条件下抗疲劳的效果和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常温对照组(CC组)、高温对照组(GC组)、运动对照组(SC组)、MCT对照组(MC组)和MCT训练组(MS组).GC、SC、MC、MS各组每日在温度(36±2)℃,湿度(60±3)%的环境下进行热习服30 min,习服后在相同环境下进行转棒训练30 min.21 d后,各组取6只小鼠在温度(38±2)℃,湿度(60±3)%)环境下,测定转棒力竭时间.SC组、MS组取其余6只小鼠转棒运动30 min后,取血、肝脏、骨骼肌,CC组、SC组、MC组直接取材,并测定血糖、甘油三酯、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肝脏糖原、游离脂肪酸含量,以及股四头肌PGC-1α.的表达.结果 MCT和运动可以显著延长小鼠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转棒力竭时间(P<0.01),与SC组相比,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糖和游离脂肪酸(JP<0.05),增加肝糖原含量(P<0.05),上调PCG-1α(P<0.05).结论 MCT可显著提高小鼠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抗疲劳能力,其机制与MCT增加骨骼肌代谢调节因子表达,调节糖脂代谢,从而提高运动耐力有关.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47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点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 1 476株鲍曼不动杆菌经Vitek2 Compact鉴定,使用AST-GN16药敏卡进行MIC药敏试验,结合医院病案系统,对菌株及耐药菌株检出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98.10%菌株来自住院病人,男性病人占69.11%.儿科、烧伤科、神经外科、ICU、呼吸科、神经内科等科室是检出鲍曼不动杆菌较多的科室.ICU是检出耐药菌株数比例高科室,其对泰能耐药率上升快;儿科耐药菌检出数很少,耐药率持续在低水平.年龄≤50岁检出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烧伤科、神经外科和ICU,年龄>50岁检出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呼吸科和ICU,不同年龄组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52,P<0.05).结论 年龄和疾病对医院内病人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有影响,环境中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污染导致耐药率增加的情况不容忽视.

    作者:刘延媛;张瑞凌;曹海燕;刘汉冕;叶初阳;张扣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年轻女性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与早期宫颈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年轻女性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和早期宫颈癌预后因素.方法 选取90例年龄<35岁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组,90例年龄≥35岁的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病例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结果 Log_rank检验分析表明,年龄、肿瘤大小、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脉管是否累及、是否复发等与预后有关(P<0.05);肿瘤大小、病情是否反复、肿瘤分期、病理类型以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范围的变化情况等是影响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单个因素(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疾病反复、肿瘤严重程度、宫颈癌分级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范围是影响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单个因素.

    作者:刘丹;程雪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某基层综合医院10年医院感染流行趋势

    目的 了解某基层医院10年医院感染发生的基本规律,分析其流行特征与发生趋势.方法 通过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基层医院10年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10年医院感染平均例次率为2.05%,漏报平均例次率为23.90%.前三位高发科室依次为ICU、神经内科和肾内科,常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病原体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10年间医院感染例次率呈现先下降后平稳趋势,漏报例次率则出现了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该基层医院医院感染发生总体水平不高,但漏报较高,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作者:曹钰芹;骆福添;伦演荭;李丽英;梁晓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SILAC技术研究DNP对鼻咽癌细胞株6-10B蛋白质组的影响

    目的 应用细胞培养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ILAC)结合生物质谱分析的方法,分析二亚硝基哌嗪(DNP)对6-10B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并鉴定与转移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利用SILAC标记6-10B细胞,得到“重标”的6-10B细胞,经DNP处理24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与未经DNP处理的“轻标”细胞中提取的总蛋白等量混合,酶解肽段,经正交反相色谱分离后用质谱鉴定,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共鉴定到2 853个蛋白质,其中172个表达上调,199个表达下调.筛选其中5个与肿瘤转移相关的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证明SILAC定量结果的正确性.通过GO进行分析,从生物过程、细胞定位和分子功能3个方面对差异蛋白进行注释.结论 建立了利用SILAC技术研究宿主细胞-化学药物相互作用的方法,发现了DNP处理细胞的关键蛋白质,为探索DNP致鼻咽癌转移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王巍巍;陈婵;周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染色体核型动态监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骨髓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应用R显带技术对92例CML患者进行动态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92例患者初诊时均为Ph染色体阳性(Ph+),在监测过程中,有18例(19.7%)患者发生核型演变,出现了额外的染色体.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患者出现新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9%(2/69)、50.0%(1/2)和71.4%(15/21).8例急变期病人进行了积极化疗,其中2例附加单纯的结构或数目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附加3条以上染色体复杂异常的6例患者只有1例获得CR,3例无效,2例在半年内死亡.结论 Ph+ CML出现额外染色体异常,提示病情进展,尤其是附加的染色体越复杂,预后越差.在CML病程中密切监测染色体核型动态变化有助于临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指导临床及时调整治疗.

    作者:王述文;饶若;吴莉芳;姚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临产前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快速检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 采用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临产急诊入院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带菌情况以及追踪母婴结局,研究其应用于孕晚期GBS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免疫层析法筛查出GBS阳性54例为研究组,GBS阴性414例为对照组.通过与微生物鉴定培养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免疫层析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并观察孕妇GBS感染阳性者与阴性者的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结果 免疫层析法检测GBS感染阳性率为11.54%,高于培养法的6.20% (P<0.05),其灵敏度为100.00%、特异性为94.66%.GBS阳性组胎膜早破、宫内感染、新生儿窒息以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9.63%、14.81%、7.41%、18.52%,明显高于GBS阴性组(P<0.05),而早产、胎儿窘迫、产褥感染以及剖宫产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免疫层析法可成为检测孕晚期GBS感染的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且简便、灵敏,尤其适合在临产前的快速诊断,为及时预防用药提供时机.

    作者:欧阳才颜;郭跃文;叶桂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血清内NT-proBNP与Copeptin水平对CHF患者病情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血清内N末端B型脑利钠肽(NT-proBNP)与和肽素(copeptin)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情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为CHF患者病情分级判断提供客观参考指标.方法 选取北京市航空总医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94例CHF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NT-proBNP、和肽素水平,观察CHF患者治疗前后上述血清指标变化及心功能差异,分析其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的临床价值.结果 观察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BNP及和肽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HF患者NYHA分级的上升,其LAD、LVEDD、NT-proBNP、和肽素逐渐上升,LVEF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治疗后LAD、LVEDD、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NT-proBNP及和肽素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清内NT-proBNP与和肽素呈正相关(r=0.626,P<0.05).结论 随着CHF患者NYHA分级的增加及心功能的下降,其血清内NT-proBNP与和肽素水平逐渐上升,监测CHF患者血清上述指标变化有望弥补心功能指标变化滞后的弊端.

    作者:王一丹;刘彦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患者纤支镜气管插管的剂量探讨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患者纤支镜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并探讨佳剂量.方法 选择120例65~89岁ASAⅡ或Ⅲ级拟行纤支镜插管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4组,分别于10 min内输注负荷量为0.2、0.4、0.6、0.8 μg/kg的右美托咪啶,然后四组患者均按0.2 μg/(kg·h)维持,记录入室后基础值(R)、插管前(T1)、入声门即刻(T2)、插管后1 min (T3)、插管后3 min (T4)、插管后10 min (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OAA/S评分,并记录插管所用时间,评价插管耐受度,满意度评分.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构成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o时比较,T1~T5时A、B、C、D组OAA/S评分明显降低,B、C、D组MAP明显降低,A组T2~T5心率明显增快,B组T2时心率明显增快,C、D组T1~T5心率明显降低;与A组比较,C、D组T2~T5时OAA/S评分和MAP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D组T4~T5时刻OAA/S评分明显降低,D组T1~T5时MAP明显降低,D组T2~T5时HR明显降低.B、C、D组患者在插管时间、插管耐受、满意度方面处于同一水平,与A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用于老年患者纤支镜气管插管时,给予负荷量0.4~0.6 μg/kg剂量输注在满足插管要求的同时对老年病人呼吸循环影响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敏;徐莉;陈洪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老年患者POCD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将100例测试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丙泊酚组(Prop组),每组50例.DEX组给予七氟醚+右美托咪定麻醉,Prop组给予七氟醚+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值变化;于术前1d、术后1d和3d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采用ELISA及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DEX组患者MAP、HR值较Prop组更为稳定,术后1d、3 d POCD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IL-6、TNF-α、S100 β值降低(P<0.05),SOD值升高(P<0.05).结论 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较丙泊酚能更有效降低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从而缓解了老年患者POCD.

    作者:吴兆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甲型和乙型流感阳性儿童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FA-RNA/FB-RNA)阳性儿童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013-2015年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患者进行咽拭子采样,提取DNA后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基因,同时采集外周血检测血常规和CRP.结果 2 609例标本中检出甲型流感病毒阳性124例,占4.75%,乙型流感病毒阳性72例,占2.76%,男女患儿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型流感组与乙型流感组之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在白细胞> 10× 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7.0×109/L、CRP>5 mg/L各项中的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型流感组与乙型流感组之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儿间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RP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流感患儿的CRP和WBC水平,能较好地协助临床判断病情和指导用药.

    作者:刘美玲;徐韫健;叶俊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1361株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儿童肺炎链球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了解常见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分离培养的肺炎链球菌临床分布状况,E-test测定青霉素低抑菌浓度(MIC),其余药物的MIC通过VITEC 2测定,采用x 2检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儿科患者分离培养肺炎链球菌1 361例,多为5岁以下儿童,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临床诊断主要为肺炎/支气管肺炎.肺炎链球菌对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4.1%和97.3%,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全敏感,泰利霉素在侵袭性感染和非侵袭性感染中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霉素耐药率为11.4%,其在MIC≤0.5 μg/ml时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高达98.3%.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其多重耐药检出率分别为65.2%和98.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42,P<O.05).结论 为大限度降低细菌的耐药性,临床医生应参考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作者:徐妍凌;高云龙;曾兰兰;赵学芹;李娟;刘海英;邓秋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食物中毒沙门菌血清型、耐药性及毒力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福州市食物中毒沙门菌血清型、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为预防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进行沙门菌检验,测定抗菌药的低抑菌浓度(MIC)值进行耐药性研究,PCR扩增检测毒力基因.结果 18株不同来源的沙门菌中,肠炎沙门菌15株,占83.3%,不同来源的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株不同来源沙门菌多重耐药率为100.0%;红霉素、阿奇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唑啉、头孢西丁耐药率均为100.0%,氨苄西林(AMP)、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的耐药率均超过5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种毒力因子(avrA、ssaQ、mgtC、siiD、sopB、spvC、bcfC)的携带率为100.0%,sod C1的携带率为94.4%,sop E1的携带率为88.9%.结论 福州市人源性和食源性沙门菌中,肠炎沙门菌是主要血清型,分离株携带多种毒力因子,致病性强,多重耐药现象均普遍存在.

    作者:叶海梅;刘红;齐文岚;王腾;林萍;潘洁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不同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差异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差异的原因.方法 选取155例脓毒血症患者[根据感染类型又分为G-细菌感染组(n=75)和G+细菌感染组(n=80)]、非脓毒血症患者56例及非感染对照43例,检测三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百分比及Bcl-xl蛋白水平.结果 脓毒症组PLT、Bcl-xl指标低于非脓毒症组和非感染对照组(P<0.05),而PCT、CRP、WBC计数、NE高于非脓毒症组和非感染对照组(P<0.05).脓毒症G细菌感染组PLT、Bcl-xl水平低于G+细菌感染组(P<0.05),而PCT水平高于G+细菌感染组(P<0.05).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出现PLT降低、PCT升高现象,与Bcl-xl启动PLT凋亡程序有关;且革兰阳性菌更容易启动PLT凋亡,危险性更高.

    作者:谭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后随访12周疗效.方法 选取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4例给予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甘精胰岛素,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和12周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2h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体质量指标治疗随访期间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治疗6、12周后上述水平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治疗随访12周,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在降糖、调脂、降体质量和促进胰岛功能恢复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用甘精胰岛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水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两种红细胞制品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 分析两种红细胞制品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9-2014年入院治疗的50名PN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输注红细胞制品分为去白悬浮红细胞组和洗涤红细胞组,观察两组患者输血疗效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去白悬浮红细胞组和洗涤红细胞组的血液成分输注后红细胞(RBC)增值、血红蛋白(Hb)增值和红细胞比容(Hct)增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7,P=0.462;t=0.795,P=0.428;t=-0.006,P=0.99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x2=0.318,P=0.573),均未出现明确的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结论 去白悬浮红细胞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贫血疗效确切,输血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邹秋琼;刘巍巍;任俊;林静霞;肖帆;周振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2005-2015年重庆市疟疾流行特征

    目的 通过疟疾监测和个案资料的分析,了解重庆市近年来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重庆市2005-2015年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对发病趋势、疟疾诊断及分型,病例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5年重庆市共报告疟疾病例445例,死亡4例,病死率0.9%,年发病率均在1/10万以下.疟疾各月均有发病,以5-8月病例多,占47.9%.病例报告以都市功能核心区多,病例来源以非洲的输入性病例为主.发病以男性居多,占83.8%,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发病年龄以30~ 39岁组多,占30.3%;职业以农民多,占37.3%.病例诊断中,实验室确诊病例占55.3%;从分型来看,间日疟占总病例的38.0%.结论 重庆市疟疾发病率逐年降低,恶性疟疾比例升高,疟疾分型呈现多样性.应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和返乡人员的监测,强化感染疟疾高危人群的防治培训.

    作者:周春碚;李勤;程颖;申涛;罗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弓形虫感染引起精神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广泛寄生在人和动物的细胞内寄生原虫.人因食入含有包囊或卵囊的食物或水而感染,亦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刚地弓形虫感染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可以表现为各种精神异常,比如参与人自杀倾向的形成;同时也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病有关,如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等.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相关文献的阅读,综述刚地弓形虫感染与自杀倾向、精神分裂症、狂躁症、自闭症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几种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致病分子机制,呈现刚地弓形虫与几项主要精神疾病的研究成果.

    作者:郑维泓;窦宁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链甘油三酯对模拟高热高湿环境下小鼠抗疲劳的作用

    目的 研究中链甘油三酯(MCT)在高热高湿条件下抗疲劳的效果和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常温对照组(CC组)、高温对照组(GC组)、运动对照组(SC组)、MCT对照组(MC组)和MCT训练组(MS组).GC、SC、MC、MS各组每日在温度(36±2)℃,湿度(60±3)%的环境下进行热习服30 min,习服后在相同环境下进行转棒训练30 min.21 d后,各组取6只小鼠在温度(38±2)℃,湿度(60±3)%)环境下,测定转棒力竭时间.SC组、MS组取其余6只小鼠转棒运动30 min后,取血、肝脏、骨骼肌,CC组、SC组、MC组直接取材,并测定血糖、甘油三酯、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肝脏糖原、游离脂肪酸含量,以及股四头肌PGC-1α.的表达.结果 MCT和运动可以显著延长小鼠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转棒力竭时间(P<0.01),与SC组相比,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糖和游离脂肪酸(JP<0.05),增加肝糖原含量(P<0.05),上调PCG-1α(P<0.05).结论 MCT可显著提高小鼠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抗疲劳能力,其机制与MCT增加骨骼肌代谢调节因子表达,调节糖脂代谢,从而提高运动耐力有关.

    作者:王莹;齐阳;刘桢桢;韩易;王苏苏;李桂香;黄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ANH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分为血液稀释组(n=50)和库血输注组(n=46).血液稀释组在术前进行ANH,库血输注组术前不进行ANH,按照输血指南适当输入库存血.测定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10天T细胞亚群与NK细胞含量.记录血液稀释组血液采集和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两组临床康复情况.结果 血液稀释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10天CD3+、CD4+、CD8+及NK细胞含量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库血输注组术后第3天、第10天与术前比较,CD3+、CD4+、NK细胞含量明显下降(P<0.05),CD8+明显上升(P<0.05);血液稀释组术后第3天、第10天CD3+、CD4+、CD8+、NK细胞含量与库血输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稀释组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后肠道排气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库血输注组(P<0.05).结论 ANH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较小,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李红梅;汪福珍;赵芳;王美娜;佟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老年TKA患者出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出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人工TKA的老年骨关节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于止血带松开前用注射器将TXA注射液0.5 g均匀洒于关节腔内;对照组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两组于手术后12 h内口服利伐沙班.记录和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数,同时观察是否有术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形成.结果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不良事件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形成.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老年TKA患者出血量,同时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樊艳梅;杨建祥;赵杰;郭焕来;吴宏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