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咽癌组织中PD-1+淋巴细胞数升高的意义

钟碧玲;彭辉;李亦明;王贵明;陈艳宇;刘巧昙

关键词:鼻咽癌组织, PD-1, 免疫逃逸
摘要: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局部CD8+和PD-1+淋巴细胞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鼻咽癌肿瘤组织和2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的CD8+和PD-1+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 鼻咽癌肿瘤组织中CD8+淋巴细胞百分比为(10.68+6.81)%,与慢性鼻咽炎组织的(28.5±9.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织中PD-1+淋巴细胞为(10.4±5.95)%,与鼻咽炎组织的(6.8±3.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织中PD- 1+/CD8+淋巴细胞比率为(1.24±0.91),与鼻咽炎组织(0.28±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PD-1+/CD8+淋巴细胞比率升高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CD8+淋巴细胞减少,PD-1+巴细胞增加,提示PD-1可能参与鼻咽癌免疫逃逸,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负压吸宫术后应用复方口服避孕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人工流产术后应用复方口服避孕药(COC)对出血天数、并发症、月经复潮时间等的影响以及患者依从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人工流产300例,随机分为术后口服炔雌醇去氧孕烯组(A组,106例)、炔雌醇环丙孕酮组(B组,96例)和对照组(C组,98例),A组和B组分别于术后当天开始予以口服相应药物.随访期内观察患者术后出血天数、月经复潮时间、感染率、再次计划外妊娠率,评价用药依从性.结果 A组和B组的术后出血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坚持用药者与C组共169例中有15例发生意外妊娠,意外妊娠率为8.9%.坚持服药至本研究终点的78例中无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坚持1个周期的女性占入组的73.8%(149/202),但是继续用药者仅占入组时的38.6%(78/202).担心COC影响体重是女性未能坚持服药的主要因素.结论 人流术后应用COC可以减少术后出血、盆腔感染,缩短术后月经复潮时间,坚持使用可降低再次意外妊娠的风险.由于对COC认识存在误区,患者用药依从性不高.

    作者:张常青;李玲玲;邱秋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分子标记在蝇类研究中的应用

    蝇类是一类重要资源昆虫,而且是一种卫生害虫.蝇类鉴定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就分子标记在蝇类研究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作者:胡佳林;郑学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位截瘫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6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位截瘫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防治.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高位截瘫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2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高位截瘫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双肺感染为主(64.5%),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G-)杆菌(72.6%),死亡率为11.3%.结论 高位截瘫合并肺部感染与患者呼吸系统功能改变相关,多为坠积性肺炎,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应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作者:杨为;唐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09年福建省恶性肿瘤患病分布分析

    目的 了解福建省居民恶性肿瘤的患病分布特征,为建立完善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提供支持.方法 对福建省2009年肿瘤患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样本构成比比较采用x2检验,样本患病率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福建省恶性肿瘤年平均粗患病率为128.77/10万,其中胃癌粗患病率高为18.85/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患病的14.64%;常见恶性肿瘤除乳腺癌和宫颈癌外,其余恶性肿瘤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恶性肿瘤总体标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省恶性肿瘤患病高峰年龄段位于55 ~65岁,不同地区恶性肿瘤患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福建省居民恶性肿瘤患病分布存在一定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恶性肿瘤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薛灵抒;赖以刚;李文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雷公藤多甙联合奥美沙坦脂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早中期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口服奥美沙坦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雷公藤多甙.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和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4.29%,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UAER、β2-MG和MCP-1水平较治疗前出现明显下降(P<0.05或<0.01),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治疗组SCr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出现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组ALB水平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出现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多甙联合奥美沙坦酯治疗DN疗效显著,其机理可能与降低MCP-1水平有关,并且毒副作用较小.

    作者:吴胜斌;曹振东;张薇;戚清权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麦纤维素治疗妊娠晚期妇女功能性便秘的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小麦纤维素(商品名:非比麸)治疗妊娠晚期合并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按标准入选30例妊娠晚期合并功能性便秘的患者,给予连续口服小麦纤维素治疗2周,记录服药前后便秘症状和大便性状的变化情况,并进行评分,比较疗效.结果 受试患者口服小麦纤维素治疗后,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粪便性状和排便的频率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90%(27/30),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小麦纤维素治疗妊娠晚期合并功能性便秘妇女疗效安全、有效.

    作者:苏春宏;何玉甜;陈敦金;张中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同缺血处理方法对大鼠压疮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缺血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性压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空气压缩机制成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缺血后处理组(Ⅰ-PostC组)压疮模型,同时设立正常大鼠为空白组(S组),采用AnnexinV-FITC联合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 IPC组和I-PostC组的凋亡率较低,分别为(5.8±1.03)%和(5.5±1.09)%,同时,S组细胞凋亡现象罕见,凋亡率为(1.0±1.07)%,而IR组凋亡情况较严重,凋亡率为(9.5±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S组与IR组、S组与IPC组、S组与Ⅰ-PostC组、IR组与Ⅰ-PostC组、IR组与I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组与Ⅰ-Post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能诱发大鼠细胞凋亡的发生,缺血处理可降低细胞凋亡的发生率,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对降低压疮细胞凋亡率的效果相似.

    作者:王华军;黄惠根;镇春;镇艳;温作珍;静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中国大陆EV71病毒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了解1987-2010年中国大陆肠道病毒71型(EV71)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种系进化、基因分型和遗传变异性.方法 从GenBank/NCBI上获得中国大陆来源的具有完整VP1或近似完整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信息的413株EV71毒株进行分析,采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计算相同或不同基因型及基因亚型毒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相似性.结果 1987-2010年,中国大陆20个省、市或地区均分离到具有完整VP1序列的毒株,且2008年以来数量陡增;中国大陆流行的主要是C型,只有2008年安徽和2009年湖北发现了A型;各基因型在43、58、142、164、167、184、240、249、292等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特异性变异;从健康人体内分离的HQ129932毒株与其他序列比较,氨基酸无特异性变异.结论 C型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染力;氨基酸位点变异对于EV71病毒进化有重要意义;VP1基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联;应加强C4a亚型疫苗候选疫苗株对其他基因型毒株的交叉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江丽凤;叶鹏凌;高风华;冯谦谨;郭中敏;陆家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典型肝吸虫病例2例报告

    人体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是当前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1].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多有误诊现象发生.我院近2年收治不典型肝吸虫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洋;王非;赵新颜;齐志群;粟绍刚;冯曼玲;谷俊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影响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Sysmex XS- 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部分标本出现假性增高的影响原因.方法 对5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正常的标本使用Sysmex XE-5000、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作相关统计学分析.4例使用Sysmex XS- 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出现明显增高标本与手工计数法进行比较,做相关形态学分析.结果 5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正常的标本使用Sysmex XE-5000、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两者相关系数r=0.71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4例使用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出现明显增高标本均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退行性变等形态学改变.结论 两仪器间计数嗜碱性粒细胞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等形态改变会造成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增高,对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高的结果需进行手工计数分类.

    作者:邹汉良;束振华;梁汉章;张松;陈丕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10年扬州市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

    目的 监测扬州市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扬州市预防接种反应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2010年扬州市11种一类疫苗共接种741 552剂次,报告预防接种反应363例,反应发生率为4.90/万;江都市高为6.77/万、开发区低为3.31/万,不同地区预防接种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7,P<0.01);7月高为14.23/万,2月低为1.32/万,不同时间预防接种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99,P<0.01);反应发生率以无细胞百白破三联(DPaT)高为13.49/万,脊灰疫苗(PV)低为0.46/万,不同疫苗预防接种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65.44,P<0.01);发生反应类型一般反应以发热为主,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为主;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监测及时报告率、调查率、诊断分类率和规范处置率均为100%.平均每报告处置1人的费用为0.07万元.结论 扬州市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率低,预防接种反应监测系统比较完善,建议加强预防接种反应监测、规范安全接种操作,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反应处置能力,增加处置经费的投入.

    作者:杨冬梅;朱道建;黄瑶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梅州市小学生甲型H1N1流感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原则,在梅州市平远县河头镇中心小学(农村组)和平远县第一小学(城镇组)选取符合条件的400人,随机抽取200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另200人不接种,均进行安全性以及流行病学监测.在接种组按单纯随机方法抽取60人作为免疫效果评估对象,在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采血,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方法测定H1抗体.结果 共监测60人,免疫成功者50人,免疫成功率为83.33%,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736.23.城镇地区监测27人,免疫成功者23人,免疫成功率为85.19%,GMT为1∶789.36;农村地区监测33人,免疫成功者27人,免疫成功率为81.82%,GMT为1∶701.45,不同地区免疫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P>0.05).对接种组和对照组400名对象开展长达6个月的流行病学监测,均未发生流感样病例.结论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刘雅姬;邹兴梅;杨劲英;林立新;肖胜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D-二聚体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以ELISA法测定血浆D-dimer含量.结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浆D-dimer含量分别为(2.62±0.91)、(2.16± 0.78) μg/L,均较正常对照者的(1.74±0.63) μg/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加重期血浆D-dimer含量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 D-dimer增高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病理生理改变的结果,而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刘玉春;刘永翠;林士军;叶建华;邹莲霞;陈雄;张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香薷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透射电镜观察

    目的 探讨香薷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4浓度的香薷水提液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阴道毛滴虫,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香薷作用2和4h后毛滴虫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香薷作用2h后毛滴虫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并脱颗粒,多聚核糖体解聚,高尔基复合体肿胀变形,胞质内空泡增多,核膜不完整,核质变疏松;作用4h后,胞膜破损,内容物外溢,内部结构消失,虫体死亡.结论 香薷具有较强的抗滴虫作用,可破坏阴道毛滴虫的内膜系统.

    作者:戴晓冬;任一鑫;刘欣;秦元华;郑莉莉;崔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06-2010年重庆市北碚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对2006-2010年重庆市北碚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为AHC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来自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疫情资料,对重庆市北碚区2006-2010年AHC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重庆市北碚区2006-2010年报告AHC病例1 152例,年平均发病率38.39/10万,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2.88,P<0.05),童家溪镇(225例)、天生街道(161例)和歇马镇(85例)报告病例数较多,8-10月为发病高峰,此间报告病例977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81%;报告病例数多的年龄段为10~19岁(521例),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18,P<0.05),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学生(58.68%)和农民(10.42%)为主.结论 北碚区AHC防控关键时期在5-7月,防控重点对象是男性、学生和农民,中学校为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发生疫情后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防控AHC暴发流行的关键.

    作者:张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大鼠眼挫伤后视觉诱发电位及形态学改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眼挫伤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改变.方法 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损伤后1d组(50只)、损伤后10 d组(20只)和损伤后1月组(20只),制作眼挫伤模型,分别检测并记录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作为观察指标;取各组大鼠的眼球做常规HE染色组织学切片进行观察.结果 眼挫伤后1d、10 d及1月,FVEP和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别延长49.88%、53.34%、19.63%和51.87%、40.49%、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VEP和PVEP的P100波幅先升高后降低,损伤后1d、10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月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各组视神经可见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空泡样变性,神经元周隙增宽,视神经肿胀,局灶可见胶质细胞增生;视网膜可见节细胞排列较疏松,内网层胶质细胞浸润.结论 视觉诱发电位变化与形态学改变相一致,VEP检查在眼挫伤的法医学鉴定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耿文静;方超;王广勇;竞花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HBV转基因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HBV转基因小鼠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免疫抑制功能的研究,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乙肝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对12只HBV转基因小鼠和12只正常小鼠外周血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频率进行检测;磁珠分选小鼠脾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分为HBsAg刺激组和ConA刺激组体外单独和共培养,ELISA方法检测诱生的细胞因子IL-2.结果 与正常小鼠比较,HBV转基因小鼠外周血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刺激组,CD4+CD25-T细胞单独或共培养,HBV转基因小鼠CD4+CD25-T细胞诱生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小鼠(P<0.01);ConA刺激组,HBV转基因小鼠CD4+CD25-T细胞诱生IL-2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CD4+CD25-T细胞单独培养时诱生IL-2水平均显著高于共培养(P<0.01).结论 与正常小鼠比较,HBV转基因小鼠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免疫抑制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细胞水平对乙肝病毒存在特异性免疫耐受.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CD4+、CD8+T细胞.

    作者:赵光艳;胡显芳;郑紫丹;李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医学寄生虫学》PBL教学”初步实践

    为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要求,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教学成为现今教学改革中的常用手段,但是经典的PBL模式教学在实践中又面临诸多困难,如教学时间、师资配备和教学资源有限等.网络教学具有资源丰富、互动快捷、灵活高效等优点,为教学提供了极佳的技术平台.本研究结合两者的优势,开展了“基于网络互动平台的《医学寄生虫学》PBL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改进计划.

    作者:曹毅;彭恒;张冬梅;潘卫庆;朱淮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ARIMA模型在肺结核疫情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 ARIMA)对长沙市天心区的肺结核发病数进行曲线拟合与模拟,为肺结核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分析2003-2010年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数据,分模型识别、参数估计、模型诊断3个步骤建立ARIMA季节性模型,利用2011年1-4月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并预测未来1年的月发病数.结果 ARIMA(1,0,1)×ARIMA(0,1,1)12模型较好地拟合了2003-2010年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情况,其计算201 1年1-4月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数的模拟值(38、32、41、47例)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实际值(34、44、46、48例)变化趋势.未来1年(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肺结核发病数将略有增加,月发病数均值为44例.结论 ARIMA(1,0,1)×ARIMA(0,1,1)12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情况,可以用于天心区肺结核发病数的预测.

    作者:付志勇;陈秋萍;陈田木;吴英;兰泽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闽东地区153例戊型肝炎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闽东地区戊型肝炎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为该地区戊型肝炎的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近5年收治的153份戊型肝炎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53例,中老年患者85例(55.55%),男多于女,夏秋季发病多为98例(64.05%),城镇与农村患者之比1.10∶1,重叠肝炎病毒感染17例(11.11%),无家庭聚集现象.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疲乏及肝功能异常,其中,黄疸型肝炎128例(83.66%).治疗以卧床休息、清淡及富营养饮食为主,本组病例均好转及治愈出院,无1例转为慢性或死亡,重叠感染、年老及重症肝炎患者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戊型肝炎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与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原有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饮食和卫生习惯,是预防戊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作者:龙振昼;刘华;池宏亮;陈江平;王学忠;赵建锋;黄丽秀;左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