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降钙素原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尹占良;邱建凯;张芳芳;姚海珍;高静;李令娟

关键词:降钙素原, 社区获得性肺炎, 老年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内二科老年重症CAP患者105例,根据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20分)46例与低危组(<20分)59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8 d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32)与存活组(n=73)。在治疗前测定体温、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PCT水平,同时行APACHEⅡ评分。结果高危组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PACHEⅡ评分与PCT水平呈正相关(r=0.503,P<0.01),而与体温、WBC、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ESR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PCT与APACHEⅡ评分结合综合分析,有助于对老年重症肺炎的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联合吸入麻醉在阴式子宫全切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联合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拟行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全凭静脉联合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前(T1)、插入喉罩即刻(T2)、切皮即刻(T3)、拔除喉罩前(T4)、拔除喉罩后即刻(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子宫松弛度、术后苏醒时间、体动发生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稳定(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5.2±1.1)min、(12.2±4.3)min,较对照组(11.3±2.1)min、(15.4±4.9)min显著缩短(P<0.05),子宫松弛度、体动发生及麻醉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凭静脉联合喉罩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影响较小,并能增强麻醉效果且生理影响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伟;杨天德;王怡;肖晓丽;许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肺灌注显像优化肺癌放疗计划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优化肺癌放疗计划对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为提高临床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肺癌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CT图像的放疗计划治疗,实验组采用SPECT引导的放疗计划治疗,比较两种不同的放疗技术对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两组患者全肺剂量体积参数(WV10、WV20、WV30、WV4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大呼气流量(PEF)、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6.7%vs.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采用SPECT引导的放疗计划治疗效果理想,能提高临床疗效,大限度的保护机体肺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连相尧;胡潺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明确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及其与TNM分期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索CXCR4作为肺癌患者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医院标本库中的肺癌标本(NSCLC组)61例,全部病人术前均未经过化疗或放疗,登记病人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技术检测CXCR4的表达阳性率。对照组63例为正常肺组织(取自距肿瘤边缘5 cm以上处,经病理检查确证为不含有肿瘤细胞的正常肺组织)。结果 NSCLC组中CXCR4阳性表达率为52.5%(32/61),对照组中CXCR4阳性表达率为17.5%(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59,P<0.001)。 CXCR4表达与肺癌TNM分期、纵隔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 CXCR4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紧密相关,在NSCLC生长、侵袭和转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龚新华;杨通;刘文丹;廖昆玲;何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妊娠合并梅毒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在海南省屯昌县人民医院行孕期常规检查的3600例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发生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年龄、职业、户籍状况以及婚孕前检查、配偶状况等,并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3600例孕妇中检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46例,感染率为1.27%,梅毒潜伏妊娠者占91.30%(42/46)。其中20岁及以下占52.17%(24/46),21~31岁占26.08%(12/46),32~41岁占21.75%(10/46);高中以下学历占80.43%(37/46);流动人口占61.11%(28/46);多性伴史者占86.95%(40/46);从事服务业占45.65%(21/46),工农业占19.56%(9/46),其他职业占34.79%(16/46);婚前或孕前检查占36.95%(17/46)。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保护性因素,流动人口、忽视婚孕前检查、配偶吸毒史、配偶梅毒感染史、配偶其它性病史等则是其危险性因素。结论对育龄妇女行婚孕前检查,同时加强宣传教育,重视其配偶的相关性病毒监测,对避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符琴;王咸菊;王桂;魏晓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协同刺激因子B7-H3和B7-H4在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因子B7-H3、B7-H4在临床不同分期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2015年湖北省江汉大学附属医院157例胃癌组织,分别应用RT-PCR检测胃癌组织、胃癌细胞株BGC-823中B7-H4和B7-H3 mRNA 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7-H4和B7-H3蛋白的表达。胃癌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B7-H3、B7-H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死亡率的比较采用 Kaplan-Meier 法及Log-rank检验。结果 B7-H4、B7-H3在胃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相对于癌旁组织呈现高表达。 B7-H4在临床分期越高的组织中呈现高表达,而B7-H3在临床分期越高的组织中呈现低表达趋势。恶性程度越高的胃癌组织中,B7-H4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越高,B7-H3的表达水平越低。高表达B7-H4且低表达B7-H3与胃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协同刺激分子B7-H4和B7-H3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密切相关,对该两分子的检测在胃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贾业贵;许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2015年东莞市团体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目的:分析团体无偿献血人群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提升献血服务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5年东莞市参加团体无偿献血的15898名志愿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228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诱因、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频次、季节气候等因素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无偿献血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精神紧张(占62.28%);年轻献血者(18~25岁年龄段)、高校学生、首次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其他献血者高;夏、冬季节献血反应率较春、秋季节高;献血反应主要发生在采血过程中。结论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年龄、职业、献血经历及所处的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应加强献血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建立年轻、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提升献血服务质量。

    作者:钟炽辉;王玲玲;张玉曌;何子毅;黄志森;贝孟辉;郭鹏豪;曾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及IL-6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所有患者应用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合并肺内感染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应用rhBNP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应用多巴酚丁胺治疗。两组入院后当天进行NYHA分级,并记录年龄、性别和原发病情况。测量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电解质浓度、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及IL-6浓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更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NT-proBNP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 rhBNP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IL-6等炎症因子的过度激活有关。

    作者:郝艳敏;滑俊峰;王宇彤;张俊英;马朝晨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某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目的:分析石材加工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以及防控措施,为石材加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某石材加工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确定关键控制点以及分析防控措施。结果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情况的岗位为开料、粗加工、干磨、水磨和包装岗位,装配岗位无超标情况;采取防控措施前后,矽尘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手传振动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材加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开料、粗加工、干磨、水磨、包装,防矽尘的防护措施有效,应加强关键控制岗位防噪声、防振动的防控措施。

    作者:廖阳;岑子博;舒友梅;陈琳;邓颖聪;刘移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NAs单药治疗后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但肝纤维化指标仍改善不佳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1年疗效。方法将已接受NAs初始治疗至少2年,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6个月以上,但肝纤维化指标仍改善不佳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给予NAs治疗,同时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对照组则继续单用NAs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定量、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肝脾B超的变化,部分患者行肝穿检查。结果基线时两组以上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时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两组肝功能、HBV-DNA定量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HA、PCⅢ、ⅣC、LN、门静脉内径和脾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22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接受肝脏穿刺活检,其中63.6%肝纤维化分期有改善,对照组21例接受肝穿刺活检,14.3%有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s抗病毒治疗后,HBV即使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仍然有部分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无法改善,在此基础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可以使肝纤维化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

    作者:甄沛林;丁佩佩;陈晓华;孙克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TRPC1对人肾癌细胞A498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C1(TRPC1)对人肾癌细胞A498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人肾癌细胞A498、786-O和GRC-1中TRPC1的表达水平。设计并合成靶向TRPC1的特异性shRNA,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染TRPC1表达高的人肾癌细胞A498以构建稳定低表达TRPC1细胞株,通过免疫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来验证shRNA的干扰效率;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干扰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Transwell小室测细胞迁移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结果在3株肾癌细胞中A498的TRPC1表达量高;特异性靶向TRPC1的shRNA能够有效下调A498细胞中TRPC1的表达;特异性shRNA干扰组细胞较其他两组细胞增殖显著减慢(F=42.31,P<0.01);A498/shRNA组的迁移细胞数显著低于A498组和A498/Con组(F=24.52,P<0.01);A498/shRNA组细胞的PI3K和AKT蛋白的表达较A498组和A498/Con组显著下调。结论采用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沉默A498细胞的TRPC1基因,并致使其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以及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其中可能的机制为通过调节细胞因子PI3K来调控人肾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提示TRPC1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较为重要作用,TRPC1可能成为治疗肾癌的新靶点。

    作者:阮健;蔡红兵;罗兰;宋姗姗;肖雅娟;张军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1950-2014年韶关市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控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总结韶关市65年来疟疾流行动态和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消除疟疾后阶段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4年韶关市疟疾发病情况、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资料,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结果1950-2014年共报告疟疾899064例,年均发病率为390.64/10万,有2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4、1963年,发病率分别为7292.10/10万、1129.20/10万;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初级防治、控制流行、基本消灭、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疟疾年发病率由从1954年的7292.10/10万降至1984年的10/10万以下,且已连续9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表明在不同阶段采取的防治措施可行有效。结论韶关市疟疾防治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巩固消除成果。

    作者:崔文娟;刘国生;胡国超;吴荣华;何斌环;罗金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临床关系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同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新发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行正常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及构成比情况,探究其和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临床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史≥3年、致癌化学物质接触史、维生素D受体Bsm1位点B基因型、维生素D受体Fok1位点F基因型、维生素D受体Apa1位点A基因型等均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和年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多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维生素D受体Fok1位点F基因型(OR=2.298)、致癌化学物质接触史(OR=1.974)、吸烟史≥3年(OR=1.786),而维生素D受体Bsm1位点B基因型和维生素D受体Apa1位点A基因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的保护因素(β<0,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Bsm1位点B基因型、Fok1位点F基因型和Apa1位点A基因型均和非小细胞肺癌遗传易感性存在一定临床关系,其中Fok1位点F基因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而Bsm1位点B基因型和Apa1位点A基因型均是其保护因素。

    作者:毕雪冰;贾友超;刘微微;刘丽红;臧爱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脓毒性休克患者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急性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取11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VTE的发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VTE发生情况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预后情况,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VTE发生率与其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VTE的发生率为37.07%(43/116),且与无VTE患者比较,发生VTE患者的年龄较大、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气管插管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插管率均为脓毒性休克患者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VTE患者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均高于无VTE患者(P<0.05)。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脓毒性休克患者VTE的发生及APACHEⅡ评分与28 d病死率均呈正相关(r=0.748、0.856, 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VTE的发病率较高,且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插管率均为其独立危险因素,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VTE及病情均与预后相关。

    作者:袁鸿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结核菌RNA联合检测对痰菌阴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结核菌RNA联合检测在痰菌阴性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河北省胸科医院诊治的234例疑似肺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连续3次痰涂片及1次痰培养均阴性,入选患者均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以及联合痰液结核菌RNA检测,分析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结核菌RNA联合检测对痰菌阴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234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中170例确诊为肺结核,64例确诊为非肺结核。确诊的肺结核患者中结核分枝杆菌(TB)核酸检测试剂盒(SAT-TB)阳性培阳例数显著多于SAT-TB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肺结核患者SAT-TB阳性例数显著少于 SAT-TB 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过程中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而SAT-TB检测敏感度较低,但是特异度较高。γ干扰素释放试验和SAT-TB并联联合检测能获得较高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同检测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菌阴性肺结核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并联联合结核菌RNA检测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确诊率,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振生;李德新;冯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HIV/AIDS患者中性粒细胞TLR5、TLR7、TLR8和TLR9的表达水平检测

    目的:了解Toll样受体TLR5、TLR7、TLR8和 TLR9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HIV感染相关的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中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慢性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各15例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LR5、TLR7、TLR8和TLR9的表达,表达强度用平均荧光强度(MFI)表示。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IV感染者中性粒细胞TLR5[(731.33±161.80)MFI vs.(869.67±154.04)MFI, P=0.026]、TLR7[(437.67±63.43)MFI vs.(493.80±66.03,P=0.016)MFI]和TLR8[(527.47±44.84)MFI vs.(679.20±72.77)MFI, P=0.006]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TLR9[(437.40±53.50)MFI vs.(439.87±38.08)MFI]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IDS患者中性粒细胞TLR5[(717.00±172.22)MFI vs.(869.67±154.04)MFI, P=0.024]、TLR7[(440.87±80.07)MFI vs.(493.80±66.03)MFI,P=0.044]和TLR8[(504.87±58.87)MFI vs.(679.20±72.77)MFI,P=0.00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TLR9[(430.93±50.98)MFI vs.(439.87±38.08)MFI]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比较,中性粒细胞TLR5、TLR7、TLR8和TLR9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TLR5、TLR7、TLR8表达水平降低,这可能是引起HIV/AIDS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的一种重要机制。

    作者:赵令斋;蔡卫平;张复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妇科乳头瘤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研究及治疗方法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流行病学研究及治疗分析。方法120例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使用微波治疗,研究组使用超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对HPV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性伴侣数≥2个、外地户籍、家庭人均月收入≥2000元、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是HPV感染的高危因素,同时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57/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HPV感染普查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效率,选择LEEP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朱仕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酶基因携带情况和基因型,同时探讨金属酶筛选的简便方法。方法对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50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双纸片增效法进行金属酶表型检测、采用PCR法进行金属酶blaVIM和blaIMP基因检测,并对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亚胺培南、亚胺培南+乙二胺四乙酸(EDTA)双纸片增效法筛选出11株(22.0%)金属酶表型阳性株,经PCR法确证其中9株产金属酶;碳青霉烯耐药株金属酶基因的携带率为18.0%(9/50),其中IMP型占88.9%(8/9),VIM型占11.1%(1/9)。结论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携带率高,以IMP型为主;亚胺培南和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增效法是金属酶表型筛选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蒋月婷;欧阳浩新;陈定强;吴爱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CD4+/CD8+比值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比值变化情况及治疗前CD4+/CD8+比值对治疗时机选择的影响。方法对2006-2015年在顺德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比值及治疗前CD4+/CD8+比值与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变化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CD4+/CD8+比值表现为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大,但增幅在减小;初始治疗年龄以及性别不影响CD4+/CD8+比值的变化(P>0.05);治疗前CD4+/CD8+比值<0.2与≥0.3的艾滋病患者相比,其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增长更明显。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CD4+/CD8+比值,但需保证治疗依从性;早期治疗效果更好,对于治疗前CD4+/CD8+比值<0.2的艾滋病患者应积极动员其开始抗病毒治疗。

    作者:童珑;马健强;谭覃;曹富鹏;何倩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患儿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患儿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影响。方法将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00例全麻下行气管插管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小潮气量(6~8 ml/kg)机械通气,研究组给予大潮气量(10~12 ml/kg)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气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0%(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pH、HCO3-、碱剩余(B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HCO3-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均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肺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4.00%、8.00%,显著低于对照组36.00%、26.00%(P<0.05)。结论大潮气量机械通气可以有效降低重症肺炎患儿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李小亮;郝现伟;郭义军;张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甲硝唑联合克林霉素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甲硝唑与克林霉素联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甲硝唑治疗,观察组使用甲硝唑联合克林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00%vs.76.00%),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00%vs.1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硝唑联合克林霉素治疗细菌性阴道炎具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特点,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