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圳市2010-2011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调查

李晓恒;高世同;黄达娜;耿艺介;张仁利;谢旭;梅树江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病, 感染率,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状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粪便标本,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一送三检查蛔虫、鞭虫、钩虫、蛲虫等土源性寄生虫虫卵,分析其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 在宝安、龙岗、福田、南山、光明5个区总计调查3 935人,感染人数19人,平均感染率为0.48%,其中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13%、0.28%、0.05%和0.03%;蛔虫、鞭虫、钩虫感染者每克粪便算术平均虫卵数分别为242、81.6和120,均为轻度感染.5个区中感染率高的是宝安区,为0.86%,低的是福田区,为0.13%,各区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81,P>0.05).男女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56%和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P>0.05).感染率以<20岁(0.55%)、20~岁(0.60%)和30~岁(0.65%)这3个年龄组高.结论 深圳市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状况处于较低水平,感染率低于2001-2004年广东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感染状况调查水平.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2001-2010年狂犬病流行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狂犬病近10年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订狂犬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0年广东省平远县、福建省武平县、江西省寻乌县传染病疫情资料、狂犬病个案资料和狂犬病疫点调查处理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001-2010年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共报告狂犬病例4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53/10万.常年散发,秋季发病较多(占40%).发病地区以农村为主,农民和农村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5∶1),40~70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占62.5%).头面部咬伤的潜伏期短,下肢咬伤的潜伏期较长.83.3%的病例未进行规范伤口处理,87.5%的病例未进行免疫接种.结论 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区狂犬病疫情较为严重,农村群众防病意识差、暴露后未进行规范伤口处理和未注射狂犬疫苗是导致狂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黄良君;张学良;古庆发;何嘉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左旋多巴联合地昔帕明治疗帕金森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联合地昔帕明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将伴有严重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服用地昔帕明和左旋多巴,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及左旋多巴,于治疗14d和30 d后分别利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和帕金森氏症生活品质问卷(PDQ-39)对两组患者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在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两组的MADRS和PDQ39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MADRS评分(33.33±4.07)及PDQ39评分(36.20±6.1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1±7.12)分和(42.53±9.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昔帕明对轻、中度抑郁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重度抑郁组P<0.05).结论 左旋多巴联合地昔帕明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PD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地昔帕明对轻、中度抑郁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焦凤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深圳市龙岗区吸毒人群HIV、梅毒及HCV感染与相关高危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吸毒人群HIV、梅毒及HC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某戒毒所410名吸毒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HIV抗体和HCV抗体检测、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初筛检测,梅毒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确证试验(TP2PA)进一步确证,HIV-1确证实验用蛋白印迹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0名吸毒人群中HIV抗体阳性10例,阳性率为2.4%;梅毒抗体阳性72例,阳性率为17.6%;HCV抗体阳性186例阳性率为45.4%.HIV合并HCV感染10例,占2.4%;HCV合并梅毒感染34例,占8.3%;HIV合并HCV和梅毒感染4例,占1.0%.结论 吸毒人群中梅毒和HCV感染率较高,而HIV感染率尚较低,今后加强对吸毒人群的行为干预非常重要.

    作者:秦彦珉;谭京广;刘刚;王晓辉;石向东;杨小柯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pro-AVP和pro-ADM对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评价血管加压素原(pro-AVP/CPP)和肾上腺髓质素原(pro-ADM)水平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203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础病史,利用肺炎严重指数(PSI)进行肺炎严重度评价,同时收集其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pro-AVP、pro-ADM及降钙素原(PCT),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根据不同的PSI评分分组,比较各组pro-AVP及pro-ADM浓度和PCT、CRP水平变化.结果 患者血浆pro-AVP、pro-ADM及PCT水平随着患者PSI分级水平升高而升高,而CRP水平随患者PSI分级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不明显;研究结束时共有168例患者存活,死亡35例(17.2%),死亡病例患者血浆pro-AVP、pro-ADM、PCT及CRP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CAP患者的PSI评分均与pro-AVP、pro-ADM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 pro-AVP和pro-ADM可以作为CAP患者严重程度分层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胡铭;冯培峰;刘波;陈敏;邱可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2010-2011年深圳市光明新区沙门氏菌流行特征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辖区内沙门氏菌的流行特征及药敏结果,为防治沙门氏菌感染提供流行病学及病原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1年从腹泻病人中分离的47株沙门菌进行菌型分布、流行特征及药敏分析.结果 沙门菌感染的主要人群为10岁以下年龄组,其中以鼠伤寒、肠炎沙门菌为流行优势株,除碳青霉烯类未见耐药,其它类抗生素均有耐药,菌株出现多重耐药,耐药与分离病例年龄存在相关性.结论 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是感染性腹泻的流行株,感染趋向低龄化,低龄病例分离菌株耐药趋势严峻,对萘啶酸、四环素、甲氧苄啶及氨苄西林耐药较严重,提示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婴幼儿抗生素的选用,对降低耐药株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罗淑华;黄鹏飞;李燕;汪东篱;易政兵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山市2010-2011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中山市手足口病(HFMD)聚集性病例特征,为HFMD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1年中山市报告的HFMD聚集性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1年中山市共报告71起HFMD聚集性事件,其中2起达到突发疫情标准.4-5月为HMFD聚集性事件高峰期,事件数占67.6%(48/71).托儿所和幼儿园是主要发病场所,占91.3%(65/71).托儿所罹患率中位数为3.8%,幼儿园罹患率中位数为1.5%(Z=2.61,P<0.01).疾控部门介入越早,事件平均发病人数越少.结论 4-5月为HFMD聚集性病例高峰期,应加强托儿所和幼儿园HFMD监测,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作者:舒波;王曼;陈雪琴;孙映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木瓜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术瓜提取物是否具有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通过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大鼠棉球肉芽肿等实验,研究木瓜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 木瓜提取物能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400 mg/kg木瓜提取物的扭体抑制率为74.9%,与100 mg/kg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相近.木瓜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及抑制大鼠肉芽肿,并且木瓜提取物的药效作用随剂量的增加作用增强.结论 木瓜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蒋毅萍;徐江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亳州地区384例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实时RT-PCR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针对2009-2011期间亳州市各区县上报市CDC的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病毒学检测和鉴定,以了解亳州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标本384份,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EV71、CoxA 16、非EV71、非CoxA16的其它肠道病毒的检测.结果 经检测,EV71感染159例,CoxA16感染94例,非EV71、非CoxA16感染29例,EV71合并CoxA16感染79例,EV71合并其它22例,CoxA16合并其它2例,EV71、CoxA 16合并其它感染1例.感染的主要病毒种类为EV71病毒,其次为CoxA16病毒,亳州市各县区发病无明显的地域差别;此病的高发季节在春夏季;年龄以1~3岁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引起亳州地区2009-2011年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为EV71病毒和CoxA16病毒.

    作者:王祥英;钱树生;石秀芳;敖家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复色1号凝胶的制备及其稳定性和皮肤刺激性考察

    目的 探讨复色1号凝胶剂的制备,考察复色1号凝胶剂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复色1号方水提取物为药物,卡波姆940、聚乙二醇4000等为辅料按凝胶的制备方法制成凝胶剂,采用恒温培养箱、冰箱、室温贮存及离心等方法考察凝胶的稳定性;用pH计测定复色1号方凝胶剂的pH值,并通过动物皮肤刺激实验和皮肤变态反应实验初步评价本制剂的安全性.结果 制作的凝胶剂质地均匀,性质稳定,常温及耐寒、耐热实验凝胶的外观色泽、稠度无明显变化,无分层和变色现象;离心实验凝胶无变粗、分层和沉淀现象,pH值的平均值为(5.96±0.012).皮肤刺激试验显示,本制剂对豚鼠皮肤无红斑、水肿和脱屑等刺激反应,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对大鼠皮肤无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结论 本配方制成的凝胶剂性状稳定,无明显皮肤刺激性及致敏性.

    作者:马玲玲;张明明;张丽军;陈燕松;杨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等方法,对收入ICU的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昏迷患者(≥18岁)共4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Z组:20例)和综合治疗+乌司他丁组(U组:20例),乌司他丁30万U/d,连续3d,两组均行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并于ROSC后1(使用乌司他丁前)、6、24、48、72 h各时间点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结果 两组患者在使用乌司他丁治疗前的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6、24、48、72 h的INF-α、IL-6浓度比较,U组均明显优于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72 h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有积极作用,所选用的治疗剂量和给药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少洪;钟坚;卜会驹;温海洋;郭少卿;何景招;马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深圳市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深圳市戊型肝炎抗-HEV IgG抗体水平,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戊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全市按行政级别由高到低分为区、街道办事处、工作站3层,每层均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抽样,对深圳市8个区1~59岁3 771名居民戊型肝炎抗体水平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戊型肝炎IgG抗体.结果 本次调查共检测3 771人,男性1 834人,抗体阳性率为23.72%,女性1 937人,抗体阳性率为23.64%.其中深圳户籍人口1 389人,抗体阳性率为19.08%;非深圳户籍人口2 382人,抗体阳性率为26.36%.不同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呈增长趋势.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低,为28.50%.结论 深圳市人群中抗-HEV IgG流行率与年龄、居住地类型、文化程度有关,而与性别无关.深圳市戊肝的流行趋势不容忽视,应加强对戊肝的监测.

    作者:邱亚群;张然;张仁利;扈庆华;石晓路;李迎慧;林一曼;江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宜兴市2005-2011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宜兴市2005-2011年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梅毒疫情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4-2011年,宜兴市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34.42%;病例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8.70%;梅毒分期中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71.97%,其中隐性梅毒增长速度快;男女性别比为1.18∶1;发病年龄集中在20~岁、30~岁、40~岁年龄组,其中男性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和40~岁组,女性发病集中在20~岁组和30~岁组;职业以农民和工人发病多.结论 宜兴市梅毒发病率正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和高危、重点人群的监测,规范梅毒诊治,以有效遏制梅毒的流行.

    作者:张华君;周建刚;丁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上尿路结石所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的微创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肾积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0例上尿路结石所致的急性上尿路梗阻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0例均合并肾积脓感染,其中予以急诊行输尿管镜下逆行插管引流21例,经皮肾穿刺造瘘9例,配合全身应用三代头孢抗生素治疗.术前及术后记录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检查血像及肾功能等指标.结果 全部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术和经皮肾造瘘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成功解除了尿路梗阻,无邻近脏器损伤或大出血、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生命体征改善,急诊解除梗阻后血尿素氮(BUN)由(23.2±3.8) mmol/L降至(5.6 ±2.2) mmol/L、血清肌酐(Scr)由(472.3± 142.5) μmol/L降至(54.8±22.3)μmol/L,尿量明显增加,肾功能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尿路结石引起肾功能不全合并肾感染积脓的处理原则是早期解除梗阻,联合全身抗感染治疗.输尿管插管引流术与经皮肾造瘘术均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温星桥;蔡燚;陶奕然;朱宝益;黄文涛;王喻;李名钊;胡成;吴杰英;叶春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深圳市首例基孔肯雅病毒的形态学及分子遗传特征分析

    目的 对深圳市首发基孔肯雅病毒(CHIKV)进行分离、增殖培养、浓缩、形态学观察及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为后续基因组信息解析、蛋白组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疫苗研发等应用性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利用C6/36细胞从病人血清中分离CHIKV,采用BHK-21细胞对CHIKV进行大量的增殖培养,经7%PEG8000浓缩,超薄切片和负染观察CHIKV显微结构;对分离得到的CHIKV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构建系统发生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其分子遗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CHIKV被成功分离并浓缩;在透射电镜下观察CHIKV的直径约为70 nm,圆形有包膜,表面有纤突;CHIKV(SZ-20101028)基因组长为12 377bp,属于E1-A226突变株;该病毒是近10年来在印度洋岛屿爆发流行的新亚型,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吻合.结论 以现有的条件建立了一种稳定、快速培养浓缩CHIKV的方法,并初步对CHIKV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溯源性分析.

    作者:许少坚;罗敏;张倩;阳帆;刘涛;黄达娜;吴春利;胡章立;柯昌文;张仁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不同浓度雷米芬太尼预防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2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靶控输注前静脉注射0.03 mg/kg咪唑安定,按雷米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随机分为4组(R0、R2、R4、R6组),即0、2、4、6 ng/ml组,达到效应室平衡后5min,给予依托咪酯0.3 mg/kg静脉诱导,病人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肌阵挛的发生率及强度.结果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2 ng/ml以上明显减少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发生率.R0、R2和R4组插管后1min及2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高于插管前(P<0.05),而R6组插管后1 min及2min的MAP和HR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2 ng/ml以上即能有效抑制依托咪酯诱导时的肌阵挛,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6 ng/ml复合依托咪酯能有效抑制诱导时的肌阵挛与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作者:孙志超;黄新利;张瑞坚;齐超;高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诱发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 将1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诱发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7例予以阿奇霉素、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对照组65例单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两组患儿均口服丙卡特罗及酮替芬进行基础治疗,严重发作时加用泼尼松龙短程口服.比较两组咳嗽缓解率、复发率.结果 联用组患儿咳嗽缓解率为97.0%,咳嗽复发率为26.9%;单用阿奇霉素组患儿咳嗽缓解率为40.0%,咳嗽复发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能明显提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降低咳嗽复发率,有利于预后.

    作者:刘金辉;傅瑛;李冬梅;蔡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系统总结了SLE目前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常规检查和免疫系统检查等,其中常规检查有血常规、尿液、血沉和血清CRP检查;免疫系统检查有免疫球蛋白、补体、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ul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B/La、抗Ha抗体、抗rRNP抗体检测等.

    作者:张立营;董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汉黄芩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周期及P-Wee1和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汉黄芩素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5~100 μg/ml)作用于RPMI8226细胞24 h,使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周期的变化;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汉黄芩素作用前后细胞内P-Wee1、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汉黄芩素对RPMI8226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有剂量依赖性,IC50为43.71 μg/ml;汉黄芩素浓度为50 μg/ml时,用药组的G2/M%为(25.4333±2.35433)%,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的(6.8333±1.52753)%;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用药组汉黄芩素浓度≥50 μg/ml时,与对照组相比,P-Wee1、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汉黄芩素能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可能是通过Akt/Wee1途径使肿瘤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从而发挥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张萌;刘丽萍;郭友逢;李智;莫穗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深圳市南山区2011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2011年南山区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法定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南山区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4种6 691例,年发病率为615.03/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死亡病例3例,年死亡率为0.18/10万.传染病构成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报告的主要传染病种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淋病、梅毒、痢疾和猩红热.结论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是南山区的主要传染病,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肺结核等是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作者:郑慧敏;戴传文;许艳子;吴楠;叶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福田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7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34/10万、0.50/10万和0.53/10万.在辖区大部分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沙头街道报告病例多,占总病例的47.06%(8/17).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以冬、春季发病较为集中,1-4月发病11例,占总发病人数64.7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2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5岁以上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发病为主;无明显的职业分布特征.结论 深圳福田区流行性出血热以散发为主,近三年病例数有增高趋势,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作者:肖骞;林怿昊;牛姬飞;邓凯杰;石向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