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MIF表达的临床意义

许志明;王东;谢美强;李婷;林大欢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血清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测定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MIF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良性肺部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MIF水平分别是23.2、13.0和7.5 μg/L.非小细胞肺癌组MIF表达水平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P<0.05,P<0.01).血清MIF的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是否转移有关(P<0.05).结论 血清MI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并对临床分期、判断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指导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RA患者血清中RF、CCP抗体、GPI抗原以及AKA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原和抗角蛋白抗体(AK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RA患者(RA组)和1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RF、CCP抗体、GPI抗原、AKA检测,其中RF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CCP抗体采用胶体金法检测,GPI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KA采用免疫荧光法.结果 RF、CCP抗体、AKA、GPI在RA组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5.1%和71.6%、97.3%和80.0%、96.0%和59.2%、40.8%和60.8%;RA组中RF、CCP抗体和GPI阳性率分别为7.16%、80.1%、6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CCP+AKA+GPI联合诊断特异性较高,但是灵敏度较低,明显低于单独检测的抗CCP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RF、CCP抗体、GPI抗原以及AKA检测有助于RA的诊断.

    作者:杨梅花;王向红;冯忠军;米娇;丁秋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08-2012年广州市老年HIV感染者/AIDS病人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了解广州市老年人(年龄≥50岁)艾滋病的流行特点,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2008-2012年老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简称老年病例)疫情报告资料,对流行病学特征和晚发现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2008-2012年累计报告老年病例529例;75.24%为本市户籍病例;男女比例为3.81∶1;平均年龄(60.00±8.36)岁;职业以“家政、家务及待业”为主,占25.14%(133/529);文化程度以“小学或文盲”为主,占38.19%(202/529);67.23%(357/529)的病例因“医疗服务需要”经医院发现;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75.05%(397/529),2008-2012年老年病例中的异性传播途径比例逐年增加(x2=11.65,P=0.02),5年间老年病例累计异性传播途径比例高于同期总体疫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73,P=0.000);老年病例晚发现比例为46.70%,远高于非老年病例人群(2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96,P=0.00).结论 常住广州市的老年人群中艾滋病报告数增长明显,性接触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老年病例发现明显较非老年病例晚,因此应加强在老年人群中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高危行为干预,并提高老年病例发现能力.

    作者:秦发举;韩志刚;徐慧芳;钟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社会因素剖宫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社会因素剖宫产对产妇及其新生儿健康的影响,为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提供参考.方法 以巢式病例对照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社会因素剖宫产与正常阴道分娩产妇及其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剖宫产率为45.6%(8 465/18 560),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12.97%(1 098/8 465),社会因素剖宫产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社会因素剖宫产组产后24 h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产后感染率、规律产检比例、教育程度、孕早期BMI指数均高于正常阴道分娩组(P<0.01).社会因素剖宫产新生儿感染发病率较对照组高.结论 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不利于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需严格控制剖宫产术指征,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

    作者:龚景进;刘世良;汤雯婷;陈敦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浅谈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与防范

    高校实验室有着丰富的实验资源和条件,是学生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场所.实验动物作为高校实验室常用实验对象,其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学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其产生原因,从实验动物来源、饲养环境、安全教育、实验动物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为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提出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师生生物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

    作者:郭中敏;包慧敏;邓新燕;杨力衡;黄芝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DLIM5shRNA质粒构建及其稳定转染SH-SY5Y细胞株的建立

    目的 构建PDLIM5 shRNA真核表达载体,获得干扰质粒稳定转染的SH-SY5Y(成神经细胞瘤细胞)细胞系.方法 合成PDLIM5基因干扰序列并插到RNAi真核表达载体pGFP-V-RS质粒中,通过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常规培养SH-SY5Y细胞,将重组质粒PDLIM5 shRNA和对照质粒PDLIM5 Scramble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转染SH-SY5Y细胞,经puromycin持续筛选和有限稀释法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系.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DLIM5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获得的干扰真核表达质粒PDLIM5 shRNA与预期完全相同.PDLIM5 shRNA稳定转染SH-SY5Y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呈亮绿色.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DLIM5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成功构建PDLIM5 shRNA真核表达载体及其稳定转染SH-SY5Y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PDLIM5在精神疾病中的功能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苟晨雨;李媛;段晶晶;陈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病毒载量及疾病进展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HCV)病毒基因型与病毒载量及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0例慢性HC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芯片法对HCV基因型进行检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连反应法(RT-PCR)对HCV DNA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共100份标本,其中HCV基因型中1a型4份,1b型49份,2a型14份,3a型9份,3b型8份,6型15份,混合型1份(1b+2a).男性与女性患者的HCV基因型整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各类HCV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型、2型、3型、6型、混合型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20±3.50)、(45.20±3.10)、(38.84±3.20)、(36.06±3.30)、(39.20±3.60)岁.各类HCV基因型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型的HCV RNA平均水平高,不同基因型的HCV RNA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63,P=0.027).100例患者中11例患者伴存免疫缺陷病,8例患者为1型患者,89例患者无伴存缺陷免疫病,45例患者为1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HCV RNA水平低,终末期肝病、CHC、伴存免疫缺陷病三组患者HCV RNA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V基因型主要为1b型,6型患者感染率高,临床上应当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检控.

    作者:罗艳萍;丁雪莲;熊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

    目的 分析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变化,为临床观察重症肺炎的预后与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重庆市开县安康医院诊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应用逆转录PCR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检验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3、7天时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根据观察组患者的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并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评分,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结果 观察组在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 mRNA及TLR4 rMFI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第3、7天时的TLR4 mRNA及TLR4 rMFI方面比第1d时出现明显的下降(P<0.05).在一个月后的随访调查中,观察组死亡率为31.7%(38/120),死亡组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评分以及降钙素原水平等方面都显著高于生存组,但生存组在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蛋白表达方面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相比较高.

    作者:谷小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五华县1~2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五华县现阶段1~29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策略后的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五华县1~29岁常住人群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标本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调查1~29岁人群200人,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和HBV阳性率分别为7.50%、63.00%、18.00%和25.50%.1~岁组、5~岁组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和HBV阳性率低于15~29岁年龄组,1~岁组抗-HBs阳性率高于5~、15~29岁年龄组.与2006年五华县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比较,<15岁人群HBsAg阳性率、抗-HBcAg阳性率下降明显.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HBV阳性率(12.66%)低于无乙肝疫苗免疫史(84.62%)和免疫史不详人群(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47,P<0.05).调查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9.00%,1~岁组、5~岁组、15 ~ 29岁组接种率分别为100.00% 、80.00%、48.28%,各年龄组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28,P<0.05).结论 五华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效果显著,HBsAg携带率和HBV流行率持续下降;持续保持较高的乙肝疫苗接种率,可以有效降低乙肝流行率.

    作者:陈青山;孔祥钦;沈超华;曾育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抗郁丸对CUMS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及机理的影响

    目的 研究抗郁丸对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抑郁症大鼠行为学及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抗郁丸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结合孤养方法构建CUMS大鼠模型.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50只),模型组造模3周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丙咪嗪组及抗郁丸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记录大鼠体重及糖水消耗量变化,并进行开场行为检测、强迫游泳实验及悬尾实验.给药8周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大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及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增长减慢,糖水消耗量减少,行为运动得分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及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5),血清中四碘甲状腺激素氨酸(T4)、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降低(P<0.05),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IL-6含量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郁丸及丙咪嗪可加快模型大鼠的体重增长,增加糖水消耗量,增加行为学得分,缩短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及悬尾不动时间(P<0.05),并提高血清中T4及TSH含量(P<0.05),不同程度降低IL-1β、TNF-α及IL-6水平(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郁丸能改善CUMS大鼠抑郁症状,逆转抑郁症大鼠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含量,这可能是其发挥抗抑郁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张趁丽;林方瑜;周倩;何俊卿;蒋卓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广州市梅毒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皮肤性病门诊就医人群梅毒感染流行特征及分析其特异性行为学、就医行为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年1月30日至2013年1月30日广州市皮肤性病哨点监测门诊就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行为学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广州市梅毒感染者年龄40岁以上和收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者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其他性病相比,女性具有多个性伴是梅毒感染显著的危险因素(aOR=2.24,95%CI:1.22~4.11),不规律使用安全套与梅毒感染显著相关(男女趋势性P值均<0.05).知晓性伴梅毒史以及进行不安全性行为后积极、主动就医是梅毒感染或其他性病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在防治梅毒等性病的工作中,应宣传减少性伴、规律使用安全套,强调性伴之间性病史告知以及在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后主动就医.

    作者:林宏达;叶兴东;任泽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广州市白云区2014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白云区2014年登革热病人资料和蚊媒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采集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病原学检测,使用布雷图指数及标准间指数、成蚊密度进行蚊媒密度调查分析.结果 2014年白云区共报告登革热11 842例,其中男性5 911例,女性5 931例;发病高峰集中在8-10月份,11月份开始回落;各街镇均有发病病例;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人员多.按临床分型,普通型登革热11 245例,重症登革热51例,普通型登革热与重症登革热多数临床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布雷图指数4.69,4-9月份布雷图指数在5以上;平均诱蚊诱卵器指数13.18%,8-10月份诱蚊诱卵器指数均在5以上.结论 2014年白云区登革热呈多点高强度流行态势;有必要加强登革热的监测和防蚊、灭蚊工作,防止登革热疫情的持续暴发.

    作者:曹伟强;叶浩风;叶双岚;程晓宁;庞志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于咸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720例(87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进行治疗.将手术采集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菌株鉴定,并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720例患者感染8例,感染率为1.11%.病原菌培养阳性7例,阳性率为87.50%.7例患者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4例与粪肠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与粪肠球菌对利福平、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有很高的敏感性(100.00%),且对红霉素和庆大霉素有很高的耐药性(100.00%),对其他抗生素敏感性和耐药性有所差异.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均为革兰阳性菌,对利福平、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有很好的敏感性.

    作者:姜春辉;郭宣妮;朱安泰;郭利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5株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株的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及耐药分析

    目的 对广州萝岗区食物中毒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5年3宗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对其进行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株25株,其中病人株22株,可分为2个血清型,O3∶K6型21株(95.5%),O11∶K22型1株(4.5%),TDH基因携带率为100.0%,TRH基因携带率为13.6%;3株食物株可分为2个血清型,O3∶K6型2株(66.7%),O2∶K51型1株(33.3%),TDH基因携带率为100.0%,未检出TRH基因.耐药谱分析结果显示:菌株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为96.0%,1株食物株对氨苄西林、甲氨苄啶和磺胺甲恶唑多重耐药.结论 广州萝岗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以携带TDH毒力基因的O3:K6型菌株为主,菌株普遍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氨苄西林有较强耐药性,少数菌株出现多重耐药.

    作者:徐秋琼;余泳红;单桂花;彭明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4年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某大型社区登革热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番禺区钟村街某大型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特征,为今后大型社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某大型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社区共报告82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6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9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上旬.男性38例,女性44例,男女性别比为1∶1.16.年龄小1岁,大78岁.职业以家务及待业(32.93%)为主.结论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街某大型社区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对蚊虫及疫情的监测,特别是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在防控登革热疫情的开展力度,控制登革热爆发.

    作者:郭奕斌;曾锐志;李功理;邹宇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广州市黄埔区与加德满都谷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现状的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广州市黄埔区与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在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上的异同,对比分析两地的食品安全现状,为当地政府尤其加德满都的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科学建议.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与相关官员进行深度交流,了解两地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收集各机构2011-2013年度的食品检测结果,分析两地的食品安全现状,并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地重点食品的未达标率.结果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经历了一个由单部门到多部门再到单部门主导负责的发展历程,尼泊尔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前也涉及到十多个国家部门,但主要由农业发展部统筹;在具体工作部门上,加德满都食品工艺与质量控制局更侧重于食品检验等职能部门的设置,而黄埔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更侧重于行政管理;在人员配备上,加德满都食品工艺与质量控制局的技术工作人员明显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2012年,加德满都从11个食品大类中抽取了807份样品进行检查,而黄埔区仅在5个食品大类中就抽取了5 199份样品进行检查.2012年加德满都脂肪油类产品未达标率26.76%,高于黄埔区的8.57%(P=0.03);水果蔬菜类未达标率3.33%,高于黄埔区的1.11%(P=0.03);谷类产品未达标率14.98%,高于黄埔区的3.74%(P=0.001),饮用水未达标率65.82%,高于黄埔区的7.69%(P<0.001);2013年脂肪油类产品未达标率29.17%,高于黄埔区的1.05% (P<0.001),谷类产品未达标率13.64%,高于黄埔区的0%(P<0.001).结论 与黄埔区的食品安全现状相比,加德满都的情况稍显落后,但黄埔区在食品安全方面也存在待提高之处,双方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仍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Kalawati Shrestha;张应涛;Prem Raj Shrestha;张文东;刘丽珊;Pramod Koirala;Mohan Krishna Maharjan;陆家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起应用PFGE的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溯源调查

    目的 准确识别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暴发,确定暴发来源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对一起医院感染暴发中两个科室短期内分离到的6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敏测定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ICU病房3名患者痰标本分离株为泛耐药菌,对测定的19种抗生素均耐受,PFGE带型一致,提示ICU存在感染暴发;呼吸内科2名患者痰标本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药敏结果相同,PFGE带型不相同;ICU病人气管插管内壁分离株的药敏结果和PFGE带型与其他菌株均不相同.结论 PFGE技术成功运用于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识别及溯源,医院积极采取消毒隔离措施,避免了暴发扩散.

    作者:李迎慧;扈庆华;石晓路;林一曼;江敏;邱亚群;陈琼城;姜伊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从化地区健康妊娠期妇女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

    目的 分析从化地区健康妊娠期妇女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建立该地区妊娠期特异的血清甲状腺功能参考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在从化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册产检并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1 187例健康妊娠期孕妇作为研究组,并将其按照孕龄分为早期、中期、晚期3小组,同期收集101例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8~35岁健康非妊娠期女性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甲状腺激素(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并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和妊娠前体质指数(BMI)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中、晚妊娠期女性甲状腺水平呈偏态分布,以中位数及双侧限值(P2.5~P97.5)表示其参考范围.妊娠期与非妊娠期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各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表现为:早期:FT3:3.94~7.22 pmol/L,FT4:8.01~21.70 pmol/L,TSH:0.05~6.52 μIU/ml;孕中期:FT3:3.64~5.67 pmol/L,FT4:6.68~13.47 pmol/L,TSH:0.06~4.10 μIU/ml;孕晚期:FT33.54~5.07 pmol/L,FT4:6.45~10.21 pmol/L,TSH:0.08~7.76 μIU/ml;妊娠期早、中、晚三期间FT3、FT4、TSH激素水平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孕龄的延长,FT3、FT4激素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TSH激素水平呈孕早期降低,孕中晚期回升的趋势,各项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与非妊娠期甲状腺激素不同,且妊娠期FT3、FT4、TSH甲状腺激素变化水平不一致.

    作者:张玉花;夏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健康人群与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外周血组分的差异

    目的 分析健康人群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外周血中血常规以及细胞的相关指标存在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30例,按照不同的人群分为健康组、HIV感染组、AIDS组三组,每组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以及相关检测软件来进行3色、4色的检测,采用AHF HGHIOH54检测仪检测血常规.结果 健康组、HIV感染组、AIDS患者三组人群CD4+T、CD3+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组的CD3+T、CD8+T细胞计数均高于健康组和AI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组的总淋巴细胞指数(TLC)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V感染组的单核细胞指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IDS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人群与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外周血组分有明显差异,其中HIV感染者对血液的影响更为严重.

    作者:石勇启;莫成锦;陆家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L-色氨酸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进程的改善作用

    目的 观察L-色氨酸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雄性C57/BL6小鼠1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和L-色氨酸干预组,8周后处死小鼠,留取肝脏和血清.天狼猩红染色(Sirius Red)以及羟脯氨酸测定观察肝纤维化的程度,同时测定血清或者肝脏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法(RT-qPCR)测定肝脏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基因的表达.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小鼠平均体重和摄食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肝纤维化模型组对比,L-色氨酸干预可以减少天狼猩红染色面积,降低羟脯氨酸含量;同时L-色氨酸可以上调MMP2、MMP13基因以及下调TIMP1基因的表达(P<0.05),但是对TIMP2基因的表达无影响;可以显著降低血清ALT、增加肝脏组织中GSH的含量,但是对血清AST和肝组织中MDA、SOD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色氨酸可以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减少细胞外基质(ECM)沉积来发挥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杨海;郑苑竹;李晴;凌文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746例HIV初筛阳性者确证结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746例HIV初筛阳性标本的确证结果,探讨筛查阳性与确证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746例HIV初筛阳性标本的ELISA、GICA及WB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46例初筛阳性标本经ELISA、GICA复检后阳性标本714例,再经WB确证后674例为HIV-1抗体阳性,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证阳性率为94.40%(674/714).WB条带gp160出现率高为99.41%,p55出现率低为55.49%.确证阳性组和不确定组的S/CO值分别为(21.78±2.94)和(15.75±9.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WB试验结果为判定真阳性与真阴性的金标准,ELISA检测HIV抗体的敏感性为94.93%(674/710),特异性为100.00%(36/36);GICA检测HIV抗体的敏感性为97.68%(674/690),特异性为89.29(50/56),经x2检验ELISA与GIC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8.60,P<0.05).ELISA阳性WB阴性的标本经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ELISA与GICA检测均为阳性的标本确证阳性率高,高S/CO值提示感染HIV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杨扬;郑海潮;于彤彤;卫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