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ro-AVP和pro-ADM对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胡铭;冯培峰;刘波;陈敏;邱可文

关键词:血管加压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原, 社区获得性肺炎
摘要:目的 评价血管加压素原(pro-AVP/CPP)和肾上腺髓质素原(pro-ADM)水平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严重程度评估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方法,203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础病史,利用肺炎严重指数(PSI)进行肺炎严重度评价,同时收集其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pro-AVP、pro-ADM及降钙素原(PCT),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根据不同的PSI评分分组,比较各组pro-AVP及pro-ADM浓度和PCT、CRP水平变化.结果 患者血浆pro-AVP、pro-ADM及PCT水平随着患者PSI分级水平升高而升高,而CRP水平随患者PSI分级水平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不明显;研究结束时共有168例患者存活,死亡35例(17.2%),死亡病例患者血浆pro-AVP、pro-ADM、PCT及CRP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CAP患者的PSI评分均与pro-AVP、pro-ADM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 pro-AVP和pro-ADM可以作为CAP患者严重程度分层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不同浓度雷米芬太尼预防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2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靶控输注前静脉注射0.03 mg/kg咪唑安定,按雷米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随机分为4组(R0、R2、R4、R6组),即0、2、4、6 ng/ml组,达到效应室平衡后5min,给予依托咪酯0.3 mg/kg静脉诱导,病人意识消失后静注罗库溴铵行气管插管,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肌阵挛的发生率及强度.结果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2 ng/ml以上明显减少依托咪酯诱导时肌阵挛的发生率.R0、R2和R4组插管后1min及2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高于插管前(P<0.05),而R6组插管后1 min及2min的MAP和HR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2 ng/ml以上即能有效抑制依托咪酯诱导时的肌阵挛,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6 ng/ml复合依托咪酯能有效抑制诱导时的肌阵挛与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作者:孙志超;黄新利;张瑞坚;齐超;高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等方法,对收入ICU的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昏迷患者(≥18岁)共4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Z组:20例)和综合治疗+乌司他丁组(U组:20例),乌司他丁30万U/d,连续3d,两组均行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并于ROSC后1(使用乌司他丁前)、6、24、48、72 h各时间点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结果 两组患者在使用乌司他丁治疗前的临床资料、APACHEⅡ评分、INF-α、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6、24、48、72 h的INF-α、IL-6浓度比较,U组均明显优于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72 h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全身炎征反应有积极作用,所选用的治疗剂量和给药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少洪;钟坚;卜会驹;温海洋;郭少卿;何景招;马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血清TNF-α、IL-6、MIF水平及足背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研究

    目的 研究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DN)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及足背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状况,并探讨其与疼痛的关系.方法 PDN患者26例入组,另选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匹配的2型糖尿病伴神经病变的28例为DN组,2型糖尿病不伴神经病变30例为DM组,正常对照组28人.所有入组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均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血清TNF-α、IL-6及MIF水平,并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足背动脉内径(D),评价血管内皮依赖性(EDD)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结果 PDN、DN及DM组血清TNF-α、IL-6、MIF水平均高于NC组,PDN及DN组血清TNF-α和MIF高于DM组,PDN组血清TNF-α和MIF高于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N、DN及DM组与NC组比较E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EI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EDD与PPG、BMI、TNF-α、MIF、HOMA-IRI和HbA1C呈负相关.结论 PDN患者存在下肢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EDD、TNF-α、PPG和MIF为糖尿病患者发生PDN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柳岚;闫晓洁;叶艺艺;蒋凤秀;庄雄杰;陆泽元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上尿路结石所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的微创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上尿路结石致急性梗阻性肾功能不全、肾积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30例上尿路结石所致的急性上尿路梗阻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0例均合并肾积脓感染,其中予以急诊行输尿管镜下逆行插管引流21例,经皮肾穿刺造瘘9例,配合全身应用三代头孢抗生素治疗.术前及术后记录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检查血像及肾功能等指标.结果 全部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术和经皮肾造瘘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成功解除了尿路梗阻,无邻近脏器损伤或大出血、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生命体征改善,急诊解除梗阻后血尿素氮(BUN)由(23.2±3.8) mmol/L降至(5.6 ±2.2) mmol/L、血清肌酐(Scr)由(472.3± 142.5) μmol/L降至(54.8±22.3)μmol/L,尿量明显增加,肾功能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尿路结石引起肾功能不全合并肾感染积脓的处理原则是早期解除梗阻,联合全身抗感染治疗.输尿管插管引流术与经皮肾造瘘术均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温星桥;蔡燚;陶奕然;朱宝益;黄文涛;王喻;李名钊;胡成;吴杰英;叶春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父母血小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由于父母血小板血型不合产生血小板抗体,诱导新生儿发生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例临床上确诊为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IT)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应用PCR-SSP法对患儿及父母进行HLA及HPA基因分型,根据相应的抗原进行抗体特异性分析.结果 22例NIT患儿中,14例是由于同种免疫性因素引起的,其中27.3%(6例)南HLA抗体引起,13.6%(3例)由HPA抗体引起,22.7%(5例)南HLA+HPA抗体引起;9.1%(2例)由于被动免疫性因素引起;27.3%(6例)由自身抗体引起.其中,同种免疫性抗体以抗HLA-A2、19,抗-B40及抗HPA-3a多见.结论 在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主要以父母血小板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主,临床产前诊断预防和产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晶;夏文杰;叶欣;徐秀章;邵媛;陈扬凯;丁浩强;罗广平;王嘉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宜兴市2005-2011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宜兴市2005-2011年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梅毒疫情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4-2011年,宜兴市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34.42%;病例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8.70%;梅毒分期中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71.97%,其中隐性梅毒增长速度快;男女性别比为1.18∶1;发病年龄集中在20~岁、30~岁、40~岁年龄组,其中男性发病年龄集中在30~岁和40~岁组,女性发病集中在20~岁组和30~岁组;职业以农民和工人发病多.结论 宜兴市梅毒发病率正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和高危、重点人群的监测,规范梅毒诊治,以有效遏制梅毒的流行.

    作者:张华君;周建刚;丁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深圳市2010-2011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深圳市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状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粪便标本,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一送三检查蛔虫、鞭虫、钩虫、蛲虫等土源性寄生虫虫卵,分析其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 在宝安、龙岗、福田、南山、光明5个区总计调查3 935人,感染人数19人,平均感染率为0.48%,其中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13%、0.28%、0.05%和0.03%;蛔虫、鞭虫、钩虫感染者每克粪便算术平均虫卵数分别为242、81.6和120,均为轻度感染.5个区中感染率高的是宝安区,为0.86%,低的是福田区,为0.13%,各区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81,P>0.05).男女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56%和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P>0.05).感染率以<20岁(0.55%)、20~岁(0.60%)和30~岁(0.65%)这3个年龄组高.结论 深圳市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状况处于较低水平,感染率低于2001-2004年广东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感染状况调查水平.

    作者:李晓恒;高世同;黄达娜;耿艺介;张仁利;谢旭;梅树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重症手足口病30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总结分析诊治经验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预后.结果 30例重症病例中治愈出院21例,好转5例,死亡4例,其中后遗症5例.发现早期皮疹不典型导致误诊、误治未及时综合治疗而导致死亡的病例增多;经及早应用丙球(2 g/kg,分1或2次)和甲强龙冲击治疗3d(10~20mg/kg.d分3次),早期呼吸机支持及内科综合治疗均存活,预后良好.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早期呼吸机支持、监测心血管功能及对症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建;姜建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建立慢病毒介导的miR-145稳定过表达的鼻咽癌细胞株

    目的 构建过表达miR-145的慢病毒载体,建立稳定过表达miR-145的鼻咽癌细胞株.方法 构建慢病毒表达质粒pLVTHM/miR-145;293F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生产的慢病毒感染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经流式细胞仪筛选后,建立稳定表达miR-145的鼻咽癌细胞株;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感染后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中miR-145的表达水平.结果 荧光定量PCR结果和测序验证pLVTHM/miR-145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包装生产的慢病毒感染鼻咽癌细胞CNE1和CNE2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其表达水平分别升高4000倍和4500倍.结论 成功构建了pLVTHM/miR-145慢病毒重组质粒,建立稳定表达miR-145的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为研究miR-145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因调控和相应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用的细胞模型.

    作者:苏艳;王硕;刘英;文军;张余琴;陈佩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脑卒中溶栓后出血性转化与临床预后研究

    目的 阐明中国汉族人急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性转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溶栓队列出血性转化和预后关系.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男性44例(43.1%),女性58例(56.9%);年龄中位数73岁;溶栓无出血转化73例(74.5%),梗塞性出血12例(12.2%),脑实质性出血13例(13.3%).预后良好44例(43.6%),预后不良57例(56.4%).溶栓后ASPECT评分可预示出血性转化(OR 0.15)和预后不良(OR 0.20);血肌钙蛋白水平同样预示出血转化(OR 27.42)和不良结局(OR 12.16).其他独立影响因素为脉搏数(OR 2.18)和NIHSS评分(OR 2.00),但出血转化本身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 溶栓后低ASPECT评分、基线高血肌钙蛋白水平、高NIHSS评分和高脉搏计数可以预测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出血性转化可能与预后无关.

    作者:林念童;陈苓;冼树清;潘速跃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左卡尼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左卡尼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均采用相同血液透析方式进行透析,且血透后每周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 100~150 U/kg皮下注射,但治疗组每次透析结束后静脉注射左卡尼丁1 g,而对照组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疗程12周.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rhEPO用量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症状发生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卡尼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提高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疗效,同时左卡尼丁能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杨俊生;王军;覃学勇;刘莉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木瓜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术瓜提取物是否具有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通过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大鼠棉球肉芽肿等实验,研究木瓜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 木瓜提取物能明显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400 mg/kg木瓜提取物的扭体抑制率为74.9%,与100 mg/kg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相近.木瓜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及抑制大鼠肉芽肿,并且木瓜提取物的药效作用随剂量的增加作用增强.结论 木瓜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蒋毅萍;徐江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一起学校乙型流感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学校聚集性流行性感冒(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近期有多名学生出现高热、咳嗽等症状的虹口区某学校在校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3名症状典型病例采集鼻咽拭子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该校先后共有18名学生出现类流感症状,集中分布于教学楼一层一年级的两个班级,3名症状典型的病例的鼻咽拭子中有2例检出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结论 这是一起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学校聚集性疫情,发病原因与首发病例出现症状后仍旧上课、周围学生密切接触传播有关.

    作者:杨吉星;杨芸;汤显;周杭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广州市流感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

    目的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揭示广州市流感的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季节结构、互相关、谱分析等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广州市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广州市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夏季高,季节指数为1.637; ILI%ARIMA模型为xi=0.785x1-1+0.201x1-2;对暴发疫情序列分别与ILI%、病毒分离率两条序列进行互相关分析,当lag=-1、-2、-3时,病毒分离率与暴发疫情、ILI%与暴发疫情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ILI%、病毒分离率、暴发疫情的原始序列的周期图,每12个月有1个很强的周期活动.结论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应用于广州流感监测的数据,能较全面揭示广州市流感的时间流行特征.

    作者:刘维斯;张晋昕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汉黄芩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周期及P-Wee1和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汉黄芩素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5~100 μg/ml)作用于RPMI8226细胞24 h,使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周期的变化;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汉黄芩素作用前后细胞内P-Wee1、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汉黄芩素对RPMI8226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有剂量依赖性,IC50为43.71 μg/ml;汉黄芩素浓度为50 μg/ml时,用药组的G2/M%为(25.4333±2.35433)%,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的(6.8333±1.52753)%;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用药组汉黄芩素浓度≥50 μg/ml时,与对照组相比,P-Wee1、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汉黄芩素能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可能是通过Akt/Wee1途径使肿瘤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从而发挥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张萌;刘丽萍;郭友逢;李智;莫穗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诱发的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 将1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诱发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7例予以阿奇霉素、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对照组65例单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两组患儿均口服丙卡特罗及酮替芬进行基础治疗,严重发作时加用泼尼松龙短程口服.比较两组咳嗽缓解率、复发率.结果 联用组患儿咳嗽缓解率为97.0%,咳嗽复发率为26.9%;单用阿奇霉素组患儿咳嗽缓解率为40.0%,咳嗽复发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能明显提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降低咳嗽复发率,有利于预后.

    作者:刘金辉;傅瑛;李冬梅;蔡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深圳市龙岗区2010年流产妇女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流产妇女艾滋病(AIDS)相关影响因素,和HIV、HCV、梅毒的感染状况,为进一步完善AIDS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深圳市龙岗区流产妇女监测哨点(龙岗区人民医院)的被监测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401名流产妇女中,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2.37%,HIV检测阳性1例,阳性率为0.25%;梅毒检测阳性4例,阳性率为1%;丙肝抗体阳性检测4例,阳性率为1%.结论 HIV发病率已向普通人群扩散,应加强流产妇女HIV知识的干预力度和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邹惠英;刘丽红;李观强;江白玲;邹丹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低年级医学生的艾滋病(AIDS)知识和态度,为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一、二年级学生共计1 149名,采取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1 149名学生AIDS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的平均知晓率为94.56%和77.20%,AIDS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为46.70%;83.90%的学生愿意参与AIDS宣传教育,但70.00%以上的学生回避与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直接接触;学生获取AIDS知识主要来自电视、报刊杂志(71.98%).结论 低年级医学生对AIDS经典传播途径认知水平高,但对防治知识和非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对待AIDS的态度有待改善.

    作者:邓保国;陈萍;杨帆;周亚莉;张莉莉;张文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黄热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反应特性鉴定

    目的 制备黄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特性进行鉴定.方法 通过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阳性克隆筛选等方法制备黄热病毒单克隆抗体,免疫Balb/c小鼠收集腹水,得到扩大制备的单抗,辛酸-饱和硫酸铵法纯化腹水.IFA法检测单抗与黄热病毒(YFV)、乙脑病毒(JEV)、登革病毒1-4型(DENV1-4)、西尼罗病毒(WN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的特异性反应,并对纯化前后的腹水进行效价分析;ELISA方法进行单抗的亚型分类.结果 获得8株黄热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均与YFV有特异性反应,1株与JEV有交叉反应,余7株与其它4种虫媒病毒无交叉反应.抗体分型大部分为IgG;纯化后单抗蛋白含量大多在30 mg/ml以上.纯化后的4株单抗效价在1∶25600,3株在1∶12800,仅1株效价较低.结论 本研究目前获得了几株特异性好、效价高的黄热病毒单克隆抗体,为建立黄热病毒快速检测系统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培;任瑞文;刘建伟;洪文艳;于德宪;李曦;唐博恒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山市2010-2011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中山市手足口病(HFMD)聚集性病例特征,为HFMD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1年中山市报告的HFMD聚集性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1年中山市共报告71起HFMD聚集性事件,其中2起达到突发疫情标准.4-5月为HMFD聚集性事件高峰期,事件数占67.6%(48/71).托儿所和幼儿园是主要发病场所,占91.3%(65/71).托儿所罹患率中位数为3.8%,幼儿园罹患率中位数为1.5%(Z=2.61,P<0.01).疾控部门介入越早,事件平均发病人数越少.结论 4-5月为HFMD聚集性病例高峰期,应加强托儿所和幼儿园HFMD监测,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作者:舒波;王曼;陈雪琴;孙映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