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药学发展与医学文献分类

阮学平;刘妮波

关键词:医学知识体系, 医学文献分类, 中图法
摘要:学科分类与文献分类的面向对象、作用及应用目的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医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医学文献分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其他学科领域不同,医学关乎人类生命,这一特性决定了其研究过程极其复杂,研究时间相对较长,研究成果的发布相对滞后,从而对医学文献分类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国内应用为广泛的文献分类体系《中图法》R类(医药、卫生类)自建立以来不断修订更新,以满足医药学研究与发展的需要.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生殖器疣活检标本中HPV多重检测技术的建立

    目的 探索生殖器疣活检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多重检测分型技术,为我国生殖器疣感染HPV的检测和分型研究的开展提供有效手段.方法 针对病毒LI区基因序列自行设计通用引物MY09、MY11、GP5+和GP6+,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检测生殖器疣活检标本中HPV感染型别的方法.结果 采用巢氏PCR方法能够特异扩出140bp的目的条带,实现HPV感染的定性检测;通过对目的基因片段的测序分析能够实现单型别感染/多型别复合感染HPV的分型和鉴定,并可以检测到HPV少见的特殊类型,同时也能提供已知的HPV型别的突变信息.结论 基于HPV病毒L1区基因序列建立的PCR和序列分析检测技术是快速检测和分型生殖器疣活检标本中HPV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钟卓慧;肖青;高云鹤;马晓东;秦爽;李莹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Ⅰ和ISCR1结构及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 研究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整合子Ⅰ和ISCR1的分布及结构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分离自临床的57株鲍曼不动杆菌,PCR检测整合酶Ⅰ、整合子Ⅰ、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并进行测序分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ERIC-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49株整合酶Ⅰ阳性,其中47株整合子Ⅰ扩增阳性,RFLP分为2型,测序结果为aacA4-catB8-aadA1和drf17-aadA5.3株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扩增均阳性,可变区经RFLP分为1型,测序结果为orf513-qnrA1 -amp R-qackdeltal,ISCR1阳性菌整合子Ⅰ均阳性,经ERIC-PCR检测将57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27个基因型.结论 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ISCRI携带率较低,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盒较常见,ERIC-PCR可用于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孙静静;吴奎海;陈清;俞守义;芮勇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风湿康治疗大鼠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风湿康治疗大鼠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膝关节腔注射4%的木瓜蛋白酶建立大鼠OA模型,1周后48只大鼠随机平均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双醋瑞英组及1.35 g/kg、2.7 g/kg、5.4 g/kg的风湿康治疗组共6组,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4周后处死动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和TGF-β1的含量,切取大鼠膝关节,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关节软骨中的表达.结果 风湿康治疗组均能降低血清中IL-1β的水平(P<0.001),风湿康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能显著升高血清中TGF-βl的水平(P<0.001).风湿康低剂量组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并不明显(P>0.05),风湿康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抑制MMP-13在膝关节软骨中的表达(P<0.05),风湿康高剂量组与双醋瑞英组具有相似的疗效(P>0.05).结论 风湿康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L-1β、升高TGF-β1的水平、减少MMP-13在膝关节软骨中的表达,从而发挥其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作者:戚晶敏;吴启富;王繁盛;接红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临床及精液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因素、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和活动率、受精次数对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2010年收治的677对病人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受精次数,将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7组,即A:(4~9)×106,B:( 10~12)×106,C:(13~15)×1 06,D:(16~20)×106,E:(21~25)×106,F:(26~30)×106,G:>30×106,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活动率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677个周期共获得88例生化妊娠,79例临床妊娠,平均生化妊娠率为13.15%,临床妊娠率为11.81%.促排卵方案以HMG组好,子宫内膜类型为三线征及内膜厚度大干8 mm是妊娠达到10%以上的必要条件.双次人工授精妊娠率(15.27%)明显高于单次(7.57%).各活动精子数量组妊娠率分别为0、14.37%、1 1.92%、15.09%、8.33%、20.34%、6.06%,A组临床妊娠率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活动率和妊娠率高,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促排卵方案以HMG组好;三线征子宫内膜且厚度大于8 mm、(26~30)×106精子密度和84%以上的活动率是获得高妊娠率的先决条件;双次人工授精优于单次.

    作者:杨旭辉;杨少芬;钟跃思;黄志承;殷潜生;陈创奇;黄郁强;何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005-2010年湖北省病毒性肝炎发病变化分析

    目的 分析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现状,为制订肝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搜集2005 - 2010年湖北省病毒性肝炎病例,结合同期人口学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湖北省病毒性肝炎2005-2010年的发病率从120.31/10万增加到145.71/10万,其中超过85%的肝炎病例是乙型肝炎;甲肝发病逐年减少,乙肝、丙肝和戊肝发病逐年增加,甲、乙、丙和戊肝发病率年平均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3.00%、4.23%、28.78%和11.28%: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的比例在2005-2010年间显著降低.结论 预防乙肝是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的重点;疫苗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密切关注甲肝的发病,同时高度重视丙肝和戊肝的预防.

    作者:王雷;胡樱;郑莉;张迟;罗玉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庆市当地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重庆市当地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重庆市5个区县,每县随机抽取3个乡,每乡调查中学和小学各1所,每校调查60名学生;每乡再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调查15岁以上居民200名.采取统一的问卷进行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对“疟疾传播途径、疟疾主要症状、疟疾严重危害、发生疟疾找医生、预防疟疾方法”的知晓率分别为53.48%、62.55%、42.02%、83.71%、27.69%,5项指标不同区县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调查对象除对“发生疟疾找医生”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不同性别人群对“疟疾传播途径、疟疾主要症状、疟疾严重危害、预防疟疾方法”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疟疾传播途径、疟疾严重危害、发生疟疾找医生、预防疟疾方法”的知晓率高于居民(P<0.05),且以7岁组高,不同年龄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庆市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作者:吴成果;罗兴建;罗飞;李珊珊;肖邦忠;蒋诗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蓬莱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季节性的应用

    目的 分析蓬莱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高峰期的集中时间,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圆形分布法将数据进行三角函数转换,求平均角α、角离差s,并进行假设检验和均数比较.结果 集中度值M=0.3685;圆形分布法分析显示,r =0.3472,α=90.40°,s=83.34,高峰期(α±s)=(7.06,173.74),Z值37.3719≥6.907(0.001,∝)(查Z界值表),即P<0,001.结论 蓬莱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高峰期为1月上旬至6月下旬,此前,开展防鼠灭鼠、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等措施意义重大.

    作者:周淑琴;孟淑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补中益气汤加味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

    目的 评估补中益气汤加味改善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 将5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采用两阶段交叉设计,A组先行运动疗法后服用中药,B组先服用中药后行运动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两组受试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怀孕生育次数及经产史、Gullen分度、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阶段治疗后,运动组的失禁程度、ICI-Q-SF、I-QOL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禁频率和夜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中药组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后两组的失禁频率、失禁程度、夜尿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治疗方法间ICI-Q-SF、I-QO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补中益气汤加味与盆底肌运动法都是治疗SUI的有效方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SUI较盆底肌运动法疗效更佳,并且能更好的改善SUI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美施;周迎春;曾文璧;刘彬;李杏;黄佳城;臧书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系统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社区系统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对广州市站前社区6个居委会中参与社区高血压系统管理的435例高血压患者,采取饮食、用药、生活行为、运动、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健康宣传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比较社区健康系统管理前后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接受治疗率、规律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实验室指标控制情况.结果 健康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接受治疗率、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率、系统管理满意率均有明显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室指标及生活方式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变化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控制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社区健康系统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自身防治切实有效,此方法在社区中可广泛应用.

    作者:曾静;唐远平;高薇薇;黄祝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6种中药单体对人孕烷X受体介导细胞色素酶P450 3A4转录的调节作用

    目的 研究6种中药单体野黄芩苷、丹皮酚、芍药苷、甘草苷、黄芪甲苷以及黄芩素是否可以通过诱导孕烷X受体(PXR)介导细胞色素酶P450 3A4(CYP3A4)转录表达.方法 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的方法,将人PXR表达质粒、CYP3A4报告质粒以及内参质粒转入LS174T细胞中,建立报告基因体系,与不同浓度及不同给药时间的中药单体共同孵育,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 黄芩素(20 μmol/L、40μmol/L和80 μmol/L)分别诱导PXR介导CYP3A4表达(1.49±0.23)倍(P<0.05)、(2.45±0.56)倍(P<0.01)和(5.27±0.40)倍(P<0.01),野黄芩苷、丹皮酚、芍药苷、甘草苷和黄芪甲苷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不能明显诱导LS174T细胞中PXR介导CYP3A4表达.在不同给药时间实验中,20μmol/L、40 μmol/L和80 μmol/L的黄芩素在12~48 h能诱导PXR介导CYP3A4表达,诱导能力随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强的趋势,各浓度的大诱导倍数均在48 h出现.结论 黄芩素在LS174T细胞系中可以通过诱导PXR介导CYP3A4转录表达,而野黄芩苷、丹皮酚、芍药苷、甘草苷或黄芪甲苷无此作用.

    作者:夏延哲;陈杰;潘裕华;陈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MIF及IL-1O水平与临床分型研究

    目的 检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介素10(IL-10)水平,了解其变化与患者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收入4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同时收入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中hsCRP、MIF、IL-10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12.53±2.89)mg/L高于对照组(3.46±1.02)mg/L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1±0.9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MIF水平(30.94±5.85) μg/L高于对照组(8.31±1.38)μg,/L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5±1.4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hsCRP及MI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19.44±2.11)ng/L和(20.19±2.04)ng/L,与对照组(14.89±2.49)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生物标志物存在不同的表达情况,提示心绞痛患者体内炎症反应与抗炎反应平衡与患者病情进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徐向明;黄运林;钟巧媚;黄瑞香;何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医药学发展与医学文献分类

    学科分类与文献分类的面向对象、作用及应用目的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医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医学文献分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其他学科领域不同,医学关乎人类生命,这一特性决定了其研究过程极其复杂,研究时间相对较长,研究成果的发布相对滞后,从而对医学文献分类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国内应用为广泛的文献分类体系《中图法》R类(医药、卫生类)自建立以来不断修订更新,以满足医药学研究与发展的需要.

    作者:阮学平;刘妮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广州流动儿童病毒性腹泻监测

    目的 了解广州流动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广州市白云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241例流动儿童腹泻患者的人口资料学以及粪便标本,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轮状病毒(RV),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标本中诺如病毒(NVs)、星状病毒(AstV),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腺病毒(AdV).结果 241例患者粪便标本中RV、NVs、AdV、AstV 4种病毒总检出率为56.0%( 135/241),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43.6%( 105/241)、11.2%(27/241)、7.9%( 19/241)、6.6%( 16/241).27株NVs阳性毒株均为GII-4; 19株AdV中14株为AdV-41型,并有AdV1、2、3、31型的散在感染;AstV感染15株,均为AstV-1型.结论 病毒为流动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因,其中轮状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其他依次为NVs、AdV和AstV.

    作者:冀新凤;罗灿;胡婷婷;罗敏红;李美青;刘颖;陈清;俞守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目的 了解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出对策.方法 对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采用RT-PGR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 东莞市2009年和2010年分别报告手足口病9 263例和22 721例,发病率分别为127.34/10万和373.28/10万.5岁以下婴幼儿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91.68%和92.15%;散居儿童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78.26%和 73.58%;男性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65.29%和65.27%;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有2个发病高峰,前者为全年的发病高峰;暴发疫情均发生在托幼机构;分别有49.30%和53.65%的病例由EV71引起,所有死亡病例均由EV71引起.健康人群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为11.67%,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95.24%).结论 东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于2009年;应重点做好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及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作者:熊劲光;刘艳璋;曾耀明;钟新光;张巧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检测在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院住院和门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清CysC、尿素氮(BUN)、血肌酐(Cr)测定,同时对健康者进行相关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健康对照组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y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肾贮备能力下降期和氮质血症期患者血清中CysC异常值检出率分别为46%和75%,BUN分别为12%和46%,Cr分别为15%和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患者血清中CysC异常值检出率与BUN、Cr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中CysC可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个较好的早期检测指标,特别是在肾储备能力下降期和氮质血症期的诊断中灵敏度、特异性较BUN、Cr高,但在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CysC检测并不比BUN、Cr优越.

    作者:伍尚剑;袁炜华;陈聚兴;谭宗宪;辛伟标;李秀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正常人PBMC中T细胞的PD-1表达及其表型分析

    目的 观察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细胞的PD-1表达,并对其表型进行分析.方法 分离正常成年人PBMCs,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45RA、CD27和PD-1等表面分子的表达;通过对比分析,了解PD-1+T细胞表型与记忆T细胞的关系.结果 正常成年人周围血中CD4+ PD-1+T细胞和CD8+PD-1+T细胞的平均表达水平为(8.71±3.97)%,CD8+ PD-1+T细胞的频率为(2.44±0.76)%.正常人外周血CD4+PD-1+T细胞可分成3个亚群,即初始T细胞(CD45RA+CD27+T细胞)、中央记忆型( CD45RA- CD27+)T细胞和效应记忆型( CD45RA- CD27-)T细胞,其比例分别为(18.5±8.79)%、(65.0±13.84)%和(15.5±5.12)%,而在CD4+PD-1-T细胞中3种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68.25±10.33)%、(27.75±9.04)%和(3.0± 1.22)%.结论 正常人周围血中存在CD4+ PD-1+T细胞,并且多为中央记忆T细胞,而CD4+ PD-1-T细胞则多为初始T细胞.

    作者:彭辉;乔丹;李琴;吴长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按2∶2∶1∶1混合研为细末,对照组用面粉,两组药物均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均于大椎、风门(双)、肺俞(双)、膏肓(双)、志室(双)等穴进行贴敷,每10d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并于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指标为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治疗后和随访时分值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流清涕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外,其余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分、体征总分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结论 穴位贴敷能有效地改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作者:陈莹;陈静;王升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006-2010年广州市输入性登革热监测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广州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登革热个案调查表和调查报告中收集病例资料,设计并建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66例(7.21%),2006年(1.29%,10/775)占全年报告病例总数的构成比较低,2007年(44.44%,16/36)、2008年(50.00%,3/6)、2009年(83.33%,15/18)、2010年(27.16%,22/81)构成比均较高.66例中男49例(74.24%),女17例(25.76%);职业以商业服务者(39.40%,26/66)、干部职员(13.64%,9/66)、家务及待业者(10.61%,7/66)为主;年龄集中在20~50岁(83.33%,55/66);发病高峰为8~11月份(69.70%,46/66);输入来源洲依次为亚洲(89.39%,59/66)、非洲(6.06%,4/66)、拉丁美洲(3.03%,2/66)和大洋洲(1.52%,1/66),大输入来源地为东南亚国家(74.24%,49/66).入境前发病病例(69.70%,46/66)多于入境后发病病例(30.30%,20/66).结论 广州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构成比较大,防控重点在于输入性病例的发现和报告能力,需提高出入境口岸检疫能力和医疗机构的及时诊断和报告能力.

    作者:景钦隆;罗雷;李意兰;曹庆;魏跃红;肖新才;杨智聪;陆家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及产程中使用缩宫素对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及产程中缩宫素的使用.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足月阴道分娩、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无手术助产的初产妇82例,其中,41例产妇实施分娩镇痛(分娩镇痛组),41例未行分娩镇痛(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产时缩宫素的使用率、镇痛效果、产后2h及24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分娩镇痛组产时使用缩宫素的镇痛效果等.结果 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分娩镇痛组较对照组缩宫素使用率增加;分娩镇痛组较对照组镇痛效果显著(P<0.05);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时使用缩宫素对镇痛效果无影响.结论 分娩镇痛效果显著,但可能会使第一产程延长;产程中可适当使用缩宫素,其对镇痛效果无影响;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李萍;范建辉;邓妮;崔金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研制14型肺炎链球菌培养基和优化其荚膜多糖纯工艺

    目的 研制国产培养14型肺炎链球菌的培养基,然后制备和纯化该菌的荚膜多糖,并对其全过程的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测试添加不同种血清、培养基成分对肺炎链球菌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比进口培养基和本实验自制培养基培养细菌的效果.测试不同裂解细菌方案对获得荚膜多糖多少的影响,并比较DNA酶和RNA酶酶解方法和常规乙醇沉淀方法去除残留核酸的效果.结果 实验室自配培养基与进口培养基均能使肺炎链球菌较好生长.用1%NP40加胰酶的裂解方法可使多糖从细菌菌体更好的释放,使用DNA酶和RNA酶去除残留核酸,在多糖产量和核酸去除效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再进一步纯化后可以得到较纯的多糖.结论 本文在培养基国产化、菌体裂解后多糖释放和核酸去除三大方面为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提取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案.

    作者:姬泽薇;陈守义;毕晓云;胡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