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抗结核药单药应用和交叉方案的耐药性研究

李占英

关键词:耐多药结核病, 二线治疗, 联合用药, 耐药
摘要:目的 探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对二线抗结核药单药应用和交叉方案的耐药率,为临床治疗MDR-TB感染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保定市第三医院结核感染患者的痰标本,从中筛选获得225株MDR-TB菌株.通过药物敏感试验观察MDR-TB对卡那霉素(KAN)、氧氟沙星(OFX)、左氧氟沙星(LOFX)、莫西沙星(MFX)、阿米卡星(AMK)、卷曲霉素(CPM)、丙硫异烟胺(Pto)和对氨基水杨酸(PAS)的单药和交叉用药的耐药性.结果 225株MDR-TB菌株总耐药率为75.11%、全敏感率为24.89%,对二线抗结核药物单药耐药率依次为:OFX (28.44%)、MFX (25.78%)、KAN (17.78%)、LOFX (12.89%)、AMK (8.89%)、Pto (6.67%)、CPM (5.33%)、PAS(4.44%),对交叉耐药率依次为:AMK+OFX(5.33%)、AMK+PAS (4.00%)、CPM+PAS (3.56%)、OFX+CPM (3.56%)、MFX+CPM(3.56%)、LOFX+PAS(2.67%)、Pto+KAN(1.78%).初治患者总耐药率低于复治患者(P<0.05),单药应用对KAN、MFX、Pto、LOFX的耐药率均低于复治患者(P<0.05),交叉方案对AMK+OFX、MFX+CPM、Pto+KAN、LOFX+PAS的耐药性均低于复治患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DR-TB菌株对二线抗结核药物单药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部分二线抗结核药物交叉用药方案也具有一定的耐药性,OFX、MFX可能已不适合于临床抗结核治疗.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组织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组织因子(T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方法 选择COPD患者135例,其中缓解期53例,急性加重期82例,根据肺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Ⅰ级22例、Ⅱ级27例和Ⅲ级33例.观察不同分期和不同肺功能分级COPD患者血清MCP-1、TF和TGF-β1水平变化.结果 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COPD患者的MCP-1、TF和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升高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中,随着肺功能分级升高,患者的MCP-1、TF和TGF-β1水平相应升高.结论 MCP-1、TF和TGF-β1在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检测其水平对于COP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爱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联合检测CRP、BNP和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193例首发AMI患者,分别测定静脉血hs-CRP、BNP及cTnI水平,并分析三项指标的水平变化与住院和随访期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CRP的中位数为8.35 mg/L,BNP的中位数为267.67 pg/ml,cTnI的中位数为13.74 ng/ml,随各单项值升高,MACE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1),病程短者MACE的发生率较病程长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 CRP、BNP及cTnI水平与AMI患者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确诊率.

    作者:游志刚;黄琳;姜醒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深圳市家禽感染常见禽流感病毒谱分析

    目的 监测家禽禽流感病毒感染状况,掌握家禽感染常见禽流感病毒的病毒谱,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分析对环境样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普通型核酸检测,对普通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再进行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3年共采集环境样本310例,共检测出普通型禽流感病毒70例,禽类携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2.6%,其中H9亚型是深圳市禽类主要的感染禽流感病毒亚型.鸭是深圳市携带禽流感病毒率高的禽类(58.8%),病毒携带率与其他禽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2,P=0.002).砧板、刀具相对其他环境样本病毒检测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1,P=0.045).不同的喂养方式对禽类携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影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21,P=0.260).结论 2013年深圳市禽类中存在H7、H9等禽流感病毒,H9亚型是禽类携带的主要亚型.

    作者:刘义;汪东篱;郑庆鸣;王铁兵;姚炜;王铁强;万孝先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龙华新区H7N9禽流感病毒强化监测分析

    目的 对龙华新区H7N9强化监测的流感病例、外环境监测标本进行H5、H7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了解禽流感病毒的暴露情况.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本进行流感病毒的AB分型和禽流感病毒H5、H7、H9亚型核酸分型检测.结果 在1 570份H7N9禽流感病毒强化监测样本中,检测出A型流感病毒阳性136份,阳性率为8.66%;B型流感病毒阳性86份,阳性率为5.48%;H5、H7、H9亚型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在278份外环境的检测样本中,禽流感病毒H7亚型阳性17份,H5和H9均为阴性.结论 在龙华新区农贸市场的外环境中存在禽流感病毒H7亚型,人们存在感染的风险.目前在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中尚未检出禽流感病毒H7亚型.

    作者:王金明;许少坚;何林;任燕;张仁利;王俊雄;林启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1-2013年福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福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乙肝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福州市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影响乙肝流行的因素.结果2011-2013年福州市共报告乙肝病例42 896例,年均发病率为215.69/10万.2011-2013年乙肝发病率分别为239.86/10万、208.07/10万、203.5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926,P<0.05).每年1-3月份为乙肝发病高峰.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市区乙肝发病率普遍高于县(市),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85.42/10万和133.53/10万,男性显著高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655.635,P<0.05).乙肝发病人群主要为家务及待业和农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50岁.结论 福州市乙肝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在加强新生儿、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疫苗免疫范围,同时加强乙肝预防和疫苗接种宣传教育.

    作者:王香;佘芳芳;郑霄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05-2013年北碚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掌握重庆市北碚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北碚区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为79.45/10万,季节分布呈现双峰特点,主高峰为4-6月,次高峰为11月至次年1月.乡镇发病率高于街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7,P<0.05).男性年均发病率为85.48/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73.29/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41,P<0.05).以3~15岁年龄组发病多,占发病总数的84.77%;职业以学生多,占发病总数的75.72%.结论 小学是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的重点,应对14岁以下儿童在流行高峰到来之前开展强化免疫接种,同时在学校采取消毒隔离等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

    作者:袁海艳;周光华;潘程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09-2013年广州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及防控策略分析

    目的 掌握广州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及试管凝集试验(STA)对2009-2013年广州市从事羊、牛、猪畜养殖、交易、屠宰、畜产品加工销售、兽医等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通过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对职业人群和劳动场所管理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分析防控策略效果.结果 5年共监测重点人群3 747人,其中男2 662人,女1 085人,阳性85人,阳性率为2.27%,其中隐性感染44例,发病41例.不同职业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牲畜销售、肉类加工销售(3.67%)和屠宰(2.81%)等职业感染率较高,养殖业(0.58%)较低.感染者主要分布在白云区,男女比例为5∶1,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各年份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市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居高不下,职业人群发病率较高,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应为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管理,做好职业人群的主动监测、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作者:刘小宁;张豪;谢仕兰;许聪辉;陈守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乙肝疫苗事件中6例偶合死亡个案分析

    目的 分析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与乙肝疫苗接种的联系,评价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对广东省2013年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3年广东报告的6例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后死亡病例均为偶合症,其死因与预防接种无关.结论 偶合症是预防接种后死亡常见的类型,对死亡个案详细调查,及时进行尸体解剖,有利于准确判断预防接种后死亡个案病因.

    作者:刘宇;郑慧贞;谢莘;刘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新型甲型H1N1流感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原学变迁与变异特征,分析重症病例危险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体系,定期收集生物学标本实施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与测序分析;利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重症病例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分别为13.83%(481/3 479)、4.46%(136/3 047)、9.13%(233/2 550)、0(0/2643)和4.68%(159/3 400).共完成18株毒株测序,2009-2010年的9株毒株位于第一主干枝,2011年的4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聚集成第二主干枝,2013年的5株毒株中有4株位于第三主干枝.从2011年起,甲型H1N1流感毒株与疫苗株相距较远;共报告重症病例77例,其中40例(57.14%)有基础疾患,死亡16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慢性肺部疾病进入回归方程,OR--7.72(95%CI:1.97~30.23).结论 甲型H1N1流感监测系统在广州运行良好.甲型H1N1流感已经取代了A(H1Nl)流感呈现季节性流行,慢性肺部基础疾患是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2011年起,甲流疫苗与广州人群的流行毒株匹配较差,应持续开展甲流监测,密切关注毒株变化特征.

    作者:李铁钢;李魁彪;肖新才;陈宗遒;刘慧;陆剑云;狄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种结核检测方法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目前三种检测手段在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确诊的280例结核病人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和两种结核抗体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80例结核病人三种方法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2.85%(232/280).痰涂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为40.00%(112/280),胶体金法(TB-DOT)阳性检出率为74.64%(209/280),免疫层析法(TB-CHECK-1)阳性检出率为50.71%(142/280).痰涂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与TB-DOT、TB-CHECK-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结核抗体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更高.而TB-DOT和TB-CHECK-1两种方法的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TB-DOT的阳性检出率更高.结论 三种方法联合用于临床结核病检测,可以将痰涂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提高1倍.TB-DOT的检测灵敏度高.

    作者:黄红丽;李晓非;梁桂亮;范稚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奇异变形杆菌单个菌落培养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奇异变形杆菌单个菌落培养方法,为菌落计数及其它相关实验打下基础.方法 分别用含不同硼酸浓度LB培养基、不同琼脂浓度LB培养基、LSW培养基、ss培养基以及普通LB培养基倾注法对奇异变形杆菌进行培养并计算菌落数.结果 1.5%琼脂LB培养基、ss培养基、0.4%硼酸LB培养基、LSW和倾注法所得的菌落数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硼酸LB培养基、0.2%硼酸LB培养基、2.5%琼脂LB培养基和3.5%琼脂LB培养基所得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5%琼脂LB培养基、ss培养基、0.4%硼酸LB培养基、LSW和倾注法所得的菌落数低于0.1%硼酸LB培养基、0.2%硼酸LB培养基、2.5%琼脂LB培养基和3.5%琼脂LB培养基所得菌落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培养时间、菌落大小及菌落数量,选取含0.1%硼酸LB培养基培养24 h为奇异变形杆菌单个菌落计数方法佳培养方法.

    作者:潘嘉韵;彭亮;罗苏;吴晓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内皮素-1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内皮素-1(ET-1)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ET-1的不同效应.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 300g,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ET-1组(0.1、1、10 nmol/L)和BQ-123组(2μmol/L),每组6只.所有离体心脏均平衡20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观察各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的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冠脉流量(CF)以及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后,与对照组相比,ET-1组的LVDP明显升高,LVEDP显著降低,CF也稍有升高.ET-1组再灌注5 min后的LDH、CK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且,低剂量ET-1组(0.1、1 nmol/L)效果更显著.但是,ET-1组的效果被BQ-123所抑制.结论 ET-1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低剂量时效果更显著,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由ETA受体所介导.

    作者:熊佳玲;蒋舒燕;梁杰贤;季文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峡库区重庆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风险评估

    目的 评估三峡库区重庆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传播风险.方法 选择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万州区和开县作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点,2008、2010、2012年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300名以上6~65岁当地常住居民.2008-2012年每年对监测县内的流动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9-2012年每年对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监测.结果 共调查当地常住居民2 807人,血清阳性率为1.28%.共调查流动人口3 518人,阳性率为2.42%,阳性率波动在1.38%~4.11%之间,血清阳性者经粪检未检测出血吸虫卵.调查家畜4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的家畜.固定监测点、流动监测点、可疑漂浮物分别调查358 565 m2、525 821 m2、13 050 kg,未发现钉螺.结论 三峡库区重庆段未发现血吸虫病扩散和钉螺输入,但存在血吸虫病扩散风险,应加强钉螺输入监测工作.

    作者:吴成果;罗兴建;李珊珊;肖邦忠;周新;陈小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预警效果分析

    目的 建立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预警体系,进行早期预警监测.方法 利用2010-2012年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使用控制图法、历史限值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对2013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预警的效果.结果 2013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控制图法显示有两个流行时期,分别为第2~5周、第44~52周;历史限值法显示有两个时期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分别为第4~16周、第50~52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显示第3~4周以及第43~52周疫情有明显增加.结论 综合运用控制图法、历史限值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三种预警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直观、可靠地对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流行情况进行早期预警.

    作者:李健艺;麦炜;陈惠欢;邓鸿;陈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1-2013年揭阳市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监测状况评价分析

    目的 分析揭阳市2011-2013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为进一步防控麻疹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汇总揭阳市各县(市、区)上报的2011-2013年麻疹病例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3年的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免疫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监测系统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 2011-2013年揭阳市共报告167例麻疹病例,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155例,临床诊断病例12例,排除病例发病率分别为0.29/10万、2.57/10万和2.18/10万,无死亡病例,无暴发疫情发生,发病时间集中在6-8月,发病人群以8个月~14岁年龄组和无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为主.近3年揭阳市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指标逐年提高,2012-2013年监测系统及时性和特异性指标均超过90%.结论 揭阳市部分地区常规免疫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应强化常规免疫基础,适时开展查漏补种,做好疫点应急接种,不断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

    作者:张冬生;孙虹;洪艳苹;林伟波;谢培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08-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监测临床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3年临床分离的1 210株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科室、感染特点及15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重症监护病房(ICU)为主要检出科室,标本来源以痰多占84.6%,其次为分泌物.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从2008年的7.1%上升至2013年的11.9%,并有季节性差异,以二、三季度分离菌株数较多.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全耐药菌株明显增多,从2008年的0株上升至2013年的50株.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逐年增加,以二、三季度感染率较高,泛耐药性愈加严重,全耐药菌株明显增加.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乃当务之急.

    作者:伍世钢;罗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叶下珠复方Ⅱ号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miR-122/KLF6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miR-122/KLF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SC-T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120 g/L)和低剂量组(60 g/L),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药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药物处理后HSC-T6细胞miR-122、KLF6和TGF-β1 mRNA表达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KLF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叶下珠复方Ⅱ号处理HSC-T6细胞后,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对HSC-T6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HSC-T6细胞的miR-122表达增加,尤以高剂量组作用显著,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KLF6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抑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叶下珠复方Ⅱ号能显著抑制HSC-T6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与提高miR-122的表达、抑制其靶基因KLF6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有关.

    作者:罗来育;李常青;李小翬;杨锦江;王小龙;陈斯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攀枝花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1-12月初诊为NAFLD患者158例,以1∶2比例配对一般情况相似的健康人群316名,所有参与者均随访至2013年12月,主要目标评估NAFLD组和健康人群组MS的发生情况,次要目标评估引起患者死亡的终末事件.结果 NAFLD组和健康组分别有115例(72.8%)、268例(84.8%)完成随访,NAFLD组患者腰围、体质指数(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NAFLD组MS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组(19.1% vs 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BMI、TC、HOMA-IR、FBG是影响M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组和健康组发生MS的人群与未发生MS的人群相比,均在腰围、BMI、TG、HDL-C、HOMA-I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共有10名参与者死亡,其中意外死亡1例,恶性肿瘤5例,心血管疾病4例.结论 NAFLD患者为发生MS的高危人群,提前干预NAFLD有利于减少MS的发生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

    作者:苟渊;黄杰;张新春;周利平;朱斌;詹磊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冠心病病人血清铁调素水平变化检测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铁调素的水平变化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并与2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分析血清铁调素水平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铁调素浓度为(151.62±51.73) mmol/L,对照组血清铁调素浓度为(28.29± 10.56) mmol/L,冠心病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铁调素在冠心病病人血清中表达水平升高,提示血清铁调素可能在血管炎症反应及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飞龙;凌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南京市大学生饮酒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南京市大学生饮酒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京市4所高校的8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南京市大学生总饮酒率为52.88%(441/834),男女生饮酒率分别为64.68%和39.95%,男生饮酒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自城市的学生饮酒率(61.86%)高于农村学生(42.71%),理工类学生(60.93%)高于文史类(45.20%),毕业生(75.56%)高于非毕业生(46.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饮酒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男生、吸烟、父亲喝酒、校外居住、同学喝酒是大学生饮酒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南京市大学生饮酒行为较为普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宣传饮酒的危害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金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