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的易感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刘曼;陈莹;赵莹;黄世光;郭虹;吕芳丽

关键词:P.berghei ANKA, 昆明小鼠, 组织病理
摘要:目的 探讨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易感性及其感染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腹腔接种1×106个感染伯氏疟原虫的红细胞,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及临床症状.感染后第2天开始每天采尾静脉血制作薄血膜片,Giemsa染色,计数血虫率.感染后第4天开始经肛门测小鼠体温.小鼠临死时取脑、肺、肝和脾组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h以上,脱水、包埋后制成4μm厚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昆明小鼠腹腔接种感染伯氏疟原虫后的生存时间为8~21 d;小鼠感染后第2天外周血可检出疟原虫,小鼠临死前血虫率达高峰;肉眼观察肝、脾体积增大,颜色变深,显微镜下见大量疟色素沉着,肝实质组织可见少量灶性炎性细胞聚集;脑和肺组织见感染疟原虫红细胞沉积在微血管壁,引起脑血管堵塞、大脑皮层出血灶和肺水肿、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渗出.结论 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易感性较高,脑、肺、肝和脾组织均呈现出典型的疟疾病理特征,可作为研究疟原虫致病机制的动物模型.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单克隆细胞球和CD44+及CD133+亚群成瘤能力的比较

    目的 研究胃癌干细胞亚群的筛选方法,探讨建立胃癌干细胞稳定亚群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从MKN45、MKN25、SGC7901细胞株和人胃癌组织中分选出不同CD44和CD133表型的亚群,比较不同亚群和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单克隆细胞球细胞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的成瘤能力.结果 不同细胞的CD44+和CD133+亚群在低数量级时几乎不具有裸鼠皮下成瘤能力,在高数量级接种时成瘤能力与母系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克隆细胞球细胞在各数量级下的成瘤能力、瘤体积和生瘤速度均显著高于母系细胞.结论 与CD44和CD133等细胞表面标志物筛选法相比,单克隆细胞球细胞可更好的作为胃癌干细胞研究的细胞学基础.

    作者:王宏伟;李国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国大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全基因参照序列的初步建立和分析

    目的 建立中国大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流行株的全基因参照序列.方法 从GenBank中获得CoxA16中国大陆分离株的所有全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用DNAstar/MegAlign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按照参照序列标准拟定CoxA16的全基因参照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并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中国大陆分离的CoxA16毒株全基因序列共8株,分离于2005-2009年,其中2008年5株,广东省5株;通过序列比对获得了大陆CoxA 16全基因和氨基酸参照序列;参考毒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79.0%~98.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3%~99.9%,与参照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9.7%~97.0%,氨基酸同源性介于95.1%~99.5%之间,同源性低的为2008年安徽阜阳的FY18株.结论 比对分析了中国大陆CoxA16毒株全序列,成功建立了中国大陆CoxA16全基因和氨基酸参照序列.

    作者:高风华;江丽凤;冯谦谨;郭中敏;陆家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及产程中使用缩宫素对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及产程中缩宫素的使用.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足月阴道分娩、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无手术助产的初产妇82例,其中,41例产妇实施分娩镇痛(分娩镇痛组),41例未行分娩镇痛(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产时缩宫素的使用率、镇痛效果、产后2h及24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分娩镇痛组产时使用缩宫素的镇痛效果等.结果 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分娩镇痛组较对照组缩宫素使用率增加;分娩镇痛组较对照组镇痛效果显著(P<0.05);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时使用缩宫素对镇痛效果无影响.结论 分娩镇痛效果显著,但可能会使第一产程延长;产程中可适当使用缩宫素,其对镇痛效果无影响;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李萍;范建辉;邓妮;崔金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Ⅰ和ISCR1结构及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 研究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整合子Ⅰ和ISCR1的分布及结构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分离自临床的57株鲍曼不动杆菌,PCR检测整合酶Ⅰ、整合子Ⅰ、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并进行测序分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ERIC-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49株整合酶Ⅰ阳性,其中47株整合子Ⅰ扩增阳性,RFLP分为2型,测序结果为aacA4-catB8-aadA1和drf17-aadA5.3株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扩增均阳性,可变区经RFLP分为1型,测序结果为orf513-qnrA1 -amp R-qackdeltal,ISCR1阳性菌整合子Ⅰ均阳性,经ERIC-PCR检测将57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27个基因型.结论 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ISCRI携带率较低,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盒较常见,ERIC-PCR可用于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孙静静;吴奎海;陈清;俞守义;芮勇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泉州市2005-2010年涂阳肺结核病人来源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涂阳肺结核病人来源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0年泉州市涂阳肺结核病人的来源资料,对病人的来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5 -2010年泉州市共发现涂阳肺结核病人16 976例,其中转诊占64.7%,就诊占34.2%,因症推荐占0.5%,其他途径占0.6%,转诊与就诊已成为结防机构门诊初诊病人的主要来源,占全部涂阳病人的98.9%,转诊途径发现的涂阳病人与其他来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2.0,P<0.01);转诊病人中涂阳病人检出率为30.0%,涂阳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来源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20.8,P<0.01).结论 医院转诊已成为泉州市发现涂阳肺结核病人的重要来源.落实结核病归口管理,加强医防合作,提高转诊到位率等是实现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涂阳病人“高发现”目标的有效措施.

    作者:成玉妹;曾晓蓉;阮祥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妊娠4~9周孕妇血清雌二醇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妊娠4~9周孕妇血清雌二醇(E2)变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本院就诊的妊娠4~9周的孕妇,根据孕妇妊娠结局分为正常妊娠组和胚胎停育组,正常妊娠组又根据有无复发性流产病史者分为两组,各组按孕周又分为6个亚组.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各组孕妇血清E2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组妊娠4~9周孕妇每周血清E2水平随妊娠周数增加而增加,有复发性流产病史的患者和无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各孕周E2水平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胚胎停育组随孕周增加呈下降趋势.与正常妊娠组的相应孕周两两比较胚胎停育组各个孕周孕妇血清E2水平相应均数显著偏低(P<0.05).结论 胚胎停育孕妇各孕周血清E2水平均显著下降,提示E2可能是维持早期妊娠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维艳;刘玉昆;郭仲杰;陈欣;谭剑平;刘颖林;张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三金汤防治化学纯三聚氰胺尿结石及对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三金汤防治SD大鼠三聚氰胺尿结石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预防组(高、中、低剂量组)、治疗组、空白对照1、2组、模型对照1、2组.0.4 g/kg化学纯三聚氰胺给药20 d诱导SD大鼠尿结石,三金汤预防高、中、低剂量组28.4 g/kg、14.2 g/kg、7.1 g/kg连续灌胃三金汤35 d;治疗组在造模20 d后给予28.4 g/kg 三金汤15 d,模型2组在造模20 d后灌胃无菌水1ml/只/d,共15d,空白对照1、2组灌胃无菌水1ml/只/d,分别20d和35 d,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大鼠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结石及形态改变,比较各组肾脏、膀胱的质量和脏器指数,观察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CREA、尿素氮BUN含量的变化.结果 预防高、中剂组结石少,均为1例,预防低剂组2例,治疗组3例,模型2组5例,模型1组6例,空白对照1、2组未见结石形成;血清CREA、BUN预防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清CREA治疗组[(35.10+2.81)μmol/L]比预防高剂量组[(28.40+3.27)mmol/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组血清CREA[(38.3±10.14) μmol/L]比空白对照1、2组[(31.20±3.26)、(31.5±4.30) μmol/L]、预防中剂量组[(32.20 ±5.88) μmol/L]高(P<0.05),比模型1组[(29.10±5.76)μmol/L]、预防高、低剂量组[(28.40±3.27)、(29.80±7.55) μmol/L]高(P<0.01);模型2组血清BUN[(6.26±0.78)mmol/L]比空白对照1、2组[(5.06±1.21)、(5.46±0.75) mmol/L]、预防组[( 5.40±076)、(5.08±1.31)、( 5.17 ±-0.65) mmol/L]高(P<0.05).结论 三金汤具有预防、治疗三聚氰胺尿结石的作用;三聚氰胺沉淀自行排出缓慢,停止造模后其对肾组织所引起的炎性刺激尚未消除,对大鼠肾功能有蓄积性、迟发性损害;同时三金汤能有效预防三聚氰胺在肾组织中的积聚、沉淀以及对肾功能的损害,预防作用比治疗作用效果好.

    作者:张薇;邹移海;陈嘉;张钟广;黎福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研制14型肺炎链球菌培养基和优化其荚膜多糖纯工艺

    目的 研制国产培养14型肺炎链球菌的培养基,然后制备和纯化该菌的荚膜多糖,并对其全过程的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测试添加不同种血清、培养基成分对肺炎链球菌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比进口培养基和本实验自制培养基培养细菌的效果.测试不同裂解细菌方案对获得荚膜多糖多少的影响,并比较DNA酶和RNA酶酶解方法和常规乙醇沉淀方法去除残留核酸的效果.结果 实验室自配培养基与进口培养基均能使肺炎链球菌较好生长.用1%NP40加胰酶的裂解方法可使多糖从细菌菌体更好的释放,使用DNA酶和RNA酶去除残留核酸,在多糖产量和核酸去除效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再进一步纯化后可以得到较纯的多糖.结论 本文在培养基国产化、菌体裂解后多糖释放和核酸去除三大方面为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提取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案.

    作者:姬泽薇;陈守义;毕晓云;胡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检测在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院住院和门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清CysC、尿素氮(BUN)、血肌酐(Cr)测定,同时对健康者进行相关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y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肾贮备能力下降期和氮质血症期患者血清中CysC异常值检出率分别为46%和75%,BUN分别为12%和46%,Cr分别为15%和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患者血清中CysC异常值检出率与BUN、Cr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中CysC可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个较好的早期检测指标,特别是在肾储备能力下降期和氮质血症期的诊断中灵敏度、特异性较BUN、Cr高,但在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CysC检测并不比BUN、Cr优越.

    作者:伍尚剑;袁炜华;陈聚兴;谭宗宪;辛伟标;李秀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MIF及IL-1O水平与临床分型研究

    目的 检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介素10(IL-10)水平,了解其变化与患者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收入4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同时收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中hsCRP、MIF、IL-10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12.53±2.89)mg/L高于对照组(3.46±1.02)mg/L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1±0.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IF水平(30.94±5.85) μg/L高于对照组(8.31±1.38)μg,/L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5±1.4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hsCRP及MI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19.44±2.11)ng/L和(20.19±2.04)ng/L,与对照组(14.89±2.49)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生物标志物存在不同的表达情况,提示心绞痛患者体内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平衡与患者病情进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徐向明;黄运林;钟巧媚;黄瑞香;何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比重干化学检测尿蛋白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比重下尿蛋白干化学定性结果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定量结果,探讨尿比重对干化学检测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844份尿标本先经干化学检测尿蛋白,再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定量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计算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统计分析不同比重下尿蛋白定性与定量结果.结果 当干化学尿蛋白结果为阴性时,随着尿比重的增加,假阴性率下降,当1.030≤比重≤1.005时,假阴性率从34.1%下降到2.7%;当干化学尿蛋白结果为阳性时(±~+++),比重越高,假阳性率越高,随着比重下降,假阳性下降,比重≤1.005时没有假阳性.结论 尿比重能明显影响干化学检测尿蛋白的准确性,对于比重过低或过高的标本,可以检测UACR或24h ,尿蛋白定量进行鉴别.

    作者:邓任堂;付文金;彭兰芬;孔桂兴;陈梅莲;陈楚填;刘亮;黄志宏;陈载鑫;汤惠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005-2010年湖北省病毒性肝炎发病变化分析

    目的 分析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现状,为制订肝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搜集2005 - 2010年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病例,结合同期人口学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湖北省病毒性肝炎2005-2010年的发病率从120.31/10万增加到145.71/10万,其中超过85%的肝炎病例是乙型肝炎;甲肝发病逐年减少,乙肝、丙肝和戊肝发病逐年增加,甲、乙、丙和戊肝发病率年平均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3.00%、4.23%、28.78%和11.28%: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的比例在2005-2010年间显著降低.结论 预防乙肝是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重点;疫苗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密切关注甲肝的发病,同时高度重视丙肝和戊肝的预防.

    作者:王雷;胡樱;郑莉;张迟;罗玉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PRL-3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形态及粘附、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PRL-3的过表达或敲低对结直肠癌细胞相应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常规进行细胞培养,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结构;应用运动小室实验检测PRL-3对结直肠癌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细胞粘附实验测定细胞在Ⅰ型胶原上的粘附性.结果 粘附实验结果表明,与SW480/EGFP/mock和SW480/EGFP细胞相比,SW480- EGFP- PRL-3细胞的粘附能力增强,而SW480-PRL-3-KDI细胞的粘附能力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2.013,P<0.01).运动小室实验证明,SW480/EGFP、SW480-EGFP-PRL-3、SW480/EGFP/mock及SW480-PRL-3-KD1细胞的运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68,P<0.01),说明PRL-3与结直肠癌细胞的运动迁移能力有关.结论 PRL-3基因是结直肠癌细胞粘附、迁移的促进基因.

    作者:柳玉红;陈蕾;邱立;温寿青;曹亚平;邹桂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的易感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目的 探讨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的易感性及其感染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腹腔接种1×106个感染伯氏疟原虫的红细胞,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及临床症状.感染后第2天开始每天采尾静脉血制作薄血膜片,Giemsa染色,计数血虫率.感染后第4天开始经肛门测小鼠体温.小鼠临死时取脑、肺、肝和脾组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24h以上,脱水、包埋后制成4μm厚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昆明小鼠腹腔接种感染伯氏疟原虫后的生存时间为8~21 d;小鼠感染后第2天外周血可检出疟原虫,小鼠临死前血虫率达高峰;肉眼观察肝、脾体积增大,颜色变深,显微镜下见大量疟色素沉着,肝实质组织可见少量灶性炎性细胞聚集;脑和肺组织见感染疟原虫红细胞沉积在微血管壁,引起脑血管堵塞、大脑皮层出血灶和肺水肿、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渗出.结论 昆明小鼠对伯氏疟原虫易感性较高,脑、肺、肝和脾组织均呈现出典型的疟疾病理特征,可作为研究疟原虫致病机制的动物模型.

    作者:刘曼;陈莹;赵莹;黄世光;郭虹;吕芳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6种中药单体对人孕烷X受体介导细胞色素酶P450 3A4转录的调节作用

    目的 研究6种中药单体野黄芩苷、丹皮酚、芍药苷、甘草苷、黄芪甲苷以及黄芩素是否可以通过诱导孕烷X受体(PXR)介导细胞色素酶P450 3A4(CYP3A4)转录表达.方法 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的方法,将人PXR表达质粒、CYP3A4报告质粒以及内参质粒转入LS174T细胞中,建立报告基因体系,与不同浓度及不同给药时间的中药单体共同孵育,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 黄芩素(20 μmol/L、40μmol/L和80 μmol/L)分别诱导PXR介导CYP3A4表达(1.49±0.23)倍(P<0.05)、(2.45±0.56)倍(P<0.01)和(5.27±0.40)倍(P<0.01),野黄芩苷、丹皮酚、芍药苷、甘草苷和黄芪甲苷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不能明显诱导LS174T细胞中PXR介导CYP3A4表达.在不同给药时间实验中,20μmol/L、40 μmol/L和80 μmol/L的黄芩素在12~48 h能诱导PXR介导CYP3A4表达,诱导能力随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强的趋势,各浓度的大诱导倍数均在48 h出现.结论 黄芩素在LS174T细胞系中可以通过诱导PXR介导CYP3A4转录表达,而野黄芩苷、丹皮酚、芍药苷、甘草苷或黄芪甲苷无此作用.

    作者:夏延哲;陈杰;潘裕华;陈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近期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老老年(≥8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心肌梗死组(对照组),其中AMI组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的患者为AMI急诊组,其他AMI患者(AMI择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择期PCI,两组合称为非急诊组,对各组的临床资料及冠脉介入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MI急诊组PCI即刻成功率(72.2%)低于非急诊组(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AMI急诊组并发症比非急诊组和AMI择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9),AMI组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在老老年AMI患者中,急诊与择期PCI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虽然急诊PCI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但两者在院内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瑞环;李公信;申健;何阳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体外直接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体外直接诱导HSF6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方法 采用直接的方法,在1%血清培养条件下,顺序添加bFGF、RA和Forskolin,诱导HSF6人E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结果 细胞发生神经样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志分子——巢蛋白( nestin),以及神经元标志分子——β微管蛋白Ⅲ(neuron-specific classⅢ beta-tubulin,TuJ1).实验组nestin阳性细胞数占(95.2±3.03)%,明显高于未添加诱导因子组的(31.6±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直接诱导hESCs分化为神经细胞,减少了常规经胚胎体(embryoid body,EB)的诱导方法而产生其它胚层细胞的机会,为进一步探索hESCs源性神经细胞的功能,以及为细胞替代治疗提供高纯度的hESCs源性神经细胞奠定了基础.

    作者:孟瑛;潘恒;周玉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庆市当地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重庆市当地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重庆市5个区县,每县随机抽取3个乡,每乡调查中学和小学各1所,每校调查60名学生;每乡再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调查15岁以上居民200名.采取统一的问卷进行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对“疟疾传播途径、疟疾主要症状、疟疾严重危害、发生疟疾找医生、预防疟疾方法”的知晓率分别为53.48%、62.55%、42.02%、83.71%、27.69%,5项指标不同区县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调查对象除对“发生疟疾找医生”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不同性别人群对“疟疾传播途径、疟疾主要症状、疟疾严重危害、预防疟疾方法”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疟疾传播途径、疟疾严重危害、发生疟疾找医生、预防疟疾方法”的知晓率高于居民(P<0.05),且以7岁组高,不同年龄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庆市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作者:吴成果;罗兴建;罗飞;李珊珊;肖邦忠;蒋诗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正常人PBMC中T细胞的PD-1表达及其表型分析

    目的 观察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细胞的PD-1表达,并对其表型进行分析.方法 分离正常成年人PBMC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45RA、CD27和PD-1等表面分子的表达;通过对比分析,了解PD-1+T细胞表型与记忆T细胞的关系.结果 正常成年人周围血中CD4+ PD-1+T细胞和CD8+PD-1+T细胞的平均表达水平为(8.71±3.97)%,CD8+ PD-1+T细胞的频率为(2.44±0.76)%.正常人外周血CD4+PD-1+T细胞可分成3个亚群,即初始T细胞(CD45RA+CD27+T细胞)、中央记忆型( CD45RA- CD27+)T细胞和效应记忆型( CD45RA- CD27-)T细胞,其比例分别为(18.5±8.79)%、(65.0±13.84)%和(15.5±5.12)%,而在CD4+PD-1-T细胞中3种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68.25±10.33)%、(27.75±9.04)%和(3.0± 1.22)%.结论 正常人周围血中存在CD4+ PD-1+T细胞,并且多为中央记忆T细胞,而CD4+ PD-1-T细胞则多为初始T细胞.

    作者:彭辉;乔丹;李琴;吴长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ARP和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 ADSC)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区炎症递质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ADSC组.ADSC组经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ADSC细胞悬液(0.5 ml,细胞密度为4×106个/ml),观察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PCR分别检测半暗带区NF-κB和PARP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ADSC移植后可见 PKH26标记的ADSC在半暗带区有表达.与模型组比较,ADSC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显著降低(P<0.05),半暗带区PARP蛋白、NF-κB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可通过下调炎症递质NF-κB和PARP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从而促进脑缺血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文媛;王莹;刘艳翠;丁利;赵斯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