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市燃煤型氟中毒流行因素及防治对策

肖邦忠;陈静;晏维;廖文芳;罗兴建;周倩如;张洁;吴成果

关键词:燃煤型氟中毒, 流行因素, 防治对策
摘要:目的 调查重庆市燃煤型氟中毒病区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病区儿童氟斑牙和防治现状.采样检测煤、泥土、空气、水、粮食、蔬菜、茶叶等氟含量;分析燃煤犁氟中毒流行因素,提出防治对策.结果 调查666个病区村8~12岁儿童86509人,氟斑牙检出率为51.05%,缺损率为4.30%,指数为0.83;检测病区煤、拌煤土、煤混土、土壤的平均氟含量(310.56 mg/kg、360.51 mg/kg、293.62 mg/kg、497.54 mg/kg)显著高于非病区(48.68 mg/kg、275.66 mg/kg、150.20 mg/kg、269.98 mg/kg),煤渣氟病区(209.14 mg/kg)和非病区(186.59 mg/kg)无显著性差异;水和辣椒氟病区(0.30mg/L、25.50 mg/kg)著高于非病区(0.18 mg/L、2.83mg/kg),大米、土豆、蔬菜氟含量非病区(1.31 mg/kg、0.64 mg/kg、1.10 mg/kg)显著高于病区(0.77 mg/kg、0.44mg/kg、0.48 mg/kg);3个重、中度病区村室内空气氟(13.56~14.68 μg/m3)显著高于非病区和1个病区村(1.00、0.31 μg/m3);病区居民饮茶氟摄入量(2.45 mg/人)显著大于非病区(1.80 mg/人);病区居民大米食用率为100%,年人均食用量为77.68 kg,玉米食用率为54.63%,年人均食用率为17.79 kg,炉灶合格正确使用率为53.44%.结论 重庆市燃煤型氟中毒流行因素主要为病区居民使用高氟煤煮饭、取暖,释放出氟化物污染室内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致病.氟化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致病机制和致病力有待深入研究.饮茶是否为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的另一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改炉改灶仍是目前防治燃煤型氟中毒的主要措施.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黑木耳多糖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bFGF和PDGF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 通过黑木耳多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bFGF和PDGF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黑木耳多糖降血脂和抗氧化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方法 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3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正常组)、高胆固醇饲料(模型组)以及高胆固醇加黑木耳多糖饲料(实验组)喂养.第12周末处死动物,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bFGF和PDGF表达变化.结果 实验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为(0.44±0.10)和(0.30±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平滑肌细胞内内质网、线粒体增多,主要为合成表型;而实验组平滑肌细胞内内质网、线粒体少,主要为收缩表型,并且斑块内bFGF和PDGF的表达减少.结论 黑木耳多糖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平滑细胞从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的转化,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合成和分泌bFGF、PDGF和其他细胞外基质的能力,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参与的过程.

    作者:郭素芬;成永霞;孙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脂肪酸谱分析在餐饮用油掺兑潲水油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不同食品量化分级餐饮业及其生产加工场所正在使用的油品是否掺兑潲水油.方法 随机抽取不同食品量化分级餐饮店共108间,对其餐饮用油油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脂种类和组成,将结果与市售植物油进行比较并加以分析.结果 92.6%以上单位绝大部分油品都含有棕榈油、动物油或混合油种类.结论 C级餐饮企业餐饮用油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有可能来源于掺兑的潲水油.

    作者:许斌;黄亮宇;李虹;董欣;张珍真;吕史维;朱惠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莫沙必利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目的 观察莫沙必利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给予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20 mg/d,晨服,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67.9%)和总有效率(89.3%)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1.1%和69.6%,P<0.01和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AMA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在治疗后3月的复发率(12.5%)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0.4%,P<0.05).结论 莫沙必利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方和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1980-2008年广西钦州市钦南区疟疾防治效果

    目的 评价沿海开发城市钦州市钦南区在历经多次行政区域划分后近28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该地区近28年疟疾防治的各种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地区属多种疟原虫混合流行的高疟区,80年代初开始与周边的县市进行疟疾联防,1988年发病率已控制在1/10万以下,至今仍未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结论 在行政区域划分反复变更的地区实施疟疾联防,同样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流行,使其达到卫生部基本消除标准.

    作者:沈平;黄亚铭;裴俊;廖开周;毛玮;黎学铭;李锦辉;郭传坤;覃业新;蒋智华;杜进发;林康明;韦海艳;贺颖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东莞市一起CoxA16病毒引起的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疫情调查

    目的 分析一起由CoxA16病毒引起的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结果,为有效预防控制幼儿园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幼儿园发病儿童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调查;并采集住院病例咽拭子、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RT-PCR检测.结果 本次疫情发病8例,涉及3个班,罹患率为1.49%.所有患儿均小于5岁.与首发病例同楼层班级和其它楼层班级之间学童罹患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口腔、手、足部的疱疹,其中2名患儿有发热.检测了3例住院患儿的粪便、咽拭子标本,COXA16核酸均为阳性,EV71核酸均为阴性.通过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控制措施21 d后,确认疫情终止.结论 CoxA16肠道病毒是导致本次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病原.年龄小于5岁、在同教室内与患儿密切接触可能是本次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严格执行晨午检筛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疫情报告制度可有效预防幼儿园手足口病.

    作者:刘仲文;何小杰;陈谦;杜少昆;曾耀明;陆家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广州市儿童医院传染病住院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1999-2008年广州地区儿童传染病的变化规律和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为医院儿科临床及传染病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9-2008年广州市儿童医院传染科住院所有法定传染病进行分类、统计,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传染病发病居前10位的依次为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猩红热、恙虫病、伤寒副伤寒.呼吸道传染病居发病首位,占79.82%,其次为肠道传染病,占16.97%,再次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占1.74%.传染病发病以麻疹居首位,占49.67%,其次为水痘,占14.50%.年龄大分布在1~6岁,占72.16%.人均住院8.13 d.10年来儿童传染病发病趋势有所下降,肠道传染病发病降低,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上升,以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居发病前三位,出现梅毒、艾滋病新发传染病.结论 广州市儿童传染病的防控应采取以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为防控工作的重点,同时,新发传染病应高度重视.

    作者:叶家卫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的调查

    目的 了解近年引起食物中毒的26株副溶性弧菌分离株的携带主要毒力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副溶血性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建立PCR反应体系,检测26株从2005年11月至2008年8月发生的8起散发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毒力基因TDH和TRH,K-B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结果 26株副溶血性弧菌有23株携带有TDH基因,阳性率为88%,所有菌株均未带有TRH基因:26株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西丁等13种药物未见有耐药菌株;但对磺胺异恶唑、替卡西林、氨苄西林等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达76.9%、69.2%、80.8%.而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头孢呋辛酯、头孢噻吩、头孢唑啉等也有耐药菌株的存在.结论 带有TDH基因是近年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性弧菌分离株的主要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所分离菌株对多种常用药物敏感性高.研究结果为评价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制定可行的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赖植发;张勇;罗伟燕;刘奋;李波;刘哲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主要肝功能指标对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 探索主要肝功能指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研究TBil、PTA、ALB、CHO、CHE、AFP、ALT及AST/ALT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加权平均数(WMD)作为评价指标.共纳入Meta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32篇,累计病例21949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影响的敏感程度.结果 死亡组TBil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FFA、ALB、CHO、CHE、AFP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LT及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9).AFP的ROC值高为0.943(P<0.01).结论 TBil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ALB、CHO、CHE和AFP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ALT和AST/ALT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AFP对预后的判断为敏感,其次为PTA和CHO.

    作者:冉嘉;张耀;熊鸿燕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应用NCCLS EP10-A2对自建生化检测系统进行初步性能评价

    目的 对自建生化检测系统进行初步性能评价.方法 依照NCCLS制定的EP10-A2文件,使用自建体系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总胆固醇(Tch)、尿素(Urea)、无机磷(Pi)等四个项目,计算其偏差、总不精密度,及其截距、斜率、非线性、互染率、漂移性,并进行t检验.结果 CK、Tch低值、中值、高值偏差及总不精密度均在允许范围内;Urea、Pi低值偏差超过允许偏倚,中值、高值偏差及总不精密度均在允许范围内.CK截距、斜率、非线性、互染率、漂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Tch、Pi截距有显著性差异,Urea斜率有显著性差异;Teh、Urea、Pi非线性、互染率、漂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使用自建生化检测体系测定CK、Tch、Urea、Pi,总不精密度均小于1/3 CLIA'88 TEa,互染率较低,稳定性较好;但Urea、Pi低值与标准检测体系存在一定的差距,准确度有待改善.

    作者:孙宏华;石凌波;康红;胡远明;谢进进;沙瑶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342例骨科感染病人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骨科病人感染菌及耐药性,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骨科病房病人细菌感染的412份送检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检出的病原菌按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374份阳性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92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55株(39.54%),革兰氏阴性菌227株(57.91%);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低的是青霉素类.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低的是青霉素类.结论 细菌谱发生改变且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合理应用抗生素,才能降低骨科感染率.

    作者:莫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液态芯片技术在致早产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快速高通量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多靶点液相芯片(multi analyte suspension array,MASA)法,分析早产孕妇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方法 利用多靶点液相芯片技术平台,结合细胞培养技术对350例早产孕妇的羊水及胎盘组织标本进行感染病原学分析,主要针对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VM)、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Ⅰ+Ⅱ型、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和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NG)、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等常见微生物进行病原学研究.结果 在350例标本中至少被前述的一种病原体感染的标本有161例,阳性率为46%.其中HSV Ⅰ+Ⅱ感染率为4.3%、HCMV感染率为3.71%、TOX感染率为4.86%、RV感染率为4.57%、TP感染率为5.43%、Uu感染率为8%、Ct感染率为7.71%、NG感染率为7.43%,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早产孕妇有17例.MASA技术在致早产病原体分析中与培养法比较其特异性达到94%以上,敏感度达到95%以上.结论 致早产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机率均等,都值得重视.基于MASA技术平台建立的多重液相基因芯片法具有快速、高通量、敏感、特异性高等诸多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吴润香;杨来智;何英;王琼;柳红;陆学东;刘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广州市部分医疗单位手术室空气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预防和减少医院手术感染的发生.方法 2008年对本市60家省级、市级及厂企医院手术室空气,用直径9厘米普通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采用静态自然沉降暴露法进行菌落总数、致病菌监测.结果 采集的103份样品中有28份菌落总数项目超标,全部样品未检出致病菌,总合格率为72.8%.洁净手术室合格率为71.4%,普通手术室合格率为75.0%,两者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上半年检测合格率为83.7%,下半年检测合格率为62.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市部分医院洁净手术室需要加强管理及制定相关的洁净手术室和非洁净手术室日常维护和检测规范,提高手术室空气卫生质量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区继军;贺征;龚玉娇;陈建东;林耀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Th1、Th2在慢乙肝重叠戊肝感染导致重症化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肝感染的临床及免疫指标的变化特点与临床转归.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患者及同期单纯慢性乙肝患者各30例,分为重叠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戊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病毒e系统状态,PCR法检测HBV-DNA,对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肝感染患者进行肝功能、免疫指标IL-4、TNF-α、IFN-γ、Th1/Th2的检测,并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进行对照分析,观察两组在治疗8周时的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重叠感染戊肝患者发生重症肝炎的人数多(9例vs 6例,P<0.05),e抗原转阴比例高(2例vs 1例),ALT、TBIL恢复较差,免疫指标提示与对照组相比,重叠感染组IL-4水平降低(P<0.05)、TNF-α、IFN-γ变化不大(P>0.05),Th1/Th2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后病情趋向重症化,可能是由于抗炎性细胞因子IL-4表达减少,细胞免疫增强导致肝细胞大量损害所致.

    作者:杨克志;徐良玉;刘国栋;喻东海;张健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及处理

    目的 了解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探讨职业暴露后实施预防措施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1-2008年发生的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进行分析.结果 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中,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有41例,占69.5%;其次是经皮肤或粘膜接触,有17例,占28.8%;仅有1例为抓伤,占1.7%.暴露级别一级23例,占39.0%;二级35例,占59.3%;三级1例,占1.7%.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轻度2例,占3.4%;重度41例,占69.5%;暴露源不明16例,占27.1%.59例中26例(44.1%)采用药物进行预防用药,其中23例(39.0%)采用基本用药程序,3例(5.1%)采用强化用药程序.所有暴露者经6个月观察,随访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防护措施,暴露后及时使用预防用药,可有效阻断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感染.

    作者:陈燕清;陈桂珍;张复春;黄丽芬;吴茂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OSAS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及OSAS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OSAS合并EH患者组50例,OSAS患者组40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ET-1浓度,及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测IMT.结果 OSAS合并EH组的血浆ET-1浓度均高于单纯OSAS组及对照组即(124.66±18.90)pg/mL、(54.53±10.82)pg/mL,(45.07±6.4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纯OSAS组的血浆ET-1浓度亦高于对照组,即(54.53±10.82)pg/mL对(45.07±6.4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S合并心血管病组的IMT明显高于单纯OSAS组及对照组,即(1.03±0.11)mm对(0.93±0.06)mm,(0.88±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SAS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害,OSAS合并EH者内皮功能紊乱更严重,同时伴IMT增厚.

    作者:张立建;钟惠娟;谢富兰;陈端;潘锦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比索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震荡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比索洛尔对HRT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室性早搏的UAP患者60例.及健康对照60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分别对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进行分析,UAP组患者每日服用比索洛尔4周后复查DCG及TO、TS.结果 UAP组与对照组比较,TO明显升高,TS明显降低;UAP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比,TO升高、TS下降;UAP患者服用比索洛尔前后对比,TO降低、TS增加,HRT明显改善.结论 UAP组HRT明显异常,HRT异常可作为预测UAP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比索洛尔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HRT.

    作者:余新东;王孝杰;李庆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萎缩性阴道炎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萎缩性阴道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52例萎缩性阴道炎患者及52例配对的绝经后妇女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筛选出与萎缩性阴道炎的发生危险因素有绝经年限>10年、高体重指数、清洗外阴方式、反复尿路感染和补充雌激素(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选变量为绝经年限>10年(OR=10.82)、反复尿路感染(OR=3.64)、补充雌激素(OR=0.57).结论 绝经年限长和反复尿路感染是萎缩性阴道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补充雌激素有保护作用.

    作者:雷蔚华;陈淑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评价CEA、NSE、CYFRA21-1联合检测对肺癌与良性肺部疾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经病理确诊的56例肺癌、41例良性肺部疾病和3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21-1(CYFRA21-1)的含量.结果 肺癌组CEA、NSE、CYFRA21-1测定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NSE、CYFRA21-1对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51.79%、44.64%、55.36%,特异性分别为92.96%、90.14%、88.73%;CEA、NSE、CYFRA21-1三项联合检测对肺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86%和94.37%.结论 CEA、NSE、CYFRA21-1三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有助于肺癌的预测和鉴别诊断.

    作者:熊石龙;王前;郑磊;包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住院肿瘤患者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198例住院肿瘤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并统计其检测结果和药敏结果.结果 病原菌总检出率为75.4%,革兰阴性菌占60.8%,革兰阳性菌占28.9%,真菌占10.3%,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以阴性杆菌为主,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临床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以降低细菌耐药性,合理、适当选用抗菌药物对降低肿瘤患者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廖致红;刘志华;徐秋红;马丽梅;潘柳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卵巢早衰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y failure,POF)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旨在找出卵巢早衰发病的高危因素,为卵巢早衰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病因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抽取POF组150例,健康对照组150例,资料收集后,对每一变量进行定义、赋值,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性研究.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人工流产次数,心情,饮酒,吸烟等12个变量与POF的发生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婚姻状况(OR=5.753),人工流产次数(OR=2.076),吸烟(OR=3.002),心情(OR=0.164),蔬菜摄入频率(OR=0.341),腮腺炎(OR=11.460)7个变量与POF仍有关联.结论 POF的发病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环境,医源性和感染有关.其中婚姻状况,人工流产次数,心情,饮酒,腮腺炎病史,蔬菜摄入频率是POF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李玉华;何小红;王颖娴;朱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