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CA125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期及组织学类型的影响

李海鹏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病理分期, 血清糖蛋白抗原125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糖蛋白抗原125(CA125)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疗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本院行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患者347例,根据临床分期分为三组:早期组(Ⅰ期)、中期组(Ⅱ期、Ⅲ期)、晚期组(Ⅳ期);提前一周对所有患者随机访问并取静脉血,实验室采用国际癌症协会推荐的免疫发光法进行检测血清CA125浓度;检测其与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的关系.结果 不同病理分期的CA125阳性者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越晚,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阳性率越高;不同肌层浸润深度患者的CA12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与<1/2的阳性率分别为68.2%、45.2%,CA125的阳性率随肌肤浸润深度增加;病理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可以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5阳性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A125阳性率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患者手术前检测血清CA125对判定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的类型有重要意义,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情有帮助.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发热期血象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提高临床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早期诊疗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住院确诊的94例H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HFRS病情及预后,以及其与发热期血液系统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94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轻型病例22例,中型病例66例,重型病例2例,危重病例4例(因重型及危重型病例较少,统一合并为一组);在病情方面,轻型、中型及重型三组间白细胞数值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提示白细胞数值与病情相关;在预后方面,存活组及死亡组两组间血小板数值比较,死亡组血小板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提示血小板数量与预后相关.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早期血象改变,为病情分级及预后提供依据,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雪;张松;曹焕焕;区冰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血清Hp?IgG、PGⅠ与PGR水平对胃癌临床筛查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PGⅠ/PGⅡ比值(PGR)和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p?IgG)在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中的临床筛查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因胃部不适行胃镜检查的患者260例,根据胃镜和组织活检病理学结果将受检查分为正常对照组(n=40)、萎缩性胃炎组(n=66)、早期胃癌组(n=55)、进展期胃癌组(n=58)、胃溃疡组(n=4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定性分析血清Hp?IgG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Hp?IgG、PGⅠ和PGR联合筛查早期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余四组的Hp?IgG抗体阳性率显著提高(P<0.05),均大于80%.萎缩性胃炎组和早、晚胃癌组的PGⅠ和PGR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Hp?IgG阳性者的PGⅠ水平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根据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联合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项检测灵敏度.结论 Hp?IgG、PGⅠ、PGR水平的联合检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可以进一步推广,提高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率.

    作者:吴琼;骆钻芳;谢飚;平丽;王纯忠;杨茂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16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2016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资料,掌握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的要求,在全省13个地市的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设立207个有代表性的村开展人畜查治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中,居民感染率为0.00%,家畜感染率为0.00%,钉螺感染率为0.00%,活螺平均密度为0.2863只/框.男性居民血检阳性率高于女性,60~岁组居民血检阳性率高,渔船民、农民的血检阳性率较高.结论 2016年全省监测点各项指标较去年有明显下降,疫情处于较低水平.

    作者:杨军晶;周晓蓉;代凌峰;单晓伟;刘建兵;蔡顺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高龄妇女冻融胚胎移植激素替代周期移植日黄体生成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 研究高龄妇女冻融胚胎移植日黄体生成素(LH)水平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女方年龄>35岁的接受无垂体降调节的激素替代方案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共179个周期,根据移植日血清LH水平分为两组,A组1.51 IU/L0.05).结论 对于大于35岁的高龄妇女采用激素替代周期方案进行内膜准备的冻融胚胎移植周期,适当的LH水平有利于治疗结局.

    作者:万玉婷;周灿权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10-2015年重庆市某区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分析重庆市某区2010-2015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和流行因素,探讨当地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策略.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当地2010-2015年报告的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5年报告的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数逐年增加(P=0.001),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0),占报告病毒性肝炎总数的比例逐年增加(P=0.002),无丙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无显著的季节性(P=0.263);城区和农村的报告发病率均逐年上升(P城区=0.001,P农村=0.017),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P=0.000);男女之比为1.55:1,男女发病高峰均在35~45岁年龄段;以农民、家务及待业等职业为主;诊断分类正确率为67.61%,急慢性分类正确率为65.91%.结论 重庆市某区近年来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整体呈上升趋势,需加强防治.

    作者:邱占富;谭毅;彭小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D-二聚体、心肌损伤及NT?proBNP在CTA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检测血浆D-二聚体、心肌损伤及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标志物在主动脉夹层疾病中的变化情况,为筛查主动脉夹层和临床诊疗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医院检查胸腹主动脉(CTA)的患者300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非主动脉夹层疾病(100例)与主动脉夹层疾病(200例)两组.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心肌损伤[肌红蛋白、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NT?proBNP标志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主动脉夹层组患者D-二聚体、CKMB水平高于非主动脉夹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肌红蛋白、NT?proBNP、FDP在非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夹层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诊断与NT?proBNP标志物、CKMB、肌红蛋白的相关性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D-二聚体、FD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FDP与主动脉夹层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相关性,对临床中快速简便诊断主动脉夹层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韩大兴;王芳芳;周宇廷;李宇周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来本院行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患者800例,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组和单纯丙泊酚组.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 min,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呼吸抑制、体动、肌颤、恶心呕吐、注射痛等;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清醒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MAP在麻醉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HR也明显减慢(P<0.05),但SpO2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麻醉后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组MAP明显较高,HR明显较快(P<0.05);术中呼吸抑制(P<0.05)、注射痛(P<0.01)发生率明显降低,但肌肉震颤明显增多(P<0.05);两组患者术中体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和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纤维结肠镜检查临床效果确切,与单独应用丙泊酚比较,术中能维持相对安全的循环水平,同时也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姚晓;姚龙;刘黎;王琴凤;魏晓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09-2014年江门市区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感染状况

    目的 了解江门市区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2009-2014年期间,以江门市区的中心城区及城乡接合部的4个镇街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清水沉淀集卵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华支睾吸虫、鞭虫、蛔虫和钩虫等肠道蠕虫卵,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地区、性别、年龄、职业、时间等分布特征.结果 6年间华支睾吸虫、鞭虫、蛔虫和钩虫感染状况共调查3587人,共有568人感染,总感染率为15.83%,华支睾吸虫、鞭虫、蛔虫和钩虫感染率分别为14.30%、0.67%、0.47%和0.39%.地区分布情况,以棠下镇感染水平高为30.74%,杜阮镇感染水平低为6.75%,各区域之间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感染率分别为20.31%和1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水平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增高,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支睾吸虫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蛲虫感染检查14岁以下儿童433人,感染率为2.54%.结论 江门市区人群中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的感染率较低,但华支睾吸虫病仍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

    作者:许坚锋;尹本康;吴尔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应答为指导的干扰素方案治疗6a型慢性丙型肝炎

    目的 探讨以应答为指导(RGT)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Peg?IFNα?2a+RBV)方案在基因6a型慢性丙型肝炎(CHC)中的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连续入组基因6a型CHC患者共60例(优化组),接受Peg?IFNα?2a+RBV抗病毒治疗,其中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的患者疗程缩短至24周,未达到RVR者疗程为48周.同时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接受48周固定疗程的Peg?IFNα?2a+RBV治疗的所有基因6a型CHC患者为对照组(56例).结果 优化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性应答(SVR)、停药后复发发生率分别为67.2%、87.9%、82.8%和5.2%,与对照组的71.4%、82.1%、80.4%、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与对照组获得RVR患者的终SVR率(92.3%vs 87.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79).优化组除血象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获得RVR的基因6a型CHC患者,其接受24周与48周疗程Peg?IFNα?2a+RBV治疗均能取得较高的SVR率.

    作者:陈凤娟;郭凤霞;邵晓琼;蔡庆贤;赵志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整合酶基因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E)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探讨其耐药机制,为临床用药、院内感染防控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5年标准,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对临床分离的48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酶基因(int)检测.结果 药敏试验示48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广泛耐株.5株为Ⅰ类整合酶阳性;24株为Ⅱ类整合酶阳性;6株Ⅰ、Ⅱ类整合酶均为阳性;未检出Ⅲ类整合酶.结论 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大多具备Ⅰ、Ⅱ类整合酶基因,这是泛耐株的重要耐药机制.

    作者:黄靖宇;林佩贤;李湖桂;林达佳;洪楷;陈林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质量检测

    目的 检测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的质量情况.方法 无菌接驳取悬浮红细胞标本,分别在保存前(0d)和保存期末(35 d)进行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和游离血红蛋白检测,并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保存前和保存期末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在保存前(0 d)和保存期末(35 d)悬浮红细胞HCT、HGB、RBC等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悬浮红细胞在保存前和保存期末HCT、HGB、RBC等指标变化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35 d后,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增高为(149.5±9.6)mg/L,与保存前的(26.5±1.9)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无明显变化,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细胞膜结构清楚,膜表面光滑完整,未见突起、凹陷、空泡、缺失等膜损伤.结论 悬浮红细胞保存前和保存期末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控制悬浮红细胞制备和保存中各个环节,对于保护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保证血液质量,保证血液输注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国胜;黄可君;李合英;戎霞;曾四海;游冉冉;谭爱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PDSS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生长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戊二烯基二磷酸合酶第二亚基(PDSS2)在肝细胞癌组织及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采用定量RT?PCR检测肝细胞癌组织、癌旁非癌肝组织、正常肝组织以及肝癌细胞株、正常肝细胞株PDSS2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肝细胞癌组织PDSS2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PDSS2表达质粒、阴性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uh7肝癌细胞(另设空白对照,即未处理的Huh7细胞),并用MTT法检测Huh7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变化,Transwell法检测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结果 肝细胞癌组织PDSS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配对的癌旁非癌肝组织及正常成人肝组织,配对的癌旁非癌肝组织PDSS2 mRNA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成人肝组织(P<0.05);Huh7、Hep3B和Bel?7402肝癌细胞PDSS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HL?7702正常肝细胞.与高表达PDSS2 mRNA者比较,低表达PDSS2 mRNA的肝癌患者中其癌组织分化程度较差者(Edmondson gradeⅢ-Ⅳ)比例及存在门静脉癌栓者比例均较高;而肝细胞癌组织PDSS2 mRNA表达水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甲胎蛋白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比较,转染pcDNA3.1?PDSS2质粒的Huh7肝癌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PDSS2其表达下调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并且与肝细胞癌的恶性生物学特征相关;上调PDSS2表达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和侵袭能力,PDSS2可能成为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作者:李康;黄卫;陈诞芳;汤绍辉;张铂;张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某地基层医疗机构发热病例退热药和激素使用现况

    目的 了解某地医疗机构发热病例退热药和激素使用情况.方法 在湖南省某县全部22所乡镇卫生院及从594个村卫生室随机抽取的60个卫生室中,回顾调查2010年3-7月诊断为发热性疾病病例的处方,收集处方中的病人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及用药情况,计算使用吡唑酮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加权比例及95%可信区间(CI).抽中的每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随机抽取1~2名接诊发热病例的医生访谈,询问发热病例使用吡唑酮类药物和激素的原因.结果 对该县基层医疗机构2010年3-7月期间治疗发热疾病的3481例患者处方(乡镇卫生院1477例,村卫生室2004例)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589例(39.9%,95%CI:37.4%~42.4%)、村卫生室931例(46.5%,95%CI:44.3%~48.7%)使用吡唑酮类药物(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村卫生室对135例(50.8%,95%CI:44.7%~56.8%)低热病人(<38℃)和427例(51.3%,95%CI:47.9%~54.7%)<5岁发热儿童使用该药.乡镇卫生院的484例(32.8%,95%CI:30.4%~35.2%)发热患者和村卫生室的561例(28.0%,95%CI:26.0%~30.0%)患者使用地塞米松.访谈的88名医生中有51.1%(95%CI:40.6%~61.6%)认为可以对发热病人使用吡唑酮类药物和激素,使用该类药物的主要原因为退热快(93.3%)、能缓解高热症状(55.6%)和价格便宜(4.4%).结论 该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广泛使用吡唑酮类药物和地塞米松治疗发热病例.为防止加重感染和药物副作用,建议发热门诊应限制使用这些药物治疗轻症感染.

    作者:沈纪川;高洁;徐巧华;曾舸;胡世雄;曾纪梅;曾文博;张丽杰;马会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温脾理气通腑法干预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

    目的 观察温脾理气通腑法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温脾理气通腑法治疗,疗程均为6 d,观察两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ICU停留时间、28天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C反应蛋白(CPR)及降钙素原(PC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肠胃功能障碍、中医临床症候、APACHEⅡ评分分别从(7.85±4.90)、(13.05±4.50)、(23.85±4.30)下降到(2.15±1.80)、(4.06±3.30)、(10.00±3.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肠胃功能障碍、中医临床候诊、APACHEⅡ评分分别从(7.28±4.10)、(12.96±3.60)、(22.96±4.50)下降到(4.86±2.30)、(9.46±4.20)、(15.44±4.20),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CT、C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MODS发生率、ICU停留时间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8天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脾理气通腑法可有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降低MODS的发生.

    作者:赵丽芸;刘秋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代表性亚洲型、非洲型寨卡病毒株NS5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ZK?1F/R、ZK?2F/R;利用PCR、Real?time PCR方法对引物特异性、灵敏度、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和优化;利用寨卡病毒感染细胞对本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PCR结果表明两对引物的特异性良好,其Real?time PCR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103 copies/μL和1.0×101 copies/μL,扩增效率分别为0.68和0.90,说明引物ZK?2F/R的综合效果优于ZK?1F/R,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建立基于引物ZK?2F/R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含有寨卡病毒PRVABC59株和MR766株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分别为9.0×104 copies/μL、8.5×104 copies/μL.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检测寨卡病毒的方法,可用于临床患者ZIKV感染的检测和预防.

    作者:朱奇轩;陈锦龙;尹飞飞;张优;王珊珊;吴悦;崔秀吉;李奕基;梁培;符瑞佳;吕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血清CA125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分期及组织学类型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清糖蛋白抗原125(CA125)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疗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本院行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患者347例,根据临床分期分为三组:早期组(Ⅰ期)、中期组(Ⅱ期、Ⅲ期)、晚期组(Ⅳ期);提前一周对所有患者随机访问并取静脉血,实验室采用国际癌症协会推荐的免疫发光法进行检测血清CA125浓度;检测其与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的关系.结果 不同病理分期的CA125阳性者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分期越晚,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阳性率越高;不同肌层浸润深度患者的CA12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浸润深度>1/2与<1/2的阳性率分别为68.2%、45.2%,CA125的阳性率随肌肤浸润深度增加;病理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可以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5阳性率,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A125阳性率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患者手术前检测血清CA125对判定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的类型有重要意义,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情有帮助.

    作者:李海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HBV转染和Loxoribine刺激对TLR7表达及IFN?α、IL?12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染和Loxoribine刺激对Toll样受体7(TLR7)表达及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12(IL?12)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7特异性配体Loxoribine刺激前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株TLR7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Loxoribine刺激培养的乙肝病毒携带组、慢性乙肝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清液中IFN?α、IL?12的水平.结果 HepG2.2.15细胞内TLR7表达量较HepG2细胞低(P<0.05),Loxoribine刺激培养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内TLR7的表达量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携带组和慢性乙肝患者组PBMC上清液中IFN?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慢性乙肝患者组IL?12水平较乙肝病毒携带组和健康对照组高(P<0.05);Loxoribine刺激培养后健康对照组IFN?α、IL?12升高水平与乙肝病毒携带组和慢性乙肝患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携带组和慢性乙肝患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转染可下调TLR7的表达,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Loxoribine刺激后TLR7介导的INF?α、IL?12分泌调节功能下降.

    作者:吴红;邓小燕;朱雪莲;吴晓蔓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

    目的 通过检测重症肺炎患者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24 h内的血清胆碱酯酶(S?ChE)含量,探讨其变化及其与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内科和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6例(重症肺炎组),同期选取普通肺炎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入院后进入ICU病房24 h内S?ChE含量、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结果 重症肺炎组患者S?ChE含量、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量(HB)、血细胞比容(HC 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明显低于普通肺炎组(P<0.01);而中性粒细胞比例(N)、谷草转氨酶(AST)则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P<0.01);重症肺炎患者的S?ChE含量与血细胞比容(HCT)、白蛋白(ALB)含量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谷草转氨酶(AST)呈负相关(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早期的血清胆碱酯酶含量明显降低,其降低与血浆容量增加、炎性消耗、严重肝细胞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有关.

    作者:莫新;吴志刚;吴伟博;梁艳冰;马中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雌激素及血脂水平的变化

    目的 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雌激素水平、肝功能变化和血脂水平变化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分娩并确诊为ICP的72例患者,轻度ICP组49例,重度ICP组23例;对照组选同期剖宫产正常孕妇72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均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行ICP诊断及分组,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雌激素水平,酶法测定肝功能及血脂水平,分析比较三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ICP胎儿窘迫的相关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轻度ICP组与对照组比较,总胆红素、ALT、AS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汁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ICP组与轻度ICP组、对照组比较,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AST、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两组比较,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C回归方程偏回归系数t检验结果显示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C水平增高与总胆红素关系密切;随着雌二醇、总胆汁酸和ALT水平升高,胎儿窘迫的发病率也会增加.结论 胆汁淤积直接导致血脂水平变化,雌二醇、总胆汁酸能有效预测胎儿窘迫.

    作者:王淑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深圳市龙岗区致泻大肠埃希菌的PFGE分子分型

    目的 了解2010-2015年深圳市龙岗区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来自腹泻病人和健康人群的1714份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对其进行DEC的分离培养,生化及PCR鉴定与分型,再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DEC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共检出DEC阳性160人,检出率为9.3%,其中感染性腹泻病人中检出率为9.7%(117/1204);健康人群中检出率为8.4%(43/510).人群中DEC的检出类型以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主,占45.0%,其次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分别占32.5%、18.7%;腹泻人群和健康人群中检出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以ETEC为主(59.8%),后者以EPEC为主(60.5%).135株DEC样本菌株共分为123种PFGE带型,其中70株ETEC共分为60种PFGE带型,37株EPEC分为36个带型,23株EAEC分为22个带型,病人和健康人群之间检出了带型一致的EAEC菌株.结论 研究地区DEC的基因型多样,人群感染类型以ETEC为主.ETEC可能存在优势克隆菌株的感染流行,存在暴发感染的可能;腹泻人群和健康人群之间可能存在同源克隆菌株的感染.

    作者:白江涛;刘渠;陈应坚;金玉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