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

姚晓;姚龙;刘黎;王琴凤;魏晓冬

关键词:依托咪酯, 丙泊酚, 纤维结肠镜检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来本院行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患者800例,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组和单纯丙泊酚组.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 min,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呼吸抑制、体动、肌颤、恶心呕吐、注射痛等;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清醒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MAP在麻醉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HR也明显减慢(P<0.05),但SpO2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麻醉后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组MAP明显较高,HR明显较快(P<0.05);术中呼吸抑制(P<0.05)、注射痛(P<0.01)发生率明显降低,但肌肉震颤明显增多(P<0.05);两组患者术中体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临床效果确切,与单独应用丙泊酚比较,术中能维持相对安全的循环水平,同时也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CA125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期及组织学类型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清糖蛋白抗原125(CA125)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疗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本院行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患者347例,根据临床分期分为三组:早期组(Ⅰ期)、中期组(Ⅱ期、Ⅲ期)、晚期组(Ⅳ期);提前一周对所有患者随机访问并取静脉血,实验室采用国际癌症协会推荐的免疫发光法进行检测血清CA125浓度;检测其与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的关系.结果 不同病理分期的CA125阳性者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越晚,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阳性率越高;不同肌层浸润深度患者的CA12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与<1/2的阳性率分别为68.2%、45.2%,CA125的阳性率随肌肤浸润深度增加;病理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可以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5阳性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A125阳性率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患者手术前检测血清CA125对判定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的类型有重要意义,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情有帮助.

    作者:李海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鼻咽癌患者组织样本中EB病毒DNA拷贝数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EB病毒DNA拷贝数与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BALF5基因在382例鼻咽癌患者组织中的载量,并以EB病毒阳性的鼻咽癌细胞系C666?1作为对照,根据Livak(2?ΔΔCt)计算方法评估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DNA的拷贝数;其中拷贝数倍数值≥1.64为高拷贝数组,反之为低拷贝数组.结果 EB病毒DNA拷贝数范围为0~34.78,平均值为1.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拷贝数的患者发生疾病进展的风险(HR=2.06,95%CI:1.01~4.24)和远处转移的风险(HR=3.06,95%CI:1.11~8.46)高于低拷贝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而多因素结果表明EB病毒高拷贝数是鼻咽癌患者疾病进展和远处转移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EB病毒拷贝数在鼻咽癌患者的肿瘤进展与转移过程中明显增加,因而,通过检测鼻咽癌组织中的EB病毒DNA拷贝数以监测鼻咽癌患者的疾病进展以及肿瘤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燕纯;陈杰荣;郭允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温脾理气通腑法干预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

    目的 观察温脾理气通腑法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脾理气通腑法治疗,疗程均为6 d,观察两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ICU停留时间、28天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C反应蛋白(CPR)及降钙素原(PC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肠胃功能障碍、中医临床症候、APACHEⅡ评分分别从(7.85±4.90)、(13.05±4.50)、(23.85±4.30)下降到(2.15±1.80)、(4.06±3.30)、(10.00±3.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肠胃功能障碍、中医临床候诊、APACHEⅡ评分分别从(7.28±4.10)、(12.96±3.60)、(22.96±4.50)下降到(4.86±2.30)、(9.46±4.20)、(15.44±4.20),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CT、C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ODS发生率、ICU停留时间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8天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脾理气通腑法可有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降低MODS的发生.

    作者:赵丽芸;刘秋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免疫荧光法测定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比较钙卫蛋白(FC)免疫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两种测定方法,探索免疫荧光法测定钙卫蛋白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03例患者粪便样本(IBD患者77例,有消化道症状但肠镜检查正常者26例),以ELISA法为对照,计算免疫荧光法的敏感度、特异度、相关系数等指标.收集122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IBD患者的粪便样本,其中克罗恩病(CD)85例,溃疡性结肠炎(UC)37例,根据CDAI或UCAI评分评估CD或UC的临床活动情况;根据CDEIS、Rutgeert′s评分或Mayo内镜评分评估CD或UC的内镜活动情况.比较缓解期与活动期IBD患者的FC浓度差异,并评价FC对IBD疾病活动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ELISA法对比,免疫荧光法的敏感度是92.30%,特异度是64.00%,相关系数是0.815(95%CI:0.737~0.871,P<0.05).使用免疫荧光法时,内镜活动期IBD患者的FC浓度是925.61(408.56~1634.00)μg/g,高于内镜非活动期的387.78(30.28~679.99)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FC的截断值定为300.37μg/g时,其预测IBD内镜活动性病变的敏感性是76.60%,特异性是60.71%.在18例CD术后患者中,72.22%(13/18)出现内镜复发,其免疫荧光法测定的FC浓度值显著高于未复发者,预测CD术后复发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是0.923,截断值是407.36μg/g,敏感性为76.92%,特异性为100%.结论 免疫荧光法与ELISA法有较好的相关性,敏感性高;FC能有效反映IBD患者的疾病活动情况,对及早发现CD术后复发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饶佩斯;许丽霞;李彤;曾志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质量检测

    目的 检测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质量情况.方法 无菌接驳取悬浮红细胞标本,分别在保存前(0d)和保存期末(35 d)进行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和游离血红蛋白检测,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保存前和保存期末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在保存前(0 d)和保存期末(35 d)悬浮红细胞HCT、HGB、RBC等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悬浮红细胞在保存前和保存期末HCT、HGB、RBC等指标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35 d后,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为(149.5±9.6)mg/L,与保存前的(26.5±1.9)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无明显变化,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细胞膜结构清楚,膜表面光滑完整,未见突起、凹陷、空泡、缺失等膜损伤.结论 悬浮红细胞保存前和保存期末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控制悬浮红细胞制备和保存中各个环节,对于保护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保证血液质量,保证血液输注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国胜;黄可君;李合英;戎霞;曾四海;游冉冉;谭爱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发热期血象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提高临床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早期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住院确诊的94例H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HFRS病情及预后,以及其与发热期血液系统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94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轻型病例22例,中型病例66例,重型病例2例,危重病例4例(因重型及危重型病例较少,统一合并为一组);在病情方面,轻型、中型及重型三组间白细胞数值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提示白细胞数值与病情相关;在预后方面,存活组及死亡组两组间血小板数值比较,死亡组血小板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提示血小板数量与预后相关.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早期血象改变,为病情分级及预后提供依据,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雪;张松;曹焕焕;区冰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TLR2配体促进THP?1细胞表达多种趋化因子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2(TLR2)配体肽聚糖(PGN)和脂磷壁酸(LTA)对THP?1细胞表达趋化因子的影响.方法 THP?1细胞用不同浓度(1、10、100μg/mL)PGN或LTA刺激后,收集细胞提取m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收集培养上清进行ELISA检测.抑制实验中,THP?1细胞先用信号分子抑制剂预处理,与PGN或LTA孵育后,再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刺激6 h,浓度为10μg/mL的PGN和LTA能显著促进CCL2、CXCL8和CXCL10 mRNA的表达(P<0.05),当浓度提高至100μg/mL时,PGN和LTA能更显著促进CCL2、CXCL8和CXCL10 mRNA的表达(P<0.001);刺激24 h,浓度为10μg/mL的PGN或LTA能显著促进THP?1细胞释放趋化因子CCL2、CXCL8和CXCL10;不同信号分子抑制剂有差异地抑制PGN或LTA介导上调的CCL2、CXCL8和CXCL10的表达.结论 TLR2配体PGN和LTA促进THP?1细胞表达趋化因子CCL2、CXCL8和CXCL10 mRNA,受信号通路MPAK和NF?κB差异调控.

    作者:杨权;刘慰华;黄俊;邱怀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来本院行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患者800例,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组和单纯丙泊酚组.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 min,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呼吸抑制、体动、肌颤、恶心呕吐、注射痛等;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清醒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MAP在麻醉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HR也明显减慢(P<0.05),但SpO2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麻醉后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组MAP明显较高,HR明显较快(P<0.05);术中呼吸抑制(P<0.05)、注射痛(P<0.01)发生率明显降低,但肌肉震颤明显增多(P<0.05);两组患者术中体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临床效果确切,与单独应用丙泊酚比较,术中能维持相对安全的循环水平,同时也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姚晓;姚龙;刘黎;王琴凤;魏晓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应答为指导的干扰素方案治疗6a型慢性丙型肝炎

    目的 探讨以应答为指导(RGT)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Peg?IFNα?2a+RBV)方案在基因6a型慢性丙型肝炎(CHC)中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连续入组基因6a型CHC患者共60例(优化组),接受Peg?IFNα?2a+RBV抗病毒治疗,其中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的患者疗程缩短至24周,未达到RVR者疗程为48周.同时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接受48周固定疗程的Peg?IFNα?2a+RBV治疗的所有基因6a型CHC患者为对照组(56例).结果 优化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性应答(SVR)、停药后复发发生率分别为67.2%、87.9%、82.8%和5.2%,与对照组的71.4%、82.1%、80.4%、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与对照组获得RVR患者的终SVR率(92.3%vs 87.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79).优化组除血象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获得RVR的基因6a型CHC患者,其接受24周与48周疗程Peg?IFNα?2a+RBV治疗均能取得较高的SVR率.

    作者:陈凤娟;郭凤霞;邵晓琼;蔡庆贤;赵志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16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2016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资料,掌握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的要求,在全省13个地市的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设立207个有代表性的村开展人畜查治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中,居民感染率为0.00%,家畜感染率为0.00%,钉螺感染率为0.00%,活螺平均密度为0.2863只/框.男性居民血检阳性率高于女性,60~岁组居民血检阳性率高,渔船民、农民的血检阳性率较高.结论 2016年全省监测点各项指标较去年有明显下降,疫情处于较低水平.

    作者:杨军晶;周晓蓉;代凌峰;单晓伟;刘建兵;蔡顺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08-2015年广宁县恙虫病流行特征

    目的 分析广宁县2008-2015年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恙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广宁县2008-2015年恙虫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宁县2008-2015年共报告恙虫病1353例,死亡1例,报告病例数总体呈逐年上升并维持居高不下的趋势,年均报告发病率38.71/10万.全县17个乡镇均有疫情发生,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坑口镇、螺岗镇、江屯镇、木格镇和北市镇,各镇之间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00,P<0.05);季节性明显,6-10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发病以50~70岁年龄段人群高发,不同年龄段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9.766,P<0.05);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7.77/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0.77/10万,不同性别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62,P<0.0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0.24%).结论 广宁县恙虫病流行强度逐年增加,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农民为高发人群,建议在夏秋季节对高发地区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感染机会,控制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谢月梅;周世卿;程国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广州市部分生产性企业粉尘危害现况

    目的 了解广州市生产性企业工作场所粉尘危害职业卫生现状,为粉尘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9?11月对广州市88家存在粉尘危害的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以定点采样为主结合个体采样方式进行空气或粉尘采样.结果 检测的88家企业中有18家(20.45%)企业存在粉尘超标的情况,本次检测的185个岗位187项次,共有27个(14.59%)检测岗位超标,有28个(14.97%)检测项次超标.在检测的企业中,粉尘中以矽尘(66.67%)和电焊烟尘(25.00%)的企业超标为严重.而不同行业中,船舶修造行业(23.81%)和机械制造行业(50.00%)的电焊烟尘危害较重,建材行业的矽尘超标比例(75.00%)高,木质家具行业的木粉尘(11.11%)危害大且木粉尘是该行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但是,2012-2014年企业、岗位及检测项目粉尘检测超标情况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生产企业在粉尘防护方面具有一定的改善,但企业仍需根据自身的粉尘超标情况来进行工艺改革和防护设施设置.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护,达到防护效果优.

    作者:唐侍豪;张海;杜伟佳;陈培仙;徐绍雄;杨燕;凌伟洁;刘移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HBV转染和Loxoribine刺激对TLR7表达及IFN?α、IL?12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染和Loxoribine刺激对Toll样受体7(TLR7)表达及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12(IL?12)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7特异性配体Loxoribine刺激前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株TLR7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Loxoribine刺激培养的乙肝病毒携带组、慢性乙肝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清液中IFN?α、IL?12的水平.结果 HepG2.2.15细胞内TLR7表达量较HepG2细胞低(P<0.05),Loxoribine刺激培养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内TLR7的表达量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携带组和慢性乙肝患者组PBMC上清液中IFN?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慢性乙肝患者组IL?12水平较乙肝病毒携带组和健康对照组高(P<0.05);Loxoribine刺激培养后健康对照组IFN?α、IL?12升高水平与乙肝病毒携带组和慢性乙肝患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携带组和慢性乙肝患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转染可下调TLR7的表达,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Loxoribine刺激后TLR7介导的INF?α、IL?12分泌调节功能下降.

    作者:吴红;邓小燕;朱雪莲;吴晓蔓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10-2015年重庆市某区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分析重庆市某区2010-2015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和流行因素,探讨当地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策略.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当地2010-2015年报告的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5年报告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数逐年增加(P=0.001),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0),占报告病毒性肝炎总数的比例逐年增加(P=0.002),无丙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无显著的季节性(P=0.263);城区和农村的报告发病率均逐年上升(P城区=0.001,P农村=0.017),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P=0.000);男女之比为1.55:1,男女发病高峰均在35~45岁年龄段;以农民、家务及待业等职业为主;诊断分类正确率为67.61%,急慢性分类正确率为65.91%.结论 重庆市某区近年来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需加强防治.

    作者:邱占富;谭毅;彭小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DSS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戊二烯基二磷酸合酶第二亚基(PDSS2)在肝细胞癌组织及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采用定量RT?PCR检测肝细胞癌组织、癌旁非癌肝组织、正常肝组织以及肝癌细胞株、正常肝细胞株PDSS2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肝细胞癌组织PDSS2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PDSS2表达质粒、阴性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uh7肝癌细胞(另设空白对照,即未处理的Huh7细胞),并用MTT法检测Huh7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变化,Transwell法检测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PDSS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配对的癌旁非癌肝组织及正常成人肝组织,配对的癌旁非癌肝组织PDSS2 mRNA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成人肝组织(P<0.05);Huh7、Hep3B和Bel?7402肝癌细胞PDSS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HL?7702正常肝细胞.与高表达PDSS2 mRNA者比较,低表达PDSS2 mRNA的肝癌患者中其癌组织分化程度较差者(Edmondson gradeⅢ-Ⅳ)比例及存在门静脉癌栓者比例均较高;而肝细胞癌组织PDSS2 mRNA表达水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甲胎蛋白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pcDNA3.1?PDSS2质粒的Huh7肝癌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PDSS2其表达下调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并且与肝细胞癌的恶性生物学特征相关;上调PDSS2表达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能力,PDSS2可能成为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作者:李康;黄卫;陈诞芳;汤绍辉;张铂;张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Ⅰ型子宫肌瘤电切术前宫颈预处理方法与效果

    目的 探讨Ⅰ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治疗术前宫颈预处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行电切除治疗的96例Ⅰ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于术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处理,研究组给予阴道放置卡前列甲酯预处理.所有患者均接受宫腔镜电切治疗,术后定期复诊并接受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及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宫颈软化扩张效果,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治疗,无大出血、子宫黏膜损伤及子宫穿孔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研究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宫颈内口扩张宽度和软化扩张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和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月经量、血红蛋白、子宫大小恢复情况,以及妊娠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型子宫肌瘤电切术前应用卡前列甲酯预处理,可有效软化宫颈,利于宫颈口扩张,降低手术操作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建议推广应用.

    作者:周强;董莺;鲁春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

    目的 通过检测重症肺炎患者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24 h内的血清胆碱酯酶(S?ChE)含量,探讨其变化及其与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内科和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6例(重症肺炎组),同期选取普通肺炎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入院后进入ICU病房24 h内S?ChE含量、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结果 重症肺炎组患者S?ChE含量、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B)、血细胞比容(HC 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明显低于普通肺炎组(P<0.01);而中性粒细胞比例(N)、谷草转氨酶(AST)则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P<0.01);重症肺炎患者的S?ChE含量与血细胞比容(HCT)、白蛋白(ALB)含量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谷草转氨酶(AST)呈负相关(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早期的血清胆碱酯酶含量明显降低,其降低与血浆容量增加、炎性消耗、严重肝细胞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有关.

    作者:莫新;吴志刚;吴伟博;梁艳冰;马中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代表性亚洲型、非洲型寨卡病毒株NS5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ZK?1F/R、ZK?2F/R;利用PCR、Real?time PCR方法对引物特异性、灵敏度、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和优化;利用寨卡病毒感染细胞对本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PCR结果表明两对引物的特异性良好,其Real?time PCR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103 copies/μL和1.0×101 copies/μL,扩增效率分别为0.68和0.90,说明引物ZK?2F/R的综合效果优于ZK?1F/R,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建立基于引物ZK?2F/R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含有寨卡病毒PRVABC59株和MR766株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分别为9.0×104 copies/μL、8.5×104 copies/μL.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检测寨卡病毒的方法,可用于临床患者ZIKV感染的检测和预防.

    作者:朱奇轩;陈锦龙;尹飞飞;张优;王珊珊;吴悦;崔秀吉;李奕基;梁培;符瑞佳;吕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07-2010年重庆市土源性线虫病市级监测点监测结果

    目的 掌握重庆市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和流行规律.方法 2007-2010年,每年在监测县采集居民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蛔虫、钩虫和鞭虫虫卵;3~12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虫卵;采集家庭土壤样本,检查蛔虫卵并区分死活.结果 4年重庆市监测点共累计调查12263人次,2007-2010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依次为31.03%、22.92%、16.18%、10.08%.人群总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χ2=465.91,P<0.01).男女人群的感染率2010年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P<0.05).年龄组感染率以老年组和少儿组较高;蛔虫和钩虫是感染的主要虫体,感染度以轻度为主,中度较少,重度感染少.全市儿童各年蛲虫感染率低为5.56%,高为16.54%,各年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P<0.01).2007-2010年监测点土壤人蛔虫虫卵检出率分别为37.50%、29.17%、26.67%、25.00%,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4.60,P<0.05).结论 重庆市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感染水平总体较低并呈下降趋势,但仍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及集体驱虫等防治措施.

    作者:谢君;李海燕;罗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深圳市龙岗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PFGE分子分型

    目的 了解2010-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来自腹泻病人和健康人群的1714份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对其进行DEC的分离培养,生化及PCR鉴定与分型,再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DEC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共检出DEC阳性160人,检出率为9.3%,其中感染性腹泻病人中检出率为9.7%(117/1204);健康人群中检出率为8.4%(43/510).人群中DEC的检出类型以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主,占45.0%,其次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分别占32.5%、18.7%;腹泻人群和健康人群中检出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以ETEC为主(59.8%),后者以EPEC为主(60.5%).135株DEC样本菌株共分为123种PFGE带型,其中70株ETEC共分为60种PFGE带型,37株EPEC分为36个带型,23株EAEC分为22个带型,病人和健康人群之间检出了带型一致的EAEC菌株.结论 研究地区DEC的基因型多样,人群感染类型以ETEC为主.ETEC可能存在优势克隆菌株的感染流行,存在暴发感染的可能;腹泻人群和健康人群之间可能存在同源克隆菌株的感染.

    作者:白江涛;刘渠;陈应坚;金玉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