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预警效果分析

李健艺;麦炜;陈惠欢;邓鸿;陈志鹏

关键词:其它感染性腹泻, 预警, 控制图法, 历史限值法
摘要:目的 建立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预警体系,进行早期预警监测.方法 利用2010-2012年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使用控制图法、历史限值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对2013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预警的效果.结果 2013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控制图法显示有两个流行时期,分别为第2~5周、第44~52周;历史限值法显示有两个时期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分别为第4~16周、第50~52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显示第3~4周以及第43~52周疫情有明显增加.结论 综合运用控制图法、历史限值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三种预警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直观、可靠地对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流行情况进行早期预警.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深圳市家禽感染常见禽流感病毒谱分析

    目的 监测家禽禽流感病毒感染状况,掌握家禽感染常见禽流感病毒的病毒谱,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分析对环境样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普通型核酸检测,对普通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再进行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3年共采集环境样本310例,共检测出普通型禽流感病毒70例,禽类携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2.6%,其中H9亚型是深圳市禽类主要的感染禽流感病毒亚型.鸭是深圳市携带禽流感病毒率高的禽类(58.8%),病毒携带率与其他禽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2,P=0.002).砧板、刀具相对其他环境样本病毒检测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1,P=0.045).不同的喂养方式对禽类携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影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21,P=0.260).结论 2013年深圳市禽类中存在H7、H9等禽流感病毒,H9亚型是禽类携带的主要亚型.

    作者:刘义;汪东篱;郑庆鸣;王铁兵;姚炜;王铁强;万孝先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预警效果分析

    目的 建立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预警体系,进行早期预警监测.方法 利用2010-2012年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使用控制图法、历史限值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对2013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预警的效果.结果 2013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控制图法显示有两个流行时期,分别为第2~5周、第44~52周;历史限值法显示有两个时期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分别为第4~16周、第50~52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显示第3~4周以及第43~52周疫情有明显增加.结论 综合运用控制图法、历史限值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三种预警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直观、可靠地对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流行情况进行早期预警.

    作者:李健艺;麦炜;陈惠欢;邓鸿;陈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联合检测CRP、BNP和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193例首发AMI患者,分别测定静脉血hs-CRP、BNP及cTnI水平,并分析三项指标的水平变化与住院和随访期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CRP的中位数为8.35 mg/L,BNP的中位数为267.67 pg/ml,cTnI的中位数为13.74 ng/ml,随各单项值升高,MACE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1),病程短者MACE的发生率较病程长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 CRP、BNP及cTnI水平与AMI患者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确诊率.

    作者:游志刚;黄琳;姜醒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凝溶胶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凝溶胶蛋白(Gsn)是Gelsolin超家族的核心成员,是一种多功能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它能以钙依赖的方式通过切断、封端肌动蛋白微丝或者使肌动蛋白聚集成核等方式调控肌动蛋白的结构.凝溶胶蛋白除了能维持细胞结构稳定之外,还能参与多种细胞活动的调节过程.本文将对凝溶胶蛋白的结构特点、参与调节细胞活动的功能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石梦辰;黄艳;余新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叶下珠复方Ⅱ号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miR-122/KLF6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叶下珠复方Ⅱ号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及miR-122/KLF6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SC-T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剂量组(120 g/L)和低剂量组(60 g/L),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药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药物处理后HSC-T6细胞miR-122、KLF6和TGF-β1 mRNA表达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KLF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叶下珠复方Ⅱ号处理HSC-T6细胞后,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对HSC-T6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HSC-T6细胞的miR-122表达增加,尤以高剂量组作用显著,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KLF6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抑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并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叶下珠复方Ⅱ号能显著抑制HSC-T6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与提高miR-122的表达、抑制其靶基因KLF6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有关.

    作者:罗来育;李常青;李小翬;杨锦江;王小龙;陈斯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抗结核药单药应用和交叉方案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对二线抗结核药单药应用和交叉方案的耐药率,为临床治疗MDR-TB感染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保定市第三医院结核感染患者的痰标本,从中筛选获得225株MDR-TB菌株.通过药物敏感试验观察MDR-TB对卡那霉素(KAN)、氧氟沙星(OFX)、左氧氟沙星(LOFX)、莫西沙星(MFX)、阿米卡星(AMK)、卷曲霉素(CPM)、丙硫异烟胺(Pto)和对氨基水杨酸(PAS)的单药和交叉用药的耐药性.结果 225株MDR-TB菌株总耐药率为75.11%、全敏感率为24.89%,对二线抗结核药物单药耐药率依次为:OFX (28.44%)、MFX (25.78%)、KAN (17.78%)、LOFX (12.89%)、AMK (8.89%)、Pto (6.67%)、CPM (5.33%)、PAS(4.44%),对交叉耐药率依次为:AMK+OFX(5.33%)、AMK+PAS (4.00%)、CPM+PAS (3.56%)、OFX+CPM (3.56%)、MFX+CPM(3.56%)、LOFX+PAS(2.67%)、Pto+KAN(1.78%).初治患者总耐药率低于复治患者(P<0.05),单药应用对KAN、MFX、Pto、LOFX的耐药率均低于复治患者(P<0.05),交叉方案对AMK+OFX、MFX+CPM、Pto+KAN、LOFX+PAS的耐药性均低于复治患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DR-TB菌株对二线抗结核药物单药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部分二线抗结核药物交叉用药方案也具有一定的耐药性,OFX、MFX可能已不适合于临床抗结核治疗.

    作者:李占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孕症患者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辛集市不孕症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辛集市第一医院妇产科进行不孕问诊咨询的不孕症患者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测,同时对不孕患者中的阳性病例进行感染史追溯.结果 811对不孕症患者弓形虫抗体阳性123例,阳性率为7.58%(123/1 622);对照组阳性20例,阳性率为2.61%(20/7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4,P<0.01).不孕症患者中男性阳性77例,阳性率为9.49%(77/811);女性阳性46例,阳性率为5.67%(46/81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P<0.01).在不孕组的123例阳性病例中,有45人经常在外就餐,占36.59%(45/123);有36人喜吃火锅或烧烤,占29.27%(36/123);有30人其家庭中有养猫养狗的情况,占24.39%(30/123).结论 辛集市不孕症患者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弓形虫感染可能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之一.建议对育龄夫妇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卫生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弓形虫,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作者:刘玉乔;刘建峰;张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种结核检测方法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目前三种检测手段在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确诊的280例结核病人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和两种结核抗体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80例结核病人三种方法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2.85%(232/280).痰涂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为40.00%(112/280),胶体金法(TB-DOT)阳性检出率为74.64%(209/280),免疫层析法(TB-CHECK-1)阳性检出率为50.71%(142/280).痰涂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与TB-DOT、TB-CHECK-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结核抗体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更高.而TB-DOT和TB-CHECK-1两种方法的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TB-DOT的阳性检出率更高.结论 三种方法联合用于临床结核病检测,可以将痰涂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提高1倍.TB-DOT的检测灵敏度高.

    作者:黄红丽;李晓非;梁桂亮;范稚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攀枝花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1-12月初诊为NAFLD患者158例,以1∶2比例配对一般情况相似的健康人群316名,所有参与者均随访至2013年12月,主要目标评估NAFLD组和健康人群组MS的发生情况,次要目标评估引起患者死亡的终末事件.结果 NAFLD组和健康组分别有115例(72.8%)、268例(84.8%)完成随访,NAFLD组患者腰围、体质指数(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NAFLD组MS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组(19.1% vs 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BMI、TC、HOMA-IR、FBG是影响M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组和健康组发生MS的人群与未发生MS的人群相比,均在腰围、BMI、TG、HDL-C、HOMA-I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共有10名参与者死亡,其中意外死亡1例,恶性肿瘤5例,心血管疾病4例.结论 NAFLD患者为发生MS的高危人群,提前干预NAFLD有利于减少MS的发生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

    作者:苟渊;黄杰;张新春;周利平;朱斌;詹磊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冠心病病人血清铁调素水平变化检测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铁调素的水平变化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并与2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分析血清铁调素水平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铁调素浓度为(151.62±51.73) mmol/L,对照组血清铁调素浓度为(28.29± 10.56) mmol/L,冠心病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铁调素在冠心病病人血清中表达水平升高,提示血清铁调素可能在血管炎症反应及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飞龙;凌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1-2013年福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福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乙肝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福州市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影响乙肝流行的因素.结果2011-2013年福州市共报告乙肝病例42 896例,年均发病率为215.69/10万.2011-2013年乙肝发病率分别为239.86/10万、208.07/10万、203.5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926,P<0.05).每年1-3月份为乙肝发病高峰.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市区乙肝发病率普遍高于县(市),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85.42/10万和133.53/10万,男性显著高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655.635,P<0.05).乙肝发病人群主要为家务及待业和农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50岁.结论 福州市乙肝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在加强新生儿、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疫苗免疫范围,同时加强乙肝预防和疫苗接种宣传教育.

    作者:王香;佘芳芳;郑霄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龙华新区H7N9禽流感病毒强化监测分析

    目的 对龙华新区H7N9强化监测的流感病例、外环境监测标本进行H5、H7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了解禽流感病毒的暴露情况.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本进行流感病毒的AB分型和禽流感病毒H5、H7、H9亚型核酸分型检测.结果 在1 570份H7N9禽流感病毒强化监测样本中,检测出A型流感病毒阳性136份,阳性率为8.66%;B型流感病毒阳性86份,阳性率为5.48%;H5、H7、H9亚型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在278份外环境的检测样本中,禽流感病毒H7亚型阳性17份,H5和H9均为阴性.结论 在龙华新区农贸市场的外环境中存在禽流感病毒H7亚型,人们存在感染的风险.目前在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中尚未检出禽流感病毒H7亚型.

    作者:王金明;许少坚;何林;任燕;张仁利;王俊雄;林启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某军校临床博士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成绩影响因素的调查

    目的 了解军队医学院校中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的认知情况,分析影响临床流行病学成绩的因素,为改进课程教学和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对象为某军队医学院校2013级全体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横断面研究设计,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成绩的影响因素.结果 207人(98.1%)认为该门课程很重要,121人(57.3%)课前预习,163人(77.3%)课后复习,134人(63.5%)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统招生的表现优于在职生(P<0.05),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专业、课前对课程重视程度、对课程兴趣情况、参加课堂讨论积极程度、硕士期间学习过和自学过相关课程、在职学习以及既往工作过(P<0.05).结论 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普遍对临床流行病学重视程度较高.提高博士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的重视程度和兴趣可改善其学习效果,讨论式的授课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均有促进作用.

    作者:杨姗姗;何耀;刘淼;张迪;何素香;吴蕾;王建华;王义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机械性窒息死亡他杀案件的法医学分析

    目的 分析机械性窒息死亡他杀案件的现场及尸检特点,为此类案件的法医学检验鉴定及案件侦破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类描述性研究方法,对东莞市2009-2012年的152例机械性窒息死亡的他杀案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机械性窒息死亡他杀案件的发生具有一定时间性、区域性.闹市区室内为高发场所,女性及儿童为高危人群.加害方式以徒手、扼颈为主.不同窒息征象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被害人指甲拭子提取到案犯DNA成分几率高(21.05%).结论 机械性窒息致死的他杀案件具有区域性,高发人群较固定.窒息征象的检出对于窒息的死因认定具有法医学意义,被害人指甲拭子应作为DNA的重点检验部位.

    作者:曲旭东;徐伦武;张凯;成建定;张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峡库区重庆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风险评估

    目的 评估三峡库区重庆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传播风险.方法 选择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万州区和开县作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点,2008、2010、2012年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300名以上6~65岁当地常住居民.2008-2012年每年对监测县内的流动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9-2012年每年对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监测.结果 共调查当地常住居民2 807人,血清阳性率为1.28%.共调查流动人口3 518人,阳性率为2.42%,阳性率波动在1.38%~4.11%之间,血清阳性者经粪检未检测出血吸虫卵.调查家畜4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的家畜.固定监测点、流动监测点、可疑漂浮物分别调查358 565 m2、525 821 m2、13 050 kg,未发现钉螺.结论 三峡库区重庆段未发现血吸虫病扩散和钉螺输入,但存在血吸虫病扩散风险,应加强钉螺输入监测工作.

    作者:吴成果;罗兴建;李珊珊;肖邦忠;周新;陈小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新型甲型H1N1流感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原学变迁与变异特征,分析重症病例危险因素,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体系,定期收集生物学标本实施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与测序分析;利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重症病例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9-2013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分别为13.83%(481/3 479)、4.46%(136/3 047)、9.13%(233/2 550)、0(0/2643)和4.68%(159/3 400).共完成18株毒株测序,2009-2010年的9株毒株位于第一主干枝,2011年的4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聚集成第二主干枝,2013年的5株毒株中有4株位于第三主干枝.从2011年起,甲型H1N1流感毒株与疫苗株相距较远;共报告重症病例77例,其中40例(57.14%)有基础疾患,死亡16例.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慢性肺部疾病进入回归方程,OR--7.72(95%CI:1.97~30.23).结论 甲型H1N1流感监测系统在广州运行良好.甲型H1N1流感已经取代了A(H1Nl)流感呈现季节性流行,慢性肺部基础疾患是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2011年起,甲流疫苗与广州人群的流行毒株匹配较差,应持续开展甲流监测,密切关注毒株变化特征.

    作者:李铁钢;李魁彪;肖新才;陈宗遒;刘慧;陆剑云;狄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多种临床指标联合应用在射血分数降低型和保留型急性心力衰竭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就诊时年龄、血压、心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的联合应用在鉴别诊断射血分数(EF)降低型急性心力衰竭(AHFREF)和EF保留型急性心力衰竭(AHFPEF)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就诊时年龄、性别、血压、心率、NT-proBNP、微机血糖及1d内心脏超声等指标.将AHF患者分为AHFREF组(EF<0.5)和AHFPEF组(EF≥0.5).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根据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择适诊断截点.结果 入选患者130例,年龄[M(P25,P75)]74.0 (64.0,80.0)岁,男79例(60.8%),女51例(39.2%).AHFREF组50例(38.5%),AHFPEF组80例(61.5%).X1 (NT-proBNP)、X2(收缩压)、X3(舒张压)、X4(年龄)、X5(心率)进入回归方程P=1/[1+e-(-L432+0.524x1-0.023x2+0.038X3-0.029x4+0.012x5)],适诊断截点0.345,准确度为76.9%,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72.5%.结论 联合应用就诊时年龄、血压、心率、NT-proBNP对鉴别诊断AHFREF和AHFPEF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汪新良;宁晔;吴美英;郑伟华;蒋崇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MACC1与CUL4B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及Cullin蛋白4B(CUL4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ACC1和CUL4B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ACC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UL4B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01).结论 MACC1基因可能不是子宫内膜癌变的重要影响因子.CUL4B基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CUL4B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黄佳明;耿慧珍;柯珮琪;费慧;刘田雨;沈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09-2013年广州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及防控策略分析

    目的 掌握广州市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及试管凝集试验(STA)对2009-2013年广州市从事羊、牛、猪畜养殖、交易、屠宰、畜产品加工销售、兽医等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通过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对职业人群和劳动场所管理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分析防控策略效果.结果 5年共监测重点人群3 747人,其中男2 662人,女1 085人,阳性85人,阳性率为2.27%,其中隐性感染44例,发病41例.不同职业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牲畜销售、肉类加工销售(3.67%)和屠宰(2.81%)等职业感染率较高,养殖业(0.58%)较低.感染者主要分布在白云区,男女比例为5∶1,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各年份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市人群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居高不下,职业人群发病率较高,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应为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管理,做好职业人群的主动监测、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作者:刘小宁;张豪;谢仕兰;许聪辉;陈守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79例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发生与季节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发生与季节的关系,并分析其母儿近期结局.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孕产妇279例及同期广州气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9例不明原因自发早产中春季发病57例,夏季发病89例,秋季发病69例,冬季发病64例.在平均气温高时(7月),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发病率也达到高峰(1.07%).夏季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发病率(1.05%)高于春季(0.75%)和秋季(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季节气候的早期早产组、中型早产组、轻型早产组的发病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秋季出生的新生儿转科率高于春季、夏季和冬季(P<0.05).而各季节发病的孕产妇的情况及新生儿出生的性别,体重及1、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发病具有季节性,以夏季发病率高.建立该病发病的季节模式,有助于预防早产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轻家庭与国家的经济及医疗负担.

    作者:汤雯婷;匡丽云;杜培丽;张慧丽;孙斌;孙雯;周燕媚;肖雪;陈敦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