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珂;周彬;何海棠;吕国涛;刘美三;孙剑;侯金林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广州市2006-2010年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81 927例,年均发病率为334.03/10万,高于广东省及全国平均发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居前4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和淋病,占每年甲乙类报告总数的90%.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中心商业区与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地区,发病率较高的职业为家务待业、民工、工人和农民.结论 广州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降低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的流行强度,同时应防范部分输入性传染病引起本地流行的潜在危险.
作者:胡文穗;肖新才;董智强;李美霞;傅传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克隆十二指肠钩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ST) AduGST-1基因,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获得重组AduGST-1.方法 设计特异引物,以十二肠钩虫成虫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AduGST-1基因.将获得的AduGST-1编码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HF,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HF/AduGST-1.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 (DE3),用IPTG诱导表达、Ni亲和层析分离纯化重组AduGST-1,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及纯化情况.结果 成功扩增到AduGST-1全长编码序列,并登记到GenBank (accession no.JQ812812).AduGST-1编码序列长度为624 bp,编码307个氨基酸残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HF/AduGST-1,在BL21(DE3)中表达并纯化了重组AduGST-1.结论 首次报道从十二指肠钩虫中分离到GST基因,该基因可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并分离纯化了重组GST蛋白,为进一步研究AduGST-1功能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邵正;何庆丰;邓莉;彭礼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INNO-LiPA HBV DR v2和直接测序法检测HBV耐药突变的准确性和灵敏性.方法 选取41例接受阿德福韦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救援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48周和72周时)进行INNO-LiPA HBV DR v2耐药检测的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共收集到101份足量的血清,采用直接测序法进行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耐药检测.分析HBV聚合酶第80、173、180、181、204和236位点的耐药突变情况,并与INNO-LiPA耐药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INNO-LiPA HBV DR v2和直接测序法检测204位点耐药结果对比,完全符合率为73.8%(62/84),部分符合率为23.8%(20/84),总体符合率达到97.6%(82/84).其他位点总体符合率也多在95%以上.另外INNO-LiPA比直接测序法有更高的灵敏度,对混合感染的检出率(46.4%)明显高于直接测序法(23.8%),其总体耐药检出率也高于直接测序法.结论 INNO-LiPA方法在灵敏度和准确性上均优于直接测序法,而且操作简便、快捷,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在科研和临床上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郑慧珂;周彬;何海棠;吕国涛;刘美三;孙剑;侯金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在不同出血量及肝功能状态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EVB)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湘岳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晚期血吸虫病并发EVB患者107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EVL.结果 本组患者107例,肝功能Child分级与食管曲张静脉程度有等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8(P<0.01),与出血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8(t=16.426,P<0.01).内科治疗+套扎术治疗的有效率为97.87%,单纯内科治疗的有效率仅为12.1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功能损害越严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就越大、出血量也越多.内科治疗+套扎术治疗EVB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内科治疗.
作者:郑娜;荆群山;杨米佳;陈哲;王洪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Caspase-1抑制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肺组织及肺内IL-18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SAP-S组(n=18)和SAP造模+Caspase-1抑制剂组(SAP-ICE-Ⅰ组)(n=18).SAP-S组与SAP-ICE-Ⅰ组于造模后6、12、18h心脏穿刺抽血,动态监测血清淀粉酶、肺湿干重比率,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肺内IL-18的表达情况.结果 SAP-ICE-Ⅰ各组血清淀粉酶、肺湿干重比率较SAP-S组有显著下降(P<0.01).光镜下,SAP-ICE-Ⅰ组对应时间点胰腺和肺组织病理损害程度较SAP-S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AP-ICE-Ⅰ组各时间点IL-18较SAP-S组显著减少(P<0.01),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aspase-1抑制剂可以抑制成熟的IL-18蛋白表达,有效改善SAP时的肺损伤.
作者:史薇;辜金莲;曾峥;黎钟燕;朱人敏;张晓华;袁柏思;李敏利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22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做好乙脑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快速IgM抗体捕捉ELISA进行患者血清或脑脊液的乙脑抗体检测,结合临床表现予以诊断.对确诊病例利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收集疑似乙脑患者血清/脑脊液标本626份,阳性224例,检出率为35.78%,脑脊液的阳性检出率略高于血清.男女比例为1.24∶1,好发年龄为10岁以下及50岁以上,发病者多数在农村.发病时间7-10月,发病高峰集中在8月.结论 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高发地区及农村进行重点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和增强灭蚊、防蚊意识,加强中老年人的乙脑疫苗免疫接种,是降低乙脑发病率的必要措施.
作者:时莹;王媛;刘梓谕;丁天兵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33例肝炎肝硬化合并败血症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外周血象及血培养结果,分析导致败血症的原因.结果 33例患者合并败血症与其肝硬化严重程度相关,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7株(占21.0%),革兰阴性菌26株(占79.0%).革兰阳性菌株中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素普遍耐药,革兰阴性菌株中产酸克雷伯菌耐药率高,左氧氟沙星对主要革兰阳性菌普遍敏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对主要革兰阴性菌普遍敏感.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出现发热寒战首先应考虑败血症可能,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主要为大肠埃希菌.经验性抗菌治疗可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或左氧氟沙星.
作者:蒋俊民;赵朋涛;徐婵媛;池晓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十溴联苯醚(PBDE-209)对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观察HeLa细胞经不同浓度PBDE-209暴露后发生的形态学变化,并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改变,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观察HeLa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变化.结果 随着浓度升高,细胞增殖明显,细胞间隙变小.MTT方法检测发现PBDE-209促进HeLa细胞增殖,细胞增殖率的升高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效应,200 nmol/L PBDE-209作用24、48和72 h后细胞增殖率分别是阴性对照组的1.2、1.5和1.8倍(P<0.05).Ki67表达强度随着PBDE-209浓度升高而增强.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200 nmol/L PBDE-209作用72 h后,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了8%,而S期细胞比例升高了7%,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PBDE-209暴露使HeLa细胞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加,从而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李志华;刘晓燕;黄锦桃;陈敦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4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肠梗阻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全组病例肠梗阻发生率为8.2%(38/466).单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与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以及手术方式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肠梗阻发生的因素为大体类型、年龄、TNM分期和肿瘤大小;其危险程度大小为大体类型>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特征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程晚,生物行为恶及根治率低.
作者:许慕明;庄业忠;王伟峰;林佳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福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两个监测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虫卵,同时对检测者进行知识、行为问卷调查,幼儿园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查蛲虫卵.结果 本次共粪检743人,蛲虫感染率为0.13%,未检出蛔虫、钩虫和鞭虫.儿童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514人,蛲虫感染率为3.11%.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9.90%,健康行为形成率为77.67%.结论 福田区土源性线虫感染以蛲虫为主,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儿童蛲虫病的防制.
作者:范苏云;石向辉;顾青;刘莹;舒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又称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脊髓膜炎,主要是食生或半生的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的福寿螺螺肉而感染,幼虫寄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脊髓膜炎、脑炎、脊髓炎等.幼虫可以侵犯眼部,引起视神经炎[1-2].因为视神经炎的发病率较低,因此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临床上不断发现一些散在病例,严重者可致失明.而发现症状的早晚是病人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广州管圆线虫所引起的视神经炎的研究现状,期望为其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冯英;吴忠道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作为小细胞肺癌(SCLC)新标记物的临床意义,并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进行比较.方法 用雅培化学发光分析仪I2000(美国产)测试血清中Pro-GRP水平,比较86例SCLC初治患者血清中Pro-GRP与NSE水平,分析Pro-GRP诊断SCL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析化疗前后患者血清NSE和Pro-GRP水平与生存率的关系及相关性,采用ROC曲线确定阈值,比较诊断准确性.结果 血清Pro-GRP诊断SCL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37%和93.82%.化疗后,Pro-GRP和NSE水平均下降.在复发/进展的患者中,Pro-GRP的阳性率显著高于NSE(P<0.05).Pro-GRP和NSE在SCLC诊断中的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r=0.256,P<0.01).结论 Pro-GRP是较NSE更为特异、敏感的SCLC肿瘤标志物,还可以反映疗效,监测复发.
作者:秦家濂;吴金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近10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2001-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广州市10年来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41 885例,平均发病率为53.51/10万.全年发病高峰为5-7月,占病例总数38.02%.发病年龄以0~14岁为主(83.94%),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发病超过86%.发病地区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区县.结论 广州市腮腺炎发病水平较高,应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加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管理、进一步落实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作者:许建雄;陈健;吴德平;傅传喜;云雪霞;张春焕;谭慧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存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F)中文版评价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的生存质量,同时调查可能影响生存质量的人口学特征、HIV感染有关情况和社会支持等.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4大领域的影响因素.结果 112例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存质量4大领域平均得分分别为:生理领域(60.5±16.2)分、心理领域(51.8±17.5)分、社会关系领域(58.1±19.3)分,环境领域(47.5±15.6)分.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支持得分越高,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存质量4个领域得分就越高;静脉吸毒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理领域总分低于性途径感染者;有工作/学习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理和心理领域得分高于无业者;对支持利用度高者,其心理领域得分也高;在环境领域得分中,患者文化程度越高,其得分越高.结论 应加强失业、文化程度低、抗病毒治疗患者、静脉注射感染者以及社会支持差者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朱凯星;许美振;吴天石;宋叶;甘标;郭钜旋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TRPC离子通道通过p53通路参与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诱导的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方法 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经RT-PCR检测TRPC1-6的表达;给予SNP处理后,通过Real-time RT-PCR检测p53下游靶基因Bax、Apaf-1、PUMA和Survivin的表达;给予TRPC通道阻断剂和激活剂,检测其是否影响SNP诱导的p53下游靶基因表达.结果 TRPC在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上广泛表达.SNP处理神经元4、8、24 h后,p53下游靶基因Bax、Apaf-1和Survivin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而PUMA则在3个时间点分别增加至1.94、1.86和1.90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PC通道阻断剂2-APB,可降低SNP诱导的PUMA上调(1.91 vs 1.12) (P<0.01).结论 TRPC通道可以通过调节PUMA的表达参与SNP诱导的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
作者:郭进强;覃旻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68例鼻咽癌复发患者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水平的检测,进行鼻咽癌复发的趋势预测和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组织标本进行p53、MDM2、p21WAF1、p21ras、VEGF的检测.结果 68例患者平均复发间期为(31.65±24.52)月.未发现不同分期的复发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361).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表达的MDM2水平会缩短复发间期(P=0.016).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表达MDM2和低表达或阴性p21WAF1是复发间期的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较大、高表达MDM2、低表达或阴性p21WAF1的鼻咽癌患者易较早出现复发.
作者:蒋昌斌;易炜;何芬;秦海燕;李蓉;孙建聪;万明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标本荧光探针结合区序列突变对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的影响.方法 采用3种国产荧光定量PCR试剂对200例标本进行平行检测HBV DNA,分析3种试剂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6例3种试剂检测结果无差异的标本和6例达安试剂检测结果明显降低或漏检标本进行测序.结果 3种试剂检测结果相差30倍以上的标本47例,且3种试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漏检;6例3种试剂检测结果无差异的标本荧光探针结合区序列无突变,6例达安试剂检测结果明显降低或漏检的标本荧光探针结合区序列均有突变.结论 标本荧光探针结合区序列突变是造成达安试剂检测HBV DNA结果明显降低或漏检的原因.
作者:郑有为;梁敏文;钱靖琳;方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吸毒人群HIV感染者中HIV-1的基因序列特征,初步确定其感染的基因亚型和各亚型的流行趋势.方法 在Genbank中查找HIV gag基因的序列,设计巢式PCR引物.从全血中提取样本的基因组DNA,进行巢式PCR,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所获序列与国际参考株序列进行比对,确定基因型或亚型.结果 对36例HIV-1感染者样本进行扩增,PCR共检测出29例阳性样本,27例测序成功,其中16例为CRF 08-BC重组亚型、7例为CRF 07-BC重组亚型、4例为CRF 01-AE重组亚型,15例阴性对照均无目的条带.结论 在广州吸毒强戒人员HIV-1型中以CRF BC亚型为主,其次为CRF 01-AE亚型.应加强对HIV-1毒株亚型的监测,以制定更好的防治策略.
作者:石泽林;韩慧;吴炳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掌握深圳市龙岗区2001-2010年女工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女工职业病发病规律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龙岗区2001-2010年诊断的女工职业病例和职业卫生调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女工职业病种类、患者年龄和行业分布等特征.结果 龙岗区2001-2010年共发生116例女工职业病,引起职业中毒的化学及物理因素以有机溶剂为主,共发生57例(49.14%),慢性职业性铅中毒55例(47.41%).职业中毒的行业系统分布主要以金属制品业(30.9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9.05%)、家具制造业(16.67%)和塑料制品业(11.90%)为主.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女工职业病的发生在高危行业和重点毒物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毒物的卫生监管,是预防控制女工职业病的重要环节.
作者:何丽英;于碧鲲;陈浩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孕晚期疤痕子宫孕妇经阴道分娩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孕晚期疤痕子宫孕妇经阴道分娩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疤痕子宫自然临产组(n=38)、疤痕子宫计划分娩组(n=42),并设定对照组(n=50).比较3组间的分娩结局如产后出血量、胎盘胎膜滞留率、是否存在子宫破裂、急产率及钳产率等情况.结果 自然临产组有9例(23.68%)孕妇以钳产术缩短第二产程终止妊娠,而计划分娩组则有8例(19.05%),均高于对照组3例(6.0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然临产组孕妇钳产率又稍高于计划分娩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临产组总产程<3 h者有9人(23.68%),急产率高于计划分娩组(2.38%)及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孕妇产后出血量、胎盘胎膜滞留率以及非计生引产胎儿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子宫破裂及新生儿重度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疤痕子宫并非阴道试产的绝对禁忌,产前超声检查子宫下段疤痕区域的良好连续性及低位钳产术是其阴道试产的有利因素.
作者:郭芳;何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