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岚;叶艺艺;闫晓洁;蒋凤秀;庄雄杰;陆泽元
目的 分析汕头市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减少恙虫病的误诊、误治率.方法 对1998-2012年收治的4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焦痂或溃疡等表现;淋巴结肿大25例(54.3%),脾大9例(19.5%),肝大2例(4.3%),心率失常11例(26%),皮疹2例(4.3%),外斐反应阳性13例(28.2%),外周血白细胞正常36例(78.3%)、白细胞增高7例(15%)、白细胞减少3例(6.5%),中性粒细胞升高33例(71.7),尿液常规蛋白尿5例(11%),血尿3例(6.5%);血生化LDH、ALT、AST、HBDH升高,钠、钾、氯降低较常见.X线检查支气管炎9例(19.5%),肺部感染7例(15.2%).结论 恙虫病在汕头市有散发流行;恙虫病误诊率较高,重视病史采集、认真仔细体检、掌握其特征性,可提高恙虫病的诊断率.
作者:吴永城;郑伟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分析广西柳州市辖区2009-2012年综合医院网络直报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追踪与收治情况,探讨提高病人总体到位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柳州市辖区2009-2012年的追踪登记本和统计报表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4年来柳州市辖区综合医院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追踪和总体到位情况.结果 2009-2012年柳州市辖区综合医院网络直报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数逐年下降,但转诊到位率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20.28%上升到2012年的60.36%,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68.62%首诊于结防机构,31.38%首诊于综合医院;病人转诊到位率、追踪到位率、总体到位率分别为45.61%、89.17%、94.11%.结论 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培训、督导检查及建立奖惩机制,柳州市辖区综合医院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的转诊、追踪工作效果显著,病人总体到位率较高.
作者:黄宝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人群流脑带菌状况及抗体水平,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1年每年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集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的咽拭子和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分离鉴定及C群抗体杀菌力试验.结果 广州市2009-2011年健康人群平均带菌率为0.8%,菌群以B群为主,同时检出W135群.不同年龄组人群、不同性别人群带菌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9.1%,平均保护率为31.9%.各年龄组人群流脑抗体阳性率不同,3~岁组高(59%),其次为5~岁组(54.9%),1~岁组低(19.0%),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69,P<0.05).不同性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6,P>0.05),已接种疫苗者与未接种疫苗者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84,P<0.001).结论 广州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低,要警惕B群引起的散发疫情.应提高人群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C群流脑抗体水平.
作者:崔敏;许建雄;蔡衍珊;傅传喜;李美霞;张春焕;李魁彪;王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对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进行病原体检测,为食物中毒调查和应急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国标法(GB/T4789-2003、GB/T4789-2008、GB/T4789-2010适时版本)、WS/T9-2003和WS 271-2007规定的检验方法对患者和厨工肛拭子及剩余食品等36份样品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36份样品共检出21株沙门氏菌.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
作者:吴嘉志;陈应坚;甘丽萍;金玉娟;杨慧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血清N-末端脑钠素(NT-PRO-BNP)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左心室结构功能及干体重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腹膜透析中心随访稳定的CAPD患者24例为CAPD组,另外将来自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两组对象NT-PRO-BNP浓度.根据NT-PRO-BNP浓度将CAPD组患者分为3个等级,比较各等级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数、体重指数、总kt/V;并根据Penn公式采用彩色多普勒测算CAP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计算下腔静脉直径(IVCD)与体表面积(BSA)的比值(VCD),用以评估CAPD患者干体重.结果 CAPD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Ⅲ级患者的LVMI高,LVEF低,VCD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PD患者NT-PRO-BNP水平与LVMI、VC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LVEF(β=-0.775,P=0.018)、LVMI(β=0.592,P=0.031)与VCD(β=0.645,P=0.009)均与NT-PRO-BNP独立相关.结论 血清NT-PRO-BNP水平可能是有用的评估CAPD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干体重的临床标志物.
作者:彭翔;张斌;薛志强;曾石养;苏海燕;曾建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Her-2阳性胃癌细胞株对曲妥珠单抗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系NCI-N87、SGC7901、MKN48以及MKN25等4种胃癌细胞株的Her-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曲妥珠单抗对细胞株的抑制率.结果 4种胃癌细胞株均存在Her-2蛋白表达,其中NCI-N87细胞表达水平高(P=0.000);曲妥珠单抗浓度分别为10μg/ml、20 μg/ml以及40 μg/ml时,NCI-N87细胞抑制率高(均P=0.000),半数抑制浓度IC50低;随着曲妥珠单抗浓度的增加,4种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抑制率均增加.结论 曲妥珠单抗能抑制Her-2阳性胃癌细胞株的生长,这种抑制作用与细胞Her-2蛋白表达水平相关,并且存在剂量依赖性.
作者:左强;罗宇玲;谢剑明;石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乌灵胶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梅毒血清固定者心理状况异常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梅毒产妇血清固定且伴有心理状况异常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人,分别给予乌灵胶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和单独心理干预治疗;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在治疗前后对其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和组内结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SCL-90的多因子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强迫症状等3个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CL-90的多个因子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SCL-90的多个因子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比单独心理干预治疗对改善血清固定者的心理状况异常更有效.
作者:曾灶昌;李永双;张志云;张晓丽;崔星姬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疟疾发病规律,制定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疟疾传播,终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万州区1950-2011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50-2011年万州区累计发生疟疾66888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出现了两次发病高峰,其中1954年发病率高达1455.14/10万.通过几十年来开展“两根治、一预防”的综合防治,万州区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近10多年来,疟疾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10万以下,并于1991年达到了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从2009年起已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所发病例均为输入型疟疾.结论 实施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流行.要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必须对往返于高疟区的流动人群进行重点防控.
作者:陈春蓉;周新;郑代坤;罗超;万时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对本实验室所使用的HIV抗体ELISA试剂盒进行性能验证,判断该试剂盒是否能够满足本实验室的日常检验要求.方法 分析并计算该试剂盒的低检测下限、精密度(包括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阴阳符合率,与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对试剂盒提供的CUTOFF值进行验证,判断其是否适用于实验室周边人群,以此评估试剂盒的性能情况.结果 HIV ELISA试剂盒的低检测下限为0.125NCU/ml;重复性试验中检测浓度为2NCU/ml的质控血清和健康人新鲜血清的CV%分别为5.6%和6.4%;中间精密度试验的CV%为10.9%;阴阳符合率均为100%;CUTOFF值验证试验中选定标本的检测结果OD值的((x)±3SD)为0.038,小于试剂盒提供的CUTOFF值,验证通过.结论 本实验室所使用的HIV ELISA试剂盒基本适用于实验室进行日常的初筛检测.
作者:吴子安;朱灵;李曼;徐宁;刘振杰;易四维;邓勤勤;钟伟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降钙素原(PCT)、乳酸和D-二聚体3种生物标记物评估脓毒血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86例脓毒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早期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回顾性研究则将所有患儿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比较各组患儿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观察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3种标记物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血症的3组患儿中,3种标记物水平及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儿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和PCIS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对小儿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患儿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越高,PCIS越低,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作者:汪江萍;刘自光;郭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消除碘缺乏病考核时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的分布特征,为今后评价其病情提供参考.方法 2009-2010年,以重庆市所有40个区县为调查县,每个区县随机选择1所乡小学,在被抽中的小学随机抽取60名8~10岁儿童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结果 共调查2393名8~10岁儿童,甲状腺容积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呈右偏态分布,甲状腺容积中位数为3.53 ml.正常儿童、肿大儿童甲状腺容积分别为3.46 ml、5.47 ml,8~、9~、10~岁儿童分别为3.27 ml、3.53 ml、3.77 ml,其甲状腺容积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不同年龄组所有儿童、正常儿童、肿大儿童的甲状腺容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所有=131.54,H正常=140.07,H肿大=57.14,P<0.01).男女儿童分别为3.54 ml、3.48 ml,不同性别的所有儿童、正常儿童、肿大儿童的甲状腺容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所有=2.30,H正常=3.24,H肿大=0.23,P>0.05).2009-2010年、1999年两次调查比较,儿童甲状腺肿大率(X2=212.56,P<0.01)和甲状腺容积(H=77.85,P<0.01)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重庆市儿童甲状腺容积呈右偏态分布,与1999年比较,其肿大率和容积均呈下降趋势.
作者:吴成果;罗兴建;李心术;谢君;陈亚林;黄文利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子宫腺肌症患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后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Ang-1、Ang-2)表达的变化,从血管生成及血管稳定性方面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放置LNG-IUS后不规则出血的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41例放置LNG-IUS腺肌症患者的子宫内膜,应用免疫组化染色(DAKO EnvisionTM System法)检测其子宫内膜VEGF、Ang-1、Ang-2的表达水平,同时设立子宫腺肌症对照组(16例).结果 放置LNG-IUS后异常出血组(16例)子宫内膜VEGF、Ang-2表达较无异常出血组(25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g-1在异常出血组与无异常出血组子宫内膜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NG-IUS放置年限不同,将放置LNG-IUS的患者分为放置1年内组、放置1~2年组、放置2年以上组.放置1~2年组、放置2年以上组子宫内膜VEGF、Ang-2表达比放置1年内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在不同放置年限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Ang-1、Ang-2可能通过影响微血管生成及血管稳定性参与LNG-IUS的出血副反应.
作者:姚佳娜;谢梅青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监测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菌群分布及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基层医院临床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开平地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痰培养阳性菌株的分布及其耐药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到90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6.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居前3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64.0%,肺炎克雷伯菌为38.8%.革兰阳性球菌占5.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3.9%,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真菌占15.0%.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以非发酵菌感染为主,各医院应根据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同时,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预防耐药菌的流行.
作者:刘珊珊;李海钦;易平;廖康;刘伟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风湿科住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对其多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1例SLE患者中共有44例患者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率为29.1%.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病程、白细胞降低、补体降低、肝功异常、肾功异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肺间质改变、浆膜炎和免疫抑制剂与SLE患者合并CAP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间质改变、补体降低、球蛋白升高、免疫抑制剂是SLE患者并发CAP的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控制SLE疾病活动,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可能是控制SLE合并CAP的有效手段.
作者:聂晓莉;薛琪;杨少锋;余克强;罗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襄阳市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特点,为预防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有关数据应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6598例,发病率为275.30/10万,其中重症141例,死亡15例.4-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4.22%,男女性别比为1.69∶1.EV71病毒株更容易引起重症甚至死亡病例.结论 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时间、地区、性别差异,可通过监测分析、规范治疗、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实施防控.
作者:邱德志;刘力;江光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以便在诊治过程中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住院支气管肺炎患儿160例,其中轻症支气管肺炎130例(轻症肺炎组),重症支气管肺炎30例(重症肺炎组).另选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肺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cTnT)等心肌酶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肺炎组患儿血清AST、LDH、CK、CK-MB、cTn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重症肺炎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心肌酶指标均趋向正常水平.结论 支气管肺炎患儿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越明显.
作者:陈惠琴;廖思森;肖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蟑螂过敏儿童年龄分布和疾病来源情况.方法 使用改良RAST法检测患儿血清蟑螂特异性IgE,并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地区蟑螂特异性IgE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821例儿童中有245例蟑螂特异性IgE阳性,阳性率为2.49%,阳性患儿中前五位疾病分别为荨麻疹59例,占30.10%;过敏性鼻炎45例,占22.96%;哮喘35例,占17.86%,过敏性紫癜21例,占10.71%,结膜炎11例,占5.61%.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4~10岁间,4~岁组占10.57%;5~岁组占13.82%;6~岁组占11.38%;7~岁占12.20%;8~岁占10.98%,其中5~岁组高,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77∶1,蟑螂特异性IgE阳性患儿血清总IgE均升高.结论 蟑螂为广州儿童过敏的主要变应原之一,蟑螂过敏患儿主要见于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阳性年龄段主要分布在4 ~10岁间,以男性居多.
作者:谭晓明;刘云锋;关启鸿;李梅爱;关小珊;周帅;杨镒宇;姚淑雯;周珍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的病死率及影响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某院2008-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的病死率,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患者30 d的病死率为37.32%.血液感染患者中常见的原发感染部位是泌尿道(35.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症(OR=4.599,95%C.I 1.943~10.883)和不适当的初始抗菌治疗(OR=3.987,95%C.I 1.746~9.102)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病死率高,血小板减少症和不适当的初始抗菌治疗是影响其死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昭勇;杨宏伟;娄国平;张吉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降低经输血传播梅毒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1337287份血标本采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梅毒抗体初筛检测,初筛阳性标本采用TPPA方法进行确认.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1337287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检出梅毒抗体阳性5355份,阳性率为0.40%.2008-2012年各年份阳性率分别为0.43%、0.37%、0.43%、0.38%、0.39%,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18~30年龄段献血员梅毒阳性率明显低于31~55岁年龄段人群,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高学历献血员阳性率低于低学历献血员;农民和自由职业献血员梅毒阳性率高,学生和医务人员梅毒阳性率低.结论 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人群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上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低危人群中招蓦无偿献血者,并重点针对高危人群宣传梅毒防治知识,是降低输血传播梅毒风险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国胜;杨穗群;林昌周;刘杏;李晓帆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外周血中乙型病毒性肝炎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与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450例HBV-DNA均阳性的HBV患者,于治疗前后各抽取1份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中HBV-DNA,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外周血中IL-12、IL-18及IL-10的浓度,并与116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利用SPSS 16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患者组治疗前外周血中IL-12、IL-18及IL-10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的HBV-DNA载量与IL-12、IL-18、IL-10含量相关性系数分别是r=-0.732、r=-0.856、r=0.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组治疗后外周血中IL-12、IL-18及IL-10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组的HBV-DNA载量与IL-12、IL-18、IL-10含量相关系数分别是r=-0.212、r=-0.335、r=0.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阳性HBV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IL-12、IL-18及IL-10含量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与IL-18的相关性更佳.
作者:郑定容;黄龙;周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